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五章 课程结构
- 格式:docx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中介;2、教育影响桥梁;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 ——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 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 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1.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第五章课程结构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
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
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特点:
优点: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点: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科课程历史悠久,提出的人有: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夸美纽斯比较完整的提出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科“多方面的兴趣”。
英国的斯宾塞从教育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观点和知识价值出发,为学科课程作出新的论证。
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
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接教学的课程。
)
(二)活动课程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指导的。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地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
我们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的。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隐性课程是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提出的。
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递进关系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
1三层结构:1物质——空间类。
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可能产生负效应)
2对人的情、意方面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功能:
1 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节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一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计划。
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一)教学大纲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
三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和课本。
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主要部分。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上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螺旋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的三个隐喻。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