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1、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类风湿诊断标准类风湿诊断标准,全称“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7年联合制定的一套诊断标准,用于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标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四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病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史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持续时间超过6周。
同时还有晨僵现象、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风湿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关节、皮肤、眼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
关节方面需要检查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度受限等情况。
皮肤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紫红色皮疹、皮下结节等表现。
眼部方面需要注意是否有结膜炎、巩膜炎等情况。
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有无受累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其中,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志之一。
同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抗核抗体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MRI、超声等。
其中,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组织的变化;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关节滑膜、软骨下骨质变化等。
总之,类风湿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参考依据。
准确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缓解疼痛、减轻关节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类风湿关节炎六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黄炎;陈峻;章爽【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rum levels of 4 auto-antibodies including MCV,GPI and other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to assess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s.Methods The four auto-antibodies including MCV,GPI,CCP,AKA and RF and hs-CRP were detected in serum samples of 110 patients with RA,26 patient with SLE,23 patients with OA,20patients with SS,and 50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se four auto-antibodies in RA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dy higher than in other patient groups and health controls.Except anti-AKA,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other antibodies among these groups.Conclusion Anti-MCV and anti-GPI has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RA,while anti-CCP has the highest specificity and anti-AKA have good specificity with lowest sensitivity.The combination detection of these auto-antibodies could decrease the missed diagnosis by single test.%目的评价分析抗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等六项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0例RA、26例SLE、23例强直性脊柱炎(0A)、20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50名健康人血清标本,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MCV、抗GPI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AKA)抗体,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hs-CRP水平.结果 4种抗体在RA患者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A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除AKA抗体阳性率较低(41.8%)外,其余抗体在RA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MCV和抗GPI抗体诊断RA的敏感度最高;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最高,AKA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最低,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抗体检测造成的漏诊.【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3(020)004【总页数】4页(P233-236)【关键词】抗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炎;超敏C反应蛋白【作者】黄炎;陈峻;章爽【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性免疫性疾病,其原因不明,由于该病早期大多数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复杂多变,导致其不能及时确诊从而延误病情。
类风湿因子(RF)测试:原理,步骤,解释和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RF)是与个体自身免疫球蛋白反应的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通常针对人IgG的Fc片段。
RF已与三种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类别相关:IgM,IgG和IgA。
在这些中,最常见的是IgM和IgG。
关节间隙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的活化和破坏性炎症,从而引起类风湿关节炎(RA)如其名称所示,RF特别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监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
在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中,有60-80%的人检出了类风湿因子。
但是,有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中和某些非风湿性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
在正常的老年人口中也可以观察到升高的值。
测试原理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测试RF。
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基于乳胶凝集试验。
由于RF是针对IgG分子Fc部分的IgM类抗体,因此可以通过其凝集涂有IgG分子的乳胶颗粒的能力来检测。
使用的试剂是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在甘氨酸盐水溶液中的悬浮液,pH值为8.6±0.1,并涂有人丙种球蛋白。
定性方法程序1. 将所有试剂和标本置于室温。
2. 将一滴阳性对照和40ul患者血清分别放入幻灯片上的圆圈中。
3. 轻轻地在每个要测试和控制的样品圆上添加一滴RF乳胶试剂。
4. 使用单独的涂药棒/搅拌棒将反应混合物散布在特定区域的整个区域。
5. 在旋转摇床上将载玻片前后倾斜2分钟,使混合物缓慢旋转。
6. 2分钟后在明亮的人造光下观察凝集。
解释胶乳颗粒的凝集被认为是阳性反应,表明类风湿因子的存在处于可检测的显着水平。
阳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会在两分钟内发生凝集,表明RF水平超过18 IU / ml。
阴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在两分钟内没有凝集。
半定量法1. 使用等渗盐水以定性方法1:2、1:4、1:8、1:16、1:32、1:64、1:128等方式制备阳性样品的系列稀释液,如下所示:1. 对于每个要测试的样品,将100 µL的0.9%盐水加入1至5的试管中。
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测定摘要】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目的讨论类风湿因子测定。
方法根据样本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由于RF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测定一、概述(一)生理和免疫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它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是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其实,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①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②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③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
只有当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才称类风湿因子阳性。
目前已知有四种类风湿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
其中的IgM 和 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风湿因子难于测出,约有50%的IgG类风湿因子被漏检,是“隐匿性类风湿因子”的原因之一。
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RF与其他抗体一样有交叉反应,也就是针对的抗原决定簇不仅存在于正常IgG分子、变性的IgG分子、自身IgG分子、异体IgG分子以及异种 IgG分子上,而且还存在于一些非相关抗原上,这些决定了RF结果的非特异性。
RF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病毒、支原体等持续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了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G),当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使自身的IgG变性,变性的IgG又成为新的抗原,促使机体再产生抗IgG的抗体(即抗抗体),这种抗变性IgG的抗体(主要为IgM,部分为IgG)就是类风湿因子。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检验学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价值博爱生殖医学医院郑丽萍一、抗“O”:本试验是证明病人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学检查,常用于急性风湿病的诊断。
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指标,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等1、原理: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或抗“O”,是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则可使得ASO失去溶血能力。
2、临床意义:(1)、由于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较常见,故在正常人群血清中也含一定量的ASO抗体,通常为126~166单位,有时高达250单位以上,因此不能单凭一次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
成人一般500单位以上为明确阳性,250~330单位为可疑。
对于可疑患者,要在发病后进行多次检查,如单位上升两倍以上则有意义。
活动性风湿病人不但抗“O”效价高,并有血沉快、CRP阳性及白细胞增多的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抗“O”也高。
(2)、确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抗“O”效价不高者见于下列情况:①、病人在发病早期已使用过大量抗菌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②、部分病人对A簇溶血性链球菌有耐受性,或被“O”抗原性低的菌株感染时,血清中ASO即不高。
这种情况可通过血清中IgM的增高(感染初期)及IgG增高(感染后期)来协助诊断。
(3)非特异性ASO增高:可见于某些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良性单株峰性高球蛋白血症等。
二、类风湿因子(RF)测定--(胶乳凝集法):本度验用于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的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阳性率较高,约80~90﹪,RF阳性支持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倾向性诊断,但RF也如ANA(抗核抗体)一样,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病毒性肝炎等及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1、原理:以胶乳微粒为载体,使其吸附上人类变性Y—球蛋白而作为抗原。
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
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
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
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
临床意义
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
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
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
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
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
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
(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
(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
(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
(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
为了对抗这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抗“O”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
正常仁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
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
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
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分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了抗“O”。
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
还有部分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
抗“O”并不能像血沉、C-反应蛋白一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
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中不作为常规项目
4、 C反应蛋白(CRP)
丙种反应性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亦称C反应蛋白(CRP)。
正常参考值≤10mg/L
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50mg/L,其阳性率为80%~90%。
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
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
CRP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
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CRP又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
炎症缓解期和用抗风湿药后,转阴或消失比血沉快,且在贫血和心力衰竭时不象血沉那样易受影响。
CRP亦于r球蛋白和RF呈平行关系。
CRP和后二者都是阴性而ASO升高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良好;三者都是阳性且含量高,而ASO降低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
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5、抗双链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 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
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6、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7、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
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8、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
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9、抗着丝点抗体(ACA)
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
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
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
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
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1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
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
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
所以,c-ANCA 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
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