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与任务型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浅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王星繁渤海大学摘要: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
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浅谈输入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输入假说;对外汉语教学;局限性1985年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将输入假说理论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假说。
这一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教学方法都是以此理论为基础而进行实施的。
本文仅浅谈这五个假说当中的输入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一、克拉申输入假说的内容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
主张学习者要先“获得意义”,再从中习得语言结构。
他还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强调了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输入假说是在区分习得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输入假说与习得有关,而与学习无关,克拉申认为该假说是其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主要说明人们是怎样习得一种语言的。
该理论强调所教的内容即足够数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教、学、内容的“三体关系”替代教、学的“两体关系”。
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是输入假说的四要素。
二、输入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一)课堂上输入的内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相关文化知识四个方面。
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输入。
在汉字教学中朱志平受到可理解的输入的启发,认为“把汉字构形的特点和理据分析透彻,给予成人学生能够理解的汉字材料,就会极大地推动他们的汉字习得”。
杨惠元提出“从听入手,在一年内给学生输入一万个汉语词汇,解决学生的日常交际问题,达到最低‘职业技能水平’”,这强调了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输入、输出假设和任务型教学法○包丹凤(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摘要]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 Swain指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中有显著作用。
应该说,输入和输出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无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将两者割裂开来。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分别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调和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输入假设;输出假设;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任务型教学法中图分类号:H319.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8610(2010)08-0132-02一、输入与“输入假设”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且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理论。
该理论由五个系列假说组成:认为第二语言只能习得而不能学习的“习得和学习假说”;语言习得遵循一定自然规律的“自然顺序假说”;有意识的学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检查和控制作用的“监控假说”;认为只有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产生习得的“输入假设”;认为低焦虑环境、低屏蔽效应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设”[1]172-175。
其中与本文论述有直接关系且与Swain的“输出假设”相对应的是“输入假设”。
它是一个通过理解语言学习语言的假设。
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接受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
因此,他强调听力活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说”来获得的。
“说”往往无益于第二语言习得,过早的说反而是有害的。
Krashen同意Corder的内置大纲说,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可以预知的共同顺序,即哪些可以先习得,哪些可以后习得。
学习者通过输入来选择所能被自己理解的目的语形式和结构规则,如果强迫学习者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口说话,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Krashen的这一语言习得理论是建立在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曾一度影响了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输入假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们经常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输入假说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教学理论,它强调学生通过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来获得语言能力,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输入假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输入假说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一、输入假说的基本原理输入假说是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克里斯汀·戈马斯(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并在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来实现的,而语言输入应该是具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同时又能够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二、输入假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 创设真实语境输入假说强调语言输入应该是有意义的,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输入。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展现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取语言输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2. 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如听力练习、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等。
通过多样化的语言输入,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和类型的语言材料,从而丰富自己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输入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大量语言输入的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语言输出中。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口语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实际的交流和表达,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4. 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输入假说提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输入假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输入假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本文将探讨“输入假说”的概念以及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什么是“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由斯蒂芬·克拉舍尔(Stephen Krashen)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学习主要依靠输入,即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输入方式来习得语言能力。
这一理论对于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输入假说”强调听力输入的重要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录音、英文儿歌、英语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通过不断地听输入,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并且能够更加自然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听力训练的活动,如听力填空、听力理解等,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
“输入假说”也注重口语输入的训练。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对话,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不断地反复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口语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输入假说”也提倡书面输入的训练。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写作短文、书写作业、写作游戏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书面输入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任务型教学法下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阅读教育研究【摘要】阅读教学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任务型教学法虽然是舶来品,但它多样化的任务活动、开放的课堂气氛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任务型教学法的“从做种学”的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能较好地完成英语阅读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阅读教学高职高专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起了巨大的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技术、服务和管理型人才。
公共英语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强调学生能够综合的运用英语去进行交际活动。
公共英语阅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整体的英语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原则是“学中用,用中学”契合了当下的教学要求,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验。
因此,对任务型教学法下高职高专英语阅读的研究就显的极为有意义。
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法,80年代初的珀拉胡把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实践领域。
之后,在各种理论假说的支持下,任务型教学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支持它的理论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理论最初是应用于解释语言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内化是以理解是为前提的,当所要接触的语言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那么语言的习得就要靠理解,随之学习也就自然发生了。
输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引起学习的发生。
(2)互动假说。
互动假说是研究语言如何被理解,并促进语言学习的理论。
其最早是由朗(long,m)提出的。
基本假设是,当语言理解困难时,必须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在调整之后才能使得语言输入被理解。
克拉申五个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启示克拉申(Krashen)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的假说,这些假说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启示。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克拉申的五个假说,以探讨它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一假说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特别是针对他们当前语言水平的输入,可以逐渐习得新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提供充足而有意义的汉语输入,例如通过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口语讲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法来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假说是“测试效应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对输入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当学习者处于放松、感兴趣和自信的状态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在评估和测试方面采取合适的方法,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第三假说是“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监控和修正,可以在表达中达到更高的准确性。
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意味着,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和知识来检查和纠正自己的口语和书写。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系统化的语法指导、语法练习和对错误的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的语言监控能力。
第四假说是“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不同语言结构的习得时间和顺序是相对固定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这种自然顺序有所了解,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帮助学习者按照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汉语的不同语法现象和语言功能。
第五假说是“习得和学习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与任务型教学任务的作用在于提供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因为输入和输出需要意义协商的参与,结果就促进了语言习得。
一、输入假说来自于克拉申。
他认为理解是输入成为内化的前提,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最后内化产生语言习得。
他指出了有利于学习者内化的语言输入的特征&有意义&略超过学习者现有水平&对学习者来说可理解。
他提出了著名的“i+1”的公式(i为学习者现有水平,i+1为略超出现有水平)他强调“习得”是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输出的结果。
就是通过理解信息或者说吸收可理解的输入。
他还提出"情感过滤说”:良好的情感会形成低过滤,也就是说学习者会努力从输入中获得更多。
因而学习者态度对学习十分重要。
他认为,可理解输入的途径有两条:1、学习者利用语境(语境信息:超语言信息如表情、手势等;背景知识;已具备的语言能力)2、教师对提供的输入进行简化。
(避开学习者习得能力达不到的多余规则。
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输入假说的核心思想是:唯有充分的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导致习得的产生。
二、互动假说来自朗。
他认为在交谈中,当沟通、理解发生困难时,交谈的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理解与否的反馈,进行诸如重复,释义、改变语速等语言上的调整,也就是说要意义协商,使得输入变得可理解,来促进习得。
朗认为途径有三:1、简化输入2、利用语言和超语言语境3、修正调整互动结构双向的交流比单项交流更重要。
意义协商在课堂上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调整,协商,日常交往中指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为达到沟通的相互调整,包括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
三、输出假说苏安集中表达了这个假说。
对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语法正确上优势大,但是口语和写作差。
他分析师因为没有输出,只是教师注入式的输入导致的。
得出结论学习者要想更流利又准确的学好第二语言,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在交际中遇到困难,学生不得不将语言表达修改的更连贯,准确,以便使自己被理解,也即是可理解的输出。
二语习得中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在英语中的作用
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理论,它们提出了学习外语时认知和语言系统
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
互动假说认为,学习英语时介入认知加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
即先提示语言原则以及英语的用法,使学
习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困难的,不熟悉的语言材料。
学习者通过认知加工,将语言材
料转化成可以理解的语言结构和想法,并且帮助学习者建立原有的语言能力和新的语言能
力之间的联系。
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产出口语。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分析观察其
他人使用英语的模式,以及语言表达的意义,然后直接调动语言,执行产出行为带动学习。
学习者实践说英语,能够更好理解英语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使用,并且更容易学习英语口语
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完成英语任务的能力。
因此,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理论,他们让学习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
解英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实现以口语表达能力为主的英语学习目标。
老年教育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假说对中老年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崔翠(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常州213001)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学员加入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队 伍,这给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新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中老年学员英语口语学习的 成效,需要全面分析中老年学员学习年龄、学习动机、理解能力、语言基础等方面的特点,并以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理论为指导,釆取有效方法开展中老年英语口语教 学:提供丰富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加强学员互动,促进有效输出;将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有效结合;加强非学术性的支持服务。
关键词!语言输入;输出;互动;口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87(2019)02-0071-04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老 年人加人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队伍。
中老年人的年 龄特征、语言基础、思维特征、文化背景知识等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二语习得的进程,这给从 事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新挑战。
二语习得理论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 律的总结和概括。
笔者在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后 发现,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输人、输出和互动理论 被广泛应用于英语口语的教学研究,对于英语口 语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中老年英 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试图 以语言输人、输出和互动假说为指导,探讨二语习 得理论对老年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并分析开展 中老年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中老 年英语口语学习的成效。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一、中老年英语口语学习特点(一)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已过根据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CPH),2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一旦错过,随着语言一侧化过程的发展,学习者熟练习得语言的能力就会 大大降低,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就很难达 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第四讲: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MLchiglishm other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母语的干扰: Transfer (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 --by Schunman (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S .D.Krashen (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 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by Selinker TL target language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 .GTM (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源于欧洲 (西欧), (18 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 1872 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输入假说,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输入假说,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二语习得(L2)是指任何形式的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一门新语言,受过教育的外语或未受过教育的外语。
二语习得的机制主要包括掌握语言过程中经历的各种认知过程。
其中包括对新语言模式、句式及语法范畴的理解,以及理解这些模式在形成话语时如何使用。
输入假说是关于二语习得的一种假说,它指出语言的学习必须由句子的有效输入开始,而这些句子必须满足某些语法规则,以便被学习者理解。
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在其发表的研究文章《语言学研究》(1959)中提出的。
它认为,二语习得者应该具备某种形式的认知机制,能够将输入中提供的有效句子转换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以获得语言结构和词汇。
输入假说在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建立了一个适当的教学框架,使得教师可以掌握具体的语言结构规则,并将它们融入课程中,以便被学习者清晰地表达出来。
此外,输入假说也被用来设计外语教材,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并提供更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内容。
但是,输入假说并没有完全描述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行为,尤其是当学习者需要解决语言的复杂性时。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必须拥有驱动学习的“输出”激励机制,用于满足语言学习过程中活跃的概念和表达。
此外,输入假说也没有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个性,以及在掌握语言结构中可以发挥的自身潜力。
基于上述原因,只有充分考虑解决语言的整体性,并具备足够的自主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语言水平。
此外,外语教师也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交互式网络技术,以便将输入假说的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
因此,通过对输入假说机制研究、外语教学理论探究及二语习得机制多样性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外语教学系统,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学习者开发英语思维,提高外语语言能力及其它技能。
总之,输入假说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理论,它有助于为外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框架,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语言。
输入假说与输出假说理论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本文在梳理克拉申的输入与斯维因的输出两个假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个假说理论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认为,要正确处理输入与输出在英语教学中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当前语言知识i,选择合理的i+1的语言输入材料;适时地进行语言输出练习;改善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环境,增加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数量与兴趣。
标签:输入假说;输出假说;英语专业教学;启示一、引言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可见,英语本科专业教学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掌握语言基础后进行相关专业教育。
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写为语言输出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学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二语习得理论。
在我国,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和斯维因的“输入假说”理论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在系统梳理“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借鉴作用。
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与斯维因的“输入假说”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六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和“阅读假说”。
他对这些假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是他的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
根据克拉申(1985)的“输入假说”理论,学习者收到可理解的信息时就发生了语言习得,即所说的可理解性输入概念。
同时,克拉申建议,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比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高出一步,以保证语言学習者的语言得到持续发展。
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
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二语习得“三大假说”与任务型教学1. 引言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 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又一重要的语言习得模式和外语教学理论成果。
它以完成具体任务的欲望为动力,以用语言做事作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体现教学的成效。
二语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就学科教学来说,任务型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途径,二语习得研究对其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任务型教学借鉴了二语习得“三大假说”的基本理论,对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第二语言教与学的理论框架。
2. “任务”的界定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是“任务”。
能否正确理解并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务的本质及特征的认识。
Nunan(1989)认为任务是一项必须涉及语言的活动,它的整体目标是激发学习者使用所学的语言,所以应该是以语言“意义”为中心的。
Ellis (2003)给任务下的定义很简单,却指出任务最本质的东西,“任务是那些主要以表达意义为目的的语言运用活动”。
不涉及真正意义交流的活动,不能称为任务。
任务型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活动,它侧重于对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能力和策略的培养,是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械性的语言操练。
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
任务往往有一个非语言的结果,衡量一个任务是否成功,要看这个任务有没有一个结果。
3.二语习得“三个假说”与任务型教学任务的作用在于提供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加工,这对于语言习得是必要的。
语言输入和输出需要意义协商的参与,其结果促进了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围绕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
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习得假说强调情境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输入假说则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输入材料,互动假说侧重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输出假说则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输出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最后总结指出,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语言教学应当注重学习者的实际习得过程,并且这些理论的启示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习得假说、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学习者、习得过程、教学效果。
1. 引言1.1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如何获得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新语言,如何将新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理论的启示使我们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并非简单地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习得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内在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和实践来激发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语言输入,让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接触和使用新知识。
互动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语言使用的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语言。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他们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
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理论,注重学生的实际习得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与任务型教学
任务的作用在于提供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因为输入和输出需要意义协商的参与,结果就促进了语言习得。
一、输入假说
来自于克拉申。
他认为理解是输入成为内化的前提,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最后内化产生语言习得。
他指出了有利于学习者内化的语言输入的特征&有意义&略超过学习者现有水平&对学习者来说可理解。
他提出了著名的“i+1”的公式(i为学习者现有水平,i+1为略超出现有水平)
他强调“习得”是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输出的结果。
就是通过理解信息或者说吸收可理解的输入。
他还提出"情感过滤说”:良好的情感会形成低过滤,也就是说学习者会努力从输入中获得更多。
因而学习者态度对学习十分重要。
他认为,可理解输入的途径有两条:1、学习者利用语境(语境信息:超语言信息如表情、手势等;背景知识;已具备的语言能力)2、教师对提供的输入进行简化。
(避开学习者习得能力达不到的多余规则。
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
输入假说的核心思想是:唯有充分的可理解的输入才能导致习得的产生。
二、互动假说
来自朗。
他认为在交谈中,当沟通、理解发生困难时,交谈的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理解与否的反馈,进行诸如重复,释义、改变语速等语言上的调整,也就是说要意义协商,使得输入变得可理解,来促进习得。
朗认为途径有三:1、简化输入2、利用语言和超语言语境3、修正调整互动结构
双向的交流比单项交流更重要。
意义协商在课堂上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调整,协商,日常交往中指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为达到沟通的相互调整,包括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
三、输出假说
苏安集中表达了这个假说。
对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语法正确上优势大,但是口语和写作差。
他分析师因为没有输出,只是教师注入式的输入导致的。
得出结论学习者要想更流利又准确的学好第二语言,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在交际中遇到困难,学生不得不将语言表达修改的更连贯,准确,以便使自己被理解,也即是可理解的输出。
输出的作用:
1、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
2、输出对目的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验证。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4、输出能使目的语表达成为自动化。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有内在大纲,有自然的习得顺序,不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二语习得过程正是学习者不断对目的与系统形成假设,验
证假设,修正假设,使中介语系统不断完善并向目的与靠拢过渡的一个过程。
语言错误说明了学习者积极验证假设,具有正面的反馈意义,这为任务型教学采用任务大纲。
以任务组织教学、意义第一,不直接讲语言形式,而让学习者在目的语完成交际的过程中领悟、概括、归纳目的语语法,验证、修正假设、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