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8
摘要通过ADAMS建模对某轿车后背门开启机构做运动分析,来解决后背门初开启阶段的干涉问题和完全开启时的漏雨问题。
通过ADAMS的优化分析和运动分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调整相关点位置可以改善后背门与侧围的干涉现象,而且最佳的办法是将铰链机构整体前移;调整相关点位置或修改限位块尺寸可以改善后备门开启角度过大及行李箱漏雨的问题。
CAE在汽车工程中的效率和价值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关键词后背门铰链结构运动分析DOEAnalysisandDesignofPassengerCarBackDoorHingeAbstract:TheoperationmovementofopeningmechanismofcarbackdoorisanalyzedbybuildingamodelwithADAMS,improvingtheinterferencebetweenbackdoorandsidepanelwhenbackdoorisopeningatthebeginningandresolvingleakrainproblemwhenbackdoorisinfull-sizeopening.SomesuggestionsareofferedaftertheoptimizationanalysisandoperationmovementanalysisarebothfinishedwithADAMS.Adjustingthepositionofrelativepointcanimprovetheinterferencebetweenbackdoorandsidepanel,furthermorethebestwayofadjustingistomovethewholehingemechanismforwardC adjustingthepositionofrelativepointandredesigninglimitingblockcanalsoimprovetheopeningangleofbackdoorandresolvetheproblemofleakrain.ThevalueandefficiencyofCAEinautomotiveengineeringisclearlypresentedinthispaper.Keywords:HingemechanismofbackdoorOperationmovementanalysisDOE张德超杨亚娟刘红领陈伟柳杨(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院CAE部)车门是车身上重要部件之一,按其开启方式分为顺开式、逆开式、水平移动式、上掀式和折叠式等几种。
背门设计指南目录1.概述 (2)2.背门的结构型式 (2)2.1上开式 (2)2.2侧开式 (3)3.背门设计流程 (4)4.背门设计要求 (5)4.1法规要求 (5)4.2 人机要求 (7)4.3 性能要求 (7)4.4 工艺性要求 (8)4.5轻量化设计 (8)5. 背门附件布置和典型断面设计 (8)5.1 背门附件布置 (9)5.2典型断面设计 (14)6.背门密封面设计 (15)6.1背门密封面定义 (15)6.2背门密封面的基本要求 (15)6.3 背门密封面设计要点 (16)7.选材建议 (22)1.概述背门总成是位于车身后背部的开闭件,需要保证其基本的开关运动,打开时的支撑定位和关闭时的密封;需要满足相关法规要求,模态、刚度应达到设定目标,满足制造工艺要求,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重量尽可能轻。
背门总成与外造型息息相关,需要从造型效果图阶段就开始介入分析,保证满足造型意图的前提下,相关工程结构能实现。
2.背门的结构型式2.1上开式背门铰链布置在背门顶部,开启时背门绕铰链轴线向上举升(如图1所示)。
这种开启方式的背门一般由背门焊接总成、背门铰链总成、背门锁总成、背门护板总成及一些背门附件、线束等组成。
典型的上开式背门焊接总成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上开式背门图2 上开式背门结构2.2侧开式背门铰链布置在背门侧面,常见于背门上挂备胎的SUV车型。
由于备胎置于背门外,影响后部碰撞,另外背门铰链布置在侧面,侧围后立柱需要加强,导致侧围、背门结构左右不对称,会增加设计难度及成本。
这种开启方式的背门一般由背门焊接总成、背门铰链总成、背门锁总成、背门护板总成、备胎和护罩总成及一些背门附件、线束等组成(如图3所示)。
典型的上开式背门焊接总成结构如图4所示。
3.背门设计流程 本文就上开式背门展开论述,其设计流程如下 :图3 侧开式背门图4 侧开式背门NO4.背门设计要求4.1法规要求4.1.1外部凸出物背门外部型面需要满足以下法规:国内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欧洲ECE R26 《就外部凸出物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74/483/EEC 《机动车辆外部凸出物》法规要求如下(详见GB 11566-2009):除以下零部件外:——高于地面1.8m的零部件;——低于底线的零部件;——在工作状态或静止状态下,均不能被直径为100mm的球体所触及的零部件;——凸出车身外表面不到1.5mm的零件以及凸出车身外表面1.5mm以上、5mm以下但零件朝外的步伐是圆滑的零部件。
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摘要】气动支撑杆开启机构是目前轿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
由于气动支撑杆生产技术成熟、性能优良等原因,在本次两厢车开发中,后背门的开启机构采用气动支撑杆。
工作中借助三维设计软件CATIA和计算和分析优化工具MATLAB,对支撑杆进行了布置,并且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上掀式后背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力和力矩的关系,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后背门开启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了仿真分析,满足后背门的平稳开启/关闭平稳、助力轻松、使用安全等功能要求。
【关键词】CATIA,后背门,气动支撑杆Abstract: The opening mechanism of gas damper is a kind of structure which is often used in cars. This time when developing the hatchback, use the gas damper。
With work on CATIA and MATLAB, from kinematics and dynamics,I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forces and moments dur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hatch back’s backdoor,and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installation point。
As result, the performance of hatchback’s backdoor mee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the steady of backdoor when open or close, and assist, safety.Keywords: CATIA; Backdoor; Gas damper;1 轿车用气动支撑杆介绍1.1 构造及支撑力气动支撑杆由活塞、气筒、导杆等构成。
1.2气撑杆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力学分析气撑杆在压缩过程中活塞杆进入腔体,会占用活塞筒内部体积,有效的气体体积逐渐减小,根据理想气体方程pV=nRT,假定运动过程中温度恒定,则压强随气体体积的减小而逐渐增大,示意如图2所示。
设初始自由状态缸内有效气体体积为V0,内部压强为P0,活塞面积为S1,活塞杆截面面积为S2,在不考虑其动态内阻的条件下,压缩行程为时,缸内气压为P1,撑杆的推力为F1,建立方程如下:1.3气撑杆的力-位移曲线时,l=5mm;当L>80mm时,l=10mm。
在撑杆压缩阶段,气体可以通过活塞上的孔从无杆腔进入有杆腔,此时气体通过量较小,阻尼结构产生的阻尼力很小。
而在伸展过程中,由于撑杆的结构型式不同,曲线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时,气弹簧的图1气撑杆结构示意图图2气撑杆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力-位移曲线示意图2.2背门气撑杆设计输入背门气撑杆布置设计输入主要有铰链中心坐标、背门质量、背门重心坐标、背门开启受力点坐标、背门关闭受力点坐标、背门开启角度、最大开启力及最大关闭力要求、工作温度要求。
根据以上的条件选型合适的气撑杆进行布置。
那么根据理想气体方程pV=nRT,20℃的反力考虑反力误差,根据经验误差值P1E=15N,那么在常温下背门全开气撑杆弹力P1P1为气撑杆选型中最小特征标称值,根据1其中F r为气撑杆的动态内阻,根据经验取值在关闭状态校核为了保证背门解锁后,后背门不自动弹开,80℃条件下,背门的重力距和撑杆的支撑力2=0,此时气撑杆反力那么在常温20℃的反力P2U考虑反力误差,根据经验误差值P2E=30N,那么在常温下背门关闭状态气撑杆弹力P2P2为气撑杆选型中,关闭状态下最大反力,2(a)挺举升式布置(b)翻转式布置图4背门气撑杆布置方式图5背门投影示意图。
后背门气动撑杆布置弹簧的内部注入的是惰性气体,通过活塞产生弹性功能的产品,该产品工作是无须外界动力,举力稳定,可以自由伸缩,(可锁定气弹簧可以任意定位)用途广泛,但是安装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汽车后背门一般选择自由型气弹簧支撑杆,主要起支撑作用,只有最短及最长两个位置。
2.决定支点安装位置是气弹簧能否正确进行工作的保证,气弹簧必须用正确方法安装,即当关闭时,让其移过结构中心线,否则,气弹簧会经常自动将门推开。
3.气弹簧在工作中不应受到倾斜力或横向力的作用。
不得作扶手用。
4.为确保密封的可靠性,不得破坏活塞杆表面,严禁将油漆和化学物质等涂在活塞杆上。
也不允许将气弹簧先安装在所需位置后喷、涂漆。
5.气弹簧为高压制品,严禁随意剖析、火烤、砸碰。
6.气弹簧活塞杆严禁向左旋转。
如需要调整接头方向,只能向右转动。
7.使用环境温度:-35℃-+70℃。
(特定制造80℃)8.安装联接点,应转动灵活,不能有卡阻现象。
9.选择尺寸要合理,力的大小要合适,活塞杆行程尺寸要留有8毫米余量。
1,从运动学上看,撑杆的转轴最好与铰链转轴平行,但是实际布置中,由于受车的造型限制,一般都有一个角度,所以出现了双球头撑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2,布置时要考虑车身的受力情况。
现在一般有两种布法,一是上端固定在侧围上,下端固定在背门上,二是上端固定在背门上,下端固定在侧围上。
前者在车门打开时力臂较小,背门受的应力较好,要注意好侧围上防水。
后者背门受力较差,不推荐使用。
关于布置方式,某设计公司的规则是这样的:气动撑杆的布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端固定在侧围上;另外一种是下端固定在侧围上。
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气动撑杆轴线往上的延长线如果在铰链轴线的前方,则气动撑杆的布置形式应采用第一种(见图1)。
而如果气动撑杆轴线的延长线在铰链轴线的后方,则气动撑杆的布置形式应采用第二种(见图2)。
图1图2对于盖子较重的,我个人认为尽量采用第二种,这种方式对铰链安装面的强度的副作用较小,还有就是可以留出中间的缓冲快布置空间,一般重的后盖都会要求中部和下部分别要布置缓冲快的。
方式A 方式B 方式C
图2背门气弹簧撑杆布置
如图1所示,F=F 1-F 2=PS 1-P (S 1-S 2)=PS 2
图1气弹簧原理
:气弹簧弹力(单位:N );
:无活塞杆腔体压力(单位:N );:有活塞杆腔体压力(单位:N );
2.1背门模型(见图3)
图3背门模型
符号说明:
W0—背门总成重力(单位:N);
F'—开启操作力(单位:N);
F—关闭操作力(单位:N);
f1—气压支撑杆作用力(单位:N);
L0—后门重心与铰链轴心线的水平距离(单位:M);L1—气压支撑杆中心线到铰链轴心线的距离(单位:M);r0—操作力点对铰链轴心的半径(单位:M)。
①设定目标值F=70N,全开时的气压力
求
②根据求出的气压反作用力
觉力;
③调整L'1,使F'(即开启时的感觉力)。
4),力矩平衡角度12.1°,符合设计要求。
图4重力、撑杆力力矩示意图
4气弹簧安装点刚度分析
气弹簧撑杆安装点处,需进行刚度CAE分析,防止在使用耐久过程中车身形变较大。
该车型刚度分析及形变见表1。
汽车后背门设计总结后背门总结1、功能及⽤途1.1 定义后背门也称尾门或后门,是位于车⾝后部,对乘员或储存物起防护和遮盖作⽤的向外可移动的车⾝件。
它是通过两个铰链悬挂在顶盖后横梁上。
1.2 功能及⽤途后背门通常通过左右两个铰链连接在顶盖后横梁上。
与车⾝其它外表⾯⼀起必须满⾜车⾝外观整体造型要求。
对于两箱式轿车,运动型车和商务车后背门有着存取物⽅便,有效存放空间⼤等特点。
另外。
后背门处于汽车尾部,会形成汽车尾部涡流。
斜背式后背门尾涡和尾流区较⼩。
⽓动阻⼒也⼩。
⽽有后⾏李箱盖的轿车的为阶梯式后背,尾部涡流要⽐斜背式后背门⼤。
因此,后背门的存在还可以减少整车的风阻,对整车的经济性和动⼒性有好处。
1.3 分类后背门按照车型分类主要应⽤于以下三类:1、两厢式轿车⽤后背门。
如图12、运动型车型(SUV、CRV等)⽤后背门。
如图23、商务车、微型客车⽤后背门。
如图3图1 两厢式轿车后背门图2 运动车型后背门图3 商务车或微型客车后背门如图⽰,轿车⽤后背门的⾓度变化⽐较⼤,形成⼀个很⼤的弧度变化,⽽商务车⽤后背门则相对⽐较平直,SUV车型的后背门⽐较类似与商务车,但弧度变化有所改变,随着⼈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追求,SUV趋向于城市化发展,CRV 逐步⾛⼊⼤众视线,销量越来越多。
CRV的背门形式已经在向轿车靠近,形成⼀种介于厢式轿车和商务车之间的⼀种造型风格除上述图⽰⼏种后背门形式均是采⽤上部铰链连接的形式,在实际应⽤中出于结构或者重量因素考虑也有其他的链接⽅式的后背门,如对开形式的后背门,如图4。
铰链布置在侧⾯的,背门侧开的,如图5。
在中间分开,上下分别布置铰链的后背门,如图6。
这些形式均可以满⾜后背门开闭的需要。
我们主要讨论铰链布置在上⾯的情况。
其他情况的形式我们不作讨论。
图4 对开式后背门图5 侧开式后背门图6 上下开式后背门2、后背门总成设计2.1 总成描述后背门是通过两个左右铰链安装在顶盖后横梁上,背门外部装有玻璃,部分车型配置装有后⾬刮,并与后保险杠、尾灯及后背门后尾翼(选装)组成整个车的尾部外表。
后背门设计指南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后背门设计指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后背门设计指南的全部内容。
后背门设计指南第一章概论1-1 该设计指南的主要目的:S12是奇瑞公司第一款正向开发的车型,其概念设计是由意大利博通公司完成的,在结构过程中,我们以可行性分析为依据,并在韩国工程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优化。
门盖系统的设计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外观间隙以及平度的定义、典型截面的设计、主模型的建立、CAE分析、工艺问题的分析以及改进、公差的确定以及二位图纸的标准化.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韩国人的设计理念与流程,为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背门的设计与门系统相比来说简单的多,零件也少很多。
编写该设计指南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我设计S12后背门的全过程中所学到的一些设计理念以及犯过的错误一一罗列出来,大家共同学习一下,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
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意见,我将继续修正。
1-2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二章后背门设计要求2-1 后背门法规要求2—2 后背门设计目标要求及 BENCHMARKING 研究第三章后背门间隙以及平度间隙第四章后背门结构设计1、开启角度的的定义2、铰链轴线的布置3、典型截面的解析4、数模的构造5、尺寸以及公差的设定第五章CAE分析、设计校核及评审1、CAE分析2、失效模式及相应措施第六章材料定义以及减重1、材料定义2、减重第七章设计心得第二章后背门设计要求2-1 后背门法规要求1、ECE NO.26/01 EEC NO. 74/483-79/488——关于车辆就其外部突出物认证的统一规定法规大致内容如下(详见标准ECE NO。
汽车背门支撑杆布置优化方法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车辆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背门支撑杆布置的改善,有利于优化车辆结构,增强车辆的人性化,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本文从汽车背门支撑杆的基本构造和特性,以及其布置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支撑杆布置优化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汽车;支撑杆;布置0引言背门支撑杆的布置是汽车后门设计中的关键点,它能否得到科学布置关系到背门可否正常开合,对用户使用体验产生直接性影响。
汽车背门是在具备支撑杆支撑下,和其自重一同作用以铰链旋转为中心达到开合的[1]。
但在实践中,支撑杆的布置优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文应用力学结合Excel法对汽车背门支撑杆的布置进行优化探讨。
1支撑杆的基本情况所谓支撑杆,就是由气体、液体等为运行介质的弹性器件,主要是由活塞杆、缸筒及活塞等元器件相连构成。
活塞具备通气孔,其两侧气压基本一致,其产生的支撑力是因为两侧受力面的不同,弹力大小可在气压设置基础上进行确定的[2]。
从理论角度来看,应用公式进行相关推算,其不呈现线性变化,但是气道在运行中,因阻尼和摩擦的共同影响,活塞两侧气压同等具有滞后性,因而气弹簧的作用力呈近于线性变化。
支撑力的大小是伴随支持杆运行距离发生变化的,由它的支撑力和运行距离的关系,得其公式为:(1)其中,F为运行时支撑力;Fmax为最大支撑力;Fmin最小支撑力;L为运行总距离;△L为瞬时运行距离。
2支撑杆布置的基本原则汽车背门支撑杆的科学布置需要遵循这几个基本原则:(1)因受汽车自身形状局限,支撑杆和铰链间会有一个角度,在布置时,该角度不得于球接头和相连器件间发生相对运行时出现干扰,否则易出现磨损;(2)汽车背门闭合时,支撑杆轴线上方延长线如位于铰链前侧,其布置应进行上端固定;如其延长线在铰链后侧,则应进行下端固定布置。
(3)汽车背门闭合时,支撑力和车门重力形成的合力应产生关闭车门的作用,确保安全;(4)汽车背门如在提升状态,支撑力应确保车门升至最高点,并确保稳定的升速。
两厢车后背门支撑杆的布置及运动分析
【摘要】气动支撑杆开启机构是目前轿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
由于气动支撑杆生产技术成熟、性能优良等原因,在本次两厢车开发中,后背门的开启机构采用气动支撑杆。
工作中借助三维设计软件CATIA和计算和分析优化工具MATLAB,对支撑杆进行了布置,并且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上掀式后背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力和力矩的关系,进而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后背门开启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了仿真分析,满足后背门的平稳开启/关闭平稳、助力轻松、使用安全等功能要求。
【关键词】CATIA,后背门,气动支撑杆
Abstract: The opening mechanism of gas damper is a kind of structure which is often used in cars. This time when developing the hatchback, use the gas damper。
With work on CATIA and MATLAB, from kinematics and dynamics,I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forces and moments dur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hatch back’s backdoor,and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installation point。
As result, the performance of hatchback’s backdoor mee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is the steady of backdoor when open or close, and assist, safety.
Keywords: CATIA; Backdoor; Gas damper;
1 轿车用气动支撑杆介绍
1.1 构造及支撑力
气动支撑杆由活塞、气筒、导杆等构成。
如图1所示。
图1 气动支撑杆结构简图
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gas damper
气动支撑杆的支撑力:气动支撑杆运动中提供的总支撑力包括两部分:压力差产生的支撑力和相对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力。
由波义耳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的乘积为定数,即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变大,压强减小。
当施加外力时,导杆在气室内体积增大,致使压缩气体的有效容积变
小,气体压强增大,从而压力差产生的支撑力变大;
1.2 气动支撑杆的特点及应用
我国的气动支撑杆制造技术成熟,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气动支撑杆具有尺寸小、容易布置、可靠性高等特点。
目前气动支撑杆在专业生产厂家均按标准化和系列化设计,使用和维修也更加方便。
气动支撑杆的可靠性可以满足汽车、飞机及医疗器械等开启机构上的要求,尤其在汽车应用上。
后背门及发动机舱盖等开启机构不仅要符合车身造型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安全、可靠及使用方便的要求,气动支撑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基于以上优点,本次两厢车开发采用气动支撑杆。
2 两厢车后背门的运动分析
2.1 两厢车后背门开闭类型:
许多轿车和轻型客车都设置有后背门,以方便装卸货物和行李。
后背门通常有平开式和上掀式两种结构。
两者相比,上掀式后背门具有节省空间、开启轻便及关闭可靠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1]。
本次两厢车开发采用上掀式结构。
这种后背门需要借助助力撑杆来开启,当开启后背门时,利用气动支撑杆产的反作用力通过对铰链旋转轴线产生的力矩来来克服重力矩和摩擦力矩,从而使后背门开启[2]。
如图2所示。
图2 后背门开启位置
Fig.2 Open position of backdoor
2.2 支撑杆的运动空间
由于随着后背门开启和关闭,气动支撑杆也做近似旋转运动,所以首先要确保气动支撑杆在作动时与后背门内板、流水槽等周边部品无干涉。
利用CATIA的DMU模块[2]来确定支撑杆有效运动空间。
如图3所示。
图3 支撑杆运动空间
Fig.3 Moving space of gas damper
2.3 后背门及支撑杆运动过程分析
车门与车体是通过两个铰链进行连接且铰链中心线平行,车门开启与关闭是围绕铰链中心线进行圆周运动。
而气动支撑杆的两个安装点所在面与铰链中心线不相垂直,即气动支撑杆的运动面为非平面。
图4 平衡位置示意图
Fig.4 Diagram of Equilibrium position
后背门运动过程中,共有三个静止平衡点。
如图4、表1所示。
表1 三个平衡点位置
3 后背门动力学分析
3.1 支撑杆力学性能
本次两厢车开发选用的支撑杆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气动支撑杆基本参数
根据支撑杆的性能参数,利用MATLAB计算出支撑杆力学性能,如图5所示。
图5 支撑杆力学性能图
Fig.5 Performance chart of gas damper
3.2 后背门重力矩与气动支撑杆力矩之间的关系
从上文内容可知,后背门有三个平衡点。
后背门的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开启角度、能否静态平衡以及力矩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开启/关闭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根据表3的逻辑关系确定力学变化模型,如表4所示。
以开门过程为例(关门过程为逆向);定义向上方向为正,向下方向为负;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
表4 运动过程中力学模型
根据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后背门的关闭初始拉力为20N,后背门的开启初始拉力为30N。
考虑安全性,开启和关闭的初始拉力误差须在±3N以内。
根据力矩平衡要求,首先通过对平衡点的力学计算,进而得出支撑杆的长度,根据此结果可以初步设置支撑点位置。
图6 平衡点A 图7 平衡点B 图8 平衡点C Fig.6 Balance point A Fig.7 Balance point B Fig.8 Balance point C 根据计算结果,初步设定了符合要求的支撑杆安装位置。
4 支撑杆安装位置布置及优化
4.1 支撑点安装点空间确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初步确定出支撑杆固定点的安装位置,为了确保安全,需对支撑杆与周边部品的间隙及后背门的运行性能(速度和加减速度)进行校核和优化。
首先检查间隙是否满足要求。
如图9所示。
图9 安装状态断面图
Fig.9 Drawing of clearance check
然后对整个开门过程计算,通过MATLAB工具进行计算与分析,优化安装点位置。
如图10所示。
图10 运动过程力学模型
Fig.10 Mechanical model
4.2 优化后结果
根据以上的优化分析,利用CATIA DMU模块,对运动过程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仿真[3],仿真及分析结果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支撑杆固定点相对于支撑杆运动的运动关系图
Fig.11 Chart of motion
图12 支撑杆固定点相对于车身运动关系图
Fig.12 Chart of motion
5 结论
借助于CATIA、MATLAB工具,对汽车后背门气动支撑杆进行了按钻过布置且对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及优化,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软件的应用,减少了大量的运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保证后背门开启平稳顺畅、助力轻便的基础上,满足了结合人机工程要求及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 李宇彤,牛东妍,李卓森上掀式背门气动撑杆的优化布置. 汽车技术 1999(9) 15-16.
[2] 黄天泽,黄金陵.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214-222.
[3] 鲁君尚等. 无师自通CATIA V5之电子样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