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菲氯吡格雷病例住院部UANSTEMI药物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007.04 KB
- 文档页数:23
氯吡格雷的病例报告摘要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栓的预防。
作为一种前体药物,氯吡格雷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2C19 (CYP2C19)代谢为活性产物。
其抗血小板功能由活性代谢物决定。
最近的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会显著降低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生成。
研究显示,携带CYP2C19基因SNP的病人,包括CYP2C19*2,*3,*4, *5,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生成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降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的风险升高。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关注氯吡格雷治疗中CYP2C19基因型与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的关系,在此提供两个服用氯吡格雷产生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的病例报告,并且提供了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
因为病人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正在或考虑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如氯吡格雷),因此检查CYP2C19基因SNP类型,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1.前言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氯吡格雷,作为一个噻氯匹定类的药物,它是ADP P2Y12 受体的选择性不可逆抑制剂。
但是氯吡格雷属于前药,必须由肝脏的P450酶系催化激活。
尽管氯吡格雷的疗效已经得到确证,但是使用它的病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有一些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
导致病人间差异的因素很多,其中CYP2C19的遗传变异被认为与冠脉支架手术后血栓风险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CYP2C19主要负责氯吡格雷的代谢激活,携带一个及以上突变等位基因的患者(*2或*3)不能产生足够的代谢活化物,导致血小板的抑制力减弱。
我们之前在澳大利亚人群中做的一个研究与文献报道一致,CYP2C19的基因型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数据相关,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越高心梗越严重。
由于弱代谢者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代谢型,对于接受过冠脉支架而发生血栓的案例,我们非常有兴趣知道他们的CYP2C19基因型。
氯吡格雷临床用途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以下是对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详细介绍:1. 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是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
氯吡格雷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并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2.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以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3.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再发。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 外周动脉疾病:氯吡格雷可用于治疗或预防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等疾病。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可以改善外周动脉血流,减少疾病进展和风险。
5. 血管内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血管内血栓(如乙状结肠癌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栓塞(如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等。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减少了形成血栓的风险。
6. 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氯吡格雷是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
它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预防进一步的心脑血管事件。
7.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可用于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手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在心脑血管手术和介入操作后,氯吡格雷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8. 其他应用:氯吡格雷还可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如可怕综合征(因创伤或手术导致的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高危患者,如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淋巴癌患者,氯吡格雷也可作为预防措施。
总之,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常规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具体剂量用法如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 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 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325 mg/d),然后以75 mg 每日1 次连续服药。
因为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 mg。
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
◆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 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 周。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推荐剂量为75 mg/d。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但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波立维1,CURE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氯吡格雷和美托洛尔用于心肌梗死的试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缺血性疾患高危患者中的比较研究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STEMI)注册研究氯吡格雷用于UA/NSTEM患者以预防缺血事件再发的临床研究2,关于COMMIT研究结果描述正确的是:氯吡格雷75mg/日联合ASA标准治疗显著降低中国NSTEMI患者28天死亡风险氯吡格雷75mg/天显著降低中国STEMI药物治疗患者28天缺血性事件相对危险氯吡格雷75mg/日增加随访至28天时致命或非致命性出血风险。
每治疗1百万住院患者2-3周,氯吡格雷就可以挽救4000个生命,并防止另外5000次严重血管事件3,CAPRIE研究亚组分析显示,针对既往缺血性卒中和心梗史的患者,波立维® 较阿司匹林进一步降低心梗、缺血性卒中和血管性死亡相对危险度达:14.9%31% 8.7% 20%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指出“从二级预防的角度看,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尤为重要,比如,采用()脑卒中危险评分。
”ABCD2 TIMI ESSEN5 根据CAPRIE研究显示,波立维® 75mg/天较阿司匹林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及()胃肠道不适。
25%,16% 26%,15% 26%,16% 25%,15%6 ()研究证实对于实施PCI手术的患者,与12个月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患者使用波立维® 24个月更为显著地预防支架迟发血栓形成,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CURRENT CREDO TYCOON PCI-CURE7 针对致残性卒中患者(NIHSS>3),应当如何应用波立维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长期单抗使用波立维+阿司匹林长期双抗波立维单抗长期使用波立维75mg和阿司匹林双抗21天+波立维单抗至3个月8 UA/NSTEMI患者如住院期间植入药物支架者,除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使用波立维® ( )月3 6 9 129 2014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氯吡格雷可以作为()抗血小板用药;三线四线首选二线10 ACS发病后第()年内死亡或复发风险最高?4 2 3 111 波立维® 卒中定点辅导可以在一下哪个项目中进行STICH HOPE TEACH CIDE12 下列哪些活动支持波立维在卒中领域的推广STICH TEACH 院长项目以上都是13 关于波立维与仿制品的区别,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波立维属于晶型II,斜方晶型;国产仿制品属晶型I,单斜晶型;热动力学试验表明,在不同湿度、温度(包含室温)条件下,氯吡格雷晶型II具有最佳的稳定性氯吡格雷本身是左旋化合物,R(右)-旋光异构体是氯吡格雷中所含的最主要杂质成分,人体不能耐受。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1 期2019 Vol.6 No.1167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肌梗塞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刘晓丹(满洲里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400)【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梗塞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心肌梗塞患者80例,遵照双盲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凝血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效率为95%,与对照组的77.5%相比较后优势明显,治疗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差于实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肌梗塞患者中有可靠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心肌梗塞;有效性【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1.167.01心肌梗塞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症状后导致了心肌坏死,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中,抗血小板治疗有显著疗效,亦具有重大的意义,现通过研究本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入组开始时间为2016年6月,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平均分为两组,排除有药物禁忌症者。
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4岁,均值(61.2±2.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均值(62.2±2.4)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236)300 mg 口服治疗,第二天治疗起给予150 mg 口服,连续服用药物治疗一个月。
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在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摘要:为了研究须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双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对73例须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成氯毗格雷(波立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加阿司匹林治疗组(即双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住院半月及出院半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出血副作用。
结果发现双抗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脑梗死发病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
因此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无禁忌证及患者同意应尽早行短期双抗治疗,以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关键词: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氯毗格雷加阿司匹林联合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44【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ehemic attacks,tia)是完全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是目前较常见的tia治疗和二级预防类药物,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的临床疗效差别,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受试对象的选择: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tia住院患者,共73例,均符合上述纳入标准。
其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47~76岁。
1.2 分组与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0.25±6.04)岁;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试验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59.86±6.88)岁。
阿司匹林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次100mg,每日1次。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在阿司匹林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每日1次,口服。
NSTEMI/UA患者用药治疗方案
①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氯吡格雷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后75mg+阿司匹林300mg负荷剂量后100mg qd;或者替格瑞洛180mg负荷剂量后90mg bid+阿司匹林300mg负荷剂量后100mg qd。
必要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24~36小时
②抗凝治疗方案:
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ih q12h
调脂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40mg qn 或者瑞舒伐他汀20mg qn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片、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根据血压、心率情况选择不同剂量)
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分散片等(若不能耐受ACEI类药物,则选择ARB类药物如厄贝沙坦、替米沙坦、頡沙坦等)
其他治疗药物:硝酸酯类、钙拮抗剂、曲美他嗪等。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临床价值评述摘要】目的:分析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方式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2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0例,发生出血不良反应4例;对照组(25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发生出血不良反应1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抗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05-0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 又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 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可积极溶栓治疗。
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抗栓治疗更为重要的。
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血酶治疗。
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均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1]。
针对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我院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阐述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9-04T11:56:38.52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张诗敏尹斯[导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可增强治疗效果。
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9月,分组治疗,对照组用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
结果研究组的总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可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且持续性缺氧、缺血诱发心肌坏死而导致,以突发性压榨性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为典型症状表现,并伴有出汗、濒死感等表现,会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严重时会危及生命[1]。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单一用药的疗效往往并不明显,所以提倡对此类患者联合用药治疗。
本研究在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探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时间:2016年5月~2018年9月,所选对象: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组数:2组(37例/组)。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59~82岁,平均(70.56±3.87)岁,发病时间1~22h,平均(11.58±3.59)h;研究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60~83岁,平均(71.54±3.85)h,发病时间2~23h,平均(12.56±3.57)h。
将两组的基本信息相对比,得出无统计学意义的结论(P>0.05)。
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低分子肝素钙三者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20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2-12-28T14:13:23.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辛凤志李岩[导读]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与低肝素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更有效地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
辛凤志李岩(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122000)【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11-02 【摘要】目的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拜阿司匹灵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UAP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降脂类药。
Ⅰ组(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灵每天100 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U,1次/12 h疗程7 d。
Ⅱ组(观察组)Ⅰ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75 mg/d。
结果Ⅰ组、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和9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0 d,II组急性心脏事件低于I组(P<0.05)。
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与低肝素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更有效地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心内科常见病,是急性冠脉综合症常见类型,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抗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抗血小板治疗如给阿司匹林,抗凝血酶治疗给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已经得到大家共识,目前氯吡格雷已经广泛应用临床,三者合用充分抗栓,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有人担心如此强的抗栓治疗是否会引起脏器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本文观察氯吡格雷、拜阿司匹灵、低分子肝钙三者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男70例,女50例。
不同初始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老年NSTEM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向东贤;韩英【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初始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老年NSTEM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给予这60例患者有效分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0mg氯吡格雷初始剂量治疗;干预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00mg氯吡格雷初始剂量治疗,对这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胸痛发作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共有2例出现并发症,占6.7%,对照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占23.3%,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干预组的胸痛发作次数差值与发作持续时间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且经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干预组共有28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仅有20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差异较大(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价值.结论:对老年NSTEMI患者给予高初始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胸痛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3页(P794-796)【关键词】初始剂量;氯吡格雷;老年NSTEMI;临床疗效;安全性【作者】向东贤;韩英【作者单位】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一病房 110015;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一病房1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作为临床医学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患者多伴随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心衰致死等现象。
临床中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者控制不佳,将会发展成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发布时间:2021-09-02T11:41:27.62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王晓雪王大卫臧学清[导读] 目的:评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
王晓雪王大卫臧学清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评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效果。
方法:共取74例样本(即:2019.01-2020.07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以37例每组为准则,抽签法分组,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对照组)和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研究组)进行治疗,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疗效和 NIHSS评分。
结果:与参照组对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粘度[(1.09±0.21)mPa.s<(1.32±0.34)mPa.s,t=3.5009];纤维蛋白原[(2.08±0.42)g/L<(3.01±0.47)g/L,t=8.9748];血小板聚集率[(35.53±17.94)%<(51.03±20.41)%,t=3.4696]; NIHSS评分[(9.57±3.36)分<(12.52±3.35)分,t=3.7819];治疗有效率[94.59%(35/37)>78.38%(29/37),X2=4.1625],疗效更优,P<0.05。
结论:针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方案疗效理想,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疗效评价;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所谓缺血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具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在脑部疾病中具有较高占比,主要由脑部血管粥样硬化,出现血栓所致,多发于老年群体[1]。
本文主要参考74例样本资料,分析观察了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此疾病的实际效果及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