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16
年最新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作者:————————————————————————————————日期: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2016年版)一、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ICD-10:N1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与妊娠相关的TMA,TMA的诊断须符合以下标准: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Hb<100 g/L;2. 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有红细胞碎片;3. Coombs试验阴性;4. 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460 U/L4. 血小板计数<150 ×109/L;5. 急性肾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 血浆疗法:血浆置换及定期血浆输注治疗;2. 免疫抑制治疗:如因抗补体调节蛋白抗体引起的HUS,可选择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它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3.透析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4. 其它:抗C5单抗(依库利单抗,Eculizumab)治疗产后HUS有成功的报道,但因费用极为昂贵,在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7-21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O2CP)、血糖、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酐、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率;(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导语: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常见治疗疾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常见治疗疾病方法就是药物、手术,这两种治疗方式对疾病控制效果非常不错,那血栓性微血管病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对它是怎么回事呢?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呈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由于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的表现。
微血管主要是指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其突出的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内皮细胞病变,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官腔狭窄,部分小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
虽然病理上微血管的病变一致,但病因多种多样,其发病机制也不相同。
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HUS和TTP同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区别在于HUS是以儿童为主的疾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而TTP主要发生于成人,神经系统症状更为突出。
其他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因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等,目前有人将抗磷脂综合征也纳入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范畴。
在对血栓性微血管病怎么回事认识后,治疗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疾病具体情况进行,不过对这样疾病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是要积极配合,而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出现不舒服情况,都是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本课件首先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描述,课件紧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新颖,层次分明。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HUS的机制。
一、概述(一)背景1925 年,首次报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位 16 岁女孩临床表现为贫血、紫癜、发热伴肾脏受累,检查发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病理检查发现伴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1936 年,发现类似疾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还有血栓 - 血小板聚集。
1947 年, singe 发现一类疾病临床表现除发热、紫癜、肾脏受累外还有出血倾向,定义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TTP )。
1952 年, svmmers 根据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定义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即 TMA 。
1955 年, Gasser 发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命名为溶血性综合征( HUS )。
(二)定义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 TMA )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有:(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2) 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
(3) 经典的 TMA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4) 其它类型 TMA :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
(5)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三)发病机制( 1 )病因未明。
( 2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与该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病毒等。
( 3 )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涉及到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遗传异感因素。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血液系统疾患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HSC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普及,国内HSCT例数逐年增加。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种HSCT的严重并发症。
目前对TA-TM A的发病机制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和系统研究,但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规范。
因此,为进一步解决TA-TMA临床诊治的实际问题,建立并优化国内TA-TMA的临床诊治路径,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发起制定本共识,为中国HSCT的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合理的诊治指导意见。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TA-TMA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治疗,TA-TMA患者死亡率为50%~90°/o,尤其高危患者死亡率高达80� 如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 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T P)和HSCT、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继发的TMA等。
TA-TMA是HSCT相关的继发性TMA。
TA-TMA根据确诊时间,分为早发型TA-TMA(确诊千移植后load内)和迟发型TA-TMA (确诊千移植后100d以后)两种类型。
目前,关千TA-T MA的发生率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主要与诊断标准等因素有关。
采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术组织对TA-T MA的诊断标准,TATMA在欧美国家的发生率为0·5%~25°/o0根据移植类型分类,国际上TA-T MA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 o H S CT)后的发生率为0.5%~64°/o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 o H S CT)后TA-T MA的发生率<1%。
L aSk i n等分析近年来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TA-T MA的发生率为10%~25°/o该结果可能更接近TA-T MA的真实发生率。
TMA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素,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病毒、药物等,且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 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
TMA主要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移植相关的肾脏损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肾脏损害、肿瘤/化疗相关肾脏损害等,涉及的临床科室非常广泛,且目前临床误漏诊严重,亟需国内外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下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峰副教授为大家全面介绍TMA 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内容。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腹泻相关HUS(D+HUS)由产志贺毒素(STx)的细菌引起(主要是大肠杆菌O157:H7,占60%)。
细菌通过粪-口途径引起肠道感染,临床表现为腹泻。
细菌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志贺毒素,后者一旦通过损伤黏膜进入血循环,可迅速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到达损伤的靶器官。
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上志贺毒素受体表达较高,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较突出,同时,患者具显著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因此临床将其命名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由于这类患者常伴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相关性HUS或典型HUS,其约占全部HUS的90%。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相关的HUS发病机制主要为TF 抗原的暴露。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抗原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表面,并被N-乙酰神经氨酸覆盖。
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治进展【摘要】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
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
虽然血栓性微血管病在病理学上表现类似,但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手段上也不尽一致。
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其治疗方案也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预后人为改善。
本文拟就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hotic microangiopathy 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器官受累。
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 thromhotic thromhocy-topenic purpura} TTP)。
其它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移植相关、免疫缺陷病毒( HIV)相关的肾脏损害及药物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等。
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内皮下无定形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
虽然血栓性微血管病在病理学上表现类似,但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各异,故诊断和治疗方案上也并不一致。
木文就目前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1 HUSHUS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肾衰竭三联征。
根据病因学及临床特征等的不同,HUS包括典型HUS,也称腹泻相关型HUS ( diarrhea HUS,D+HUS),及无腹泻的HUS ( diarrhea negative HUS,D-HUS),也称不典型HUS (atypical HUS,aHUS),近年来随着现代遗传学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在aHUS中又进一步分出一个新的亚类称为DEAP-HUS。
第14卷 第1期2023年1月Vol. 14 No.1Jan. 2023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摘要】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是肾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可导致移植肾失功甚至受者死亡。
随着我国实体器官移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TMA 认识的提高,其相关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肾移植相关TMA 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的无创检测手段。
多数TMA 的确诊依赖于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但由于TMA 多伴随有血小板明显降低,肾穿刺风险较大,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肾移植相关TMA ,目前通常使用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停用潜在风险药物等综合治疗方式,但总体预后不佳。
本文现就肾移植术后TMA 的分类、肾移植相关TMA 的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肾移植相关TMA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肾移植;血栓性微血管病;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抑制药;感染;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依库珠单抗【中图分类号】 R617,R5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23)01-0009-07【Abstract 】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 is a severe complication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rombocytopenia, microvascular hemolytic anemia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which may lead to kidney allograft failure or even death of the recipients. With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MA, relevant in-depth studies have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Kidney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MA is characterized with different caus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on-invasive specific detection approach is still lacking. The diagnosis of TMA mainly depends on renal biopsy. However, most TMA patients are complicated with significant thrombocytopenia. Hence, renal puncture is a risky procedure.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F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MA, plasma exchang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nd withdrawal of potential risk drugs are commonly employed. Nevertheless, the overall prognosis is poor. In this articl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MA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idney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MA were reviewed,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idney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MA.【Key words 】 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mmunosuppressant; Infection; 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Ecurizumab肾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李大伟 张明Progres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idney 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Li Dawei, Zhang Mi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0,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ZhangMing,Email:*******************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1.0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0657);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器官移植专项扶持“菁英计划”(2019JYJH14)作者单位:20012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作者简介:李大伟,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移植免疫,Email :*******************通信作者:张明,Email :*******************·专家论坛·李大伟等.肾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第1期·69·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以微血管血栓形成、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靶器官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1]。
临床血栓性微血管病定义、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策略及要点总结TMA定义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种病理性改变,肾脏是TMA最常见受累器官,其他脏器包括中枢神经、心血管、呼吸及消化系统。
TMA的临床特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非免疫性血管内溶血,急骤起病、Hb 下降、1.DH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血涂片较多破碎红细胞Coombs,阴性;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缺血引起的相关器官功能损伤。
TMA的病理特征毛细血管内微小血栓形成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狭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增厚、基质扩张一红细胞机械性破碎TMA临床分类TMA:血栓性微血管病;HUS:溶血尿毒综合征;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CHF:补体H因子;ADAMTS13:金属蛋白酶域蛋白家族13号成员。
各种类型TMA的比较TTP发病机制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U1.-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其它: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
HUS的发病机制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aHUS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补体替代途径的调节基因(CFH、CFI、CD46)及补体固有成分(B因子、C3)突变或CFH自身抗体所致。
TMA诊断诊断流程•an½HCFl.CFB.MCP.CFHR1-5.C3.THBD1DGKE1P1.GaHUS •1慵认»CH50AH50.«CFHi*tW•,HMS白:CFBCFH.CFI.CS.MCPMMT.C3c,C3dBb*CSb∙9TMA临床表现(1)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或颅内出血(2)MAHA:多为轻、中度贫血,可伴黄疸(3)神经精神症状:意识紊乱、头痛、失语、惊厥、视力障碍澹妄、偏瘫以及局灶性感觉或运动障碍等,缺乏典型表现,以发作性、多变性为特点(4)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尿素氮及肌酊升高(5)发热:>37.5℃(6)胸痛、腹痛、乏力、关节痛、肌肉痛等其他器官损伤TTP的诊断(1)疑似TTP患者可根据P1.ASMIC评分进行发病危险度评估。
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诊疗进展2023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组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缺血性器官受累为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病理及临床表现相似,而发病机制多样,疾病谱涉及肾脏病、风湿、血液、产科及肿瘤等专业领域,诊断和治疗较复杂。
近年,随着对TMA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疗方案有了较大突破,但仍存疑惑。
本文拟从临床实用角度对TMA研究进展作一梳理归纳,其中重点叙述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TP)。
TMA分类以往TMA临床分为两类: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TTP e近年来,随着对TMA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TMA分类及其诊疗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Kato等将TMA分为TTP x典型HUS x补体相关aHUS x继发性TMA o最近Brocklebank等则将TMA分为原发性TMA,感染相关TMA和继发性TMA,其中原发性TMA又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TMA,前者因基因突变致病,包括原发性aHUS x遗传性TTP等,后者存在自身抗体,包括继发性aHUS、继发性TTP o感染性TMA主要由各种感染所致,包括出血性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分泌毒素所致的HUS等。
另有学者提出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感染,肿瘤,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x器官移植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均可在特定条件下触发TMA,按发病机制其中一部分可归类到HUS或TTP但仍有一部分机制尚不清楚,故而主张将其归类至”其他因素所致TMA"oHUSHUS是以MAHA x血小板减少、急性肾衰竭"三联征”为特征的一种TMA e 以往根据有无腹泻将HUS分为腹泻HUS和无腹泻HUS,后有研究发现25%~30%的aHUS患者有腹泻,故该分类方法已被弃用。
近年,学者们发现补体替代途径相关调节基因突变或存在补体H因子(CFH)自身抗体是HUS的新致病因素,主张更新HUS的命名、分类与诊疗方案,目前临床上通常将HUS分为典型HUS与aHUS两种。
tma诊断标准TMA(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一种由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受累。
为了确诊TMA,医生通常会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为TMA的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TMA患者常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出血、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症状等。
患者可能有疲劳、乏力、皮肤出血、尿量减少、水肿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等。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TMA的重要手段,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清学检查等。
a. 血常规:TMA患者常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下限,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mm³。
b. 凝血功能:TMA患者凝血功能检查通常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异常。
c. 肾功能:TMA患者肾功能检查可发现尿常规异常、肌酐清除率下降等。
d. 血脂:TMA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三酰甘油血症。
e. 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TMA患者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对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a. CT扫描:可检测脑部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缺血性病变。
b. skin biopsy:皮肤活检可以观察到微血管病变。
4.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5. 临床诊断: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可诊断为TMA。
需要注意的是,TMA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
当患者出现疑似TMA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确诊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相应的治疗,如抗血小板治疗、血浆置换等,以改善症状和预防病情进展。
本课件首先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描述,课件紧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新颖,层次分明。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HUS的机制。
一、概述(一)背景1925 年,首次报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位 16 岁女孩临床表现为贫血、紫癜、发热伴肾脏受累,检查发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病理检查发现伴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1936 年,发现类似疾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还有血栓 - 血小板聚集。
1947 年, singe 发现一类疾病临床表现除发热、紫癜、肾脏受累外还有出血倾向,定义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TTP )。
1952 年, svmmers 根据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定义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即 TMA 。
1955 年, Gasser 发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命名为溶血性综合征( HUS )。
(二)定义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 TMA )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有:(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2) 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
(3) 经典的 TMA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4) 其它类型 TMA :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
(5)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三)发病机制( 1 )病因未明。
( 2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与该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病毒等。
( 3 )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涉及到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遗传异感因素。
( 4 )一般认为:易感人群中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变化而造成广泛的微血管血栓形成。
•细菌感染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 )主要致病微生物是产 VTEC 毒素的大肠埃希杆菌, Verotoxin-producing E.coli (VTEC) 。
典型大肠埃希杆菌 0157 : H7 引起的 HUS 患者 ADAMTS13 的活性正常。
血清中也不存在 ADAMTS13 抑制性抗体。
有腹泻、出血性结肠炎的 HUS ( D + HUS ) 90% 为 VTEC 感染,其中 70 %为 0157 : H7 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下图为 D + HUS 的发病机制。
( 1 )含有大肠杆菌食物进到肠腔,毒素与肠黏膜受体结合,引起细胞死亡,临床表现为腹泻。
( 2 )毒素进入肠道血液循环,肠黏膜血管网出血,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 3 )毒素进入肠道血液循环,和粒细胞结合,进入血管内皮系统,引起血管内皮系统损伤,即典型 HUS 。
Vero 毒素引起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的机制有:( 1 )在较高的剪切力下, Vero 毒素可以促进血小板和血栓与内皮细胞的结合,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多的 Vero 受体,因此 Vero 毒素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较易发生在微血管网。
( 2 ) HUS 患者的血浆中存在抑制内皮细胞产生 PGI2 的物质。
( 3 ) WBC 与受损的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 Vero 毒素相关 HUS 的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 4 ) WBC 在体外可以与内皮细胞黏附,并通过释放蛋白酶而降解内皮细胞的纤联蛋白, Vero 毒素可显著增加 WBC 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溶血性尿毒症 HUS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与该疾病相关。
正常人红细胞、血小板和内膜细胞含有 TF 抗原,正常情况下这种抗原被 N 乙酰神经氨酸酶覆盖。
正常人血液中存在 TF 抗原的 IgM 抗体。
产神经氨酸酶神经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降解 N- 乙酰神经氨酸酶,使 TF 抗原暴露,导致它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即 HUS 。
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的 HUS 溶血性贫血机理包括:( 1 )红细胞表面 TF 抗原与 gM 抗体结合,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损伤。
( 2 )微血管内皮上的 TF 抗原与 IgM 抗体反应,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 TTP内皮细胞损伤引起 VWF 多聚体释放与 TTP 的发生关系密切。
( 1 ) TTP 的发病机制。
1 ) TTP 主要的组织学异常是血小板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且影响肾脏和脑血液循环。
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超大分子 ULVWF 多聚体释放同时存在 vWF 裂解酶缺乏。
2 )先天 TTP 患者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受到剪切压力时,就会发生过度血小板凝集,这一过程由超大 vWF 多聚体( ULVWF) 所介导。
3 ) ULVWF 并不是循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相反 ULVWF 经蛋白水解后以较小 vWF 聚合物形式参与循环。
( 2 ) vWF 因子。
vWF 剪切酶活性异常是 TTP 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vWF 因子主要储存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Welbel-palade 小体,单体 225 kd ,细胞内为多聚体。
vWF 是内皮细胞的标志物,参与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时可释放 vWF 。
( 3 ) ADAMTS-13 。
ADAMTS-13 是 ADAMTS 蛋白家族成员,基因定位 9(q34), 编码 1427aa ,调节 vWF 活性。
ADAMTS-13 活性下降可导致 vWF 异常。
ADAMTS13 活性低与 TTP 明显相关。
活性降低常见原因有基因突变、自身抗体和抗 CD36 抗体形成。
1 )基因突变:见于慢性复发性 TTP ,血浆中 ADAMTS-13 活性几乎为 0 。
该类疾病多为遗传性、家族性。
目前已发现 ADAMTS13 基因多个突变。
2 )抗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①见于 70-80% 散发 TTP ;②获得性 TTP ;③ 48-80 % SLE 患者存在抑制 ADAMTS-13IgG 抗体;④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相关 TTP 的发病机制也属此类。
3 )抗 CD36 抗体: CD36 (糖蛋白Ⅳ)是位于细胞表面的血小板反应受体,产生抗 CD36 抗体后,ADAMTS-13 不能与内皮细胞结合,从而不能从内皮释放出来异常巨大的多聚体。
非家族性 TTP 患者不仅存在抗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还存在抗抗 CD36 抗体形成。
与 VWF 异常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包括药物、骨髓或器官移植、妊娠、肿瘤放疗或化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肝脏疾病等。
•补体系统异常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 )HUS 患者血清 C3 水平下降,进入缓解期则恢复正常; 30-50% 非典型 HUS 由补体 H 因子、 I 因子或膜共同因子蛋白( MCP CD46 )的基因突变所致。
复发性和家族性患者补体显著降低,可能与遗传异常有关。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患者 H 因子水平仅为正常值的 10-50%, 此类患者 C3 水平持续低下,幼年就可发生 HUS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则血清 H 因子水平正常,但功能异常,当发生感染时易发生 HUS 。
( 1 )血浆补体因子 H 与 HUS 。
补体因子 H 是一种蛋白,是家族性 HUS 的重要发病原因,约 14 %的患者发病是由补体 H 缺陷所致。
血浆补体缺乏主要由基因点突变、基因缺失和移吗等原因造成。
近年来研究证实:补体活化旁路途径中抑制补体活化的调节蛋白 H 因子的缺乏或功能改变可能与患者血清补体消耗引起降低。
H 因子、 I 因子或膜共同因子蛋白缺乏或功能障碍可引起补体 C3 通过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产生大量 C 3a 、 C5b 、 C5b9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发生 HUS 。
右图为补体激活途径,包括 MBL 途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
左图为 H 子与补体 C3 作用图。
H 因子、补体活化与 TMA 的关系见下图。
H 因子 -C 末端突变则不能结合到内皮细胞并灭活内皮细胞上的 C3bBb 。
( 2 ) H 因子。
1) H 因子可以防止 C3bBb 复合物形成,加速 Bb 与 C3 转换酶之间的分离。
2) H 因子作为 I 因子的辅助因子来降解 C3b 。
3) H 因子本身有 2 个肝素结合点并可以介导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4) H 因子与对内皮细胞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如病毒、细菌、毒素免疫复合物和某些药物接触后,可以启动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促使毛细血管内 C3bBb 转换酶形成和补体沉积。
5) 正常情况下, H 因子可以通过调节 C3bBb 的活性有效限制补体的沉积和血栓形成,当因子的生物利用度或活性存在先天缺陷, C3bBb 转换酶的形成和补体沉积则失控而已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
6) 位于染色体 Iq32 的 H 因子的基因可能与 HUS 的遗传异感性相关。
下图为 H 因子调控补体 C3 示意图。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 )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如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急性排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SLE 、肿瘤诱发的 HUS 、抗内皮细胞抗体等。
儿童 HUS-TTP13/14 为 IgG 和 IgM 型,可以固定补体。
( 1 )特异性自身抗体。
1 ) ADAMTS-13 的自身抗体:见于散发性 TTP 、 HUS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 H 因子的自身抗体:见于散发性 TTP 、 HUS 。
( 2 )药物。
1 )抗肿瘤药物:A. Mitomycin (MMC) : 2-10% 为丝裂霉素,可引起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依前列醇的产生、促进血小板聚集核局部血管内凝血。
B. Bleomycin (平阳霉素)。
C. Cisplatin ( 顺铂)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
2 )免疫抑制剂: CysA, FK506 、 HUS-TTP 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小板聚集,减少内皮细胞产生活化的蛋白 C ;此外 CysA 还可增加血栓素 A 的释放、增加内皮素的分泌核减少依前列醇的产生; CysA 促使内皮细胞核单核细胞释放凝血活酶并增加 vWF 因子的释放。
3 )抗血小板药物: Ticlopidine (抵克立得):对内皮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封闭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 受体的表达,影响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和大分子的vWF 多聚体的结合。
4 )其它。
( 3 )遗传易感性。
自 1980 年,已有 70 个家系( 140 人)报道了 HUS/TTP 。
下图为遗传易感性参与内皮细胞损伤诱发 TMA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