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53
脊椎动物第一课时鱼课时目标1.能够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归纳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4.知道鱼类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鱼类的合理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学习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学习难点:鱼类的呼吸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前面已经学过的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引出脊椎动物的类群。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出示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图片。
教师讲解: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鱼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鱼类的多样性。
探究鱼的呼吸特点。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鱼鳃鲜红,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每一片鳃由又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鱼离开水后,鳃丝黏结在一起,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死亡。
探究鱼的外部形态,认识鱼的身体结构。
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①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②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③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④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②鱼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融入了人类的文化;③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86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目前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
系统化教学设计范文引言: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
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的基础和核心。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帮助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技能层次和情感层次。
认知层次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和理解相关概念;技能层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情感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选择教学内容: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学科需求。
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编排,选取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同时,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融入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设计教学策略:在系统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等。
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如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可以包括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作品展示等。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演讲、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
四、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评价,通过试卷考试、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设计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化教学设计,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的实例。
系统化教学设计引言: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整体性、系统性为特征的教学设计方法。
它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本文将介绍系统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原则和步骤,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义: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有序、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它包括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
系统化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和衔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原则:1. 教学目标明确: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2. 相关性和衔接性:教学活动之间应具有相关性和衔接性。
教学活动应在逻辑上有序地连接起来,前后呼应,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设计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4. 学生参与和合作:系统化教学设计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步骤:1. 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以便引导后续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2. 设计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具有相互关联和衔接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有序地获取知识。
3. 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的第三步,教师应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评估学习成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测试、作品展示等形式,以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教学系统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1.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即时的,长期的。
3.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4. 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5. 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
二、关于学习原理学习的条件:已经发现和将要发现的情景和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若干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学习原理1. 接近:刺激情景必须与合乎要求的反应同时出现;2. 重复:刺激和反应需要重复或联系;3. 强化;三、学习的条件1. 学习过程2. 控制过程3. 教学与学习过程4. 记忆的作用5. 五种习得的性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6. 作为教学基础的智慧技能四、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对所要学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理论基础。
在每一个决策点上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以高度系统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设计的方式被称为系统方式。
教学系统的延伸步骤1. 研究教学的需要;2. 可以将教学目的转化成课程和包含在课程中的个别教程的框架;3. 教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的;4. 鉴别终点目标和对终点目标的学习起支持和帮助作用的使能目标;5. 确定要学习的性能的类型;6. 进一步的教学计划是设计教学单元;7. 一旦一门教程已根据终点目标进行了设计,那么紧接着可以进行个别课的教学设计;8. 提出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方法;9. 课和教程的设计以及与之相应的评估学习结果的技术使整个系统的计划成为可能;10. 注意评价;五、本书内容简介六、概要第二章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系统:为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
凡是具有以发展人的能力为明确目的的教育都包含教学系统。
一、教学设计Dick and Carey的模型:1. 鉴别教学的结果2. 发展教学3. 评价教学效果第一阶段:教学目的识别哪些目的是教学目的,哪些不是;在目的陈述以后,设计者可以从事需要分析;需要:理想事态(目的)和当前事态之间的差异或差距;第二阶段:教学分析教学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技能;任务分析(步骤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一系列步骤和在每一步骤中应用的技能;信息加工分析,揭示已经掌握复杂技能的人所应用的心理演练;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任务分类;学习任务分析;第三阶段: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确定学生开始接受学习任务时所需要的使能技能;人格特质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学生性能的另一方面;第四阶段:作业目标充分具体详细地显示学生朝向目的方面的进步;作业目标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第五阶段: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用于诊断和课程内的安置;在上课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家长或管理人员提供学生进步的证据;第六阶段:教学策略帮助学习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一个作业的计划。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一、重难点解析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几项内容: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和功能、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二代”,以及教学设计模式的各种类型。
1.教学设计模式的和功能⑴含义模式,通常是指可以使人模仿的系统化的、稳定的操作样式,它表现为某种规范的结构或者框架。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它用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
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特征。
⑵功能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
教学设计模式包含了关于教学设计的特定的理论、指导思想,这些教学理论可以转化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来源。
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
因为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关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信息。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可以从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和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两个方面来把握。
⑴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教学模式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可称为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14个步骤,这14个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分别为:需要的评估;考虑不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明确限制;形成广泛目标和可以观察的具体化子目标;生成与总目标和子目标相匹配的前测和后测测验;分析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类型并将下属技能序列化;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和准备状态;形成与科目和学习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选择媒体以采用教学策略;形成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课件;对课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诊断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困难;在诊断基础上,对课件进行修改;开发有关安装和维持以及定期修理教学程序的材料和过程。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课本P2—3)系统计划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肯普,1994)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何克抗,2002)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一门设计科学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帕顿,1989)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瑞格卢斯,1994)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材观点: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第5节生物的多样性(第2课时)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与要求】
5.6 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㉓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㉔描述生物圈,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7.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④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体现;举例说明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科学思维:从根本原因上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3.探究实践:通过分析、阅读等方法,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4.态度责任:树立爱护生物、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5节《生物的多样性》的第2课时,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点。
教材中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但不涉及各成分的介绍,重点在于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理解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多样性,体会到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从而树立保护生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思路】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过程】。
《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
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
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教学过程的产生过程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
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
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取出内容,灌输到学习者的脑子里,灌输的方式是使学习者为了考试能够从脑袋中检索出这些信息。
在这个模型下,改进教学就是改进教师(如要求教师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将知识转换给学习者的方法)。
较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
这种认识通常叫做系统观,即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什么是系统下面我们先考虑什么是系统,然后考虑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这个词现在用得越来越多,说的是我们的所作与他人所为是相关的。
一个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相关部分的集合,大家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个既定目标。
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输入输出建立联系,整个系统使用反馈来决定是否达到了目标。
如果没有,就要修改系统直至目标达到。
最容易理解的系统是人工系统而非自然系统。
例如,家里有一个冷暖空调系统,不同的组件一起工作,或制冷或加热,自动调温器就是反馈机制,温度计持续地检查温度,通知系统现在是冷还是热,当达到了既定的温度,系统就会自动关闭。
什么是教学系统这与教学有什么关系?首先,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这个系统的组成有学习者、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目标。
化工设计教案(全面)第一章:化工设计基础1.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设计的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方法。
1.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设计的概念和任务。
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方法。
1.3 教学内容:1.3.1 化工设计的概念和目的1.3.2 化工设计的任务和分类1.3.3 化工设计的基本原则1.3.4 化工设计的流程1.3.5 化工设计的方法1.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设计的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化工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工设计概念、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化工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化工过程设计2.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和任务。
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掌握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3 教学内容:2.3.1 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2.3.2 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2.3.3 化工过程设计的原理2.3.4 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2.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化工过程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工过程设计的方法。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工过程设计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化工过程设计方法的运用能力。
第三章:化工设备设计3.1 教案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
3.2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和任务。
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
3.3 教学内容:3.3.1 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3.3.2 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步骤3.3.3 化工设备设计的原理3.3.4 化工设备设计的方法3.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化工设备设计的重要性、基本步骤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