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_温奉桥

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_温奉桥

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_温奉桥
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_温奉桥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京派”作家,也有所谓“京味”小说,但无论是“京派”还是“京味”,似乎都与张恨水无关。然而,张恨水的小说却具有地道的

“北京气派”[1]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京叙事。毋庸讳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传神地表现了北京文化特质和文化意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新文学作家老舍,另一个就是被称为“旧派”作家的张恨水。老舍和张恨水可以并称描写故都北京的两支“铁笔”

。然而,张恨水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却长期被忽视,并未引起研究界的重视。

恰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北京是“少数几个建

构了自身文学形象的城市之一”[2]

,在“文学北京”的

建构中,张恨水做出了独特贡献。张恨水虽为皖人,但自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就来到北京。除了抗战期间被迫离开北京流亡重庆、

武汉等地外,他前后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先后在砖塔胡同43号、大栅栏12号、

东四十一条21号等地居住过。张恨水曾说:“北平与我此生,可说有着极亲密的关系。”张恨水属于北京,甚至他的爱好、趣味等都带有北京这座文化古都所特有的印迹。北京不仅是张恨水的

“第二故乡”[3],就创作而言,还是张恨水的“根”。与

老舍相似,张恨水最好的小说都是写北京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艺术之宫》、《京尘幻影录》、《斯人记》、《美人恩》、《五子登科》等绘就了一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故都北京的风俗长卷。可以说,旧都风情连同它所代表的北京文化记忆,都浑然完整地保留在了张恨水的小说里。

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首先表现为他对北京自然景物的出色描写。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首先源于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打开张恨水的小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的天坛、先农坛、天桥、前门、后门、天安门、广安门、宣武门、正阳门、永定门、阜城门、皇城根、什刹海、北海、西山、海淀、大栅栏、琉璃厂、陶然亭、

北海公园、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等,这些地名在张恨水小说中反复出现,大约有上百个。这些真实的地名,既是张恨水笔下市民主人公们活动的场所,也构成了张恨水小说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些地名其实代表着北京文化,同时这些地名和背景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对于北方读者特别是北京读者而言,这些地名因其真实而引起了阅读兴趣,而对于上海和其他地方的读者而言,则因陌生而刺激了阅读情趣。这些对北京自然景物的生动描摹,寄托了张恨水对旧都北京的深沉情感。如《美人恩》开头对“北平的春光”的描写:

这是四月中旬,满街的路树,正发着嫩绿色的细芽,告诉行人春来了。你若是顺着东西长安街的马路,一直向中央走,到了天安门外市民花圃里,你便可以看到左边平地堆起一片红色,是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温奉桥(1968-),男,山东沂源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

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摘要:张恨水小说具有地道的“北京气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京叙事。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表现在自然景

物描写、

语言描写以及风土民俗描写等方面。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是“文学北京”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更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心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关键词:张恨水小说;北京叙事;“文学北京”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4)06-0005-05

第30卷第6期Vol.30No.62014年12月

Dec.2014

论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

温奉桥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5··

DOI:10.16124/https://www.doczj.com/doc/0d8238421.html,13-1390/c.2014.06.001

榆叶梅,右边一片黄色,是迎春花。其间杂以点

缀的叶子,真个如锦绣铺地一般。加上绿甍黄瓦

的高楼之下,是双耸玉阙,四绕红墙,画师也画

不出这伟大美丽的景致来。西边广场上,便是中

央公园的大门,红男绿女,嘻嘻哈哈,流水似的

进去。满园的春色,自然关不住,有股清香,由天

外飘来,便是园里开着堆雪一般的丁香花,散出

香气来了。门外停的各种车子,一辆挤着一辆,占了十几亩的地位,车夫沾着主人的光,也各在

踏脚板上,看着路边花圃的春色。绿树阴里,卖

茶的、卖油条烧饼的、卖豆汁的、各种小车大担

的小贩,又要沾车夫的光,都团聚着一群人吃

喝。[4]

再如《京尘幻影录》中对陶然亭的描写:

北京的陶然亭本是一个名胜地方。虽然仅仅是空旷地上一座庙宇,可是由春暮起,到仲秋

止,这里四野青芦,一带古堞,当那夕阳未下,晚

风初起的时候,西山的余霞,映着苇塘子里几株

孤树,满布着清幽萧疏的气象。[5]

最著名的是《啼笑因缘》对天桥的描写:

四围乱轰轰地,全是些梆子胡琴及锣鼓之声。……三四家木板支的街楼,楼面前挂了许多

红纸牌,上面用金字或黑字标着,什么“狗肉

缸”,“娃娃生”,又是什么“水仙花小牡丹合演《锯沙锅》”。……门楼边牵牵连连,摆了许多摊

子。……一个大平头独轮车,车板上堆了许多黑

块,都有饭碗来大小,成千成百的苍蝇,只在那

里乱飞。[6]3

张友鸾曾说,张恨水的小说“把北京的风物,介绍得活了。描画天桥,特别生动,直到今天,还有读过这部小说的南方人,到北京来必访天桥”[7]。这些具有浓郁北京风情和地域文化特点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除了这些带有北京自然景物的描写外,张恨水还对诸如大宅门、大杂院、四合院、八大胡同、水车胡同、大喜胡同、裱褙胡同、落花胡同、圈儿胡同、小月牙胡同、羊尾巴胡同、上九条胡同、煤市街等标志性的人文环境进行了细致描绘,张恨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大杂院和小胡同里。张恨水笔下的人物除了少数的如《金粉世家》的豪门外,绝大多数是大杂院的“主人”,因此,张恨水笔下的北京文化主要是大杂院文化。北京的这些大杂院、小胡同,加之他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完整地构成了老北京的市民生活图画。张恨水太熟悉这些生活在大杂院、小胡同里的下层市民,因此他的小说保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老北京的风貌,是老北京斑斓多彩的民俗风情的画卷。如张恨水对北平“小小住家儿”的描写:

一条平整的胡同,大概长约半华里吧?站在当街向两头一瞧,中国槐和洋槐,由人家院墙里

面伸出来,在洁白的阳光下,遮住了路口。这儿

有一列白粉墙,高可六七尺,墙上是青瓦盖“着

脊梁”,由那上面伸到空气里去的是两三棵枣树

儿,绿叶子里成球的挂着半黄半红的冬瓜枣儿。

树荫下一个翻着兽头瓦脊的一字门楼儿,下面

有两扇朱漆红板门,这么一形容,你必然说这是

个布尔乔亚之家,不,这是北平城里“小小住家

儿的”。[8]

除此之外,张恨水还有对店茶楼、戏园子、妓院等的生动描写,如《春明外史》中对戏园子的描写:这戏院子里面,黑暗暗的,低头一看楼底下,一排一排椅子,人挤着人,椅子中间露出尺

把宽一条路,卖香烟的,卖水果的,卖糖的,用手

托着一个木托盘,在人脑袋上,端来端去。进门

那个地方,越发是人进人出,闹轰轰地。那台像

一乘轿子一样,伸出座位中间来,也不过一间房

子那样大,柱子上的油漆,全都剥落了。台正面

的雕格上,灰尘积得有一寸多厚,尘灰沾在蛛丝

上,一根一根往下垂着,像挂了流苏一般。满戏

院子,是个四方的样子,柱子屋梁,门窗户格,没

有一样不是黑黝黝的。屋的顶棚上有几处画着

红绿的故事,仿佛还看得出。[9]

再如对“大酒缸”的描写:

这种酒店,是极其简陋,一个一丈来见宽的铺面,东西横列着两口极大的酒缸,倒有一小半

埋在土里。缸面上,铺着缸盖,也像桌面似的。上

面摆着几小碟东西,什么油炸麻花,花生豆,咸

鸭蛋之类。另外有一张一尺见方的桌子,横摆在

小柜台面前,上面也摆了几个小碟子。[10]

张恨水小说中这些堪称“文化化石”般的描写,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关于北京的“记忆”,这类关于老北京的描写,在张恨水的小说中随处可见。

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同样表现在小说的语言层面。张恨水在熟练运用老北京的方言土语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张恨水小说独特的“京味”语言——

—“京白”和老北京的方言土语,成为了其小说“京味”的重要表现形式。

与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如车夫、学生、记者、戏子、妓女等相一致,张恨水小说的语言也多为

6··

北京下层劳动人民的旧京土语,显得自然纯朴,带着特有的大杂院味。笔者粗略统计,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中,反复出现的老北京的方言土语有:作个小东、吃小馆子、搭架子(摆谱)、拆烂污、偏劳、寒碜、瞎扯、耍钱、劳驾、蘑菇(纠缠)、叨扰、瞧瞧、嚼谷(吃食)、浇裹(花费)、磨不开(不好意思)、捅漏子、而今、明儿、一会儿、露怯了(露丑)、拿乔(端架子)、土包子、决计、联络、估堆卖、不能够、成不成、挑眼、真够瞧的了、玩艺儿、对付、含糊、欢喜、短见、腻烦、扯淡、归里包堆、手糊口吃、装麻糊、老帮子、改日会、那些个等等;还有“可别冤我”中的“冤”,“仔细人家用棍子打了出来”中的“仔细”,“透着文明”、“透着奇怪”、“透着麻烦”中的“透着”,“怪贫的”、“你真贫”中的“贫”,“把菜全弄得了”中的“得了”,“刚才两人所起的一段交涉”中的“交涉”,“我看你为人很有骨格”中的“很有骨格”,“咱们好意思驳回人家吗”中的“好意思”,“他有钱,到别地方去抖吧”中的“抖”,“瞧你们这班耍骨头”中的“耍骨头”,“盘桓过许多日子”中的“盘桓”,等等,这些都是北京下层的日常口语。这些方言土语的纯熟运用既增加了小说的地方特色,也表现了老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在张恨水的小说中,还大量运用了老北京的谚语、俗语和土语等,如“进了房,扔过墙”、“当家是个年轻郎,餐餐窝头心不凉”以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等等。再如:“八十岁学吹鼓手”、“为着别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锅”、“痴汉等丫头”、“骑牛撞见亲家公”、“一床被不盖两样人”、“瓜子不饱是人心”、“打折胳膊向里蚀”、“酒盖三分羞”等。此外,张恨水的小说中还有许多老北京的歇后语,如“烧糊了的卷子——

—油糊了心”、“伤风的鼻涕——

—甩啦”、“耗子钻牛犄角——

—尽了头了”、“走路拣鸡毛——

—凑掸子”、“戴眼镜锔碗——

—没岔找岔儿”等,这些都反映了北京语言所特有的幽默、俏皮。

《啼笑因缘》中沈凤喜的语言,更多体现了“京白”的俗白浅显的特点,又在这种俗白中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明快、俏丽和简洁。如,第四回沈凤喜与樊家树在公园见面时沈凤喜说的话:

(沈凤喜)顿了一顿道:“也不是难过,不知道怎么着,好好的要哭。你瞧,这不是怪事吗?你

刚才所说的话,是真的吗?可别冤我,我是死心

眼儿,你说了,我是非常相信的。”……凤喜笑

道:“不是那样说,你别多心,我是……你瞧,我

都说不上来了。”……凤喜道:“唉!你别老说这

个话,我还有什么信你不过的!找个地方再坐一

坐,我还有许多话要问你。”[6]49

老北京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京味纯朴,鲜活生动,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是,绝无今天“丫挺的”、“你丫的”之类的粗俗“痞子腔”。

沈三玄是主要在天桥“混”的下层人,他的北京话则带有“天桥味”,甚至有点“野”气,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第十一回沈凤喜、沈大娘和沈三玄之间的对话:

(沈凤喜)因见沈大娘在自己屋子里,便退到屋子里问她道:“妈!你说我去还是不去呢?要

是去的话,一定还有尚师长刘将军在内,老和爷

们在一处,可有些不便。况且是晚晌,得夜深才

能回来。要是不去,雅琴待我真不错;况且今天

又是为我包的厢,我硬要扫了人家面子,可是怪

不好意思的。”她说着这话,眉头皱了很深。沈大

娘道:“这也不要什么紧,愁得两道眉毛拴疙瘩

做什么?你就坐了他们的车子到戏馆子去走一

趟,看一两出戏,早早的回来就是了。”沈三玄

在外面屋子里听到这话,一拍手跳了起来道:“这不结了!有尚太太陪在一块儿,原车子来,

原车子去,要什么紧!掇饰掇饰换了衣服等着

吧!汽车一来,这就好走。”[6]169-170

再如第十二回沈三玄劝沈大娘道:

大嫂!你怎么啦?我们犯得上和他们一般见识吗?说翻了,他真许开枪。好汉不吃眼前亏,他

们既然是驾着这老虎势子来了,肯就空手回去

吗?我想既然是堂会,自然不像上落子馆,让大

姑娘对付着去一趟,早早的回来,就结了。谁叫

咱们从前是干这个的!若说将来透着麻烦,咱们

趁早找房子搬家。以后隐姓埋名,他也没法子找

咱们了。你若是不放心,我就和大姑娘一路去。

再说堂会里,也不是咱们姑娘一个人,人家去

得,咱们也去得,要什么紧![6]185

北京是“首善之区”,凡事讲究个“礼”,这种“礼”已经成为了北京人的日常行为方式,如《金粉世家》中金燕西的听差金荣与一个看守房子的老人的对话:

金荣道:“尊驾贵姓王吗?”那人道:“对了,我叫王得胜。尊驾认得我?”……(王得胜)便道:“敝东家房子有的是,他倒不在乎几个租钱。”金

荣道:“这是咱们哥儿们自己说话,不必相瞒。我

看王爷就能给贵东家作一大半主,只要你能凑

合凑合,一定可以办成功的。再不然的话,这房

子也很狼狈了。若是贵东家能出让,价钱一层,

只要酌乎其中,倒是没有什么关系的。”[11]

7

··

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更表现为对北京独特的风土民俗的描写。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传统和文化熏染,积淀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景观。相对于自然景物而言,大杂院、小胡同里那些普通民俗事像,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民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民间文化,体现了一种民间经验和智慧。民间生活是民俗文化的基础,因此,所有的民俗都与最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一种民俗的描写,其实质就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民俗事像具有文化符号的指称功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真正的“身份”个性。

学者赵园认为,北京是一座富有“精神品质”的城市,是一座拥有“心灵”的城市。[12]张恨水的小说涉及老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许多民俗诸如岁时节日、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游艺娱乐等,都有出色的描写。这些具有浓郁北京风情的民俗,连同老北京的松鼠鱼、菊花锅子、松柴烤肉、荷叶肉、烧鸭炒芽菜、炸三角、盐水疙瘩丝儿、拌粉皮、酸辣汤、炒疙瘩、炒面片……卖羊头肉、卖硬面饽饽以及那些唱话匣子、唱莲花落儿的,打麻将、摸骨牌、押宝、看电影、逛戏院等,构成了一幅老北京的市井图。通过对北京民俗的描写,张恨水生动地描绘出了北京的“心灵”。

张恨水通过对这些民俗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老北京的日常生活风俗画。如《金粉世家》中所描写的每年三四月之交,人们都到西山、八大处、香山去“踏青”,每当风和日丽,西直门外通往香山、八大处的路上,汽车、马车、人力车,络绎不绝,说不尽的车水马龙,衣香鬓影;还有岁末“书春”(写对联)的情景:街边的墙壁上,一簇一簇的红纸对联挂在那里,红对联下面,大概总摆着一张小桌,桌上一个大砚池,几只糊满了墨汁的碗,四五支大小笔。《金粉世家》中有大量的对婚丧嫁娶礼仪的描写,如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结婚大典:总统府礼官处处长带了公府的音乐队,前来听候使用。步军统领衙门也拨了一连全副武装的步兵助理司仪。警察厅不必说,头一天就通知了区署,在金总理公馆门前加四个岗,到了喜期,区里又添派了十二名警士、一名巡长随车出发,沿路维持秩序。此外还有来帮忙的,都是一早到。因之,上

午九点钟以前,这乌衣巷一带,已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有些做小生意买卖的,赶来做仆从车夫的生意,水果担子,烧饼挑子,以至于卖切糕的,卖豆汁的,前后摆了十几担,这里就越是闹哄哄的。再如,《啼笑因缘》中描写旧京“拴娃娃”的风俗:凡是妇人,求儿子不得的,或者闺女大了没有找着婆婆家的,都到东岳庙里去拴娃娃,所谓拴娃娃,就是身上暗藏一根绳子,将送子娘娘面前的泥塑小孩,偷偷地拴上。其他的如《杨柳青青》中描写的北京旧俗“新娘子谢步”(新娘子向长辈行礼)、“忌门”(北京旧风俗,自农历元旦到元宵禁止妇女入门)等;《春明外史》中写到的戏班子开市时的“打鼓”,租房子的“清三份”;《斯人记》、《夜深沉》中写到的“会钱”、“打茶围”等等。这些民俗实际上构成了一道老北京的平民文化风景图。即使是老北京人的“玩”,在张恨水的小说中也有生动描述:《春明外史》中写晚香玉玩蝈蝈,“手上拿着一根白鹇,缚着一只蝈蝈儿,在藤榻上逗小猫”;《啼笑因缘》中沈凤喜,手里提了一根白鹇,下面拴着一个大蚂蚱;沈三玄,手上拿了一根短棍子,棍子上站着一只鸟。

张恨水对老北京社会生活画面的描写也极为精到,成为我们了解老北京市民生活的生动记录。如《夜深沉》描写北京茶楼看戏的“规矩”:

北方的清唱,是和南方不同的。正中摆了桌子,上面除了一对玻璃风灯之外,还有插着箫笛

喇叭的小架子,再有一个小架子,上面直插着几

根铜质筹牌子,写着戏名,这就是戏码了。所有

来场玩票的人,围了桌子坐着,你愿意背朝人或

脸朝人那都听便。女票友更可以坐到桌子里面

去,让桌子摆的陈设,挡住了观众的视线。玩票

的人,拿的是黑杆,并非卖艺,也没有向观众露

脸的义务。[13]

再如《春明外史》中对大杂院生活的描写:

屋小如舟,伸手可以摸到屋檐。坐的屋子里,上面一张长画桌,摆着一个打了补钉的白花

磁瓶,插着一根鸡毛帚,一架摆式的老钟,钟面

上只有一根短针。此外还有一面小镜子,两只玻

璃花瓶,都是尘土堆满了的。屋中间一张四方桌

子,横三竖四,罗列一张藤榻,几张椅子上放着

面板,擀面棍儿。又有两个磁盆子摆在地上,一

盆子衣服,一盆子和了的白面。地下满处都是菜

叶。房门两边,摆着一捆大蒜,和一堆刀矛木盒

唱戏用的东西。……满墙糊着的图画,是卖画人

儿的摊子上买的。什么耗子聘闺女,五世同堂,

怕媳妇儿,红一圈绿一圈。[14]

8··

《啼笑因缘》对露天小茶社的描写更是生动、形象:

那柱子上贴了一张红纸条,上面大书一行字:“每位水钱一枚。”家树觉得很便宜,是有生

以来所不曾经过的茶馆了。走过来一个伙计,送

一把白瓷壶在桌上,问道:“先生带了叶子没

有?”家树答:“没有。”伙计道:“给你沏钱四百一

包的吧!香片?龙井?”这北京人喝茶叶,不是论

分两,乃是论包的。一包茶叶,大概有一钱重。平

常是论几个铜子一包,又简称几百一包。一百就

是一个铜板。茶不分名目,泡过的茶叶,加上茉

莉花,名为“香片”。不曾泡过,不加花的,统名之

为“龙井”。[6]6-7

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是“文学北京”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够味,有趣,雅致,带有一股浓浓的“旧派”文人特有的气息和情怀。张恨水的小说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更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心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80多年前,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面对古老中国“新世界到来的隆隆脚步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今日之中国,生活以一种狂热的速度向前飞驰,每一天都有新的事件和新的发展……这个过程的开始虽很缓慢,但行动的巨轮却越转越快,这是复兴的巨轮,它旋转着,把旧的一切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又把新的一切从一无所有中培植出来”[15]。今天的北京正在“实践”着卫礼贤的预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张恨水

的小说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古老的北京,还让我们怀恋着古老的北京。老北京的体温留存在张恨水的小说中。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249.

[2]贺桂梅.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J].北京社会科学,2004,(3):12-21.

[3]张恨水.想起东长安街[M]//曾智中,尤德彦.张恨水说北京.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30.

[4]张恨水.美人恩[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1-2.[5]张恨水.京尘幻影录[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1.[6]张恨水.啼笑因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7]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M]//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34.

[8]张恨水.翠拂行人道[N].新民报,1944-08-22.

[9]张恨水.春明外史(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558.

[10]张恨水.春明外史(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1021.

[11]张恨水.金粉世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43.

[12]赵园.北京:城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3]张恨水.夜深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397.[14]张恨水.春明外史(中)[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738.

[15]卫礼贤.中国心灵·前言[M].王宇洁,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1.

On"Beijing Narration"of the Novels of Zhang Henshui

WEN Feng-qia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China)

Abstract:The novels of Zhang Henshui are of an authentic"Beijing style"and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Beijing narration"in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al scenery,folk customs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The Beijing narration of the novels of Zhang Henshui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Literary Beijing"construction,showing us not only the daily life of the old Beijing,but also the cultural hear t of old Beijing,and it h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value.

Key words:novels of Zhang Henshui;"Beijing narration";"literary Beijing"

9

··

趋新_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_以张恨水_以新入俗_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第26卷 第3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26 No.3 2009年9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 2009 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 * —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摘 要: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关键词:趋新;文体;改造;张恨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09)03-0015-04 汤哲声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从关注通俗小说的观念到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当下热点,本刊2009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女士的《何为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文学活动方式文学史意义的重新阐释》一文也有所涉猎。本期推出的笔者的《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论述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现代文体”如何形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是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但论文强调从通俗文学的自身出发,站在现代文学发展的高度予以讨论,这样既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特色,也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特色。通俗文学的批评应该有自身的批评标准,这一观点笔者曾多次强调,论文中再次介入。文学研究,必须根据作品和文本说话,这样的研究才是扎实可靠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以通俗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小说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深入通俗小说文体问题,对其进行详细考述。 对重要作家研究进行评述,每位文学研究者都有话可说。正是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深浅不同,对这些重要作家的评述就有了不同的视角和独创性。对通俗文学的重要作家李伯元的研究述评并不鲜见,而当下的李伯元研究者又该如何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呢?胡全章的《百年李伯元小说研究述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肖霞的《<小说画报>语言的“日化”现象》看起来只是分析了民初一本文学杂志的语言,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 “欧化”,还有相当多的词汇来自于“日化”。这篇论文不仅对一些文学史惯性思维予以突破,还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提出了翔实的例证。文章很值得一读。 在前几年大众文化的讨论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文学大环境的变化,又被论者所关注。邢红静的《权力—知识—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认识》将这一话题提到了权力和知识的层面上论述,无疑大大开拓了论题的空间, 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JSBZW007 )

_八十一梦_与张恨水小说中的_新_

2006-09-15第8卷 第3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 TVU J OU RNAL Sep15,2006 Vol 18 No 13 【教学研究】 《八十一梦》与张恨水小说中的“新” 王爱菊3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摘 要]小说《八十一梦》是张恨水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八十一梦》,我们可以了解张恨水以特殊的身份和特 殊的角度,大胆吸取现代形式特点,对传统文学进行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点化和转化,创造出一个由旧变新、新旧互衔的独特文学世界。 [关键词]张恨水;《八十一梦》;“新”;吸取;点化 [中图分类号] I20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49(2006)03—0084—02 写于1939年12月的小说《八十一梦》曾被称为是张恨水“一切杰作中的杰作”。这是张恨水在国 破家亡、山河变色之后,南下入川所写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它几乎融合了中外梦幻小说和寓言神话小说自由驰骋、诡奇潇洒的特性, 同时也具有社会批评小说(谴责小说和暴露小说)洞烛幽微,嬉笑怒骂的机智,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自创一格”。 《八十一梦》由一系列短篇构成,出入于真幻,来往于古今,暗示影射,嬉笑怒骂,极尽荒诞变幻、腾挪闪跌之能事,隐隐然和新文学作家以杂文笔法入小说的潮流相呼应。小说号称“八十一梦”,其实除了《楔子》和《尾声》,只有14个梦。究其原因,作者在楔子中有个有趣的说法,说是因为稿子上面沾上一点油腥儿,“刺激了老鼠的特殊嗅觉器官”,“误认这一本空虚无所可求的梦稿,也可以是咀嚼的东西”,因而到晚上,钻进这些“故纸堆”中把它“磨勘”一番,结果只剩下一捧稀破烂糟的纸渣。但“耗子大王,虽有始皇之威,而我也就是伏生之未死,还能拿出《尚书》余烬呢。好在所记的八十一梦是梦梦自告段落,纵然失落了中间许多篇,与各个梦里的故事无碍。”这里的“耗子大王”影射当时的重庆当局头面人物,暗示小说所揭露的黑暗社会现实,触犯了当局的忌讳,引来了“麻烦”。 这些“麻烦”与《八十一梦》犀利的批判现实的锋芒有关。张恨水运用中国古典小说《枕中记》、 《南柯梦》、《镜花缘》以及像但丁《神曲》之类游历“幻境”的笔法来写社会批判小说,在各“梦”里面都有极生动的表现。譬如《上下如今》之梦游“异域”,请了他古代的一位同道柳敬亭作向导,对生活在这个“异域”的“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尤其是亡国君臣和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社会名流一一采访,借古人之口谈兴亡之道,为今人敲响警钟,用心良苦;他这种打破时空界限,化真为幻,亦幻亦 真,把真实与虚构打成一片的艺术构思,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前卫”的。《退回去了廿年》写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官场,“裙带衣冠”更胜于表面上壁 垒森严的“等级”,可谓是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先驱,足见官场是一个“酱缸”,虽历经沧桑,而性质 居然不变。《号外,号外!》、《生财有道》写大后方重庆的商人们大发国难财,形形色色的商贩形象至今仍那么眼熟;《在钟馗帐下》对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浑谈国”的辛辣讽刺,似乎也还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 尤其是到了“第三十六梦”、“第七十二梦”,作者的批判笔调更加犀利,幻想更加狂放恣肆,痛快淋漓。在《天堂之游》中,“我”可以驾驶流线型汽车直上南天门,夹道是洋槐和法国梧桐。猪八戒可 4 8 3[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简介]王爱菊(1968—  ),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一、课题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张恨水的身体受疾病困扰,其创作开始进入衰退期。通读他每个时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欢喜冤家》(又名《天河配》)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爱国抗战为主要题材,但也不乏优秀的社会言情作品,如《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夜深沉》、《秦淮世家》、《丹凤街》、《纸醉金迷》等,其中《纸醉金迷》虽是以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但取材依然是以小市民的物欲为主要内容。通读上述社会言情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并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市民形象是作者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就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这一角度入手,去深入分析了张恨水与市民文学的关系、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市民意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成果 纵观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不难得出其人物有类型化倾向。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分析类型化人物应具有如下特征:1.类型人物有固定的性格、才干、行为方式;2.特定类型的人物即使在不同的作品中,也都有明显的相似性;3.类型人物在作品中经历基本相似;4.读者容易识别并估计到人物的处境及结局。如上节提到市民读者对文本简单书写的选择原因之一就是人物类型化,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类化,除迎合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欣赏水平以外,他自身也由于被现实生活所迫,需要批量化的创作文本,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自己曾同时创作六部小说,这种产量可谓惊人,六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保守累计也不下百人,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里的不同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再加之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单是理清人物思路这项工程就足以令人顺舌。将人物类型化这一创作风格,也是张恨水在卷秩浩繁的创作中寻到的一条捷径。在他的社会言情

张恨水作品分析

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 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 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再长大一些,张恨水借阅同窗家的《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在某个暑假,在一个看楼上,张恨水把自己“关”里面两个月。在里面,张恨水读《聊斋》,这本书的批注很多,通过读批注,他明白了很多典故,也学到了很多的形容笔法。后来有用来阅读《红楼梦》,受益很大。在以后的创作中,张恨水可以娴熟的运用古典小说写人状物的笔法创作小说,与此不无关系。 1910年的暑假,张恨水考入甲种农业学校,这是要求“理化生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张恨水值得顾及学业,无暇理会文学。但是假期一来,他又回到小说的世界,在此期间,他读了《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刺笔法给他很大影响,后来写小说,惯用不动声色的冷峻嘲讽,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描写社会写实类的文章,也赋予这特点。 辛亥革命的爆发后,父亲去世了。为了生计,放弃求学生涯的张恨水开始写作。他自称为由于穷而“自找出路”。在苏州垦殖学校读书的时候,张恨水鼓起很大的勇气,向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小说月报》投稿。一篇《旧新娘》、另外一篇《桃花劫》。即使到最后没有刊登,但给张恨水以很大的鼓舞。后来,学校

浅谈张恨水小说

浅谈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 姓名:张守梅 年级专业:汉语言本科 学号: 所在学校:敦化电大分校

参考文献 1、周晓明;《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袁瑾;《试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4年1期 3、张恨水;《金粉世家》;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J];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03期

目录 一、生活的腐化 (1) 二、官场的腐败 (1) 三、女性的地位 (2) 四、爱情的悲剧 (3)

摘要 张恨水是中国现在“章回体”小说大家,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二年创作的了《金粉世家》为他在中国文坛上奠定了文学大家的地位。他的《金粉世家》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意识,是其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本文试从社会生活的腐化、官场的腐败、女性的地位、爱情的悲剧等四方面来反映上层社会的腐朽。 Abstract Zhang Henshui is a novel now "couplet" Chinese everyone, his literary works is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 literature China. From 1927 to 1932 the creation of the "Jinfenshijia" for him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and lay literature we position. The plot of his "Jinfenshijia" ups and downs, the story vivid taste, reflects the feudal society's consciousness, is one of the most sensational works,.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al life of corruption, official corruption, the status of women, the tragedy of love in four aspects to reflect the upper social decay.

张恨水通俗文学思想研究

张恨水通俗文学思想研究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小说写京城三世同堂的国务总理金家,以七少爷金燕西和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穿插了和金家有关的近百个人物,描绘了官宦豪门的崩溃结局。作者对平民女子冷清秋才艺、诗情、操守的赞美,寄托了对东方式冰清玉洁的传统风范的向往,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道德理想,以及这种道德理想受到现实的摧毁而引发的伤感。他在谈《金粉世家》的创作背景时说:“就全文命意说,我知道没有对旧家庭采取革命的手腕。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精神之处, 并不够热烈。这是在我当时为文的时候,我就考虑到的。但受着故事的限制,我没法写那种超现实的事。〃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细致,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腻,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倒叙的开头,结尾呈现半开放式的状态等等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超越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格局,和新文学中的高雅文学形成了有机的融合,使通俗文学的创作融入了高雅文学的元素。“有人说,《金粉世家》是当时的《红楼梦》,这自是估价太高。我也没有那样狂妄,去拟这不朽之作。而取径也各有不同。《红楼梦》虽和许多人作传,而作者的重点,却是在几个主角。而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己。〃⑤传统章回体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结合,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有机融合,吸引了一些高雅文学的读者,扩大了读者面。1930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在中国南方引起了轰动,小说能够打入鸳鸯蝴蝶派小说市场,是因为《啼笑因缘》超越了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

试谈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

试谈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 案例材料:张恨水《啼笑因缘》 摘要:《啼笑因缘》是“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代表作。全书描述了书生樊天树 与三个女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对当时社会环境,人们生活 的深刻剖析。一个男人与多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多见于文学作品,因此,军阀统治下现 实社会中的男女性关系,也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人物原型;权力;啼笑因缘 《啼笑因缘》是一部用心之作,不论从其故事取材,抑或是主旨思考、创作技巧来看,都是新颖独到的。这是近现代文学章回体小说的成功之作。取材于民,思考为民,服务于民,应当是这篇小说的总体概括。 一、主要人物的可能原型 (一)张恨水与三次婚姻 这篇文章,中心人物为富家书生樊家树,卖唱女沈凤喜,侠女关秀姑以及富家摩登女郎何丽娜。文学来源于生活,那么,作家的这篇创作的灵感与素材来源于哪里呢?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作家自己的生平经历。 作家张恨水,也是出生富家。而樊家树这一人物设定,与作家极为相似。张恨水一生共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其母为其包办的唱戏女徐文淑。而这一人物原型,自与文中凤喜有几多相似。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底下。她与樊家树互生情绪,似乎是作者对诸如徐文淑这一社会群体的同情与关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张恨水并不喜欢这一跟自己差距悬殊的女性。而作家与第二个妻子胡秋霞的相遇,也是恰如文中樊天树与关秀姑之间的故事,或出于同情,或出于感恩,要说适合是不会有的。而与作家真正惺惺相惜的,当是哪个知书达理的第三个妻子周南。而文中樊天树对同是开放、知书达理的何丽娜有些行为的看不惯,其实并不是他俩不适合,不可能,只是有一些问题、阻碍需要解决。真真需要解决的,放大来看,应该是一种社会问题,例如官僚统治下社会贫富的差距。综合全书来看,文中人物可能取材于作家自身经历。 (二)才子佳人小说之书生艳遇 才子佳人,书生艳遇文学写作,古来常见。古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西厢记》,今见

试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

试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 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纸醉金迷》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于现代中贯穿封建却又不牵强,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章回体小说有现代性的改造,这正是张恨水小说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张恨水传统的旧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特征,从而在历史的流变中欣赏他的独特价值。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作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特征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

试论张恨水对于小说的贡献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学号;097090101 姓名:XXX 摘要: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关键词:张恨水通俗小说艺术理论贡献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着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着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一、文体观 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 艺术理论的贡献 谢昭新黄静 内容提要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著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著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 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

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一 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他自己所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①。但张恨水并没有“改写新体”,这就使他成了“异类”。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作家仅从1919-1921年间就发动过二次对旧派文学的批判,那时批判旧文学是为确立新文学的独尊地位。但在“反对旧文学”的“反对”、“批判”中,却形成了人们一种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式,非新即旧,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创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与之不同调的,靠近“传统”的,即都是“旧”的,作为旧形式的章回体,当然应该排除。其实,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旧瓶也能装新酒,旧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为新时代所利用。张恨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赞同的,但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传统”,尤其对旧文学批判批过了头,连章回体都加以扫荡,他是不满的。张恨水坚持用章回体写小说,而且在《春明外史》问世后,“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②。30年代,张恨水的章回小说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新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以“新”“旧”、“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认定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旧派小说”,是文学花圃中的“臭草”,从而对他进行“围剿”,张恨水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除了‘礼拜六派的遗留,文坛对我是围剿的”③。尽管张恨水遭到新文学派的“围剿”,但他并没有在自己坚守的通俗小说阵地上退役,他采取“未加深辩”的策略,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继续创作章回体通俗小

通俗小说(一)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通俗文学的概念一向比较模糊,是因它的文学地位的不确定性。长时期以来人们强调它属于“旧文学”或“封建文学残余”的一面,而来不及认识它由旧文学向现代性的新文学缓慢过渡的一面。最终它实际已融入了新文学之中,成为新文学内部的现代能俗文学的一部分,只是中国新旧文学的决裂十分“戏剧化”,事后的复杂融和过程往往遭到历史的掩盖,所以反而看不清楚了。近年来,学术界大致将其厘定为: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 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注: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1-12),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1至2页。) 用这个定义来考察“五四”前后的通俗文学,可以发现它是如何站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的。尽管它背靠着大都会的经济市场、印刷出版业,带头将文学变为商品,进行文学复制式的批量生产,但在道德和文学的观念上,在文学形式的承传上,通俗文学因其永远存在的滞后性,使它只能逐渐从旧传统的轨道脱出。中国的传统通俗文学从来就是以小说为主的,小说是“小道”,是“闲书”,到了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所以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利用了民国之后“五四”前的一段“真空”时间,旧派通俗小说曾经一度独占文坛。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同时也就给自己带来重新调整的时机。 一民国旧派小说 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礼拜六》是1914年开始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二百期。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

才子佳人模式的中庸背叛_从_满江红_看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

摘 要:张恨水的一百多部小说基本上都延续传统文化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通过与古典小说、鸳鸯蝴蝶派、新 文学等文学样式综合比较可发现,经他改良的才子佳人模式,实际上是历史文化背景下妥协而成的中庸模式,但这样的妥协却赢得不俗的市场和读者。现以他的作品《满江红》为案例,从中追溯历史的遗传密码,探索其小说成功的原因。关键词:张恨水;《满江红》;才子佳人;中庸;背叛 中图分类号:I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2153(2006)04 - 0083 - 04 才子佳人模式的中庸背叛 ——从《满江红》看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 王剑飞,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收稿日期:2006-01-17 作者简介:王剑飞(198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高产作家,单中长篇小说就有一百多部,约二、三千万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为代表的这些小说作品,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征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上至教授、学者,下至贩夫走卒。张友鸾先生在回忆张恨水的文章中描述《金粉世家》发表后的盛况道:“特别是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都很爱读;那些阅读能力差的、目力不济的老太太,天天让人念给她听。”当时上海的《新闻报》刊登连载《啼笑因缘》之后,“销数猛增;广告刊户纷纷要求小说靠近的地位。张恨水成了《新闻报》的财神,读者 崇拜的偶像。”[1(99-100)]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拥有一般作家无法企及的普及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才子佳人结构套路,并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他的作品《满江红》是典型的言情题材,即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本文将其作为案例来分析其小说创作怎样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该作品的中庸状态和成功原因。 一、 才子佳人模式的重构 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满江红》是一幅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画卷,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 描写了青年画家于水村和秦淮歌女李梅芬的爱情故 事。他们在一次偶然邂逅中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为了帮助于水村成名,李梅芬不惜出卖色相,中途阴差阳错,产生种种误会。李梅芬一怒之下,嫁给银行大亨。于水村目睹两人结婚场面大醉而去,李梅芬追上江轮,不料江轮失火,为救于水村而香销玉陨。死里逃生的于水村不久也憔悴而死。 这部扣人心弦的作品早在三四十年代曾拍成电影轰动一时,新时期中央电视台也拍摄了根据它改编的《红粉世家》,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满江红》的成功,蕴涵着张恨水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到的经典情节模式,接受了文化原型的遗传基因,同样,也应该归功于对经典情节进行了具有特色的重新塑造。 张恨水具有相当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章回体小说题目的工整对仗上。他在《写作生涯回忆》里介绍了他青少年时期读书的状况:熟读了《三字经》《孟子》《左传》《千家诗》《庄子》等作品,接着就一下“跌进小说圈”,《西游》《封神》《列国》《水浒》《红楼梦》《聊斋》《儒林外史》《西厢》等等作品都让他爱不释手。这些读书经历为他接受文化的遗传埋下了伏笔,传统文学作品的情节模式,潜移默化地在张恨水的脑海中打上了 J O U R N A L O F N I N G B O P O L Y T E C H N I C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8月第10卷第4期 A u g , 2006V ol. 10 N o.4

教材《通俗小说》提纲

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 一、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 (一)40年代通俗文学境遇 1、三个独立的政治区域表现出了文化差异,但新文学的通俗化提上日程。 2、新文学作家主动团结通俗作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推举张恨水为理事。 3、左翼青年读者流失和“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先锋光芒隐灭,通俗小说大量采用变得常规化的现实主义写法,使得大面积的雅俗日渐消失。 4、新通俗小说家和受旧派文学影响的新小说家涌现出来。 (二)不同政治区域通俗文学的特点 1、沦陷区:因新文学地盘的空出,通俗文学市场需求突然增大而显得分外繁荣,以上海的言情小说和华北地区“北派武侠”的昌盛为代表。 2、国统区:用民间形式、旧戏曲形式进行创作,宣传抗战,创办通俗文学刊物和社团。显示了多样雅俗联手的过程。 3、解放区:文学更大范围的转入战时状态,读者对象转向偏僻农村的农民,通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写作包含新思想的农民读物成为当务之急。

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1、张恨水、刘云若 A、张恨水(前述):将通俗文学创作旨趣的严肃性提高到从来没有的高度。 B、刘云若:用通俗形式写尽复杂的人性表现。(例《小扬州志》)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社会言情小说主要承续了30年代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此类小说所达到的高度。因为张恨水、刘云若的通俗言情体比任何通俗小说体式都先一步显示了现代性特征。 2、秦瘦鸥 A、代表作:《秋海棠》 B、小说表面已无章回形式,多采用新小说手法 C、大量舍弃纪实部分,进行虚构 3、予且 A、代表作:《觅宝记》、《君子契约》、《七擒》等 B、用通俗小说探讨“现代事实”,赋通俗小说以现代品质。 C、把纯文学的创新成分迅速转化为大众的成分,例如心理分析法、侦探推理的结构等。 (二)武侠 1、“北派武侠”对武侠精神的现代阐释 A、表现武侠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困境。证明了理想江湖世界的缺失和现代社会英雄气质的减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俗小说

第三章通俗小说 教学要点: 1、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 2、张恨水的主要作品 第一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①通俗小说的特征 ②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③40年代各类型通俗小说及主要作家作品一、通俗小说的特征 文学地位不确定,一直没有被捧高;以小说为主,是“小道”、“闲书”,近代开始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近些年在研究上被重视。 在民国后五四前的一段时间,在晚清小说的基础上,旧派通俗小说曾一度独占文坛,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成了新文学的对立物,受到批判,也开始自身的重新调整。 有别于新文学创作,称“民国旧派小说”。 比之新文学:(1)观念上:政治功利性弱些,商业目的性强 (2)趣味上:倾向于消遣、娱乐、游戏 (3)创作方法上:有明显中国传统小说特征,模式化、程式化 (4)读者群:广大市民层为主 二、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1、民国旧派小说 1912-1917,“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繁盛。 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风格偏于世俗、媚俗。民国旧派小说的概念比它更大。 常用语: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礼拜六》,1914年创办的娱乐消闲周刊,前后出满200期。 代表作品:1912,徐枕亚《玉梨魂》、吴双热《孽冤镜》、李定夷《霣玉怨》(号称“三鼎足”) 《玉梨魂》:骈四俪六,雕红刻翠,骈散结合的写法。书生何梦霞与主人家寡媳白梨娘的爱情悲剧,一殉情一殉国。二人有诗词酬答。徐枕亚接写《雪鸿泪史》,假托何梦霞日记,细加安排,进一步扩大《玉梨魂》影响。风行原因:旧诗文体中融新的东西,让读者既熟悉又新奇;旧制度男女婚恋无望,为许多人切身感受;受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影响,高洁女性,日记交代,后记凭吊,渲染感伤气氛。——骈体小说搭上古典诗文传统和现代技法,预示民国旧派小说开头就具备过渡性地位。 其他作品:李涵秋《广陵潮》,谴责小说,为社会言情长篇,学《红楼梦》把“情”写足。结构庞大松散,牵出数十种“潮”为名的小说。 参见P23. 2、新文学崛起后旧派的调整。 1917,新文学阵营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抨击其思想陈腐守旧,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记账”叙述法,词语套路性强,腔调、意境仍袭旧章回体小说。 老牌鸳蝴阵地《小说月报》1921年革新,茅盾接编,《礼拜六》亦复刊,在市场较量中新文学获胜。但新文学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生。旧派小说在向“下”、“俗”发展的过程中,争取了老派市民读者。 旧派小说对新文学的反击:抄袭外国,性欲描写(鸳蝴自认为高雅,认为新文学的“爱情”都是肉欲),党同伐异。 旧派在语言、叙述上也渐渐加上些“现代”的东西,但走不出“游戏”、“消闲”、“世俗”的天地。但不善理论研究,在纸面上被新文学打倒,然其创作在民间有广阔市场。 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发展,产生很多类型且成熟的作品:言情、武侠、社会、侦探、历史等。作家:“五虎将”徐枕亚、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旧派小说与新文学在不同的读者群中繁荣着。

张恨水简介

作家简介 张恨水,中国现代著名通俗小说家。1895 年 5 月 18 日 生于江西广信县, 1967 年 2 月 15 日病逝于北京。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县。17 岁就以“恨水”的笔名投稿。他的 第一篇短篇小说《真假宝玉》于 1919 年在上海《民国日报》 上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于同年在芜湖《皖江报》副刊上连载。后到京,在北京《益世报》、北京《朝报》 等编辑部任职。《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创刊后,便身兼 两报的副刊主编。其间发表了成名之作《春明外史》和《金粉 世家》。从 1924 年的《春明外史》起至 1939 年的《八十一梦》止,是其创作的高峰期,约写了 60 部章回小说。 《金粉世家》是他早期作品中结构最严谨的一部。作品通 过一个普通人家的姑娘冷清秋和内阁总理的儿子金燕西的恋爱 及婚变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虚伪,具有一 定的社会意义。1929 年问世的《啼笑因缘》是其代表作。小 说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和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抨击了 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在当时颇 有影响。抗战期间写成的小说《八十一梦》是他的杰作。作品 虽然表面上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是影射真人真事,对当 时重庆政府的腐败给予有力的鞭笞。作品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冲破了旧小说的樊篱,标志着作者的小说创作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他终身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京、津、沪、渝多家有影响 的报社任编辑、记者或主编。1949 年应邀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被聘为文化部顾问。1959 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 的作品刻画入微,描写生动,文字浅显,口语自然,达到“老 妪都解”的境界。一生共写了百多部小说,约计两千多万字, 堪称现代章回小说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