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陈晓明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9
“告别革命论”的图解和演绎作者:梁胜明来源:《中华魂》 2010年第5期梁胜明2008年4月29日《文艺报》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北京文艺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创作20周年暨荣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10周年。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会上发言说:《白鹿原》“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在我的记忆中,为一部小说的创作和获奖多少周年举行纪念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似乎是非常罕见的盛事。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由《钟山》杂志组织12名文学家投票选出的30年里(1979-2009)“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水平”的1 1部长篇小说中,陈忠实的《白鹿原》以7票获第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作为评委之一,认为《白鹿原》“有一种恢宏的结构,构思明晰而透彻,标举一种文化价值,而试图重新阐释中国现代性历史,可见作者的勇气。
”如此追捧,实属罕见。
那么,《白鹿原》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一)文学创造首先是作家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
《白鹿原》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看来作者显然是企图通过白鹿原上一个家族在上世纪前半期的兴衰,展示中华民族近现代的风云变迁,揭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早已做了结论。
中华民族近现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为了挽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几代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梁启超企图通过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法遭到惨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只是由于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了胜利,继而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而使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零度写作”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文玲【摘要】“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
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
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Zero degree writing is popular in research articles o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ommentary of literary works by the end of 1980s, The critics use the term "zero degree writing" to comment on new realistic novels, avant -garde novels and other post -modern writing. On one hand, they borrow zero degree writing to deconstruct the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interpret it as a pure literature form which is rid of history memory and main stream ideology. Critics defined the post - modern writing which is meaning - detached and center - removed as "zero degree writing". Due to scholars'contrary positions of either defending or criticizing post - modern writing, ze- ro writing received totally different treatment in China.【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零度写作”;后现代写作;主体;意识形态【作者】文玲【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零度写作”这一学术名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一个在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1995-199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赵一曼女士》阿成、《镇长之死》陈世旭、《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心比身先老》池莉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小的儿》林希、《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年前年后》何申、《涅盘》李国文、《天知地知》刘恒、《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黄金洞》阎连科、《天缺一角》李贯通、《双鱼星座》徐小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生命是一片叶子》里瑛、《今天没有空难》匡满、《韩作荣自选诗》韩作荣、《在瞬间逗留》沈苇、《鸟落民间》张新泉、《狂雪》王久辛、《寻觅光荣》辛茹、《拒绝末日》李松涛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微言集》林祖基、《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邵燕祥随笔》邵燕祥、《韩羽杂文自选集》韩羽、《世象杂拾》唐达成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春宽梦窄》王充闾、《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女人的白夜》铁凝、《秋白茫茫》李辉、《皇天后土》周同宾、《从这里到永恒》赵枚、羊想云彩》刘成章、《湮没的辉煌》夏坚勇、《两种生活》斯妤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牵牛花蔓》严秀、《半月随笔二集》雷加、《郭风散文选集》郭风、《烟水江南绿》艾煊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济慈诗选》屠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秧歌》董纯译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2001-2003)奖项作者和作品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玉米》毕飞宇《人民文学》 2001年第4期责编:那辛《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钟山》 2002年第2期责编:贾梦玮《好大一对羊》夏天敏《当代》 2001年第5期责编:杨新岚《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孙惠芬(女) 《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责编:程绍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边》王祥夫《花城》2002年第4期责编:申霞艳《驮水的日子》温亚军《天涯》 2002年第3期责编:王雁翎《大老郑的女人》魏微(女) 《人民文学》 2003年第4期责编:程绍武《发廊情话》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 2003年第7期责编;姚育明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人民文学》2001年第12期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责编:黎云秀《宝山》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责编:王大民《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中国作家》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杨柳《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责编:王德领《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金小凤全国优秀诗歌奖《野诗全集》老乡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责编:汪晓军、宋学娟《郁葱抒情诗》郁葱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责编:袁淑萍、马海霞《幻河》马新朝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责编:王锦《幸存的一粟》成幼殊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1月责编:汪稼明《娜夜诗选》娜夜(满、女)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蒋潇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贾平凹,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李玉皓、任锐军《大河遗梦》李存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责编:郑鲁南《病隙碎笔》史铁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责编:周宏《独语东北》素素(女)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责编:李静媛《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责编:秦文仲、贺凯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吴义勤《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责编:刁斗《〈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向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责编:董晋骞《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陈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袁鸿蕙《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朱向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杜丽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神曲》(但丁·著·意大利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胡真才《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纳·著·德文)黄燎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仝保民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获奖作品名单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乔叶《收获》2008年第3期责任编辑:钟红明《国家订单》王十月《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责任编辑:杨泥《手铐上的蓝花花》吴克敬《延安文学》2007年第6期责任编辑:阎安、成路《前面就是麦季》李骏虎《芳草》2008年第2期责任编辑:郭海燕《琴断口》方方《十月》2009年第3期责任编辑:宁肯短篇小说《伴宴》鲁敏《中国作家·文学》2009年第1期责任编辑:李双丽《老弟的盛宴》盛琼《十月》2007年第2期责任编辑:赵兰振《放生羊》次仁罗布《芳草》2009年第4期责任编辑:郭海燕《茨菰》苏童《钟山》2007年第4期责任编辑:贾梦玮《海军往事》陆颖墨《解放军文艺》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殷实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李鸣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责任编辑:修晓林《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汪雪涛《生命的呐喊》张雅文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王婷《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关仁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责任编辑:张辉、汪雅瑛、刘相美《解放大西南》彭荆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责任编辑:彭晓、方绍忠《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第8期责任编辑:汪雪涛《胡风案中人与事》李洁非《钟山》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贾梦玮诗歌《烤蓝》刘立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责任编辑:杨潍虹《向往温暖》车延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王小《李琦近作选》李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责任编辑:魏洪超《柠檬叶子》傅天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责任编辑:徐如麒《云南记》雷平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责任编辑:沉河散文杂文·《藏地兵书》王宗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责任编辑:丁晓平《路上的祖先》熊育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责任编辑:刘洁《风行水上》郑彦英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王国钦《王干随笔选》王干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雍谊《病了的字母》陆春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责任编辑:杨婷文学理论评论·《五种形象》南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孙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张炯《文艺报》2009年5月23日责任编辑:石一宁、胡军、明江《想象与叙述》赵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王培元《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高楠、王纯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责任编辑:李建军《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谭旭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8月责任编辑:张立新文学翻译· (空缺)。
作者: 陈晓明[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年鉴
页码: 74-9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乡土中国;叙事转向;八十年代;现代主义;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国际声誉,也促使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公允些,不那么为偏见和道听途说所左右。
如今说莫言以及他的一批同道,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这样的评判当不至于引起太大的争议。
说出这样的评判,并非是我们要对莫言顶礼膜拜,或者躺倒在这个高度的阴影底下乘凉。
无法安慰的安慰书从北村《安慰书》看先锋文学的转型刘 艳 《花城》杂志一直被视为先锋派文学的重要阵地,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培育和塑造了北村、吕新等先锋文学作家。
2016年,《花城》杂志刊发了吕新的《下弦月》和北村的《安慰书》,①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且重版了他们的代表作《抚摸》和《施洗的河》。
围绕两书,分别有了11月21日北师大的研讨会,即“‘先锋的旧爱与新欢’———《下弦月》《安慰书》北京首发式暨研讨会”成功举办;而南京系列活动,则包括11月25日的先锋对谈和11月27日南京师大的研讨会和先锋书店读者见面会。
在近两年以“先锋文学30年”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中,大多是以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先锋文学是作为文学史的一个话题和研究对象,被探讨、被追溯、被缅怀,等等,而《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刊发、出版两位代表性先锋作家的新作,可以说是别立新声的,无怪乎有人会说“吕新、北村的新作问世,更像是一种提问和质疑:重提先锋,意欲何为”?②20世纪8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史上第二次的引入西方文艺思潮的高峰时段,其中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了意识流手法,以刘索拉、徐星两个中篇为代表的“现代派”和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人的“寻根文学”为代表,令1985年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代文学史的标志年份。
不同的学者批评家,对先锋派文学,有不尽相同的命名和指认,甚至开出的作家名单也不尽相同:陈晓明认为,“得到更大范围认同的先锋派文学是指马原之后的一批更年轻的作家,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后来加上潘军和吕新”;③南帆也直言,“我愿意对‘先锋文学’的团队构成表示某种好奇。
通常,批评家开出的名单包括这些骨干分子: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或者北村出镜的频率似乎稍稍低了一些,尽管他们的某些探索可能更为激进。
另一些批评家或许还会在这份名单之后增加第二梯队,例如吕新,韩东,李洱,西飏,李冯,潘军,如此等等”;④张清华则认为单就小说而言的“狭义的先锋文学”,“是指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崛起的两波小说运动”,前者是“新潮小说”与“寻根小09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17.03.014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第3期①②③④吕新:《下弦月》,《花城》2016年第1期。
作者: 陈晓明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28-141页
主题词: 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个人化;传统小说;写作者;余华;先锋小说;历史;文学史;苏童
摘要: <正> 仪式作为促使某种行动或事件取得社会性的合法地位的象征活动,它在神圣或恐惧的心理意识中完成个人或集体的精神塑造。
仅仅在于“先锋派”的写作自以为具有拯救文学和拯救自我的象征意义上,他们的写作具有“仪式”的意义。
阿道尔诺曾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总有一些东西,对于它们,艺术只不过是一种救赎;在是什么和什么是真的之间,在生活的安排与人性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
”我们时代的“先锋派”——我不得不沿用这个称呼,以免引起混乱,他们身陷维谷,徘徊于文明的边缘,远离现实而。
大雅久不作,垂文振金声———陈晓明的当代文学研究于淑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191)摘要:陈晓明的文学研究深刻寄寓并一以贯通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这两极张力相摩相荡。
他的“无边”而“守望”之路伴随着对现代性的阐释和批判,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恰恰是中国的现实。
面对众多研究对象,陈晓明始终围绕纯文学这个核心展开。
在借用西方理论资源时,始终立足于中国本土立场,坚守传统人文价值的底线。
关键词:陈晓明;理想主义;人文价值陈晓明先生以《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作品为学界所熟知,从而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地位,获得了“华语传媒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
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陈先生的学术成就,如何进一步讨论他提出的问题,乃是当代文学研究不能轻易绕过的问题。
本文不揣谫陋,试图对陈先生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成就加以简要而粗疏的梳理和归纳,认为先生的学问中深刻寄寓并贯通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这两极张力相摩相荡,从而成就了他作为“哲理型的批评大家”的身份。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从“无边”到“守望”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为文化批评、文学生产奠定了厚实的经济根基,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学现象或者打着文学旗号的文化现象五彩斑斓,争奇斗艳,文学日益淹没在五花八门的文化、社会现象之中。
在日益复杂而多样化的“无边”的现代性文学浪涛中,如何“守望”剩余的文学性,乃是陈晓明初衷不改的诉求,陈晓明之“无边”而“守望”之路伴随着对现代性的阐释和批判,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恰恰是中国的现实。
这里用一句古语概括他的文学研究,即“文章合为时而著”。
陈晓明的文学研究与当下关系紧密,和时代共命运。
这既是当代文学批评家的历史使命,也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悠久的文学传统。
陈晓明以一种入世的而非高蹈的态度进*作者简介:于淑静(1979 ),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陈晓明:开辟母语教育“新大陆”作者:李银云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8年第08期陈晓明:江西省吉安市第十三中学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在全国率先提出“美丽新语文”理念,主持“美丽新语文”工作室。
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优秀教研能手”,省“首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吉安市十大师德标兵”“井冈名师”等荣誉称号。
他是天真的井冈寻梦人,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只为追寻自己的母语新教育梦;他是冥顽的教育行者,用纯真、智慧在故国的民间文学沃土里挖掘,只为开辟母语教育的“新大陆”;他是朴实又充满激情的语文专家,用舒展而激扬的个性,谱写美丽新语文的成长篇章。
他是陈晓明,来自吉安的一名平凡却执着的语文老师。
美丽新语文·追寻·蜕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毕业于中师学校的陈晓明走上了乡镇中学——睦村初级中学的讲台,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师生涯。
彼时,睦村初级中学的校舍就像普通农舍一样简陋,开门见山。
陈晓明就每天早晚走在山间崎岖蜿蜒的乡村小路上,让这条小路成了他寻思“美丽新语文”之梦旅途的第一站。
在睦村初级中学艰苦的环境里,陈晓明一待就是14个年头。
尽管条件艰苦,青山绿水仍然催生了陈晓明心中的美丽情思:土生土长的语文美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倾听流水虫鸣的吟唱、醉心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之余,陈晓明常在冥思:饱经千年风霜的母语如何不再尴尬?何时能摆脱数理化英等强势科目的挤压?何时能赢得少年学子的喜爱?不过,要“求”得这些问题的正确之“解”对一个信息闭塞的乡镇中学教师来说谈何容易!陈晓明开始啃读一篇篇民间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笑话熟语、传闻轶事……时时陶醉其中的陈晓明开始发现母语中原来还有一大笔的宝藏——美丽鲜活的“民间语文”:意味深长的谚语、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睿智深刻的民间笑话,这些无不彰显祖国语文的魅力。
继而,陈晓明以民间文学为基点的论文《民间文学在中学语文的价值》以新颖的视角、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论证征服了省内外不少专家教授。
Sticking to the Bottom Line of Pure Literature: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Xiaoming's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 沈秀英[1]
作者机构: [1]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东吴学术
页码: 24-3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陈晓明;纯文学;现代性;知识谱系;修辞化批评
摘要:�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不死的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在陈晓明的学术生涯中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
它们内含着陈晓明对纯文学的理解和固执坚守,并展现出鲜明的批评个性:对于文学的当代历史流变,陈晓明以“现代性”为视点切入研究,建立起强大的个人化研究主线;陈晓明的文学批评具有一种恢弘的理论气象,善于把文本置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知识谱系中进行考察,在宏阔的形而上的理论与具体的形而下的文本细读结合中找到自己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别致路径;面对新传媒时代纯文学的困境,陈晓明坚信纯文学不死,关注文学作品的“差异性自由”,反对文化研究,提倡修辞化批评。
大约是五六年前,在某个比较严肃正规的场合,一位学界前辈听说我曾做过王蒙研究,就饶有兴致地问道,你知道“青狐”写的是谁吗?然后没等我回答(可能也是料到我回答不上来),自己就紧接着来一句:“青狐就是某某(一位当代著名女作家)”。
听她这么一说,我诧异非常,但是望着前辈的面部表情,又完全不像是在开玩笑。
———作为圈内的资深人士,前辈自然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撑她的结论,很有把握将这部刻画“新时期”文坛众生相的长篇小说进行“对号入座”,但后生小子如我,就只能依照文学鉴赏惯例将《青狐》视为一个“虚构文本”,将“青狐”视为王蒙结合自身几十年文坛风云,调动丰厚的写作经验创造出来的“这一个”形象了。
然而,前辈对于《青狐》的这一“洞见”,却也无意间指向了一个深刻到了终极的文学命题:文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关系若何。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此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尤其当作品故事比较贴近作家自己生活的时候,更难阻止内行的读者们对其想入非非、试图找出文本外的现实对应。
这个情节隐喻了什么事件,那个人物影射的又是谁谁———巴金的《家》,丁玲的《韦护》,萧红的《呼兰河传》,包括钱钟书的《围城》,都已经在这种解读中得到令人信服的收获。
更何况,《青狐》又是这样一部老辣的“历史现形记”,王蒙又是这样一个直接经验和第一手材料丰文学的“真实”与“元小说”的花招郝朝帅,男,1973年9月出生,祖籍安徽萧县。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郝朝帅要要要叶青狐曳断想富无比的作家。
所以,“青狐”就是那位当代女作家,绝对不会有错。
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摹仿说”以来,漫长的历史中,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定位于“摹仿”:这是西方文学理论的起点和至高宗祖。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则提出了它的理论升级版“镜子说”,塞万提斯认为,“摹仿得越加妙肖,你这部书也越见完美”。
到了兴起于18世纪、完善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理论,则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反映论”,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和再现。
2024届河北省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III 语文试卷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文学批评家谈论“细读”批评的话题,倡导“细读是文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用‘细读’批评改变‘空对空’的批评风气”,也经常看到一些批评家的“细读”式文章,或阐释作品的故事情节,或解剖细节的出色营造,或论述语言的修辞艺术。
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上,“细读”批评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建树。
“文本细读”是普遍被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当然,它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是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
实际上,细读法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批评流派中都得到了普遍运用。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排斥作者研究,排斥‘外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受到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的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1995-199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赵一曼女士》阿成、《镇长之死》陈世旭、《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心比身先老》池莉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小的儿》林希、《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年前年后》何申、《涅盘》李国文、《天知地知》刘恒、《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黄金洞》阎连科、《天缺一角》李贯通、《双鱼星座》徐小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生命是一片叶子》里瑛、《今天没有空难》匡满、《韩作荣自选诗》韩作荣、《在瞬间逗留》沈苇、《鸟落民间》张新泉、《狂雪》王久辛、《寻觅光荣》辛茹、《拒绝末日》李松涛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微言集》林祖基、《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邵燕祥随笔》邵燕祥、《韩羽杂文自选集》韩羽、《世象杂拾》唐达成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春宽梦窄》王充闾、《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女人的白夜》铁凝、《秋白茫茫》李辉、《皇天后土》周同宾、《从这里到永恒》赵枚、羊想云彩》刘成章、《湮没的辉煌》夏坚勇、《两种生活》斯妤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牵牛花蔓》严秀、《半月随笔二集》雷加、《郭风散文选集》郭风、《烟水江南绿》艾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1997-2000)奖项作者和作品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鞋》刘庆邦、《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吹牛》红柯、《厨房》徐坤、《清水洗尘》迟子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被雨淋湿的河》鬼子、《永远有多远》铁凝、《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年月日》阎连科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中国青年出版社、《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西部的倾诉》梅洁《报告文学》、《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生死一线》杨黎光《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羞涩》杨晓民长江文艺出版社、《曲有源白话诗选》曲有源作家出版社、《地球是一只泪眼》朱增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西川的诗》西川人民文学出版社、《纯粹阳光》曹宇翔明天出版社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大雅村言》李国文东方出版中心、《山居笔记》余秋雨文汇出版社、《精神的归宿》朱铁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昨夜西风凋碧树》徐光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张抗抗散文》张抗抗解放军出版社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陈涌《文艺报》、《一九〇三:前夜的涌动》程文超山东教育出版社、《12个:1998年的孩子》何向阳《青年文学》、《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韩子勇百花文艺出版社、《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钱中文《文学坪论》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济慈诗选》屠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秧歌》董纯译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2001-2003)奖项作者和作品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毕飞宇所著《玉米》等四篇作品获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王祥夫著《上边》等四篇作品获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光明、姜良纲著《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等五篇(部)作品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品:贾平凹著《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等五部散文杂文集获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老乡著《野诗全集》等五部诗集获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品:吴义勤著《难度·长度·速度·限度一一关于长篇小说问题的思考》等四篇(部)作品获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获奖作品:田德望译《神曲》(但丁著·意大利文)获优秀文学翻译奖荣誉奖,黄燎宇译《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纳著·德文)获优秀文学翻译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于2007年10月28日晚在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