弟子规第三课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6.74 MB
- 文档页数:27
弟子规第三课2019.3.12xx一、教学内容:“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在学习新的句子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上个星期陈老师教大家的句子:父母呼......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我们一二三年级的同学和四五六年级的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二、讲解内容:冬则温xx凊晨则省昏则定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
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他们放心。
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孩子的孝顺之心。
从你出生那天开始,父母就对你百般呵护,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们也应该去关心父母,况且我们对父母的关爱比起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万分之一也不及。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外出时,必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任意改变。
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要让父母安心。
三、讲故事教师讲一个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天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子,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弟子规》教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出则弟”全部经文。
教学目标:1.理解经文含义,熟练诵读。
2、兄弟姐妹要和睦,孝顺就包括在其中。
3.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4.礼让长辈,知道敬老助老的一些事例。
5.知道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勤劳动,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行为:1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知足常乐。
2讲话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
3对师长有礼貌,恭敬地称呼,当他们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和照顾,不嫌弃老人。
4和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互相关心,帮助。
不讲哥儿们义气。
教学方法:诵读、释意、结合现实与故事引导或场景表演,提要求。
教具准备:经文、小黑板、弟子规教学VCD教学教程:一.导入课题。
复述小故事,谈体会。
二.学习经文:“出则弟”。
(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1.释字:“友”友爱、帮助、教导。
“恭”恭敬。
“睦”和睦。
2.释文:当兄姐的年纪大,懂得的道理较多,经验较丰富,应当要帮助弟妹。
反之,当弟妹的年纪小,要听从兄姐的指导,不要自以为是,就能符合恭敬的道理。
能做到“兄友弟恭”,冲突自然减少,父母看在眼里便感到欣慰,无形中就做到孝顺了。
3.师:反之,兄弟姐妹冲突吵架,让父母为难,为谁说话都很难公平,父母心中就会担忧不快乐。
所以为人子女想做好孝顺,除了好好侍奉父母外,和兄弟姐妹也要和睦相处,才能安养父母的身心。
(二)“财物轻,怨何生”1.释字:“轻”看轻,少计较。
“财物”钱财物品。
2.释文: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3.师:今日大家追求物质享受,把财物看得很重要,对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伦常道理,却忽略了。
许多兄弟分家后,犹如冤家避不见面,原因大多来自对财物看得太重,感到分得不公平,互相计较而萌生怨气。
如果父母此时还健在,教他们如何安心?如果父母去世,必然蒙羞痛苦。
人要在世间生存,必须有钱财物品,但蔬食布衣,陋室而居,一样可以过得去。
若能视富贵如浮云,重义轻利,那么滋润内心的天伦之乐,才是最真实、最耐久的享受。
第三讲:正确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理解本课文段。
德育情感目标:读中感悟,指导学生学会处事准则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文本,并能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课语欢迎回到叶芽儿经典国学课堂。
二、快乐导入先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再用多媒体导入歌曲《我的好妈妈》。
课题:正确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三、新授整体感知原文,读准字音。
接着逐一分段分析。
经典原文(一)1、读准字音。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老师点评指正。
(1)、理解意思。
结合注释及译文讲解,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段意思。
(2)、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经历的“孝顺”的事例,老师点评指导。
经典原文(二)1、读准字音。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老师点评指正。
(1)、理解意思。
结合注释及译文讲解,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段意思。
(2)、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经历的“劝告父母”的事例,老师点评指导。
……第二课时:一、读读背背比赛背诵经典原文。
1、学生齐读经典原文。
2、全班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背诵经典原文,获胜组奖励。
二、七嘴八舌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故事大派送《苦心劝父》视频苦心劝父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小时候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
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
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家吧。
”接着又对父亲说了一句话,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问题:1.故事中的孙元觉既孝顺又聪明,你知道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劝阻父亲吗?2.父母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可不能一味顺从。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父母的过失呢?你是怎么对待的?四、活动广角辩论赛学生分正反两组辩论问题:正方:我们应该一切事情都听从父母的,视为孝。
《弟子规》教案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上一课内容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请同学准备一个你喜欢的与亲情有关的故事。
我现在非常想听故事。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哪位同学勇敢的走上讲台来充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喜欢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总结:刚才两位同学的故事讲的可真好。
我们给他们点掌声好吗?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好故事。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故事。
我们每周要评出一个“故事大王”,所以你们可要精心准备哦,把故事讲的越准确、生动越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弟子规3的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弟子规3,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理解弟子规3的内涵,认识学习规则的重要性,积极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3.增强幼儿对自我安全的保护意识,学习正确的安全常识和应对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3的内容欲讲清,必先破。
言之无物,不如静默。
静而后言,酌言徐行。
与人交心,言必信,静而勿躁,动而听之。
2. 教学方法1.组织幼儿进行朗读和模仿练习,帮助他们理解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和积极互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和交流。
3.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短文中的规则和常识,加深对自我安全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了解幼儿对于“规则”、“习惯”等概念的理解程度,引导幼儿思考学习规则的好处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2. 正文1.给幼儿讲解弟子规3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破而后立”、“言之有物”等概念。
2.进行集体朗读和模仿练习,可以将短文分段,逐步让幼儿掌握。
重点强调适当的停顿和语调。
3.针对短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形成具体实际的理解。
3. 拓展1.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积极向上的规则和安全常识。
这里我们可以用“小交警”、“小消防员”等角色让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理解安全规则的重要性。
2.家长亲子教育,安排幼儿和父母一起参与短文的阅读和讨论。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以及教育要求,与孩子共同制定习惯养成计划。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弟子规3的内容,以及是否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和行为习惯。
2.通过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家长亲子教育等形式,及时了解幼儿对于规则和安全常识的理解和态度。
五、教学反思1.通过教学,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教学中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2.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能力、兴趣和学习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和个性化教育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教案设计设计人:考试编号:《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把为人做事的道理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品德要从小事培养起来。
3、培养小朋友凡事要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1、关键在落实上,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品德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弟子规》入则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教学时数:25分钟一、自我介绍二、组织教学(2分钟)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又见到大家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
在上课之前我们依然要向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请亲爱的同学们起立,跟老师同时做,男生左手在外,女生右手在外,一鞠躬,起,二鞠躬,起,二鞠躬,礼成。
三、导入(2分钟)师:“通过前3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孝的行为,“百善孝为先”,生活中,除了孝很重要以外,我们做人的品德也很关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入则孝”的第3段,来看看我们的品德要从哪些地方做起。
大家调整坐姿,准备课本,师生诵读《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4页,我们从第4 页读到第5页,我领读,大家跟我读。
开始: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四、初读课文,解答疑难字词。
(20分钟)1、自读一遍这一段文字,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
2、解答疑难字词。
五、精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意妄为让父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引申:1、像小朋友平常在家中要移动物品,最好要先请示父母再做,尤其是家中的电器用品或瓦斯这类较危险的东西。
2、有些小朋友以作弄别人为乐,喜欢趁同学坐下不注意时将他的椅子拉开,害同学跌坐在地下,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同学半身不遂,更严重可能会害他一辈子躺在床上当植物人,无法动弹只能靠呼吸器过活。
---------------------------------------------------------------最新资料推荐------------------------------------------------------弟子规(三)公开课教案《弟子规》教案(三)入则孝之二讲授者:邓金好班别:八(4)班时间:2019 年 10 月 29 日星期二(第 5 节)教学目标:1、学习事虽小贻亲羞;2、理解并背诵这部分内容3、能在生活实践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难点: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弟子规》音频、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孝的名言、成语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弟子规》中《总叙》和《入则孝》已学部分2、故事导入故事一: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重重摔倒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1/ 10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1、不要轻易开别人的玩笑,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有可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
2、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弟子规》的《入则孝》的第二部分事虽小贻亲羞,想想我们孝顺父母除了要做到听从、细心照顾父母外,还须做到什么?二、朗诵1、听音频朗读《入则孝》中事虽小贻亲羞部分(01:3202:19)2、学生齐读三、理解含义并背诵(一)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1、女生齐读2、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3、教师讲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教师备课教案备课时间:年月日备课教师杜兰芬任教科目综合任教班级课题《弟子规》第三课时课型讲授课时 1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教会小朋友在家应该掌握的一些礼节、与尽量做到的事项。
教学重点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教学难点理解这几句的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突破重、难点的手段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感受教法与学法谈话法教学手段与媒体PPT、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授课教师二次备课1、我們現在科技很發達,所以夏天的時候父母睡覺前,我們可以幫父母做些什麼事? 學生:「開電風扇、開冷氣」2.冬天的時候父母睡覺前,我們可以幫父母做些什麼事? 學生:「用電毯、電熱器」拓展:1、夏天時天氣很熱,我們可以怎樣侍奉父母?2、冬天時天氣很冷,我們可以怎樣侍奉父母?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事,”请小朋友自己举手回答做了哪些?或盛饭、或洗碗、或拿筷子,叠被子、扫地等。
不论小朋友做了什么,都要鼓励他,使他持之以恒的去做。
没做的接着做,使他养成好的习惯为止。
学习弟子规的目的,不是光会背,主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学会做。
反复要求,就会印在脑海里,成为他的习惯。
讲解: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清:(电脑里没这个字) 凉的意思省:察看、检查(内省)。
要求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冬天冷,则需要暖温。
夏天热,却要凉爽。
一天的开始,早晨要想好今天应做的事情,晚上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安寝。
弟子规这里是教育小朋友要用心体会照顾自己的父母。
举例:(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
他看见自己的父亲,每天辛苦的劳动。
他特别的心疼。
为了照顾好自己的父亲,他在夏天的时候,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头和席子扇凉;冬天天气寒冷时,他就会先帮父亲把被窝睡暖了,再让父亲去睡。
可见黄香非常懂得体恤别人,他的孝心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出必告、反必面、反复布置在家里应该做的家情。
《弟子规》第三讲教案一、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第二讲内容。
2、学习第三讲内容P6页。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如何孝敬父母。
二、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如何孝敬父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如何孝敬父母。
四、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你在本周为父母做了什么?(学生可以说出来)(二)、学习第三讲内容P6页1、听范读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四)、讲故事: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1、背诵P6页。
2、帮父母有一件事,写成周记上交。
各位老师:可在百度里搜索<弟子规>可以搜索到本课的教学视频。
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上一節課提到學貴立志,學貴力行,學習也貴在能夠掌握綱領。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會集在《大藏經》之中,我們假如直接去看《大藏經》,也很難掌握綱領,所謂佛經是浩如煙海。
善導大師也提到一個人成就與否,「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得到師父上人的教誨。
記得我打開《認識佛教》,前面第一頁有一段師長他修學佛法的體悟,把它整理成短短的一篇開示,諸位同修應該都有印象。
第一句話提到,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所以第一句話就已經點出來,佛教的本質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
這段開示當中,也把修學的綱領把我們指出來。
修行的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達到這個目標。
最後,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佛之教化能事畢矣」。
所以,師長在《大藏經》當中選出了五個最重要的修學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讓我們馬上就知道掌握綱領,找到下手之處,俗話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諸位同修,您是為人父母,您希望你的孩子這一生的成就是比你差還是比你好?諸位同修?你為人長輩,為人父母,一定是把你一生的經驗全心全意傳給你的孩子,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減少你走過的冤枉路,能夠讓人生更有成就。
我相信為人長輩都是這樣的存心。
師長把他幾十年的經驗也全盤托出,教誨我們,所以我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長絕對不願意我們在跟他學習的時候,抱持的心態是我們一定不可能學得比師長還好。
我們應該珍惜這個緣分,珍惜師長這幾十年寶貴的經驗,應該勇猛精進,這樣才能回饋師長對我們的恩德。
所以行有根本,我們找到了這五個綱領;心有根本,師長也告訴我們,心的根本是菩提心。
師長用五個心,讓我們能夠契入菩提心的境界,這五個心我們比較容易去領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弟子规》第三课教学设计上泸小学欧阳晶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三课是围绕我国传统美德“百孝为先”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进行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
韵文“冬则温,夏则清”从生活中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关怀,“出必告,反必面”的要求则为子女提供行为准则,对低年级的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很大的帮助。
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课文“百事孝为先”的现实意义,为学生能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打下基础。
故事《文王问安》从生动的故事诠释“为人子女,要事事以父母为先,体贴、孝顺父母”。
的朴素哲理。
二、教学目标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义与故事理解领悟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3、学中反思,借助情境,自觉运用韵文指导生活实践,传承优良美德4、学中陶冶,在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三、设计理念1、层层推进,根据国学教学诵读,明意、悟理、导行的教学目标设立故事导入,诵读成韵、故事诠释、明理导行这四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结合,促进知行合一。
2、诵读化与故事生活化有机结合。
针对低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诵读成韵,读准韵义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指导生活实践。
四、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1、故事讲述,引发思考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与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他对父亲非常孝顺。
夏天时,酷暑难耐,黄香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时,他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窝。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黄香事事以孝为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为父母做了些什么?2、相机引导揭示题意出示一组子女孝顺父母的图片,根据与学生的谈话交流,点明“百事孝为先“的主题,父母养育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羊羔跪乳”、“乌鸦反捕”,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第三课,从我们抑扬顿挫的韵文中体会和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弟子规讲解(第三集)【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象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
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
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