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662.00 KB
- 文档页数:16
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现象。
材料二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 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 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于引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关于学习要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对应第一节,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迫在眉睫的改革形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第二节,介绍了改革的两个阶段与具体措施;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应第三节,介绍了改革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于学习建议:1、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比较,更好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结构: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课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引言分析:1、观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想象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得出结论:北魏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迅速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引发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导入新课。
重要概念:1、北魏386年拓拔部首领拓拔圭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宗主督护制度是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制度,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1)农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1)丝织生产日益活跃,纺织到魏晋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的繁盛。
3.商(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汉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封建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等方面的汉,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又是农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封建;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农;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民族的汉。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民族的封建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一第三单元)课标解读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识记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了解北魏政权政治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情况,认识到北魏改革的必要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努力推动改革进程的出现)孝文帝改革背景:①社会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和黄河流域,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政治和思想基础: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为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起了推动作用③直接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
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和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政策,理解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3、掌握改革后经济发展表现,理解政权逐渐封建化的史实,体会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影响和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