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51
心理学十大防御机制
心理学的十大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面对不愉快的事实,拒绝承认或认为不存在。
2. 退行:在遇到挫折时,放弃成熟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类似幼儿的冲动行为。
3. 压抑:将不愉快的事情从意识中排除,不愿想起。
4. 投射:将自己的感受、态度、愿望等加到别人身上,推卸责任。
5. 反向形成:对内心的感受、欲望进行相反的表达,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6. 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找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以减少焦虑或避免面对真相。
7. 认同: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或特质,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8. 升华:将原本的攻击性行为或冲动转化为更建设性的行为,如艺术创作等。
9. 置换:将内心的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人或事物上,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10. 理他主义: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而按照他人的期望和价值观行事。
这些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而发展出来的适应性行为,但过度使用或不适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
了解这些防御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稳与稳固的一种适应性偏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踊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蒙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稳,乃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减缓而自足,或显现畏缩乃至恐惧而致使心理疾病。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若是它难以经受其压力,那么会产生焦虑反映。
但是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进展了一种性能,即用必然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要挟。
即要使现实能够许诺,又要使超我能够同意,也要使本我有知足感,如此一种性能确实是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以下十种:1.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心识当中,令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标准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若是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操纵而任其进展下去,就不可幸免地致使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楚。
压抑起到维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可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只是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临时暗藏下来,一旦有机遇就可能活跃起来,引发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若是过度地利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映。
如强迫型人格异样者,就与他们过度地利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专门大的关系。
2.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但是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爱或不能经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以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如此的动机和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并排斥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
例:一个受创的士兵无法回忆起最近的一次死伤惨重的战斗。
2否认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发生的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来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例:某吸烟者提出将吸烟与健康相联系的证据缺乏科学价值。
3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
4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或者为了维护个人自尊,总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以开脱,自圆其说,称为合理化。
•合理化可分为“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三种形式。
–“酸葡萄”心理:是指认为自己得不到的或没有的东西就不是好的,是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的,以冲淡内心欲望和不安。
–“甜柠檬”心理: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做成或所拥有得东西都是好的。
–推诿: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都归因于其他理由,或找人承当其过错,以保持个人内心的平衡。
5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乃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并在外表上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称为反向形成。
例:一个家长潜意识里实际上讨厌一个孩子,却用买很多礼物的方式来溺爱这个孩子。
6转移–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
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
16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遇到压力、焦虑或不愉快情绪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健康而自发产生的心理策略。
以下是16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1. 拒绝承认:对于不愉快或痛苦的经历或情绪,认为这些事情从未发生过或不存在。
2. 投射:把自己的情感或行为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承认自己的责任。
3. 取笑:使用幽默或嘲讽来掩盖自己的不安或不舒适情绪。
4. 回避:避免与不愉快的情境或人接触,以免产生痛苦情绪。
5. 否认:否认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欲望,认为这些是不健康或不合适的。
6. 逃避:通过吸毒、喝酒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7. 隔离:将不愉快情绪或经历和其他经历和情绪分离开来,避免情绪交叉影响。
8. 理智化:对于不愉快情绪,通过逻辑分析、事实证明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9. 借酒消愁:通过饮酒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0. 反抗:通过反抗或挑战有关自己的压力来源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1. 替代:通过寻找其他的替代品来缓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如吃甜食、购物等。
12. 转移:将情绪或需求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3. 供养:通过帮助他人或成为他人的赞助人来缓解自己的不快情绪。
14. 否认危险:对于危险或威胁,认为自己是无害的,没有必要采取行动。
15. 理性化:用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情绪。
16. 掩饰:用假象或伪装来掩盖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情绪。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在面对心理挫折、冲突和压力时,为保护自我免受压力和不适的影响而自觉或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减少焦虑、保护自尊、调节自我情绪和维持心理稳定。
下面将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一、否认与回避1. 否认:当人们面临不愉快的现实或无法接受的事实时,常常会采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机制会使人忽视现实,对问题进行知觉上的遗忘或忽略。
例如,一个失恋的人可能会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对于恋人的离开保持一种否认的态度。
2. 逃避:逃避是一种主动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将注意力从问题转移至其他事物,来减轻痛苦或逃避现实。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过度工作或沉迷于某种娱乐活动,以逃避焦虑和压力。
二、投射与转移1. 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情绪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因素。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压力和焦虑感。
举例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嫉妒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对某个方面感到不够满意,但他将这种情绪投射给他人,认为别人比自己更优秀。
2. 转移:转移是指将情感或冲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排解冲突和焦虑,将压力从主要对象转移到次要对象上。
例如,一个受到工作压力的人可能回家后与家人发脾气,将压力转移到了家庭关系上。
三、幻想与逃避现实1. 幻想:幻想是人们通过创造虚假的情境、期望或愿望,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困境,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例如,一个失败的作家可能会沉浸在自己创作的幻想世界中,以逃避现实的困境。
2. 逃避现实:逃避现实是指通过放松和沉迷于娱乐活动来暂时忘记或减轻对现实的焦虑和压力。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暂时逃避压力,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过度依赖电子游戏或社交媒体,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扰。
四、合理化与升华1. 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寻找合理的理由或解释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心理机制,是自动反应,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如果说合理,那么人在碰到困扰的时候能自我调节,不产生心理问题或心身问题,就算是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了。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推断他人的对错。
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为什么要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简单说是为了应激,求个一时的心理平衡。
有建设性的和消极自欺的两类。
积极的建设性的有幽默、升华。
这种自我防御会有建设性的好结果。
通常说一个人在自我防御,主要指消极自欺的那类。
有否定歪曲投射退行幻想压抑合理化过度补偿等。
常常过度使用自我防御是为了逃避现实,不必面对事实,不必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用麻烦去解决问题了。
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却是自欺而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挫折、内心冲突等一些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或机制。
这些机制往往在个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以帮助个体应对情绪困扰、保护自我形象与自尊、减少焦虑和痛苦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Denial):拒绝接受或否认现实存在的事实,以逃避对抗现实带来的负面情绪。
2. 转移(Displacement):将负面情绪从一个对象或情境转移到无关的对象或情境上,以减少自身的焦虑和压力。
3. 投射(Projection):将个体自身的负面情感、欲望或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避免认可和面对自身的内心冲突。
4. 退行(Regression):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回到更为幼稚或原始的行为模式,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需求。
5.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将自己真实的欲望或情绪转化成相反的行为和情感,以抑制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欲望和情绪。
6. 显露(Expression):将内心的冲突和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包括情绪爆发、言语攻击、大声哭喊等。
7.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自责,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进行合理化解释,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
8. 抵抗(Resistance):对于威胁到个体自我形象、心理安全或自我认同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抵抗,拒绝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
然而,长期依赖这些机制可能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12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说明一、拒绝:这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手段,它通常发生在思维上。
通过拒绝,人们可以把一种担心或感受转变为不和谐或不可能。
比如,当一个母亲发现自己孩子把一杯茶弄得满地都是时,她可能会说这个破活都不会做,也不值得她教。
这是一种拒绝,它可以将母亲的担忧转化为不安,让她松口气。
二、移情:这是一种情绪防御机制,它指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它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真实情况的伤害,从而获得安全感。
比如,一个孩子承受着他父亲的持续抨击,面对父亲,他可能会通过将他的抑郁情绪转移到他的老师和班主任身上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
三、投射:投射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它将内在的愤怒和压抑转移到外部。
例如,有一个男生从来不在家里待太久,每次他到家就发脾气,责骂家人,其实把自己的愤怒投射到家人身上。
四、压抑:压抑是一种行为上的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减少认知上的担忧。
例如,当一个女孩面对家人对她的严厉批评时,她可能不会咆哮,而是把一切压了下去,她甚至不会去思考家人批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五、消极思维:消极思维是一种思维防御机制,它有助于人们降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期待,使自己不会失望。
比如,有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老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无论他怎么试着去做到完美,他仍然会用消极的思维去覆盖所有可能的失败的情况。
六、反应酸化:反应酸化是一种情绪上的防御机制,它将愤怒和悲伤转移成愤怒、反愤或冷漠。
例如,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批评,总是想借口回敬过来,而不是直面批评,试图让人害怕、怀疑或反愤,以此来达到转移责任或掩饰自己对自己失败的情绪的目的。
七、隔离:隔离是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指的是把不想面对的情绪与自己的真实情感分离开来。
例如,当一个人经历到曾经的悲痛时,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感受隔离开来,不去认真思考,从而避免太多的痛苦和痛苦经历。
八、抗拒: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们把可能对自己具有威胁、不利情绪的事情转变为别的思维活动,从而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