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图文讲解+知识要点一、多音字宿sù(宿舍露宿)xiǔ(一宿)xiù(星宿)二、理解词语严厉:严肃而厉害。
文中指老班长的态度严肃认真。
收敛: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②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
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了。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文中指老班长的手因长期劳作而不光滑。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三、课文结构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四、问题归纳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五、课文主题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5*金色的鱼钩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慕课堂,我是小白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金色的鱼钩》。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们了解多少呢?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行动。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2.分享资料,引出课题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红军战士舍生忘死的付出。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音乐)师: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的雨季,本已泥泞的沼泽,积水淤黑,深处没顶,红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师:《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听听那位感人的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板块二 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1.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
(指名读词语)颧qu án骨 威胁 喜出望外 收敛 弥漫 衰弱 瞻仰 奄奄一息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遇到不懂的词语,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老师请来了四个词语朋友,你们能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课件出示词语)生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支吾”的意思是说话含混躲闪。
生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收敛”在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宿营地”是指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了让您对于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1.题目的中心词?题眼?(鱼钩、金色的)2.读题后你会提出哪些问题?(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真的有金色的鱼钩吗?)二、快速默读,了解大意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文中画出直接点明题目的句子。
(课文较后一句。
)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读句子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它是金色的?(2)还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找出较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 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②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③ 有感情地朗读片断,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 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又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②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③ 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
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
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饥饿威胁着我们。
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
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
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
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
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
”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1《金色的鱼钩》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在海边钓鱼时,钓到了一条金色的小鱼,鱼钩却卡在了鱼的嘴里。
老渔夫不忍心看到小鱼受苦,决定帮助小鱼取出口中的鱼钩。
文章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教育学生要有爱心,关爱生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但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引导学生关爱生命。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3.课件或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聆听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解老渔夫和小鱼的故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第1篇】【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以设疑的方法一步步的让学生随着这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4、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质凝导入出示: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师:你知道这句描写的是谁吗?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2、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只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