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分类和诊断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9.43 MB
- 文档页数:19
BCR--ABL阴性非经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认识现况BCR【摘要】BCR-ABL阴性非经典骨髓增殖性肿瘤包括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另作分类(CEL-nos),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
这组疾病发病率低,多依赖排他性标准得以诊断,对病理机制、预后因素所知甚少。
近年对各亚型流行病学特点和生物学特征的不断研究已使诊断和治疗得到改进,但对一些临床变异型仍欠缺基本认识,易忽视临床症状,难于明确诊断,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CNL、肥大细胞增多症、MPN-U的相关资料进行复习,并简述对这组疾病的认识现状。
【关键词】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肥大细胞增多症;诊断;治疗根据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2008)1所提出的概念,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以下8种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阳性(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另作分类(CEL,not otherwise specified,CEL-nos),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
后四个类型临床称为BCR/ABL阴性非经典MPN2,其中CEL-nos 在各种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疾病中多有讨论,本文重点对CNL、肥大细胞增多症和MPN-U的认识现况做一综述。
2.诊断与鉴别诊断2.2.11CNLCNL是一种罕见类型MPN,老年患者多见但也有青春期发病的报道,约1/5的病例伴发于其他肿瘤性疾病,浆细胞疾病尤其多发性骨髓瘤最为常见3。
诊断CNL的要点为排除各种反应性中性粒细胞(ANC)增高以及其他髓系增殖性肿瘤,并且要求证明粒细胞的单克隆性,但后者临床常难于实现。
WHO 2008提出的CNL诊断标准1主要为排他性:①外周血白细胞(WBC)>25×109/L,分叶/杆状ANC在WBC中比例>80%,不成熟粒细胞(早/中/晚幼粒细胞)<10%,髓系原始细胞<1%;②骨髓高增生表现,ANC比例/绝对值均增高,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5%,ANC成熟正常,巨核细胞正常或核左移;③脾大;④排除生理性ANC增多,或通过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结果证明髓系细胞的克隆性;⑤无PH染色体/BCR-ABL1融合基因;⑥无PDGFRA,PDGFRB,FGFR1重排;⑦排除ET,PV,PMF;⑧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MDS/MPN,无粒细胞或其他髓系形态发育异常,单核细胞<1×109/L。
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 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1阳性9875/3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996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9950/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9961/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9962/3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非特指型9964/3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9740/1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9741/3肥大细胞白血病9742/3肥大细胞肉瘤9740/3皮肤外肥大细胞肿瘤9740/1骨髓增殖性肿瘤, 无法分类9975/32. 骨髓和淋巴肿瘤, 伴嗜酸性粒细胞和PDGFRA、PDGFRB或FGFR1异常骨髓和淋巴肿瘤伴PDGFRA重排9965/3骨髓肿瘤伴PDGFRB重排9966/3骨髓和淋巴肿瘤, 伴FGFR1异常9967/3 3.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945/3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1阴性9876/3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946/3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无法分类9975/3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与显著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9982/3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一型发育异常难治性贫血9980/3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9991/3难治性血小板减少9992/3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9982/3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9985/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998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孤立5q丢失9986/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法分类9989/3儿童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儿童难治性全血细胞减少9985/35.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5.1 AML 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ML伴t (8;21) (q22;q22); RUNX1-RUNX1T1 9896/3AML伴inv(16) (p13.1;q22) 或t (16 ;16) (p13 ;q22);CBFB-MYH11 9871/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t (15;17) (q22;q12); PML-RARA 9866/3AML伴t(9;11)(p22;q23); MLLT3-MLL 9897/3AML伴t(6;9)(p23;q34); DEK-NUP21 49865/3AML伴inv(3)(q21;q26.2)或t(3;3)(q21;q26.2); RPN1-EVI1 9869/3AML(原始巨核细胞性)伴t(1;22)(p13;q13);RBM15-MKL1 9911/3 AML伴NPM1突变9861/3AML伴CEBPA突变9861/3 5.2 AML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9895/3 5.3 治疗相关髓系肿瘤9920/3 5.4 急性髓系白血病,非特指型9861/3AML, 微分化型9872/3AML, 非成熟型9873/3AML, 伴成熟型9874/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867/3急性原始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9891/3急性红白血病9840/3急性原始巨核细胞白血病9910/3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9870/3急性全髓增殖伴骨髓纤维化9931/35.5 髓系肉瘤9930/35.6 与Down 综合征相关的骨髓增殖9898/1过渡性异常骨髓增生与Down 综合征相关的髓系白血病9898/35.7 原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9727/36. 急性未定系列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9801/3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 (9;22) (q34;q11.2); BCR-ABL1 9806/3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伴t (v;11q23); MLL重排9807/3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B-髓系, 非特指型9808/3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T-髓系, 非特指型9809/3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7. 前驱淋巴细胞肿瘤7.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非特指型9811/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特殊细胞遗传学异常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t(9;22)(q34;q11.2); BCR-ABL1 9812/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t(v;11q23); MLL重排9813/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t(12;21)(p13;q22); TEL-AML1(ETV6-RUNX1) 9814/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9815/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低二倍体(伴低二倍体ALL) 9816/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t(5;14)(q 31 ;q32); IL3-IGH 9817/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伴t(1;19)(q 23;p13.3); E2A-PBX1(TCF3-PBX1) 9818/3 712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9837/38.成熟B细胞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9823/3 B细胞前淋巴细胞白血病9833/3 脾B细胞边缘带淋巴瘤9689/3 毛细胞白血病9940/3 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无法分类9591/3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9591/3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9591/3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9671/3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9761/3 重链病9762/3IgA重链病9762/3IgG重链病9762/3IgM重链病9762/3 浆细胞骨髓瘤9732/3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9731/3 骨外浆细胞瘤9734/3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淋巴瘤(MALT) 9699/3 结内边缘带淋巴瘤9699/3儿童结内边缘带淋巴瘤9699/3滤泡性淋巴瘤9690/3儿童滤泡性淋巴瘤9690/3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9597/3 套细胞淋巴瘤9673/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非特指型9680/3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9688/3原发中枢神经系统DLBCL 9680/3原发皮肤DLBCL, 腿型9680/3老年性EB病毒阳性DLBCL 9680/3 慢性炎症相关DLBCL 9680/3 淋巴瘤样肉芽肿9766/1 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9679/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9712/3 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9737/3 浆母细胞淋巴瘤9735/3 起源于HHV8相关的多中心Castleman病大B细胞淋巴瘤9738/3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9678/3 Burkitt淋巴瘤9687/3 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 特征介于DLBCL和Burkitt 淋巴瘤之间9680/3 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 特征介于DLBCL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之间9596/3 9. 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T细胞前淋巴细胞白血病9834/P3 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9831/3 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9831/3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9948/3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9724/3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瘤9725/3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9827/3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鼻型9719/3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9717/3 肝脾T细胞淋巴瘤9716/3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9708/3 蕈样霉菌病9700/3 Sezary综合征9701/3 原发皮肤CD30+T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瘤样丘疹病9718/1 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9718/3 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9726/3 原发皮肤CD8+侵袭性嗜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9709/3 原发皮肤CD4+小/中T细胞淋巴瘤9709/3 外周T细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9702/3 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9705/3 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9714/3 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9702/3 10. 霍奇金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霍奇金淋巴瘤9659/3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650/3 结节硬化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663/3 淋巴细胞丰富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651/3 混合细胞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652/3 淋巴细胞消减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653/3 111 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组织细胞肉瘤9755/3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9751/3 Langerhans细胞肉瘤9756/3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9757/3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9758/3 纤维母细胞性网织细胞肿瘤9759/3 尚未确定的树突细胞肿瘤9757/3 播散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121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PTLD)早期病变浆细胞增生997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PTLD 9971/1 多形性PTLD 9971/3 单形性PTLD(B和T/NK细胞类型) 3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型PTLD3注释: ①斜体数字为WHO4版ICD-O的临时编码, 希望在下一个ICD-O版中能够收录,但目前可能还会变化。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
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
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和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
【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缓慢起病,50%的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在血常规检查时才偶然发现PLT显著增高,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
但约20~30 %的患者初诊时已表现为血管梗死或出血,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
出血症状以胃肠道、上呼吸道黏膜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
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患者可有血管性头痛、头昏、意识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或手指痉挛及坏死。
初诊时,脾大见于多数病例(>50%),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约20%)有肝肿大。
【检验】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
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
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
可见巨核细胞碎片。
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
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不多或轻度增多。
Hb一般正常或轻度增多,但可因出血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有核细胞多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偶见增生减低。
最显著的特点是巨核细胞系统增生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常有巨大的巨核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规范化指南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简称MPN)是一组非常罕见的骨髓疾病,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引起。
目前,主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包括骨髓纤维化、原麦格综合征(Polycythemia vera,PV)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患病率较低,但却具有可变的临床症状和进展速度。
为了提高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规范化指南的制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根据相关研究和专家推荐,总结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规范化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1. 诊断标准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骨髓活检和实验室检测。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血小板计数异常、脾脏肿大等。
骨髓活检是确诊骨髓增生性肿瘤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特点来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测方面,目前可以通过遗传学检测、分子研究和血液指标等手段辅助诊断。
2. 治疗原则对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控制血液指标、减少并发症以及延长生存时间。
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放疗或手术治疗。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α、羟基脲、烷化剂和JAK2抑制剂等。
干扰素α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抑制骨髓增生。
羟基脲和烷化剂可以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JAK2抑制剂可以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增生,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4. 放疗对于骨髓增生性肿瘤引起的局部症状,如脾脏肿大、骨骼症状等,可以考虑进行放疗。
放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骨髓增生性肿瘤合并严重贫血或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mpn诊断标准
MPN,即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MPN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MPN患者可能出现疲劳、乏力、腹胀、体重减轻、盗汗、发热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MPN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红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等异常。
3.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诊断MPN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样本,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等,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MPN。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与MPN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融合基因等异常,如BCR-ABL融合基因、JAK2基因突变等,有助于确诊MPN的病因。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MPN的患者,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是否符合MPN的诊断标准。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1.概念根据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所提出的概念,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以下8种类型: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1阳性(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质型(CEL,not otherwise specified),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以及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
基于Dameshek2最初对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归纳,PMF、PV、ET与CML合称为经典MPN,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均有别于其他四种“非经典MPN”。
而其中CML存在特异性分子学异常BCR/ABL基因的重排,具有诊断意义。
而相应的靶向药物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一线应用所累积的大量临床资料和目前二代TKI的临床试验结果均证明,对大部分CML患者的治疗现在已能够达到细胞遗传学甚至分子学起效,并且能够实现预防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治愈疾病的目标。
因此除CML之外其余各类型MPN可统称为BCR/ABL阴性MPN3。
随着对JAK2等分子标志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ET、PV、PMF可能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类似于CML分三期但本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而提出了“连续统一体模型(continuum model)”的假设4:高危PMF和AML可能代表了疾病进展状态,而ET和PV则体现了疾病慢性期的特点;在这种由ET、PV“进展”至PMF、ET/PV后骨纤,再“进展”至AML的过程中,JAK2等位负荷、遗传不稳定性、有丝分裂重组、基因组环境、获得其他突变以及临床治疗等因素都可能起到了调控作用;与CML不同,这种“进展”速度很慢而且并非必然,且患者可能在整个病程中的任何时点“发病”。
JAK2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类和诊断朱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2005年报道JAK2 V617F突变发生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1-3]以来,这个基因突变的发现改变了MPD的分类和诊断。
以往MPD包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症(CEL/HES)等多种疾病。
在修订的2008 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成为MPD主要的诊断指标[4],例如,如果JAK2突变阳性,血红蛋白增加,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增生可以诊断PV,即使血红蛋白低于以往WHO规定的指标值,但却持续超过正常值20g/L的PV也可以确诊。
如果JAK2突变阳性,血小板仅仅持续大于450X109/L,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可以诊断ET。
不仅MPD的诊断发生革命性进展[5],连名称都改变了。
MPD改称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 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MDS/MPD(myelodysplast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称为MDS/MPN。
新分类的MPN 中还包含了肥大细胞病(MCD)。
而以前的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症(CEL/HES)分别重新划分为CEL,HES和有PDGFRA, PDGFRB或者FGFR1基因异常的嗜酸细胞增高症3种MPN,并强调这类疾病的本质是肿瘤。
现已明确,MPN具有共同的干细胞起源的克隆型遗传特征,临床出现不同表型是突变影响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及相关分子的不同构型和异常的信号转导所造成的。
2008年WHO修订MPN诊断标准的依据是多数患者都具有JAK2突变,主要是JAK2 V617F, 还有JAK2外显子12突变。
mpn基因检查流程MPN基因检查流程大揭秘。
一、啥是MPN基因检查呀。
MPN呢,就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的简称。
这个MPN基因检查就是看看咱身体里有没有跟这个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的基因变化。
就像是在身体这个大花园里找特定的小虫子一样,要是找到了,就能早点知道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然后可以早点想办法解决呢。
二、检查前的准备。
1. 找对医院和医生。
这可太重要啦。
要找那种口碑好、设备齐全的大医院哦。
就像我们买东西要找靠谱的商店一样。
然后呢,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或者在网上看看大家的推荐。
医生就像我们在这个检查之旅中的导游,找对了才能顺利进行呀。
2. 预约挂号。
现在很多医院都可以在网上预约挂号啦,超级方便的。
不过要记得提前哦,不然到时候没号了就只能干着急。
挂号的时候呢,要把自己的信息填准确了,姓名呀、身份证号啥的,可别填错啦,不然就像上错了车,会很麻烦的呢。
3. 了解注意事项。
在去做检查之前,一定要向医生或者护士了解有啥要注意的。
比如说,有的检查可能需要空腹,那就不能吃东西啦,这时候就要忍住自己的小馋虫哦。
还有可能需要停服某些药物,这些都要听医生的话。
就像比赛前要听裁判的规则一样,遵守了才能顺利进行检查。
三、检查进行时。
1. 抽血。
MPN基因检查大多是通过抽血来做的呢。
到了抽血的地方,护士姐姐或者哥哥会让你坐在椅子上,然后拿出一个小针管。
这时候你可别害怕,虽然打针有点疼,但是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下,很快就过去了。
你就想着,这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嘛。
护士会在你的手臂上找到合适的血管,然后扎进去抽血。
抽完血后,会给你一个小棉球按着,可别着急扔掉,要按一会儿,防止出血呢。
2. 样本送检。
抽完血之后,你的血液样本就会被送到专门的实验室去啦。
这就像你的血液要去参加一场特殊的考试一样,在实验室里,那些高科技的仪器就像很厉害的老师,会对血液进行各种检测,看看里面有没有MPN相关的基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