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语义学第七讲 语态(被动与中动)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0
古代汉语讲义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
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
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
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於)于”字句,即:动+介词“于”+主动者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
注意:A 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B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
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②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2.“为”字句,即:主语+“为”+主动者+动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
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知识点)中的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在中文语法中,动词的语态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本文将介绍中文语法中关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是指主语作为动作的执行者,在句子中进行动作。
例如:“小明吃了一个苹果。
”中,“小明”是主动语态的主语,他是动作“吃”所作用的对象。
被动语态是指主语作为动作的承受者,在句子中接受动作。
例如:“一个苹果被小明吃了。
”中,“一个苹果”是被动语态的主语,它是动作“吃”所作用的对象。
二、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变化1. 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将主动语态句子中的动作执行者作为被动语态的主语,加上“被”字或“受”字,动词变为被动形式。
例如:“小明吃了一个苹果。
”可以转换为“一个苹果被小明吃了。
”2. 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将被动语态句子中的主语作为主动语态的主语,去掉“被”字或“受”字,动词变为相应的主动形式。
例如:“一个苹果被小明吃了。
”可以转换为“小明吃了一个苹果。
”三、使用主动语态的情况1. 强调主语的意愿、能力或行动。
例如:“我明天会去公司。
”2. 描述客观事实或常规行为。
例如:“他每天早上乘地铁上班。
”3. 叙述事件的经过。
例如:“他在电影院看了一部新电影。
”四、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1. 强调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例如:“这本书被很多人喜欢。
”2. 焦点放在动作的接受者上。
例如:“这个项目将被领导层审查。
”3. 含有宾语的被动结构。
例如:“这首歌被他演唱得很动听。
”五、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技巧1. 主动转被动:将主动语态的动作执行者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将动词变为被动形式,同时注意调整句子结构和语序。
2. 被动转主动:将被动语态的主语变为主动语态的主语,将动词变为相应的主动形式,同时注意调整句子结构和语序。
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注意事项1.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使用,不能随意转换。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语法中的两种不同的句式结构,它们在句子
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不同。
在主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主
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
主动语态是指句子的主语执行动作的句式结构。
比如:“小明吃了
一个苹果。
”这个句子中,主语“小明”是动作的执行者,动词“吃”表示
了主语的动作。
主动语态通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执行者,突出动作的主
动性。
相比之下,被动语态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的句式结构。
比如:“这个苹果被小明吃了。
”这个句子中,主语“这个苹果”是动作“吃”的承受者,动词“吃”前面加上了“被”,表示了动作的被动性。
被动
语态通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者强调动作对主语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选择取决于句子中的重点和
表达的方式。
如果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或者主语的主动性,就可以使
用主动语态;如果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主语的被动性,就可以使
用被动语态。
此外,被动语态还可以用于不知道执行动作的具体人物,或者为了避免指责或强调动作本身。
总的来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语法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句式结构,它们在表达方式和语气上有不同的特点。
合理运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
态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希望通过本文的
讨论,读者对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