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1
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大家。
文章通过传统作品与张恨水小说的对比,对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突出展现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继而在当前背景下说明张恨水小说在中国整个小说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及文学艺术价值。
标签:张恨水小说文化特征艺术价值张恨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作品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与新时期文化相融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雅俗共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张恨水生活在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他主张创作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他走着一条与新文学创作殊途同归的道路。
一方面,他坚持传统文化,用通俗小说的各种样式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又因时而变,将旧的东西转化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学,使旧的通俗小说散发出新的活力。
这就决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家,其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恨水小说中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始于唐代传奇,之后是宋元时期的话本。
到明清时期,长篇章回小说开始盛行。
历史上,这些作品几乎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有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如武林王晫丹麓的《看花述异记》。
之后,直至“五四”时期,以第一人称叙事形式的小说才开始大量出现。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作为一个投入社会的存在,应有一种责任感,对各种关系负责,尤其要对社会负责,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它反对个性主义,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个性意识极为缺乏,对内心生活广阔领域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
小说作为人们精神载体的文学作品之一,承受着极为沉重的社会责任负荷,常常沦落为当权者的政治工具。
中国的文人们很难像西方艺术家那样,创作出哲学化、抽象化的艺术形象。
中国作家缺少自身的内在的哲学痛苦,故而往往把悲剧的原因归咎于社会,这种文化心理表现在文体形态上便是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大量存在,并成为中国历代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
《啼笑因缘》叙述艺术漫谈作者:姜晓兰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啼笑姻缘》是中国现代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创作的一部章回体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以其独特的叙述艺术而成为30年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
其二元对立的模式和其中蕴含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既是对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继承,也是超越。
【关键词】《啼笑姻缘》;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深层结构【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94-02在二十世纪西方论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里,结构主义思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构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结构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原则,一种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方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找出指导人的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的原则和惯例。
”本文从结构主义出发,分析《啼笑姻缘》中的各种符号系统及其之间相互构成、制约、渗透的关系。
一、不变的“语法”——传统价值观的“回顾”和新价值观的“展望”结构主义者认为,同类叙事性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共时性研究还是历时性研究,其内在的结构即语法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
沈凤喜是一个性格复杂的角色,她青春美丽却出身低贱,重情重义而又爱慕虚荣。
在樊家树返乡探母之际,军阀刘德柱威逼利诱沈凤喜,爱慕虚荣的沈凤喜最终屈服于刘德柱。
在樊家树与沈凤喜的爱情关系中,代表恶势力的刘德柱从开始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而樊家树从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到从属地位,至于出身贫贱的沈凤喜,她在任何一个对方中都只能是被动的,不自主的。
正是这种女性的从属地位,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婚姻中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
另一方面,在刘德柱和樊家树的“爱情”竞赛中,知识分子出身的樊家树败给了军阀出身的刘德柱,从而改写了传统小说的“才子佳人”的小说模式,也是对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观念的颠覆。
张恨水小说“红颜薄命”叙事解读“红颜薄命”是个早已为人所知的成语典故,是指女子容貌美丽、心地善良但一生命运不济,虽然它的意义简单易懂,但却包含着数不清的悲剧故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文学语汇。
作为文学现象,“红颜薄命”的故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叙述,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就是叙事模式,被流传至今,其本身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的叙事特征,而作为社会现象的“红颜薄命”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素材。
这一叙事模式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呈现出静态与动态的不同特征。
在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的作品中,这种叙事模式频频以新的面孔出现。
张恨水在继承了这一传统叙事的基础之上,又为它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由此显示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的特点。
本论文就是要从“红颜薄命”叙事的角度来解读张恨水的小说,通过分析他有代表性的几部言情小说,重新感受这一叙事的动人魅力。
本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
一、前言:分析张恨水小说研究和“红颜薄命”叙事研究的现状,说明从“红颜薄命”的角度进行张恨水小说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红颜薄命”叙事探源:阐释“红颜薄命”的意义,从文学与社会两方面进行解说,探明这一叙事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并分析这一叙事的总体叙事特征及其动态性特点。
三、古老叙事的现代传承:考察“红颜薄命”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模式在张恨水小说中是怎样转换为现代叙事模式,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四、形态各异的薄命红颜:分析张恨水小说中若干有代表性的“红颜薄命”人物形象,从个性特点上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并主要针对形成她们各自悲剧的性格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种种原因进行具体的解读探讨。
五、深刻精当的人生叙述:揭示张恨水小说中“红颜薄命”悲剧的社会根源及其意义,他的“红颜薄命”叙事是建立在对现实对人生的细心观察和深切体会之上的,所以整个“红颜薄命”叙事的过程也是他描绘现实人生的过程。
六、永恒不变的悲剧意识:从美学角度探讨张恨水小说中“红颜薄命”悲剧的特点与价值,分析这一叙事的悲剧意识中所包含的人生与人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双重原因焦玉莲(太原大学邮编030009)内容提要:本文从作者接受的文学传统与环境影响、个人思想、气质、文体意识诸方面分析了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主观原因,又从读者接受心理分析了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读者方面的原因,并指出这双重原因对张恨水小说文体形态生成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张恨水作者读者文体选择张恨水小说的文体形态是很值得人注意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他的文体形态大致上呈现出这样一个面貌: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为主的叙述模式;以清晰的情节中心的单体式结构为主的结构类型;以类型化、戏剧化人物为主的人物形态;以民族化风格的流畅、通俗、简净的白描式语言为主的语言形式;以线性时间、稳定空间为主的时空表现形式。
当然,张恨水的小说文体形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其中也有一些不能为上述结论所涵盖的特例,我们所说的只是张恨水小说的大致面貌。
总体上看,张恨水的小说呈现出传统性通俗性的特征。
张恨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文体形态的生成往往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文体的选择往往不仅仅是作者的选择,也是读者的选择。
一、作者的文体选择张恨水从小接受的文学传统是章回体的言情小说,如魏子安的《花月痕》,描写柔弱多情的书生与妓女的交往与爱情;他也喜欢武侠小说,如《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并目酷爱词章骈文。
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白话章回体的《青衫泪》(未发表),“除了苦闷的叙述和幻想的故事,却有不少诗词小品,我简直模仿《花月痕》的套子,每回里都插些词草。
”[1]张恨水青年时代曾有机会到日本或英国留学,但终因父亲猝死,家道中落而未能成行,目样的原因也使他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他始终未能跻身北大等新思想发源地,而为了谋生及挑起家庭重担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这使他终于成为报刊连载小说的长期作者。
张恨水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在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度过。
安徽在那时远离现代都市文明,偏僻而闭塞,但安徽是儒家文化传统积淀深厚的地区之一,这种地域文化对张恨水不无影响。
张恨水言情小说的艺术技巧
曹晓丽
【期刊名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张恨水是一位善于通过使用艺术技巧来吸引市民读者的作家.他总能够迎合市民读者爱看故事的心理,精心安排故事情节,达到错综复杂、十曲九折的趣味性效果;而且他以市民读者的接受心理作为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在大量引进新式小说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对章回小说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良,增强了其言情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曹晓丽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新疆,伊宁,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言情小说,还是言钱小说?——论对张恨水小说文本的误读 [J], 周丽娜
2.叙述的魅力——张爱玲与张恨水言情小说叙述者形象之比较 [J], 燕世超
3.张恨水言情小说中的灰姑娘原型叙事 [J], 吴彦
4.通俗小说的雅俗魅力——兼论张恨水、张爱玲和苏青的社会言情小说 [J], 姚建华
5.阿尼玛原型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女”性建构 [J], 马琳;李春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张恨水小说的平民视角作者:胡佳佳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17期摘要: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其作品通俗易懂而又充满现实意义,《金粉世家》就是他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选择、艺术技巧两大方面分析阐述《金粉世家》中所体现出来的“平民视角”,探求这种视角的文化构成,并指出《金粉世家》及其“平民视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张恨水;金粉世家;平民视角;文学价值一、平民视角——题材选择張爱玲曾说:“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
[1]一直以来张恨水先生都忠心不二地为平民读者写作,张恨水的每一次写作都会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需求。
(一)平民文学《辞海》中对于“平民”的定义是普通老百姓,“平民视角”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学而存在的。
早在20世纪初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就明确指出“推翻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浅易抒情的平民文学”。
而张恨水一贯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平民读者看小说不是为了消费和娱乐。
大体上而言,张恨水不仅能够抓住市民读者喜爱阅读言情的心理特征,而且能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取材于实际生活,反映老百姓广泛关注的社会新闻和热门事件,折射出都市各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状况,因此尤其触动民心,获得了广大公众的强烈回响,使得一些仅有婚恋言情的一般作品难以望其项背。
有人提出,倘若将张恨水先生的作品“依年代次序阅读下去,我们可以对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动获得具体的认识”。
[2](二)才子佳人金燕西和冷清秋二人是自由恋爱后形成的婚姻关系,婚后金燕西慢慢地厌倦了平淡的夫妻生活,依旧本性难改,拈花惹草,夜不归宿,冷清秋苦口婆心无果,在懂得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灰飞烟灭之后最终提出了离婚。
冷清秋便被张恨水刻画成了一个十分具有典型特征的平民女性形象。
冷清秋是一位富有封建传统意识的才女,出生于书香世家,因为父亲的早逝而家道衰落,自此留下她与母亲在城市贫户之中艰难过活。
嫁到金家以后,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时当心、处处留意,唯恐因为自己低微的身世而给金家的人留下笑柄。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谢昭新黄静内容提要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
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
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著述。
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
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
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著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
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
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一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
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
张恨水小说语言特色研究张恨水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著有《庐山谣》、《秋夜长》等作品,其小说作品尤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恨水小说语言特色独具特点,具有鲜明的风格。
一、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张恨水的小说语言风格简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浮夸的修饰,反而更偏向于平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像是平常人说话一样,没有强调的语气,但又充满感染力。
比如在《庐山谣》中,“他说,我给你介绍个人,很不错的人,我能看出你也是个好人”这句话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是却让人感觉到作者对角色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
二、用词恰当生动张恨水在小说创作中,用词恰当生动,特别是自然景物和人物描述,用语具体生动。
比如《秋夜长》中,“威风时振风扇,倦意来孤蓑雨伞”,这些俊美词汇都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白草长的人物形象。
张恨水在语言运用上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方式,这些精妙绝伦的比喻描写,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性格、环境和情感。
三、善于描绘心理世界张恨水小说的另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善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不仅通过精心刻画人物的外表形象,更注重描写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庐山谣》中,王孝正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敏感、脆弱和优雅,而郝淑雯则是一个心思细腻,有着浓郁的爱情意识的女孩。
张恨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仅看得到表面,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描绘出人物较为复杂和真实的一面。
四、充满情感的叙事方式张恨水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道,叙事风格更多地偏向了情感叙事,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铺陈,刻画出了丰富饱满的感情世界。
他的小说常常通过一个个身俊美的人物,描绘他们之间的不同感情,无论是深厚的友情,还是浓郁的爱情,张恨水都能够将其真实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秋夜长》中,男主角白草长的爱情经历,让人感受到这份深情厚谊中所凝聚的情感力量。
综上所述,张恨水的小说语言特色独具一格,主要体现在用语恰当生动、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善于描绘心理世界以及充满情感的叙事方式等方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金粉世家》的新与旧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张恨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章回小说大家,作为一位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大师,张恨水的小说为我们塑造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独有的特色,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张恨水的文学作品,按其创作题材,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社会言情小说、讽刺暴露小说、武侠小说、抗日小说、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张恨水创作的成名阶段,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言情小说,《金粉世家》是其代表作之一。
所以《金粉世家》是探究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重要渠道。
处在二三十年代这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长篇小说《金粉世家》被印上了一种亦新亦旧的特点,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小说中的家庭环境,还是小说的艺术结构都被印上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新旧特点。
首先,就思想上而言,《金粉世家》中人物的思想都始终饱含着旧时代的名士情怀,同时也有着鲜明的与时代同步的新思想。
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赋予两种不同思想、不同个性的写法,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很难能欣赏到,而张恨水却独创出了这种写法,古典美中显现代美,这种亦新亦旧的写法,两种思想的交替发展,使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特色,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
其次,就题材而言,一方面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贴近民众的内心,写的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传奇,讲的是他们熟悉亲切的才子佳人,说的是男女主人公期待的真情实感,想的是一个大家族无法言说的喜怒哀乐;而另一方面,《金粉世家》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写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揭示了社会现实下的黑暗与动荡。
同时其文章虽包罗万象,却始终立意端庄,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各阶层人士的道德诉求和审美诉求。
虽然小说中,总会有少男少女的花前月下,有恋人间的卿卿我我,有夫妻间的爱恨情仇,也有穿插打情骂俏,纸醉金迷,然而,小说保持着行文的干净圣洁,远离低俗,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