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8.69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第二章资本形成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二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区别,在于边际报酬形态的差异:在资本应用过程中,物质资本表现出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而人力资本则表现出了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属性。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提出者: 1953年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2.内容: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纳克斯总结成一句话:“一国穷是因为它穷”;或者翻译为“穷就是因为它穷”。

3.结论

①(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发展前景悲观。

“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②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

③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

4该理论的缺陷在于:

①它混同了储蓄水平和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启动力量来自储蓄比率而非储蓄水平。

②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③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高,不能只归咎于收入水平,还应当考虑到社会、政治以及其它制度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对储蓄的刺激。

④市场容量不足的说法有片面性。

⑤该理论无视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5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启示

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贫困地区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我国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表现在金融人才匾乏、金融机构服务缺位、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和低效率状态等方面,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提出者:1956年美国纳尔逊《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

2.内容:

低水平均衡本来是发展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持久均衡状态。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经济规模的扩大就是靠人口增长来实现的。

纳尔逊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纳尔逊从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敏感这一论点出发,认为生活贫困,必然造成死亡率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率,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改善,其结果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提高;那么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提高,造成人口加速发展。这样,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从而出现了低水平均衡陷阱。那么,如何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跳出来呢?纳尔逊认为,要作一个“临界的最小努力”,即要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使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三、临界最小努力

1.提出者: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ect)是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贫困陷阱”,即“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

2.内容:

“临界最小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四、大推进理论

1.提出者:

大推动理论(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 大推动理论是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

2.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3结论

①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②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③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