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整个模块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模块当中起到引线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的作用很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给学生建构了内环境的概念及,为第二节稳态概念的提出、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提出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学的方法。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进出细胞以及初中关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知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书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个
[难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2)能力目标:通过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视频,引发学生的讨论: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细胞生活的环境》。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图和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血细胞、大部分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学生派代表交流本小组的成果,进而揭示出内环境的定义。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
(二)教材内容分析: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必修3着重介绍的是由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稳态。
所以一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它们是下节课“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一开始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课。
在这次说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细胞这一生命基本单位的内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细胞。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从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由形态各异的细胞组成的。
细胞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动能力,能够进行物质的进出交换、能量的转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部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是一种半流体物质,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这些细胞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含有遗传物质DNA,负责指导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表达。
细胞的外环境,又称为细胞外液,是指细胞外的液体环境。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
这些液体为细胞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细胞代谢产物的排放场所。
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和受体与细胞外液中的分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进出和信息的传递。
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这种稳定状态被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细胞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例如,通过主动和被动的运输机制来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控制代谢反应的速度,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来响应外部刺激等。
然而,细胞生活的环境并非总是理想的。
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都可能对细胞产生影响。
细胞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以保证生存。
例如,在缺氧的环境下,一些细胞会通过增加无氧酵解的强度来维持能量供应。
在极端酸性或碱性环境下,细胞会通过调节内部pH值来保护自己。
此外,细胞生活的环境还受到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利用模型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绘制内环境稳态的模型图,加深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利用模型图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和调节机制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内环境稳态模型图。
2. 相关实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
九、教学拓展1.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材料)教学目标: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维持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细胞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a. 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b. 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 温度b. pH值c. 渗透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a.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
为后续学习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等知识打下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和渗透压,并通过实例阐述其重要性。
4. 内环境稳态概念讲解: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2. 思考题: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阐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内容是《稳态与调节》模块的开篇章节,具有统领全书的作用。
让学生在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并对稳态调节机制形成初步认识,能够为本模块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本章第1节,聚焦在内环境的概念上,为全章教学打基础。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落实了课标中的“1.1 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1.1 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1.1.2 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1.3 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这三条内容要求。
为达成上述目标,课标在“教学提示”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开展的活动。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表征并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组成、功能以及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2. 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细胞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探讨细胞的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理解细胞外液的组成、功能以及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能够列举出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并理解其对生物的影响;能够分析细胞的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细胞外液的组成与功能- 细节:学生需要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组成成分,并能够解释它们的生理功能。
例如,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氧气、激素和抗体等,能够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能调节体内环境的稳态。
2. 教学难点: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节:学生需要理解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
这些性质对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精心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稳态与环境》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内容。
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人体了解,人●●●解释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的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自我介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净.【节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信息师内含水量特别多。
因此我们把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即体内的水及溶于水的物质,主要为离子和化合物。
比如每天吃的盐中的Na离子,或吃的蛋白质或体内产生的尿素等化合物。
师:体液在体内以细胞为界,可分为哪2个部分呀生1: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师:回答得很好。
我们画一个体内的细胞(无细胞壁的吧)。
体液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如细胞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
占体液的2|3,占得多;细胞外细胞外液 1/3淋巴液存在于细胞外,占1|3,在这要提醒一点,泪腺、汗腺、消化道等结构与外界相通,因此泪液、汗液、尿液等不属于体液。
【板书】1、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板书】1、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2/3血浆 体存在于细胞外 组织液血细胞绝大多数细胞效应B 、T 细胞,吞噬细胞师:好学到这,同学们看思考与讨论第一题,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刚才老师已经详细讲解了吧。
找同学回答一下生2:〔思考与讨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度: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合理的教材分析对教授新课极为重要,接下来我将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高中必修3第1章第1节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后面其他章节内容联系紧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作用。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二、说学情从知识水平上来说,学生在初中以及学过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已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构建“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从认知水平来说,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这对开展新课都有一定的帮助。
(过度:根据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掌握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与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过度: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说教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中细胞的基本结构等相关内容,这为过度到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为以后的内环境稳态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说学情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过,手脚磨出水泡以及被针扎到流血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对于资料分析综合的能力明显提高。
这些都有助于本节课程的顺利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说教法、学法
在熟悉了教学内容之后,方法的确立就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问题驱动教学,我将采取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具体确立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综合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2014年考试大纲中主要为第二节“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作用”的理解水平做铺垫。
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
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今后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
1.导入新课:(2~3分钟)
以“问题探讨”引入,观察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2.讲授新课:(3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四个主要内容,分别是: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首先,通过红楼梦中“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引出体液的定义。
然后介绍体液的组成和所占比例,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者之间的流动关系。
其次,通过资料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回答书中的五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细胞外液的成分。
接着,展示病人输生理盐水、以及病人浮肿的照片,引出渗透压的概念。
同时介绍细胞外液的三个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最后,播放气体交换的动画,让学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对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回答给予补充。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4、练习巩固与布置作业:
我选取了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已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5、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