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77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产生沉淀,气体,颜
色变化,并伴随有气体生成,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含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水的沸腾:液态—气态—液态状态改变
胆矾的研碎:块状—粉末状形状改变
讨论:电灯通电发光是什么变化?
酒精的性质;
颜色:无色,状态:液态,气味:有特殊气味,沸点:80℃(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质)
点燃时:可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应用示例】【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B.木柴燃烧C.面包发霉D.葡萄榨汁【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火药爆炸、木柴燃烧、面包发霉在反应后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葡萄榨汁属于物理变化。
【例2】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D.铁钉易生锈【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氧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铝呈银白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蔗糖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铁钉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例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解析】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
氧气能供给呼吸,决定了氧气能用于急救病人,没有直接关系;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用作保护气,有直接关系;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有直接关系;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成雨水下降,有直接关系。
【例4】将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当概念的序号: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把块状硫研成粉末__________,将少量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硫慢慢熔化_______,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____________,生成的气体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_____________,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