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
- 格式:doc
- 大小:42.91 KB
- 文档页数:44
《易经证释》剥卦孔子《宣圣讲义》剥卦上艮下坤。
以少阳加阴。
其阳且尽。
不胜五阴。
阴盛阳衰。
天道将穷。
故曰剥。
易卦中以否损与剥为相类。
而凡阳在上之卦。
如末济恒困等。
亦有相似之处。
总由阴阳不得和匀。
而阳反被阴摈斥也。
剥之卦象。
一阳居上。
不能久留。
众阴在下。
相为朋比。
犹水地比之象。
而阳不与随和。
以比卦一阳在五爻。
犹近下也。
剥则孤矣。
位高无辅。
气升难沉。
本乾上九之德。
而履重坤之地。
坤不复承顺天行。
反相与悖道而驰。
同奸为害。
此天道之剥。
万物不可久存之时。
故剥为九月卦。
言时近重阴。
物皆凋敝。
天将寒冷。
人感衰微。
阴以剥阳。
刚不复主。
在上者不克保其敬慎之义。
则随时以倾颓。
在下者不克充其贞静之德。
而因物以衰歇。
传曰剥烂也。
言破败不复自完。
如草木之残落耳。
艮为山。
坤为地。
高下不相接。
而有巍峨欲堕之形。
陵空如云。
俯地如瀑。
倾泻之情。
若不终曰。
此所以有剥烂之称也。
剥卦继贲之后。
而与复对。
天道至贲。
气己外泻。
乃变为剥。
传曰致饰。
然后亨则尽矣。
故受之以剥。
此天时往来之数。
万物兴废之理。
当春夏之时。
荣繁美丽。
天之饰也。
一交秋令。
西风肃杀。
凋残衰败。
天之剥也。
天道随时。
万物以变。
是饰之极。
既剥之始。
贲之终。
即剥之初。
往复之间。
生杀之道。
有必至者.故圣人慎饰以保亨。
亨不尽。
物不剥。
人亦犹是。
少壮之时。
伟丽自喜。
曾几何。
衰惫不振。
得志之日。
轻肥自快。
曾几何日。
颓废莫禁。
皆盛衰循环。
隆替往复。
数不可逭。
理不可逃。
非天之始厚终薄。
乃时之物穷必变也。
故观于贲剥。
而知消息盈虚之有定。
生长收藏之有时。
君子以为人事之规。
世道之准。
不以太过而至不及。
不徇现在而忘将来。
乃克长保其亨。
不使之剥。
此人道能顺天而立极。
不随时以行藏。
偕物以生杀者也。
无形无患。
有形者皆不免。
况妄求饰乎。
饰志在外。
则虚其中。
阳乃上浮。
则晦塞其内。
此剥之至。
天道也。
亦人事也。
故君子尚无色。
贵本质。
朴以为宝。
则不丧其真。
妄以为戒。
则不失其亨。
行乎中道。
则不履于危。
立乎正位。
则不倾于险。
易经第23卦是剥卦。
下面是剥卦的详细解释:1.剥卦象征剥落:高山受风雨的剥蚀而风化,逐渐接近于地面之表象,因而象征剥落。
位于贲卦之后,序卦当中这样说道:“致饰,然后享则绝矣,因此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
”经过贲卦的文饰,通到达了尽头,接着等于剥蚀了。
2.象曰:山附于地,剥。
上以厚下安宅。
此卦卦象为坤(地)下艮(山)上,好比高山受堕落而风化,逐渐接近于空中之表象,是以象征剥落。
位居在上的人看到这一现象,应当加强根蒂根基,使它更加雄厚,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其居处而不至于发生危险。
3.剥卦属于中下卦。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山在地上,风雨剥蚀,这是剥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以山石剥落,岩角崩塌为戒,从而厚结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
4.剥卦谈的是事物有盛必有败落的事理。
从初爻到第四爻根柢上都是这个意思。
其第五爻谈的是对待败落给与的一些补充行动措施,其最后一爻谈的是给与的一些补充行动措施以后所上到的结局。
5.剥卦具有破裂摧毁性。
此卦阴盛阳衰,喻小人得势,君子窘迫,事业废弛。
当然,易经是充溢辩证思维以及铺开变革的哲理,若是剥落物落到地上,地上正是一个坑,剥落物将其填平;或许地上是瘠薄的地盘,剥落之物土壤肥美,这又是好事了。
6.剥卦初六爻辞说:“剥床以足蔑贞凶。
”意思是床腿被剥落邪恶侵袭正直所以凶险。
这是说邪恶的小人开始兴盛而正直的君子开始衰落时君子应当提高警惕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邪恶势力尚未形成气候之前就应除之以免养虎为患。
以上是关于易经第23卦剥卦的详细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易经六十四卦解释易经六十四卦解释易学:风水2010-02-22 10:40:04 阅读5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易经六十四卦解释六十四卦歌谣: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豊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元、亨、利、贞等字的意义在周易原文里,我们常常会见到「元亨利贞」、「悔」、「咎」和「有孚」等等的字眼,这些都是卦爻辞中用来说明吉凶的标志。
简单地讲:「元」是开始的意思;元吉即是大吉;元亨即是大亨「亨」是通畅;「利」是有益;无不利是所干事物很有利;无所利是所干事情皆无利;利某或不利某指对某人或某事或某方向有利或不利「贞」是占卜的意思;贞吉是所占事吉;贞凶是所占事凶;贞厉是所占事有危险;可贞是所占事可行;利贞是所占事有利「悔」是后悔、忧虑;有悔是有困厄;悔有悔是困忧之事接踵而至;无悔是无困忧;悔亡是过去的困忧经已消失「咎」是灾患;为咎是将成为灾患;匪咎是指不是灾患;何咎是不构成甚么灾患;无咎即无灾患「吝」是艰难;小吝是遭遇小人而艰难;终吝是到最后还是艰难;贞吝是所占的事将遇艰难「厉」是危险的意思;有厉是有危险「孚」是诚信;「吉」是吉利;「凶」是祸殃「济」是完成*************************************************************************************************************** *********现在依次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注:对《彖辞》这里不解释)1、《易经》第一卦乾乾为天乾上乾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乾》卦:大通顺,占问有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三卦《剥卦》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三卦《剥卦》《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三卦《剥卦》,欢迎阅读。
剥:不利有攸往。
【白话】《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前去行事。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白话】《象辞》说:《剥卦》的卦象是坤(地)下艮(山)上,好比高山受侵蚀而风化,逐渐接近于地面之表象,因而象征剥落;位居在上的人看到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基础,使它更加厚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住所而不至发生危险。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白话】初六,剥落床体先由床的最下方床腿部位开始,整个床腿都损坏了,结果必然凶险。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白话】《象辞》说:“剥落床体先由床的最下方床腿部位开始”,是说先损毁床的基础。
基础损坏毁灭了,自然就会有凶险的情况发生,而且还会逐渐扩展波及到上面。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白话】六二,床腿剥掉后,又开始剥落床头,以至于整个床头都剥落了,结果必然凶险。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白话】《象辞》说:“床腿剥掉后,又开始剥落床头”,是因为六二爻没有相应的陽爻援助。
由于没有外援,所以导致凶险的情况发生。
六三,剥,无咎。
【白话】六三,虽被剥落,却没有什么灾祸。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白话】《象辞》说:“虽被剥落,却没有什么灾祸”,是因为六三脱离了上下陰爻的行列,而独与陽爻上九相应,由于它潜藏着陽刚的性质,所以仍然可以免灾祸。
易经45卦详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易经是一部古代的中国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六十四卦被视为揭示宇宙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智慧之门。
每一卦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生境遇或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读易经中的第45卦,分析其含义和应用。
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第45卦名为「萃」,象征着聚集和团结。
卦辞中说:“广皆临盈,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这里描述了一种聚集众人共同努力的场景,表示在集体合作和团结的力量下,会消除障碍,亨通无阻,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强调团结和协作的时机,倡导群体间的融洽关系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在《易经》中,“萃”卦的卦象是“坎上兑下”,坎为水,兑为泽,水满泽盈,象征聚合和团结。
水从高处流入泽地,兑卦的下卦泽地吸收水,水和地共同为植物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养分,这体现了卦象中蕴含的丰富含义。
卦辞中提到“广皆临盈”,强调团结众人合力行动的重要性,只有众志成城才能获得成功。
根据《易经》中的解释,萃卦与聚集、结合、协作等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这一卦象可以被解释为需要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在职场中,团队合作和互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各方面的人才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化解困难,克服挑战,取得胜利。
萃卦还提醒人们要注重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生活中,只有彼此支持,互相合作,才能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而如果抱着孤立自私的态度,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团队利益,那么无法长久。
这一卦象不仅仅告诉我们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更是在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团队伙伴,共同成长和共同奋斗。
在人际关系中,萃卦也提示我们要重视亲情和友情。
家人间要团结和睦,互相支持,共同度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朋友间要互相帮助,携手前行,相信困难会迸发出火花。
只有珍惜彼此,共同奋斗,才能走得更远。
萃卦是一个强调团结和合作的卦象。
在聚集众人的力量下,可以化解难关,取得成功。
剥卦:解读易经第23卦剥卦代表什么剥(bō)卦展示“剥”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
“剥”的意思是剥落。
剥卦的代号是0:1。
主卦是坤卦,卦象是地,阳数是0;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阳数是1。
主方应当阴中有阳,恰当采取主动措施,改变目前状况,否则只得忍受客方制约。
剥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二十三卦。
卦象为山地剥(剥卦)顺势而止。
左图中,红色表示当位的爻,天蓝色表示不当位的爻,箭头表示有应。
解读易经第23卦剥卦详解剥卦原文剥。
不利有攸往。
象曰:山附于地,剥。
上以厚下,安宅。
白话文解释剥卦:有所往则不利。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山在地上,风雨剥蚀,这是剥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以山石剥落,岩角崩塌为戒,从而厚结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
《断易天机》解剥卦艮上坤下,为乾宫五世卦。
剥卦象征剥落,因山高倾危而剥落。
此时为阴气极盛之时,君子宜谨慎隐忍,不可贸然行动。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剥削蚀烂,灾情之忧;进取难成,顺时而止。
得此卦者,时运不佳,多有损失,前进有阻,宜顺时而止,安份自守。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时运:时运不佳,安心自守。
财运:出口获利,剥人之财。
家宅:不离己宅,寄居可买。
身体:魂不附体,千万小心。
传统解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艮)相叠。
五阴在下,一阳在上,阴盛而阳孤;高山附于地。
二者都是剥落象,故为“剥卦”。
此卦阴盛阳衰,喻小人得势,君子困顿,事业败坏。
大象:山附于地喻山石崩而落于地面上,五阴迫一阳,正义被损。
运势:恶运缠身,宜重新部署,不宜自作聪明,防被女子及小人连累。
事业:时运不佳,乃大势所趋,个人只能顺应时势而暂停行动,静观待变,不可冒险,积极创造条件,增强实力,谨慎隐忍,勿与小人同流。
时来运转,成就事业,为期不远。
经商:已从高峰转入低落,进入不景气时期,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整顿,尤其不可孤注一掷。
景气形势一旦到来,可顺势从容再起。
求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不宜执意强求,应继续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自己,充实处世的本领,增强实力,待机东山再起。
轻松学《易经》:噬嗑卦第二十一轻松学《易经》《周易诠释》:噬嗑卦第二十一【周易经文】噬嗑,亨;利用狱。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上九:何校灭耳,凶。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解读诠释】【21.1】噬嗑,亨;利用狱。
【白话】噬嗑,亨通;适宜用于法制。
【解读】○《序卦传》:“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观卦有童观、窥观、大观等,代表不同的思想观念,观念分歧必然会导致不和谐,所以观卦之后是噬嗑卦。
噬嗑是磨合的意思。
噬嗑:读(shìhé)。
噬,啮(niè),使上下齿咬合之意。
嗑,合也。
噬,《说文》“啗(dàn)也。
喙(huì)也。
”嗑,《说文》“多言也。
”《杂卦传》:“噬嗑,食也”。
“和谐”与“噬嗑”的原意非常接近。
和,古为“龢”、“咊”,都从禾,咊从口从禾,禾本义为成熟的谷子,所以“和”的原意与吃食有关。
和与噬的意义接近。
谐,同詥(hé),合言,皆言,言论多元而又聚合一体谓之谐。
谐与嗑的意义接近。
所以噬嗑卦是讲如何使社会和谐的卦,这是噬嗑卦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定位。
社会上最为不和谐的事物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噬嗑卦适宜用于法制。
【21.2】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白话】彖传说:口腔中有食物,是噬嗑。
通过磨合才能亨通,刚健与柔顺分明,行动且有明辨,雷声与电光合在一起彰显一切。
六五柔爻得中,在上卦起作用,虽然不当位,适宜用在法制上。
《周易》:噬嗑卦、贲卦、剥卦、复卦
噬嗑卦
(火雷噬嗑)离上震下
《噬嗑》:亨。
利用狱。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
利艰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
贞厉,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贲卦
(山火贲)艮上离下
《贲》:亨。
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剥卦
(山地剥)艮上坤下
《剥》:不利有攸往。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
*:剥床以肤,凶。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复卦
(地雷复)坤上震下
《复》:亨。
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
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中行独复。
六五,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易经》第⼆⼗⼆卦·贲卦《易经》第⼆⼗⼆卦·贲卦⾉上离下,⼭⽕贲。
贲,亨。
⼩利有攸往。
“贲”本义,装饰,打扮。
《易·序卦传》贲者,饰也。
康熙字典:《易·贲卦》⼭下有⽕,贲。
《释⽂》变也。
⽂饰之貌。
王肃云:“有⽂饰,黄⽩⾊。
”⼜《杂卦传》贲,⽆⾊也。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苟合⽽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物不可以⽆原则的附合在⼀起,还须要加以礼仪修养,才能够牢固和谐;贲,就是以礼仪修养作⽂饰;所以,“噬嗑”卦之后就是“贲”卦。
“噬嗑”卦是相互附合,“贲”卦是加以⽂饰,相互为“综卦”。
相互附合在⼀起,加以礼仪修养来⽂饰,团结才能够牢固和谐;只有团结牢固和谐,才能够彰显结合的意义,相互为⽤。
“苟合”⽆原则的附和。
《杂卦》说:“贲,⽆⾊也。
”由此可知,所谓的⽂饰,并⾮加上颜⾊,⽽是以⽆⾊来突显本质的⾯貌。
在⽆⾊的⽩纸或布帛上,才能够绘制出美丽的图画;在纯真⽆邪的⼼灵上,才能够修养出⾄善的品德。
因此,“贲”卦是论述⽂与质的关系。
只有质地纯真,才能够⽂饰出美好的道德品质。
“噬嗑”卦是惩恶,“贲”卦是扬善,惩恶扬善相互为⽤。
《论语·⼋佾》⼦⽈:“绘事后素。
”意思是说:就像绘画,必须要在纯⽩的绢上,才能够绘制出美丽画卷。
“绘事”是指对⾏为起作⽤的礼仪⽂饰;“素”是指达到内在⼼灵的情操。
孔⼦认为:外表的礼仪与内⼼的情操应当相统⼀,就像绘画⼀样,质地不洁⽩,不会画出清新艳丽的图画。
⼈不纯正,也不会达到淳朴敦厚的境界。
“贲”卦,下卦“离”是明,上卦“⾉”是⽌,⽂明以⽌,要⽌于⽂明,就必须以礼仪修养为⽂饰,所以命名为“贲”卦。
“贲”卦是由“损”卦的“九⼆”与“六三”交换⽽来,刚⽘上升,柔⽘下降,柔来⽽⽂刚,柔居阴位得正,刚居阳位得正,阴阳都能够坚守正道;再者,“损”卦的内卦“兑”变为“贲”的内卦“离”,“离”是光明,光明⽽能得正,因此,亨通⽆阻。
此之谓“亨”。
⼜“既济”卦的“九五”与“上六”交换⽽来,还是刚上⽽柔下,柔居尊位,刚居柔位,刚上⽽⽂柔;再者,“既济”卦的外卦“坎”变为“贲”卦的外卦“⾉”,“⾉”为⽌,柔为⼩,因此,只能停⽌在⼩利上。
《易经证释》(观卦噬嗑卦贲卦剥卦)观卦宣圣讲义孔子观卦与临为往来卦。
临二阳在下。
观二阳在上。
此所以异也。
临以阴临于阳。
故曰临。
观以阳观于阴。
故曰观。
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
巽二阳一阴。
坤为纯阴。
四阴连续而居下。
下者阴之位也。
以阴遇阴。
乃嫌于无阳。
而二阳在上。
上位易穷。
穷则反下。
阳反而就阴。
故曰观。
如人之二目下视也。
以天文例之。
则日月之照临也。
日月当空。
照彻世界。
无微不瞩。
无隐不见。
是曰大明。
而世界得三以为明人物得之以为光。
光明昭垂。
生化随序。
此观之大用也。
在临为阳上升。
而阴自消。
在观为阳俯照。
而阴转盛。
盖阳主升。
而阴主降。
易例以下为始。
上为终。
始则为长。
终则当消。
消长既殊。
德用相反。
阳之长。
即阴之消。
阴之盛。
即阳之衰。
此全易不易之例也。
观以阴既得位。
阳莫与争。
反而成阴之用。
以为阴之助。
故天道下济。
而日月光明。
早夜中分。
而寒暑递嬗。
此非阴之所自致也。
阳甘为之用耳。
阳非必为阴用。
以天道之循环。
理数之往复。
有必至之势也。
功成者退。
物极者变。
阳至观已将穷矣。
时当八月。
秋令既盛。
过此则交冬矣。
秋收冬藏。
天道自然之序。
则前主舂生夏长者。
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
不得复与时争逐。
以违天道也。
故道有兴废。
人有行藏。
数有盛衰。
物有隆替。
新陈代谢。
往复循环。
无一息之停留。
一亳之假借。
观于临之与观。
即可了然者也。
夫临与观。
同为四阴二阳。
阴多阳少。
以阳为贵。
则群阴得阳之光明。
其情同也。
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临。
群众盼得教育之启迪。
其志同也。
故临与观皆有宣扬教化。
养育民众之义。
所以异者。
临以阳得位乘时。
其势盛。
顺理成章。
不待勤劳而自成。
观则反是。
阳虽在上。
而非其时。
祗以群阴盼求之切。
与天道下济之义。
不得不为之施恩泽。
以昭其光明也。
传曰临观之义。
或与或求。
言临有余。
而观不足也。
有余则多与。
不足则多求。
与者生乎本心。
求而后与者。
依于义理。
此所以异也。
犹教化一事。
在临则上之所优为。
而行之当至顺。
在观则下之所亟望。
而行之须及时。
临以顺成。
故德用极广。
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一卦:《噬嗑卦》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一卦:《噬嗑卦》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易经白话版第二十一卦:《噬嗑卦》,更多佛学经文阅读请关注。
第二十一卦:《噬嗑卦》噬嗑:亨,利用狱。
【白话】<噬磕卦>象征咬合:亨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刑法。
《象》曰:雷电,噬磕;先王以明罚赤法。
【白话】《象辞》说:《噬磕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表象。
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现象,明其刑法,正其法令。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白话】初九,足戴脚镣,断掉了脚趾头,不会有施刑过重的祸患。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白话】《象辞》说:“足戴脚镣,断掉了脚趾头”,受到警戒,不至于旧罪重犯。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白话】六二,施刑伤及犯人的皮肤。
即使毁掉犯人的`鼻子,也不会有施刑过重的祸患上。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白话】《象辞》说:“施刑伤及犯人的皮肤。
毁掉犯人的鼻子”,这是因为必须用重刑使罪犯屈服。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白话】六三,实施刑法像咬坚硬的腊肉并遇到毒物那样不顺利,但这不过是稍有憾恨,还不至于有祸害。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白话】《象辞》说:“实施刑法像咬坚硬的腊肉并遇到毒物那样不顺利”,这是因为六三爻居位不正当的缘故。
九四,噬干子,得金矢;利艰贞,吉。
【白话】九四,实施刑法像咬带骨头的肉那样困难,但因具有金箭般的刚直品德,因此有利于在艰难中坚守正道,其结果是吉利的。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白话】《象辞》说:“有利于在艰难中坚守正道,其结果是吉利的”法治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白话】六五,实施刑法像吃干硬的肉脯那样艰难,但它具有黄金般的刚坚中和的品质。
所以只要坚守正道,防备凶险,便无祸害。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周易》贲卦原文及译文
贲卦
(山火贲)艮上离下
《贲》:亨。
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贲卦:亨通。
外出有小利。
初九:把脚上穿戴好,不坐车而徒步行走。
六二:把胡须修饰好。
九三:奔跑得满身大汗。
占问长久吉凶得吉兆。
六四:一路奔跑,太阳晒得像火烧,白马昂头飞驰。
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
六五:跑到丘园,送上一束束布帛。
遇到了困难,结果还是吉利。
上九:送上白色大肥猪,没有灾祸。
注释
①贲(b i)是本卦标题。
责的意思是装饰,文饰。
在本卦中,贲还借用为“奔”和“豮”。
全卦内容主要讲婚嫁之事,作标题的“贲”字为卦中多见词。
②贲:文饰。
③徒:徒步行走。
④贲:借用为“奔”。
濡:汗湿。
⑤贲:借用为“奔”。
皤(po):用作“燔”,意思是焚烧。
③ 翰:马头高昂,这里指马飞驰的样子。
(7)丘园:指女家附近的地方。
(8)束:五匹帛为一束。
戋戋:一大堆的样子。
(8)贲:借用为“豮”,意思是大猪。
《序卦》:“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噬,咬断嚼碎;嗑,合在一起。
卦象是上下二阳爻,中空虚似口,口中有一横物,阻隔上下不通不合。
必将口中横物咀嚼之,而后上下通合。
家国诸事,上下有不通者,皆因中间有驳弄是非、制造障碍者,必除之而后通合,故曰《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
注释:噬嗑卦之错卦为井卦(䷯),综卦为贲卦(䷕)。
噬(shì)嗑(kè)卦,下震(☳)上离(☲),卦象啮(niè)合。
噬,啮,咬,嚼。
嗑,合,障碍物嚼碎后,上下齿合在一起,即咬合。
“九四”象征障碍物。
由于“九四”横在事中,上下不通,“九四”与“初九”不应而仇仇。
“上九”欲与“六三”交合,“九四”横于其中。
“上九”自然欲除掉“九四”而求通。
人们吃饭如此,管理社会亦如此,上下不通时,一定有小人从中作梗,必上下合力除掉中间障碍,使之畅通。
小是小非调解一番,即可消除上下之间的梗塞;而强暴之破坏力量,则必须通过强制的狱讼镇压,以除掉治理社会的障碍。
故曰:“亨,利用狱。
”再,噬嗑卦下雷上火(电),霹雳闪电,喻指正义的权威者一怒而天下乱臣贼子惧,要扫除一切祸国殃民者。
李鼎祚:“颐中有物曰噬嗑,谓九四也。
四互体坎,坎为法律,又为刑狱,四在狱中,啮而后亨,故利用狱也。
”程颐:“天下之事所以不得亨者,以有间也,噬而嗑之,则亨通矣。
利用狱,噬而嗑之之道,宜用刑狱也。
天下之间,非刑狱何以去之?”张载:“子路礼乐文章未足尽为政之道,以其重然诺,言为众信,故片言可以折狱。
如《易》‘利用狱’,‘利用刑人’,皆非卦爻盛德,适能是而已焉。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柔德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注释:颐,腮,凡指口中。
口中有物,必咬断嚼碎,消除障碍就叫噬嗑。
咬断嚼碎自然亨通。
下卦震为雷、动、刚,上卦离为电、明、柔。
上下咬合而彰显其力。
“六五”得上卦之中,虽不当位,却踞其尊。
181社会治理《周易》之璀璨科技-临 观 噬嗑 贲《周易》的乾卦描述了日升日落,周而复始。
坤卦描述了大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循环。
屯、蒙、需、讼四卦描述农耕文化。
师、比、小畜、履四卦描述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
泰、否、同人、大有四卦描述了盛世持续发展规律,后续50卦多为实用技术和理论。
本文依据八卦本意及其演变机理,查阅《汉字源流字典》对甲骨文的解释,阐述临、观、噬嗑、贲四卦描述的是哀悼和实用生产技术,临卦为吊唁,观卦为量尺,噬嗑卦为宽缓刑狱,贲卦为养蚕技术。
临 吊唁卦象:上坤下兑。
释义:有吊唁逝者肃然起敬之象。
临为哭临,凭吊逝者。
卦辞: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释义:吊唁逝者,遵循自然规律,有固定仪式规范,到了祭月节的八月份容易混淆出错。
初九:咸临,贞吉。
释义:举行集体告别仪式进行吊唁,一定是正确的。
咸有众人齐喊,守卫和警示之意。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释义:举行集体告别仪式是正确的,标准的。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释义:反应激烈的吊唁场面,不是正规的,摆供食品并且伤感没有过错。
甘为口内有异样,或哭喊或唾液横飞,也通“酣”,激烈的意思。
既字的甲骨文是面前有食品却扭头向后表示不吃,可能是摆设供品之意。
六四:至临,无咎。
释义:奔丧没有过错。
至为快速到达之意。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释义:得知后托人前去吊唁慰问,大君用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上六:敦临吉,无咎。
释义:发自内心的吊唁是正确的,无可挑剔。
观 量尺卦象:上巽下坤。
释义:有用带有刻度的尺丈量之象。
观的本意为有目的仔细看,指有细微刻度的尺。
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释义:量尺的刻度,是清晰固定不变的,象大头时期幼儿一样不会撒谎。
盥为洗手,表示清晰可见。
荐为牛边走边吃草,指不断变化。
颙为大头,估计指婴幼儿时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释义:自制的不规范刻度的量尺,普通人自用没有过错,君子监制而推广应用就会有问题。
六二:窥观利,女贞。
释义:有精细刻度的量尺更精确,象女人一样居家稳定。
解读易经(第⼆⼗⼆卦)——贲卦解读易经(第⼆⼗⼆卦)——贲卦:⼆⼗⼆、贲卦“贲(bì)”,⽂饰的意思。
贲卦由噬嗑卦发展⽽来。
《序卦传》说:“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噬嗑通过明罚敕法来整合社会,侧重于以刑狱禁暴,这种整合缺少精神⽂明的联系,只能称之为“苟合”,即建⽴在强制基础上的委曲苟且的整合。
所以应该继之以贲,⽤礼乐轨制来⽂饰,进⾏精神⽂明建设。
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和谐稳定的秩序轨道上良性运转,礼乐与刑政两个⽅⾯都是必须的,这就是古代⼈常说的,“礼乐刑政四达⽽悖,则王道备矣”。
然⽽⽐较起来,⼀个社会的⽂明程度主要表现在礼乐轨制的⽂饰上,⽽且这种⽂饰侧重于加强精神联系的纽带,着眼于⼈⽂价值的认同,其所产⽣的整合社会的功能⽐之以刑狱禁暴显得更为重要。
⽂饰是与质在的本质,⽂是外在的形式,此⼆者密切结合,内外⼀体,不可分离。
就⾃然界的情形⽽⾔,其内在本质的依据是阴阳变化,刚柔交错,其外在的形式则是表现为⽇⽉星⾠的光明灿烂,四时运⾏的循环交替,万物种类的繁富盛美,光怪陆离,仪态万千,称之为“天⽂”。
就社会界的情形⽽⾔,其内在本质的依据同样是阴阳刚柔的变化交错所形成的协调并济,其外在的形式刚是表现为礼乐轨制的整洁完备,道德风尚的和善淳美,⾏为举⽌的合规中矩,称之为“⽂明以⽌,⼈⽂也”。
由于“天⽂”是由内在本质⾃然⽽然表现于外的形式,没有⼈为的介⼊,⽽“⼈⽂”则完全是出于⼈为的主观的设置,经常出现差错,使得⽂与质的配合不能恰到好处,或者⽂饰超过了质朴,或者质朴超过了⽂饰,流⼊粗野。
因此,为了进⾏⼈⽂建设以化成天下,必须正确处理此⼆者的关系,做到⽂质彬彬,配合恰当,⽆过⽆不及。
这就是贲卦所讨论的主题。
从卦⽘结构看,贲卦的刚⽘与柔⽘总体上都象征着⽂与质密切结合相互⽂饰的关系。
下体离卦,六⼆作为柔⽘来居于⼆刚之间,这是“柔来⽽⽂刚”,以柔为⽂,以刚为质,内刚⽽外柔,所以亨通。
第23课剥卦《序卦传》: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1、卦辞:剥,不利有攸往。
【白话】剥卦,不适宜有所前往。
【解读】○○《序卦传》:“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文饰到了极致,就亨通到了尽头,就开始剥落了,故受之以剥卦。
剥是剥蚀,剥落的意思。
致:极致,尽头。
○从卦象看,阴气逐渐滋长,阳气逐渐被逼退,形成“五阴剥一阳”的局面。
这时正是小人嚣张的时候,邪气兴盛,正气衰微,君子几乎不能立足了。
此时的局面对君子极为不利,君子不能作正面抗争,宜静养待时,静等东山再起之时。
○否卦是七月,观卦是八月,剥卦是九月2、彖曰:剥,剥也。
柔变刚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顺而止之,观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白话】彖传说:剥,就是剥蚀的意思。
由于阴柔的侵蚀,刚强者逐渐被逼退改变。
这时候不适宜有所前往,因为小人的势力正在增长。
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这是观察卦象的结果。
君子要崇尚消息盈亏相互转化的哲理,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解读】○柔变刚”三字,道出了形势的险恶。
由于阴柔的进逼,阳刚陆续变质,为阴柔所取代,只剩下微弱的一阳硕果独存。
○这仅存的一阳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这正是本卦的命题。
因此,在这种危急关头,首先要保存住这一丝即将消散的阳气、这一星即将熄灭的火种。
由于形势极为不利,切忌轻举妄动,要退守安居,等待转剥复阳的时机。
○下为坤、为顺;上为艮、为止,所以观察卦象得出“顺而止之”的启示。
这暗示君子处“剥”之时,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韬光养晦,保存实力,时势到一定时候就要消减,正像月亮盈满了就要亏损一样,所以君子既要顺时而止,又要冷静观察,相机而动。
3、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白话】象传说:山体依附在大地上,是剥卦的象;上位者因此要加厚下面的基础,以求安固宅屋。
君王由此领悟:应当厚待百姓以稳定国家政权。
【解读】○高山颓落而依附于地面,这是剥落的象征。
剥落是从下面开始的,下剥则上危。
《易经》六十四卦之贲卦卦辞贲(bì)。
亨。
小利有攸往。
贲卦。
通达。
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
小的方面通常是指阴爻,或是比较小的事情,因为“贲”是装饰的意思,没有实力,只是装饰、点缀一下。
贲卦与噬嗑卦是一组覆卦,火雷噬嗑倒过来,变成山火贲。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事物不是勉强相合就行了,还须加以文饰。
一个社会或团体聚合起来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文化活动加以调和,这就是装饰,所以噬嗑卦之后是贲卦。
《杂卦传》说:“贲,无色也。
”所谓的文饰并非加上颜色,而是以无色来突显其原有的面貌。
换句话说,装饰并不能够取代实体,只是更加凸显原本的特色与表现,《论语》中的“绘事后素”,便是这个意思。
彖传《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彖传》说:贲卦,能达。
柔顺者来到,文饰刚强者,所以通达。
分出刚强者往上行,去文饰柔顺者,所以是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这是合乎自然界的文饰。
以文明的方式规范人的行为,则是人间的文饰。
观察自然界的文饰,可以探知季节的变化;观察人间的文饰,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化”一词,就来自最后一句。
《说文解字》对“文”的解说是“错画也”,也就是笔画交叉,若仅是直线或横线而没有交叉,就构不成人的设计安排,显示不出人的特色。
由“柔来而文刚”可以知道下卦的六二是由上卦来的。
“分刚上而文柔”,刚强者往上行是指上九,从原本泰卦的第二爻上行成为本卦的第六爻。
所以这一卦的主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六二,“文来”;一个是上九,“分刚上而文柔”,因为上面原本是三个阴爻,刚上去可以加以文饰。
象传《象》曰:“山下有火,贲。
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象传》说:山下出现火光,这就是贲卦。
君子由此领悟,要明察各项政务,不能依此果敢判决诉讼。
噬嗑卦要判断,但贲卦没有行动的力量,因为噬嗑卦的震卦不见了,震才是行动,这里不但没有行动,反而要停止。
《易·噬嗑》卦趣解今天我将以自己的感悟,趣解说一说《噬嗑》卦。
噬嗑卦,在观卦之后。
《序卦传》曰: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观者,观也。
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的道路,和令人羡慕的成就后,我们也想模仿学习,想取得别人一样的成就。
所以就为去行动,行动之后会发现有障碍,克服障碍,最后心愿达成,就是噬嗑卦所欲表达的象。
噬者,咬碎也;嗑者,合一也,障碍克服,最终相合一也。
噬嗑卦也是小离合变大离之卦。
所谓的大离,是指颐卦,颐是噬嗑所欲求的结果。
离,外为阳,内为阴。
一阴在内燃烧,上下爻受其热外现光明,是谓离。
颐卦也是外阳内阴之卦,只不过离卦阴少阳多,阴为体,阳为用。
而颐卦是阳少阴多,是阳为阴用,以阳之用而养阴之体,是以外养内之卦。
噬嗑卦的难处在于四爻之阳,三四五呈坎卦,坎为毒,不合之根源。
上卦离本明,而坎为暗,使原本的明受到蒙蔽;二三四为艮,艮为阻,是下卦震动不顺的根源。
我们来举例说理:比如说我们看姚明篮球打得很棒,于是我们也决定去学习打篮球,但是开始就很不顺,运球也不会,投篮也不准。
这些“不会”代表了“行动”的不顺。
这就是震之“动”而受到艮之“阻”。
即是下卦震欲动而二三四艮来阻止必然结果。
要学会运球、投篮,我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运球、投篮技术原理,这就必须要“明”,我们之所以不明是三四五的坎昧蒙蔽了上卦的离明。
除明之昧,而噬动之障,这就是噬嗑卦之理。
接下来我们就以学习打篮球为例,来逐爻地说明《噬嗑》各爻的卦义。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卦是亨通的,把行动不顺的“障碍”都关进“监狱”,这样行动就顺了,故曰亨。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
颐者,上下颌间之中空也。
噬嗑者,咬碎也,咬碎而使之合。
注意,咬碎的关健在于:下颌要一直不停地动,不停地咬,不咬碎而誓不罢休。
咬碎并不在于下颌的动,而在于“咬碎”的决心。
若咬了一下,被咯掉了一颗牙,于是把颐中之物就吐了出去,这就不会“亨”。
23易经详解-剥卦山地剥【原文】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剥卦:不适宜有所前往。
【解读】1、剥卦是下坤上艮,亦即“山地剥”。
《序卦》说:“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
”经过贲卦的文饰,通达到了尽头,接着就是剥蚀了。
这也是物极必反之意。
2、剥卦是五阴一阳的局面,再往前推进就成为了全阴的坤卦了。
《易经》以阳爻为君子,以阴爻为小人,所以会说“不利有攸往”,以免陷入困境。
【原文】《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顺而止之,观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译文】《彖传》说:剥卦,就是剥蚀的意思。
柔顺者要改变刚强者。
不适宜有所前往,因为小人的力量在增长。
顺着时势停止下来,是观察卦象的结果。
君子重视消退、生长、满盈、虚损的现象,因为那是天的运行法则。
【解读】1、剥卦是阴爻由下向上推进所形成的,是柔爻要改变、消灭刚爻。
对君子而言,小人势力正盛,当然“不利有攸往”。
2、剥卦下坤上艮,艮为止,坤为顺,合为“顺而止之”。
这一点从象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应该顺势而止,闭门修德。
3、“消”是消退,“息”是生长。
“消息盈虚”是自然界变化的常理,了解之后就懂得如何出入进退。
【原文】《象》曰:山附地上,剥。
上以厚下安宅。
【译文】《象传》说:山依附于大地上,这就是剥卦。
上位者由此领悟,要厚待下民,稳固根基。
【解读】1、剥卦下坤上艮,艮为山,坤为地,是“山附于地”。
山高突而出,但是不能离开大地。
若是忽略这一点,则剥蚀也将由下而上,危及高山。
2、“上”是上位者,指政治领袖。
“下”与“上”相对,应指下民、百姓。
“宅”为根基。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与此相符。
【原文】初六:剥牀(chuang床)以足,蔑(mie)贞凶。
《象》曰:剥牀以足,以灭下也。
【译文】初六:剥蚀床脚,除去正固,有凶祸。
《象传》说:剥蚀床脚,是要消灭底部。
【解读】1、剥卦是阴爻由下而上取代阳爻,首先做到的是初六。
第二^一卦:噬嗑卦(火雷噬嗑)噬嗑。
亨。
利用狱。
象曰:雷电噬嗑。
先王以明罚敕法。
白话文解释噬瞌卦:通泰。
利于讼狱。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震为雷,上卦为离为电,雷电交合是噬嗑的卦象。
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威风凛凛的雷、照彻幽隐的电,思以严明治政,从而明察其刑罚,修正其法律。
邵雍河洛理数解卦咬碎硬骨,强硬态度;事多困阻,积极谋求。
凶:得此卦者,事不遂心,纷争难免,诸事被阻,宜坚守常规,不为利诱,可保平安。
傅佩荣解卦手册时运:好运初动,声名直上。
财运:买卖皆成,货物畅销。
家宅:小心火灾;百年好合。
身体:须防郁热,失物不保。
传统解卦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离)相叠。
离为阴卦;震为阳卦。
阴阳相交,咬碎硬物,喻恩威并施,宽严结合,刚柔相济。
噬嗑为上下颚咬合,咀嚼。
大象:上唇与下唇间有物,必须咬断,方能合拢,乃诸事被阻,务必去除,方可成功。
运势:诸事阻隔,纷争难免,宜守常规,不为利诱,问题可解决。
事业:困难与阻力非常大,应以坚强的意志,果敢的行为,公正无私的态度去战胜种种厄运,争取事态好转。
为了早日化险为夷,必要时可采取强硬手段,甚至诉诸法律。
经商:处于不利的时候,头脑冷静,明察形势,寻求机遇,不为眼前小利所诱,不发非分之财。
认真听取忠告,遵守法纪,秉公办事,不得徇私情,更警惕不得触犯刑律。
求名:自己的努力尚不为人所知,不可急于求成,受到挫折应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持之以恒,必能成功。
婚恋:初不顺利,须有顽强精神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不可以个人的情绪左右家庭事务。
决策:一生不平坦,会遇到挫折和磨难,但应看作是对个人的考验,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更为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继续前进。
经过锻炼,各方面都会有较大的进展,终将进入光明境地,取得重大成就。
台湾张铭仁解卦噬嗑:表示如鲠在喉、难以决策。
主吉凶未定,是个状况卦,有点偏小凶。
也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是需要坚决下个决心的时候了!解释:被吞没掉。
特性:生命力强,坚守奋斗,百折不挠,对自己要求很高,不断充实自己,突破超越提升。
《易经证释》(观卦 噬嗑卦 贲卦 剥卦)观卦宣圣讲义孔子观卦与临为往来卦。
临二阳在下。
观二阳在上。
此所以异也。
临以阴临于阳。
故曰临。
观以阳观于阴。
故曰观。
盖观以巽坤二卦合成。
巽二阳一阴。
坤为纯阴。
四阴连续而居下。
下者阴之位也。
以阴遇阴。
乃嫌于无阳。
而二阳在上。
上位易穷。
穷则反下。
阳反而就阴。
故曰观。
如人之二目下视也。
以天文例之。
则日月之照临也。
日月当空。
照彻世界。
无微不瞩。
无隐不见。
是曰大明。
而世界得三以为明人物得之以为光。
光明昭垂。
生化随序。
此观之大用也。
在临为阳上升。
而阴自消。
在观为阳俯照。
而阴转盛。
盖阳主升。
而阴主降。
易例以下为始。
上为终。
始则为长。
终则当消。
消长既殊。
德用相反。
阳之长。
即阴之消。
阴之盛。
即阳之衰。
此全易不易之例也。
观以阴既得位。
阳莫与争。
反而成阴之用。
以为阴之助。
故天道下济。
而日月光明。
早夜中分。
而寒暑递嬗。
此非阴之所自致也。
阳甘为之用耳。
阳非必为阴用。
以天道之循环。
理数之往复。
有必至之势也。
功成者退。
物极者变。
阳至观已将穷矣。
时当八月。
秋令既盛。
过此则交冬矣。
秋收冬藏。
天道自然之序。
则前主舂生夏长者。
至此必退而深藏于密。
不得复与时争逐。
以违天道也。
故道有兴废。
人有行藏。
数有盛衰。
物有隆替。
新陈代谢。
往复循环。
无一息之停留。
一亳之假借。
观于临之与观。
即可了然者也。
夫临与观。
同为四阴二阳。
阴多阳少。
以阳为贵。
则群阴得阳之光明。
其情同也。
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临。
群众盼得教育之启迪。
其志同也。
故临与观皆有宣扬教化。
养育民众之义。
所以异者。
临以阳得位乘时。
其势盛。
顺理成章。
不待勤劳而自成。
观则反是。
阳虽在上。
而非其时。
祗以群阴盼求之切。
与天道下济之义。
不得不为之施恩泽。
以昭其光明也。
传曰临观之义。
或与或求。
言临有余。
而观不足也。
有余则多与。
不足则多求。
与者生乎本心。
求而后与者。
依于义理。
此所以异也。
犹教化一事。
在临则上之所优为。
而行之当至顺。
在观则下之所亟望。
而行之须及时。
临以顺成。
故德用极广。
观以须时。
故道用有穷。
临以教思无穷。
保民无疆。
为当道之责。
而观则以观天时不忒。
神道设教。
为圣人之功。
细绎二卦之辞。
即可知其为教虽同。
其方不同矣。
临者、阳自光明。
阴来承之。
观者阴自愿望。
阳乃予之。
一予一求。
其情志殊也。
然其相需相成则一。
犹万物不得无日月。
万民不得无教化也。
天之教化。
在于四时。
人之教化。
在于体义。
故临与观之用。
必由君子行之。
圣人成之。
观尤切矣。
圣人尚必有所观。
观于天以为道。
观于神以为教。
天神之功。
即圣人之师。
教化之本。
此观之所以称为大观也。
观之要义。
在于光明。
有光始可观。
有明始能观。
夜间非不见物。
以无光也。
盲人非不知物。
以无明也。
无光则不成观。
无明则非所观。
天之日月。
以成天下大观。
人之有目。
以观天地万物。
故观以成。
人物皆然。
人有才德以为观。
物有文采以为观。
既予人以观。
而复自观之。
人观于天地。
观于日月。
观于山川。
观于草木鸟兽。
观于岁时寒暑。
观于一切相。
观于一切物。
而后集为巨观。
以施于身。
以建于物。
以遗于后世。
以传于天下。
使各以其观。
而成其道。
达其德。
致其用。
是则人之大观也。
而教居其首焉。
有教则观不随相生灭。
不因物消长。
正如天之日月。
亘万古而不改其光。
阅万类而不殊其明。
乃能济天之大用。
成道之至度。
为生化之中枢。
循环往来之定轨。
故测天者、必先测日月之行。
言天者、必先言日月之度。
为其中立不倚。
正位无二。
故能竖天下大准也。
人之于教亦如之。
教立而人类共仰之。
教行而人类共循之。
舍教则失所仰矣。
无所循矣。
将何以永其生。
成其用哉。
故易以观次临。
谓物大然后可观。
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观。
以教化示人之观而已。
临已立教矣。
推而行之则在观。
观者由已及物。
由内及外。
一以贯之者也。
观卦以风行地上为象。
风行于地。
万物靡不被之。
教行于时。
万民莫不化之。
此则观之大义也。
读者宜详审焉。
观卦之义。
本易之大义。
易之成也。
实由于观。
伏羲氏观河图洛书而画卦。
此卦之始也。
历代圣人观天道地理而成易。
此辞之始也。
传中已略述之。
而其要例。
则在贲之彖辞。
所谓观于天文以制变。
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
虽释贲用。
实关于观。
观卦之义。
即包在此语中。
圣人因天以立人道。
因时以制教。
莫不有所观。
易卦象由观而得。
非人为之也。
易辞由观而定。
非人自作之也。
故观之为用。
以天道神道而设教。
化天下以至无尽。
实本观之原旨而来。
非故为玄渺之语也。
神天之道。
用之于天。
则为神功。
用之于人。
则为圣功。
神圣天人一也。
人道仁义。
仿于阴阳。
非人所能置也。
人以天为法。
非法天也。
法其生之性也。
天生人而赋以性即备具神天之元气。
而有天地自然之大用。
故天道人道。
无有异也。
神功圣功。
无有异也。
观之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即贲之化成天下。
而爻辞则一再曰观我生。
观其生。
实明示观神道者。
不外观其生耳。
生即性也。
观己之性。
即观神道。
神道设教。
即性道为教之义。
中庸首三语所揭示者。
即此也。
是观之为用。
实人生大用。
而圣人立教之本源也。
神与性同。
圣与人同。
观其生。
即观圣人之教。
观我生。
即观神天之道。
初无一亳涉于奇诞也。
而世人不察。
以神道为疑。
直不解人生者。
抑何以语于观哉。
佛言止观。
归于见性。
而其成也。
得六神通。
正与易之观辞相合。
佛岂好言神奇者。
诚以神圣天人同出而异名。
人自不观。
遂不知性。
不知道。
不知神。
而讶人之知者。
何其愚也。
故圣人言教以蒙始。
蒙喻其愚昧无知。
必授以教。
教而后知。
教至于观。
非复蒙也。
可使自观其生。
则化成天下之日近矣。
故至贲而有人文可观。
不仅天下服而已。
习易者。
当依卦之次第参之。
观辞之义。
观字从见。
示有所见也。
雚者。
权也。
颧也。
指所见有所关于权与观也。
而雚又作大讲。
又为草木之名。
如欢与灌。
亦自苴成。
盖其为用极广。
所关甚众。
非徒一二义而已。
以观言、有主宾二义。
主为观物。
宾则为物所观。
后世分为平去音。
实一子而含二用也。
即在观卦辞。
亦包二义言。
或主或宾。
当以时位辨之。
而其有光有明。
则一也。
譬之人目能视物矣。
而眸子之光明。
亦为人所见。
若不见物。
亦不能自见。
若能见物。
亦必为物所见。
此主宾同观。
人物同见者也。
佛经分为根尘。
以色相与明为言。
实即一也。
色即明。
明即色。
无明何色。
无色何明。
然以道言。
则明自明。
色自色。
盖天生吾明。
非为色也。
天生众色。
非为明也。
苟明此理。
则主宾无殊用。
人物无二形。
虽视物而不累吾目。
虽废目而不歉吾明。
虽物陈目前。
吾将弗之觉。
虽明照诸物。
目将无所存。
所谓过者化。
存者神也。
宁有物我之溷哉。
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
大观细观之别也。
夫大观者。
如日月之照物。
物皆见其光。
而受其照。
日月末尝有留影焉。
天下以之光明。
日月末尝损其一亳。
万物以之生化。
日月末尝差其一秒。
则出于道也。
以道观。
故日大观。
唯中且正。
无所自私。
始能以道观。
犹卦象二阳在上。
炳炳昭昭。
群阴在下。
齐齐密密。
虽有覆载之迹。
而无错羼之情。
称曰大观。
以其同日月之经天也。
日月二明。
在易卦为离坎。
而日明为阳光。
月明则阴也。
以月非自明。
受日之光以为明。
观之象。
实日之喻。
以日月并及而连称之。
读者勿泥可也。
离日之明。
本二阳内含一阴。
若以六爻言。
则三四两爻。
或初上两爻。
皆二阳相接。
观之五上二阳、亦与之同。
是有离之象。
然非离也。
故有日之明。
而无日之热。
有日之照。
而无日之行。
且异于离卦所合之各卦。
如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火地晋。
地火明夷。
固真日之象。
则其德用大异于观。
观虽与晋明夷相类。
皆二阳四阴卦。
而阴阳已交错。
有生化之用。
非仅一照已也。
故晋明夷、与萃临及升。
皆观之比类卦。
其用各不同。
唯临之与观。
一反一正。
升之于观。
一上一下。
为最有关。
临以二阳在下。
为阳之长。
升以二阳接坤。
为阳之升。
与观萃恰相对。
此观继临。
而能成临之用。
临虽有兴教保民之志。
必待观而后见其成。
则以观之二阳。
当登峰造极之时。
将近功成身退之日也。
若进而至剥。
则更无可为矣。
而在观犹能发其光华。
抒其文藻。
以观天下。
而成大观。
正如八月之阳。
方当秋谷新登之时。
克成秋收之用。
以三时农作之绩。
而观万宝之告成。
在天道为收敛之时。
在人事为富有之日。
天收必继之以藏。
人富必继之以教。
此收藏之有待于观。
而教化之必成于观也。
是观虽非大有同人之比。
以其时位之宜。
亦足媲于既富且庶之际。
而所必亟亟于文教者矣。
夫圣人制卦设辞。
皆有所仿。
仿于天而为道。
仿于时而为用。
故道用有度。
德施不遗。
观以仿于天日之明。
而定为观。
仿于天时成物。
而定为教。
上观于神道。
则知考成之功。
推化于天下。
则见咸服之效。
仍不外乎大观之义耳。
以观之巽顺。
阳之高明。
阴之孚化。
足以测人生之所好恶。
人道之所缓急。
而后设教通神。
行教化民。
绰有余裕。
所谓不虑而中。
不思而得者。
非圣人孰能语于斯。
此观之大用。
必待圣人而后大成也。
观:盥而不荐。
有孚顒若。
宣圣讲义孔子此观卦于辞。
言全卦之义也。
观本于观。
观生于明。
明在天为日月之光。
在人为眼目之视察。
双目高悬。
洞观一切。
外观诸物。
内观诸心。
观以明成。
非明无观。
明有自天成者。
有自人致之者。
而必先清以静。
洁以净。
则无不同。
澄如日月。
必去浮云。
云烟蔽光。
虽明无见。
人之目也。
必去浮尘。
尘污蔽睛。
虽视无见。
故晴睛同义。
清明并称。
非清以致其明。
则将昏迷而一无所辨。
故观之用首在盥。
盥乃清洁之义。
犹人自洗其面也。
洗面者。
必先有求洁之心。
则面之净、即心之清。
洗面洗心。
而后大观成焉。
夫盥为明也。
非为美也。
为己之明。
非以求衒于人也。
故曰盥而不荐。
荐者、献也。
显也。
有所呈也。
观已成矣。
不呈自着。
譬之浮云既扫。
日月自明。
浮尘既拭。
目瞳自清。
不待显面见矣。
是不荐者。
重在自明。
观之本义也。
由卦用言。
观以取法乎天。
推用于神。
则上下之交呈。
隐显之喻也,。
天人之会合。
微着之殊也。
天之明存乎神。
人之明存乎心。
心即神也。
天之神见于日。
人之神见于目。
目有神也、清明在躬。
志气如神。
天人相通。
不感自孚。
诚之至也。
故不待荐而有孚矣。
孚之至者。
顒顒浑浑。
太和无间。
捆捆縕縕。
纯而不二。
故日顒若。
言孚之至。
人天交感。
德用无穷之谓也。
又顒者高出在上之象。
如日月中天。
普照万方。
人之双目。
在额之下。
亦足以远瞩一切。
而万物无不在其观中。
故曰顒若。
或谓盥荐二语。
乃祭祀感孚之辞。
其义固通。
然观之大用。
不在祭祀。
而在感孚。
以人之生。
本出于天。
其诚直通于神。
无时不感孚也。
不必待祭祀而后然也。
不过人神之孚。
在于原具之灵明。
即观之所由成用。
所谓人之神。
与天之神。
同此光明者也。
而光明之着。
必由清净而来。
清净不二。
则无时不光明。
无时不感孚也。
故在圣人。
时清时净。
永契神明。
而在恶人。
斋戒沐浴。
亦可奉祀上帝。
足见人天之通。
全在清静洁净。
此佛道各教所同重者。
唯能清静。
乃能光明。
唯能洁净。
乃能诚一。
清明不二。
乃与神一。
神曰神明。
人曰诚明。
其明同。
则其观同。
此观之大用。
在通天人而一之。
佛之止观。
道之乐净。
其成一也。
皆智慧如神。
与儒之至诚正同。
为本天赋之性而能充之也。
故重在盥而不用荐。
盥致其清洁。
则诚明常在。
而感孚永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