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式训练】(2012·德州中考)小强同学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
有多大,他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在调节天平时,小强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
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调。
(2)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填图下对应
序号):
。
(3)由图可知,橡皮泥质量m=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是
。
(4)实验完成后,小明问小楠是如何测出柑橘体积的,于是小楠
将柑橘擦干净,又取出小烧杯、量筒、溢水杯和牙签等。小楠
先将溢水杯装满水,接着小楠的做法是
。
(5)小明在思考,小楠的做法也存在不妥之处,你认为不妥之处
是
。
【解题指南】(1)如何调节天平平衡? (2)测量固体密度的原理是什么? (3)如何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
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这样柑橘上会沾有水,导致柑橘的质
量变大,根据ρ= m ,体积准确时,质量偏大,测出的密度偏大。
V
(4)将小烧杯放在溢水口处,小楠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
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即
可测得柑橘的体积。
3.如图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体积,请简述测量方法。
参考答案:①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②将量筒倾斜使石块沿着筒壁轻轻滑入水中,读出此时水面到 达的刻度V2;③石块体积为V2-V1。
【微点拨】 观察量筒内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若液面是凹形的(如水),观察时 要以凹液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是凸形的(如水银),观察时要以 凸液面的顶部为准。
【变式训练】(2012·鸡西中考)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 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 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的总质量m2,则倒入的酸奶
的质量为
(5)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时,小烧杯中水不可能完全倒
入量筒中,杯壁有少量残留,量筒所测水的体积偏小,由ρ= m
V
知,这样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答案:(1)水平 左 (2)220.8 0.96×103 (3)偏大 柑橘上会沾有水 (4)将小烧杯放在溢水口处,小楠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 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即 可测得柑橘的体积 (5)量筒所测水的体积偏小,这样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精讲精析】(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
调平时,指针偏右,即需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使得指针指到
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为止。
(2)柑橘的质量m=220 g+0.8 g=220.8 g;
柑橘的密度ρ=
m V
220.8 g 230 cm3
=0.96
g/cm3
=0.96×103kg/m3。
质量 体积
部分
考点1 测量液体的密度
【示范题1】(2013·南平中考)小昊做“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
验: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零刻度线上,
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中线的左侧,此时应该向
(选填
“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横梁平衡。
(2)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用调节好的天平按照顺序进行 实验的示意图,请你依据图中的数据将实验记录表格补充完整:
cm3=
m3。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测量质量的工具:
(3)体积的测量:①规则固体用
固体的体积用
测量。
。 。 测量;②液体和不规则
参考答案:
1.(1)测量体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也可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
(2)1 10-3 1 10-6 2.(1)ρ= m (2)天平 (3)①刻度尺 ②量筒
,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解析】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一中,酸奶的质量为
m2-m1,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时,由于有一部分酸奶会残
留在烧杯内壁上,使测得的酸奶的体积偏小,根据ρ= m 知,测
V
出的密度值会偏大;方案二中,酸奶的密度为ρ= m 1 m 2 。
V
答案:m2-m1 m 1 m 2 小 大
【知识拓展】对于体积比较大的固体体积的测量,可采用“溢 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 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不能 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 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探究2 测量液体(以盐水为例)的密度
1.测量原理:
提示:(1)使用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2)测量 固体或液体密度的原理都是ρ= m ,在实验过程中要判断实验
V
结果是否准确,就应从物体质量的测量或体积的测量方法上加
以分析。(3)对于较大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采用溢水法进行
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小烧杯接住溢出的
水,再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
参考答案:(1)天平 (2)部分盐水 (3)烧杯和剩余盐水
(4)ρ= m 1 m 2
V
4.某同学按照下列方法测量盐水的密度: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2)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为m2, (3)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为V, (4)盐水的密度为ρ = m 1 m 2 。你认为此同学的测量结果是否
分度盘的中央。
(2)小楠用天平测量柑橘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
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柑橘的质量是 g,若小楠再将柑橘浸没
在水中测得它的体积为230 cm3,则柑橘的密度为_____kg/m3。
(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是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
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则这样测得的柑橘密度比真实值
【精讲精析】(1)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右端
上翘,所以无论是左端还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上翘的右端移
动。
(2)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游码左侧对应刻度为2 g,
故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0 g+20 g+2 g=72 g。
由图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 mL,所以其读数为40 mL=40 cm3;
盐水的质量m=72
g-30
g=42
g,ρ=
m V
42 g 40 cm3
=1.05g/cm3。
(3)当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时,并不能倒干净,所以
体积测量值偏小,根据ρ= m 得所测密度偏大。
V
答案:(1)右 (2)72 40 1.05 (3)偏大
【通关金钥匙】测量液体密度时减小误差的方法 (1)测质量时,为避免烧杯内壁残留部分液体,采用“差值法”, 即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再测容器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2)测体积时,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V
考点2 测量固体的密度 【示范题2】(2013·重庆中考)老师讲了“密度”这节知识后, 小明和小楠对他们都喜欢吃的柑橘的密度感兴趣了,他们拿出 一个柑橘,决定想办法测出它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
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
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指针指向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体验 测量密度 活动:准备正方体木块,如何知道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用什么方 法可以得出木块的密度?
参考答案:
活动:利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边长计算体积,利用天平测量出
木块的质量,用公式ρ= m 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V
1.量筒:
(1)作用:
。
(2)单位换算。
1 L=
dm3=
m3,
1 mL=
2.实验中,是先测小石块的体积,还是先测小石块的质量?为什
么?
提示:若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测质量,则小石块上会附有水分, 会使测出的质量偏大,由ρ= m 可知,测出的密度偏大。故先测
V
质量,再测体积。
参考答案:先测小石块的质量,再测小石块的体积 若先测小
石块的体积,再测质量,则小石块上会附有水分,会使测出的质 量偏大,由ρ= m 可知,测出的密度偏大。
;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方案二: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
(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
【知识拓展】在没有量筒时测出液体密度的方法:用一架天
平、空烧杯和足够的水即可。其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
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3)在烧杯中装满液体,用天平测
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3,则液体的密度为ρ液=
m3 m2
m m
1 1
ρ水。
探究3 测量固体(以小石块为例)的密度 结合“体验”,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中,需要用什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为什么? 提示:因为小石块的形状不规则,无法通过测量长、宽、高求 出体积,故需借助量筒利用“排水法”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 参考答案:量筒 小石块的形状不规则,无法直接测量体积
空杯的质量 m1/g
30
杯和盐水的 总质量m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