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埃及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8
广布,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探究点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贡献
1.尼罗河对于埃及人民的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尼罗河为埃及人们提供了几乎是唯一的地表水源。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河谷两岸及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些土壤上,人们栽培作物,使沿河形成一条“绿色走廊”,有90%的人口分布在这里,河谷和三角洲地区是埃及最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埃及长绒棉的重要产区。
尼罗河为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对外联系的交通要道。
尼罗河沿岸的风光也成为吸引游客的宝贵旅游资源。
2.据图说出埃及名胜古迹分布有何特点?若游览主要景点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合适?
参考答案:埃及重要的名胜古迹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若游览主要景点选择船作为交通工具最合适。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图解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有关七年级地理埃及教案7篇七年级地理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
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
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丘陵有高有底小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
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
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演示小实验: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的内容包括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非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埃及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埃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埃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2.埃及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宗教等。
3.埃及的经济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埃及的人文环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埃及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埃及的经济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埃及的相关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3.操练(10分钟)针对埃及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埃及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埃及的发展前景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初一地理埃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b) 了解埃及的主要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c) 掌握埃及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
2. 过程与方法:a) 运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b)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c) 运用示范、讲解和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与态度:a)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尊重;b)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c)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a) 介绍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地理环境;b) 通过地图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c) 讲解埃及的气候特点,并探讨其对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2. 埃及的主要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a)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尼罗河的重要性以及埃及人对尼罗河的依赖;b) 介绍埃及的沙漠地貌和矿产资源,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c) 讨论埃及的农业发展,了解埃及的农业特点和重要农产品。
3. 埃及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a) 通过数据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埃及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原因;b) 介绍埃及的主要经济活动,如旅游业、农业和制造业,并了解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c) 引导学生思考埃及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a) 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埃及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对埃及的兴趣;b) 引导学生思考,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 知识探究a) 分小组,发放地图、图片等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和分析;b)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埃及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3. 知识讲解a)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埃及的主要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b) 辅助数据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埃及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埃及的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以及经济状况。
3.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包括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著名景点。
4. 使学生认识到埃及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
5. 培养学生对埃及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 埃及的人口和主要城市3. 埃及的农业和矿产资源4. 埃及的经济状况5. 埃及的历史文化6. 埃及的旅游景点7. 埃及的宗教信仰8. 埃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农业、矿产资源、经济状况、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
2. 难点:埃及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景观图片等。
2. 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地展示埃及的农业、矿产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埃及的了解和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埃及的兴趣。
2. 学习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3. 探究埃及的农业和矿产资源,了解其经济发展状况。
4. 深入分析埃及的历史文化,重点介绍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著名景点。
5. 学习埃及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6. 通过多媒体展示埃及的旅游景点,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埃及的了解和看法。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埃及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埃及农业、矿产资源、经济状况的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埃及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认识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埃及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的了解程度。
周课时共2课时年级、科目七年级地理教师王浪利教学内容第二节埃及二次备课记录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二节埃及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
岛)和首都开罗。
2.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
开展旅游业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埃及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的学习,学会
分析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处理作业。
2.新课导人: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
间的统治者。
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
这
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
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
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一、地跨两洲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埃及地图:
图3-14
活动要点:
1.在图3-14上找出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尼罗河、西奈半。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掌握埃及的主要人种、语言、宗教等人文特征;(3)了解埃及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地图绘制等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关注全球发展,提高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埃及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经济发展状况;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埃及的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埃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图表法等教学手段。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埃及的旅游景点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3. 课堂讲解:讲解埃及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经济发展状况,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埃及的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埃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埃及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特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埃及地理位置示意图,标注主要城市和景点;3. 选择一个埃及历史文化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埃及地理、经济和文化的掌握情况;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覆盖重点和难点;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反思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埃及的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
3. 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尼罗河流域、沙漠气候、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2. 埃及的农业:尼罗河流域的水稻、棉花和水果种植。
3. 埃及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4. 埃及的工业:石油化工、钢铁、纺织等。
5. 埃及的文化和历史: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王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矿产资源和工业。
2. 难点:埃及的文化和历史。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埃及的自然风光、农作物、矿产资源和文化遗产。
2.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农业、矿产资源和工业发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埃及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埃及的地图和国旗,让学生初步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
2. 讲解埃及的自然环境,包括沙漠气候、尼罗河流域等。
3. 分析埃及的农业,介绍尼罗河流域的水稻、棉花和水果种植。
4. 讲解埃及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5. 介绍埃及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钢铁、纺织等。
6. 过渡到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展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文化遗产。
7. 讲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特点,如法老王、伊斯兰教等。
8.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埃及文化和历史的看法。
10.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埃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矿产资源和工业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学生对埃及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价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埃及地图、农作物、矿产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资料。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参考教学目标:1. 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认识埃及的地图和地理位置。
2. 学习埃及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了解尼罗河对埃及农业的重要性。
3. 探究埃及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埃及古代文明和金字塔的建筑。
4. 学习埃及的经济和社会,了解埃及的主要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章:埃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1 埃及的地理位置1.2 埃及的地图和地理位置1.3 埃及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类型第二章:埃及的气候和自然环境2.1 埃及的气候特点2.2 埃及的自然环境2.3 尼罗河对埃及农业的重要性第三章:埃及的历史和文化3.1 埃及古代文明的发展3.2 埃及古代文明的成就3.3 金字塔的建筑和历史意义第四章:埃及的经济和社会4.1 埃及的主要产业和经济特点4.2 埃及的旅游业发展4.3 埃及的社会问题和挑战第五章:埃及的政治和外交关系5.1 埃及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结构5.2 埃及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5.3 埃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埃及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埃及的问题和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和质量。
第六章:埃及的宗教和文化习俗6.1 埃及的主要宗教信仰6.2 埃及的宗教节日和庆典6.3 埃及的文化习俗和社交礼仪第七章:埃及的教育和科技发展7.1 埃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7.2 埃及的科技发展和科研机构7.3 埃及的教育和科技政策及其影响第八章:埃及的城乡和社会结构8.1 埃及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结构8.2 埃及的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8.3 埃及的城乡差距和社会问题第九章:埃及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9.1 埃及的环境问题和挑战9.2 埃及的环保政策和措施9.3 埃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前景第十章:埃及的对外关系和区域合作10.1 埃及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利益10.2 埃及与主要国家的关系10.3 埃及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角色和影响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宗教习俗和教育科技现状。
初中地理走进埃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开罗。
2. 使学生掌握埃及的气候特点、沙漠广布的情况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
3.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以及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意义。
4. 让学生收集并整理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 使学生了解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提问:谁知道埃及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让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 讲解埃及的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
3. 讲解埃及作为文明古国,如何开展旅游业。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 讲解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3. 讲解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收集并整理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让学生讨论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旅游业、苏伊士运河等重要知识点。
2. 强调埃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埃及地图,标注出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重要城市等。
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埃及的旅游攻略,包括埃及的旅游景点、美食、文化等方面的介绍。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旅游业、苏伊士运河等重要知识点?学生对于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展示了自身的知识和见解?在作业布置环节,是否能够检验学生对于埃及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概况;(2)掌握埃及的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及经济特点;(3)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4)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提高地理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跨文化意识;(2)通过了解埃及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全球发展的意识;(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埃及概况: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民族、语言等;2. 埃及自然资源:农作物、矿产资源、经济特点;3. 埃及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化遗产;4. 埃及民俗风情:生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5. 埃及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发展现状;2. 教学难点:埃及的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遗产的内涵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2. 谈话法: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埃及的民俗风情和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埃及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埃及的特点;5. 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埃及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和展示;3.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配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初中地理埃及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掌握埃及的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代遗迹。
(4)认识埃及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埃及的农作物、矿产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埃及的历史文化,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代遗迹。
(4)埃及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
2. 教学难点:(1)埃及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埃及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网络、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 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文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埃及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地理位置。
(2)简要介绍埃及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介绍埃及的农作物、矿产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讲述埃及的历史文化,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代遗迹。
(4)介绍埃及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及生活方式。
3.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埃及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探讨埃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埃及的地理特点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埃及的历史文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
第二节埃及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教学难点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教学过程及方法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埃及的主要农作物、矿产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3. 培养学生对埃及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埃及的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
3. 埃及的历史和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影响。
2. 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通过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 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深入了解埃及的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讲解:详细讲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包括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沙漠地区的矿产资源等。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埃及的了解,讨论埃及的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4. 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及的农作物、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图片和视频。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对农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复习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埃及的历史:古埃及文明、罗马帝国统治、阿拉伯帝国统治、法国和英国统治等。
2. 埃及的宗教和文化: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传入和影响。
3. 埃及的艺术和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神庙等。
七、教学重点:1. 埃及古代文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埃及的宗教和文化特点。
3. 埃及的艺术和建筑成就。
八、教学难点:1. 埃及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2. 埃及的宗教和文化特点的成因。
埃及授课设计七年级地理授课设计第二节埃及授课目的:〔一〕认识埃及的地理地址、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国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天气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就地取材睁开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睁开旅游业的。
〔三〕依照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根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授课大纲〔板书〕一、地跨两洲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2.民族、宗教、语言、国都开罗二、沙漠广布沙漠之国——热带沙漠天气为主三、文明古国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四、睁开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授课建议新课导人:方案①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满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
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筑陵墓。
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 146. 6 米。
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家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方案②:在图 3-14 上找到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由苏伊士运河地理地址的重要性过渡到其属国埃及地址的重要性,引出埃及“地跨两洲〞的地址特点。
表达“地跨两洲〞局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由波斯湾石油用油轮外运至西欧的便利航道引出苏伊士运河及运河所属的国家埃及。
2.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全局部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分界线,所以埃及“地跨两洲〞。
再表达埃及地址的重要性。
4.尔后略加介绍: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国都开罗。
七年级地理埃及教案
有一个很好的地理教案,其地理课程的效果才能会明显。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埃及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图中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
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
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展示)苏伊士运河(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
称是什么?(承转) (展示)尼罗河的风光(学生简要了解)
(展示)尼罗河流域图(提问)(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尼罗河的泛滥(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展示)阿斯旺大坝(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归纳总结)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
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
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埃及
一、地跨两洲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广布
1. 沙漠之国
2. 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 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七年级地理知识要点
陆地与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识记P29图2.6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识记P37图2.19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