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4
六年级上册道法第三单元第一课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的人身权利”。
这一课通过讲述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人身权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利。
首先,课程介绍了人身权利的概念,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等。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这些权利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其次,课程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人身权利被侵犯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如果被人欺负或者打伤,可以向老师、家长或者警察求助;如果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
课程强调了尊重他人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的权利。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和他人和谐相处。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重要知识点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
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好生活哪里来》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每个方面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认识到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共同探讨美好生活的创造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课题、导入图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
2.教学素材:包括典型案例、图片、视频等。
3.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好生活的场景,如家庭和睦、校园活动、社会公益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美好生活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美好生活进行讨论和分享。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章节为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拿来主义》。
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故事,通过讲述墨子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以拿来主义的思想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胜利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墨子的形象和拿来主义的思想。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体会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墨子形象的把握。
难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领会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动画片《墨子》,让学生对墨子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读拿来主义思想。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例句,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写下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墨子与拿来主义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描述一次你遇到的困难和你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略2. 请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生活中的一次问题,并写下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对墨子的形象和拿来主义思想有了准确的把握。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作业完成情况良好。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拿来主义思想的解读还有待深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
昨天是一座村庄课文
昨天是一座村庄课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晃的夕阳……
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这里,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教师准备ppt、希沃授课系统、太阳系天体黑板贴图、巴德膜眼镜分组材料:太阳系相关补充资料、课前导学单、课中学习单;学生准备笔、收集好的太阳系资料、完成的课前导学单。
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活动11.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你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奥秘呢?师活动11.课前同学们通过专业的眼镜观察了太阳,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2.提问:距离太阳1.5亿公里我们看到得是这样的,加入我们近距离观察太阳,它还是这样吗?引导学生汇报了解到的太阳的信息;3.提问:课前同学们查询和整理了资料,部分同学准备了一些资料,陈老师把这些资料放进了我的课件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会带给我们哪些关于太阳的信息。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于收集到的太阳知识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太阳。
环节二:了解太阳(由学生主讲,学生补充)学生活动2汇报你整理的有关太阳的信息。
(学生课前导学单)1.太阳是一颗_______(恒星/行星),是太阳系的_______天体。
2.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是多少(与地球相比)?内核和表面温度是多少?3.太阳的构造由内及外分别是什么?4.太阳的一生会经历哪些阶段?简单地说说每个阶段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活动21.根据学生汇报内容,适时地书写主要板书。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3.教师总结整理资料的方式有:PPT、表格、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5.太阳活动指什么?太阳活动有哪些现象?6.介绍一种你知道的太阳活动,并说说它对地球的影响。
7.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信息?根据课前导学单,学生通过整理ppt、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介绍太阳的有关资料活动意图说明:学生课前经历对太阳系的信息收集、筛选、提取、加工过程,能充分了解太阳;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整理信息,如:ppt、手抄报、表格、思维导图等。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第二课《斜坡与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
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
(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故都的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都的秋》。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秋天的美丽景色和风俗习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北京秋天的特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秋天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北京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北京秋天的向往之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北京秋天的景色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北京秋天景色和风俗习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
5. 例题讲解:利用例题,讲解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美丽的景色风俗习惯热爱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北京秋天的美景和风俗习惯,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课后,学生可以进行故都的秋相关的绘画、摄影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北京秋天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故都的秋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都的秋》。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位置》一、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确定事物的位置。
无论是我们的家、学校还是朋友的位置,我们都需要知道它们在哪里。
那么,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内容前后、上下、左右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确定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最基本的三个位置关系是“前后”、“上下”和“左右”。
前后:通常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相对位置,如果物体A在物体B的前面,那么物体B 就在物体A的后面。
上下:通常指一物体相对于水平面的相对位置,如果物体A在物体B的上面,那么物体B 就在物体A的下面。
左右:通常指一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如果物体A在物体B的左边,那么物体B 就在物体A的右边。
位置的相对性需要注意的是,位置的描述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同样的两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观察者的位置改变时,同一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位置的描述和表示当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可以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
例如,“书在桌子上”表示书相对于桌子的位置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如,在二维坐标系中,我们可以使用x和y的值来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
三、练习请描述以下物体的位置关系:(1)你的书包在你的课桌前面。
(2)你的铅笔盒在你的书本上面。
(3)你的数学书在你的语文书左边。
(4)你的电脑在你的显示器后面。
(5)你的手机在你的床右边。
请用坐标系来表示以下物体的位置:(1)书在桌子的中心;(2)球在盒子的右上角;(3)笔在文具盒的左边;(4)杯子在盘子的下方;(5)苹果在篮子的前面。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关系。
我们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基本的位置关系,并了解了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通过练习,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语言和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lets talk Let's Talk
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
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玩耍。
小明:小华,你今天为什么这么开心啊?
小华:因为我今天考了一百分!
小明:哇!真厉害!你一定很努力学习了吧?
小华:是的,我每天都认真复习,所以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到好成绩。
小明:我也想考好成绩,可是我总是记不住课文。
小华:那你可以跟我一起学习呀!我们互相帮助,一起进步。
小明:好主意!我明天就开始每天跟你一起学习。
小华:我们可以一起做习题,一起讨论不懂的地方,互相监督。
小明:对!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是小明和小华之间的对话。
他们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这就是朋友之间应该做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互相帮助,一起进步!
以上就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Let's Talk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铜葵花》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青铜葵花》。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青铜和葵花的故事,通过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表现了亲情的伟大、友情的珍贵和成长的艰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铜和葵花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情感。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铜葵花2. 板书内容:主人公:青铜、葵花故事情节:葵花走失、青铜寻找、重逢情感变化:孤独→担忧→欣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描述青铜和葵花的故事。
请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和感悟。
2. 答案:青铜和葵花的故事,充满了孤独、担忧和欣喜的情感。
青铜为了寻找葵花,不畏艰辛,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葵花在困境中,坚定信念,最终与青铜重逢,体现了友情的珍贵。
今天我在课堂上学习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青铜葵花》。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体会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友情的珍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传递爱与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动起来》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使小车运动更远。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缺乏细致性和深入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观察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毛巾、砂纸、滑轮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目的: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摩擦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单元第一课1、用自然现象去判断时间:(1)、太阳计时;(2)、月亮计时(一个月);(3)、天色计时(十二天色);(4)、星座计时(春夏秋冬);(5)、植物和动物计时(四季)2、利用光影计时:将一根细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影子会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说明日影有规律地变化。
3、太阳钟:(1)、日晷;(2)、圭表;(3)、古观象台4、日晷分赤道式日晷(准确)和水平式日晷。
5、圭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水平方向的尺;表是直立的标杆。
一天中,正午表影最短;一年中,夏至的表影最短,冬至的表影最长。
6、观察“一炷香”的时间:1、现象:粗细相同的香,燃烧的速度基本一致,每段香用时也基本一致。
结论:匀速燃烧的香可以用来计时,但并不精确。
7、十二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午、亥,1-3,3-5.8、流体计时:刻漏(水钟)、沙漏;其他计时:焚香、蜡烛钟、油灯钟(弥补阴天夜晚)。
第二课1、初始水位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水钟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
泄水型水钟:水面随着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变化计时;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浮标随着水量增加逐渐上升计时。
3、观察水流的速度发现:水从小孔流出的速度比较均匀4、测量水流的速度的变化:水位下降,水的压力越来越小,水流速度越来越慢。
5、古代水钟的制作原理: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
6、一刻大约15分钟,一个时辰分上四刻和下四刻。
(清代96刻)7、水不是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的,水位高,压力大,流速快;水位低,压力小,流速慢。
8、分水槽作用:保持水位高低,控制水能匀速流出,让计时准确。
第三课1、水钟的设计方案:(1)、选择水钟的类型和材料;(2)、怎样用材料制作水钟和控制水流的速度;(3)、标出刻度。
2、制作流程:(1)、剪开两个水瓶;(2)、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3)、将三个瓶重叠组装。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
1.第三单元第一课《去年的树》生字
(1)会读会认的字
融伐斧锯切煤燃
(2)会读会写的字
冷离等剩斧砍谷柴煤油诉睁接
2.第三单元第二课《那一定会很好》生字
(1)会读会认的字
缩努茎推吱拆旧
3.第三单元第三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生字
(1)会读会认的字
咱偷答应卷骨齿嚼吞胃悲咽几泪眯
(2)会读会写的字
旅咱怜救命拼扫胃管刚流泪算
4.第三单元第四课《一块奶酪》生字
(1)会读会认的字
宣处诱舔强犯禁稍豫跺聚
语文园地
(1)会读会识的字
申介绍宗乙召孝。
《昆明的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昆明的雨》。
本课主要介绍了昆明这座城市的特点以及昆明的雨季景色。
文章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播放昆明雨季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昆明的美丽和雨季的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昆明有什么了解?雨季的昆明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意思。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和美好景色,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课文昆明的雨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昆明的雨季景色。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减少课堂练习的时间,增加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特色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