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说内涵深析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知。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义以及独特的氛围。
它是通过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艺术构架创造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激发。
本文将以几个著名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方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和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创造出了浓郁的意境。
其中最能体现出意境的是贾府景色的描写。
作者通过精心描绘,将贾府的宏伟壮丽和静谧古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感受到贾府的华丽、雍容和庄严。
这种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运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和巧妙运用。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追寻。
整个小说充满了温馨、伤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怀念。
在书中,作者以复杂的文字结构和独特的叙述技巧,创造出一种流动而时常模糊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深夜的梦幻世界,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和珍贵。
普鲁斯特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和词汇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梦幻迷离的意境。
除了小说,诗歌也独具一格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以编织家乡、家人和自然景色的形象,创造出一种宁静、温暖而感人至深的意境。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从而引发自己对家的追忆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上只是对文学作品意境的简单分析,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最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的部分,它既需要作者的精心编织,也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和理解。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
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
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
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
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
“意境”在文学中的特征及作用探析作者:马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摘要:所谓“意境”,起源于道家“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在文学作品中是指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与表现的情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情调或者艺术境界,是虚与实、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意境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方式。
意境具有时间性、当下性、二重性的特征。
意境的分类大致有刘熙载分类法和王国维分类法。
我国对意境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深入研究“意境”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意境起源分类特征一、“意境”说的起源及发展“意境”说渊源于道家在“虚静”、“空灵”、“心斋”、“守静”、“坐忘”中而能显现“玄通”、“玄览”、“神遇”、“意致”的能力和能传道、悟道的思想,使中国古代诗学一直贯穿、围绕着一条以意境说、境界论为核心的主线。
境界一词在先秦就有了,诗经就有“疆”、“境”等字眼,《国语》、《左传》、《列子》等出现了,毛诗序就有境,疆也,从逻辑上产生的“境”是疆土,是空间上的概念,以后就变成了“境”,在许慎之前就产生了,说明“境”产生得比较晚,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
庄子曰:“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这里的意致指的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需要用心去思考的那些精妙和无形的东西。
另外,庄子在《庄子·天地》中还提出了“象罔”的说法,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空灵、玄妙的结合。
其实意境的主要内涵也就在于“意致”和“象罔”。
只有达到言辞无法描绘,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认知与审美统一的至高境界。
总之,老庄认为传道、悟道贵在一种自我领悟、思考,这种境界没有具体含义,无法用语言交流。
这也是“意境”最玄妙的精神源头。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第一次用“境”这个词来评价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这可以被看做是文学意境论的开端。
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之后,意境的概念全面形成。
中国与西方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对艺术美之奥妙,作了深入的、长期的探索,其结晶就是意境说与典型论。
这正是意境说与典璎论最根本的相同之处。
然而。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的丰厚之土壤,使得这种共同探索的结晶闪现出璀灿夺目的迥异色彩。
意境说与典型论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主观与客观主观与客观,情与景,这是构成文学艺术之“二原质”。
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情与景的妙合无垠。
无论是典型还是意境,它们都必须两者兼有,苟缺其一,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典型与意境绝对不是一码事。
典型论与意境说最基本的特征与区别是典型论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典型论注重于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
西方从具有商业性与宗教性的社会产生了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摹仿再现的叙事文学传统.典型论即产生于这一传统,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典型论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
这些因素决定了典型论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偏重于客观生活的再现。
典型论反对作家自己跑进作品里去没完没了地抒发议论.而主张倾向应当从作品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与典型论相反,意境说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这种特征是被从具有宗法性与农业性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出来的以表现为特征的抒情文学传统所决定的.并受影响于儒家学派的文学起源论——“物感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意境说在偏重于主观情感抒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客观形象的描绘。
两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描绘形象之目的不同.典型论追求的目的是描绘客观形象;意境说的目的是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
二、人物与境物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作为中西文艺审美核心的意境说与典型论,当然都要求描绘出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但两者有所偏重。
意境的形象偏重于描绘境物,典型的形象偏重于描绘人物。
这种差别主要是中西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造成的。
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主要是摹仿人物的行动.中国的抒情文学传统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情感。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能明白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象和意境不但是诗词本身的精髓,更是理解和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
这对教育者来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一、明白意象:从具象到抽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理解意象,需要将具象的词语与抽象的意蕴联系起来。
1.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不光是皎洁的月光,也喻示着思乡、离别、怀人等情感。
2.联系意象的背景:解读“花谢”需要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丰富的意蕴。
例如“江山如画”、“落霞孤鹭”等,要引导学生参与解读和分析,才能明白意象的整体意蕴。
二、体会意境:从意象到情感意境是诗歌意象共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综合表达。
亲身体会意境,需要从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
1.感受意境的色彩: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感受意象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等情感。
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意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意境。
2.理解意境的层次:意境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表达。
有的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需要细致分析才能体会。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愁绪,但通过对镜顾容和夜吟的描写,却将主人公的内心愁绪充分展现出来。
3.切身体会意境的意蕴:诗歌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之情,“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不羁豁达。
三、发挥意象和意境:从理解到创作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可以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作文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1.借物抒情:将意象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分析[摘要]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概念解释,及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了解,认识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和运用方法,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内涵方法中国造园艺术博大精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景观设计艺术最丰富的遗产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及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具有辉煌的成就。
其讲究造园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自然精神为目的,包含多种艺术门类,建筑、雕塑、山水画、书法、文学、植物学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气质,从而表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效果。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在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周文王营建宫苑,最早为囿,意为圈起的自然风景区。
而今的中国古典园林意为种植花草树木流传下来的供人游赏和休息的风景区。
这样的定义在很长时期被认为是标准和典范的。
中国五千年文化根基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同中国古典园林画,中国的诗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东晋唐宋年间是园林意境思想的源头,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游记是当时的文化方向,其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
园林在这时期形式也发生转变,由建筑为主体内容转为以山水为主体内容。
由夸富尚奇为文化内涵转为以自然山水之情为设计艺术处理。
从此便产生了园林的意境问题,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中“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已感受到园林艺术的意境了。
田园画家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感受,明画家沈周用“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去体现其中微妙的意境。
陶渊明、王羲之、柳宗元、欧阳修、白居易等人更是园林的设计者与创作者,后期的计成、李渔、石涛也是道德高深并给予文化修养与一身的大艺术家,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宝藏。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和运用方法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是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其思想内涵是比直观更为深刻的。
诗词意境解析乡愁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乡愁,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被许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出来。
诗词意境是指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情感、境界等给读者带来的意境和情感感受。
本文将对乡愁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诗词意境解析乡愁乡愁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在诗词中往往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和表达来展现出来。
乡愁的意境常常以山水田园、亲人相伴等方式呈现,营造出一种怀旧、思乡的氛围,唤起读者的共鸣。
首先,在描绘乡愁的意境中,山水田园常常被用来传递乡愁的情感。
比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写戍鼓声、边秋寒雁以及故乡的明月等,诗人刻画出了边塞戍楼中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诗词中对乡愁的表达常常以亲人相伴的方式展现。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老人半醒犹断梦,关山春入柴门。
”这两句诗将老人的醒梦、关山春色与柴门相连,勾勒出了诗人在异乡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诗词意境解析乡愁主要通过山水田园、亲人相伴等方式来表达。
这些描绘与情感的表达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了乡愁特有的意境。
二、诗词情感表达乡愁在诗词意境的基础上,乡愁这种情感更深层次的表达则体现在诗词的情感描写和表达方式上。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将乡愁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词中对乡愁情感的描写往往细腻而含蓄。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所感受到的乡愁之情,情感含蓄而细腻。
其次,在乡愁情感的表达中,诗人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乡愁的情感内涵。
李白的《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通过以孤蓬的征途比喻自己的离乡之旅,诗人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又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寓意。
总的来说,诗词情感表达乡愁主要通过细腻而含蓄的描写以及独特的比喻、拟人等手法。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禅意哲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意象的古典诗词,往往能够传达出禅意哲思。
本文将对古典诗词中的禅意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能够通过丰富的意境和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古典诗词中,禅意哲思常常以抽象的方式被表达出来,通过对自然、人生、心灵等方面的描绘,引起读者对于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壮丽景色来唤起读者的凝思。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无情流逝的道理。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人们的追求和不断超越的观念,它喻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和极致追求,与禅宗思想中的“修行在日常”相呼应。
其次,我们来看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衷于猎事的年轻人,通过狩猎的场景来展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表明主人公在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而“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则暗示了人生欢乐与挫折交织的复杂,其中包含着禅意哲思的“随缘”和“看破红尘”。
最后,我们来看明代诗人唐寅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以长江的东流为背景,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幻。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传达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炎凉,呼应禅宗思想中的“无常即常”。
通过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唐寅展现了“一切皆空”的禅宗观念。
以上只是对古典诗词中禅意哲思的简单解析,实际上,古代中国文人墨客们以诗词为媒介,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简析宋代词境的开拓与境界说作者简介:方晓峰(1989—),男,汉族,浙江杭州千岛湖人,文学学士(本科),单位: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和唐诗宋词的探究。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登上了北宋词坛之后,他们在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基础上开拓革新,开创性的步入宋词迅速发展的轨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开拓词境的尝试。
大多词人在经历出仕不顺之后,充实自己的人生感受,作词上趋向社会现实生活之外,通过对物、人、事的表现,扩大想象的空间,使人如临其境,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
本文将简析宋代词境的开拓与境界说,并以王国维写词境为例谈词作体现三重境界。
关键词:词境;开拓;三重境界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词境即“词的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但意境并非所谓的境界,境界有很多种类型:描写的景物、抽象思维领域、修养造诣的不同阶段等。
而意境若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在古文写作中,通过传统的美学描绘,将时空境象的描绘,达到与作者情感的高度融汇之后,便是所谓的文学艺术境界。
一、意境与文学意境的起源(一)意境来源于传统绘画艺术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就出现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最早出现意境的是在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下,山水画创作开始进入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
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前代文人画家的兴起,特别是“情境”和“意蕴”说的提出,使宋代词作带有更深层的文学内涵和韵味。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摘要】任伯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意境和审美思想。
本文从任伯年绘画的意境、审美思想、意境与审美思想的关系、审美价值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任伯年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意味和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表现,展现出对艺术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注重表现内心情感的流露和超越形式的美感,为观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任伯年绘画的审美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风格特色。
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任伯年绘画的意境与审美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引言、任伯年绘画的意境、任伯年的审美思想、意境与审美思想的关系分析、任伯年绘画中的审美价值、任伯年绘画的艺术特点、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任伯年(1895-1983),福建籍画家,擅长写意花鸟、山水,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审美理念。
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清雅、静谧的氛围,他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眼光,将自然界中的景物描绘得深邃而富有内涵。
他注重捕捉自然万物间微妙的变化和气息,将这种自然的美感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之中。
在任伯年的画作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美感,让人产生一种超然物外的美的享受。
通过对任伯年绘画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意境和审美思想,进而去感受和体验他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美感。
任伯年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任伯年的绘画意境、审美思想以及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2. 正文2.1 任伯年绘画的意境任伯年绘画的意境体现在他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的超然与深沉的氛围中。
诗歌意境的深度分析作者:韩万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9年第01期诗歌意境是情景交融所层递出现的艺术形象。
对“意境”概念的解读应把握“情景交融”“层递出现”“艺术形象”这三个关键词点。
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意境”是被定义概念,“情景交融所层递出现”是“意境”的本质特征,即“情景交融所层递出现”就是“意境”同这个属里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种差,“艺术形象”是属概念。
下面对三个概念涉及的内容谈谈课堂教学实践解读。
一、情景交融解读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曰:“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清代朱庭珍《游园诗话》曰:“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
”二位文论家都强调“情景交融”,实乃重要,它是意境的特点、要素:情兼指情感(喜怒哀乐类)与思想认识(或曰意:情中有意在,沉淀着理性的内容),景兼指自然景物与人生事实(事情,事件)。
既然意境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情(或意)与景(或事)。
概念告诉我们,它既不等同于意境,但意境又离不开它且以它为基础的,若舍情景交融,意境便无从产生。
但有的人不认可“情与景交融”是意境的构成要素。
举出李清照的《绝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的《示儿》…等来证明“写景与意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意境鲜明、优美的诗,就没有一个景句”这种观点。
我们以为持此观点的人可能对景物作了狭隘理解,忽略了欣赏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有些诗句固然不是景句,却能唤起人们对某种“景”(包括事)的联想和想象到知识中产生出意境来。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两句暗含着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自称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把刀自刎的历史事实和悲壮举动。
读这两句诗时,我们眼前不是呈现出了这幅壮烈的充满悲剧气氛的历史画面吗?后两句是写事,也是广义的写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它与作者的情意交融后,意境才得以出现。
诗词意境解析先秦诗词的思想与哲学内涵剖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很多具有深刻意境的诗词问世,展现了当时的思想与哲学内涵。
本文将对先秦诗词的意境进行解析,探究其思想与哲学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意境体现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其影响也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诗词之中。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先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和谐意境的体现。
比如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中,他以壮丽的词句描绘了自然景观,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写到:“沅湘之姿兮,媚于我闺。
念郁邑之多暇兮,恣游游于山川之上。
”这句话展现了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善良。
这种和谐与善良的意境也可以在先秦诗词中找到。
例如,孔子弟子曾子所作的《郑风·斑鸠》中,他以淳朴的词句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亲近:“斑鸠晨飞兮,灵鸠兰止。
”这句话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温馨亲密的意境。
二、道家思想的意境体现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追求自然真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要内容,对先秦诗词的意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
在先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深远的自然主题和与自然共鸣的意境。
例如庄子所作的《蝴蝶》中,他以诗意的笔触描述了自然的美景,表现了他与自然的相通与融合:“胡为乎穷山之王,径寝薪乎溪之隅。
”这句话展现出了作者在自然中追求自由和平静的意境。
此外,道家思想还注重人的内心修养与静心感悟。
在先秦诗词中,也有很多体现了这种内心修养的意境。
例如,庄子所作的《逍遥游》中,他以富有哲理的词句表现了个体对于外在世界的超越和对内心真理的探寻:“于穷岳之宴息兮,不知其所止。
”这句话展示了他对于世俗界限的超越,体现了道家思想的静心感悟。
三、墨家思想的意境体现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强调平等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文学作品中意境美分析张萌意境是历代山水大师的不懈追求,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根植于山水画的表现中,由于每一位画家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不同,使他们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但画家们通过笔墨技法以及在作品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艺术感受。
艺术作品带给我们若有若无的想象余地,让我们回味无穷的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空间的就是意境。
本文主要阐明了意境美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如何表现的,其次也通过一些大师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意境美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一部分内容,也使观赏者产生了一种愉悦感,通过对中国山水意境美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意境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可以使我们受到一定的艺术启发。
一、山水画中的意境美(一)虚实结合中国绘画强调“虚”和“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留白”,这也是艺术表现中常见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给画面留下空间感,也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更多想象的余地,让艺术作品呈现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
比如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就善于描绘“边角山水”,马远多用水墨来描绘山水,马远继承了李唐的艺术风格,他喜欢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
比如他的传世作品《踏歌图》中,主要表现了农民们欢快喜悦的场面,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构图上改变了全景式构图,采用了边角画法,带给我们一种优美与宁静的感受,这种艺术风格十分独特,使画面具有空灵感,其风格也代表了南宋绘画的新局面。
夏圭的著名艺术作品《溪山清远图》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其画面构图也别具一格,夏圭继承了马远,画面空间十分阔大,是南宋大笔触简括风格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均有一种诗意的韵味。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一幅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我们可以把空白想象成天地万物,因此,在欣赏一幅山水作品时,需要融入我们想象和感悟去细细品读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究竟是什么。
(二)笔墨相融中国山水画在北宋时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作品十分富有韵味,他的山水画来源于他对大自然深切的热爱。
登高原诗词意境解析与传统文化内涵登高原,密林掩映,山川交错,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登高一直被视为一种追求心灵解放、修身养性的行为。
登高原的诗词意境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登高原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各种自然景物和丰富的意象。
诗人们以凝练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高》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泽畔青丝褥,郁郁百花洲。
”这幅画面如梦如幻,境界清丽,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登高原的诗词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登高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符号意义。
它象征着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高尚情操和涵养美德的追求。
《清明上河图》中的登高一幕就展示了这种意境,画家通过描绘一幅欢快祥和的登高场景,向人们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登高原的诗词也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
登高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行为,更是对内心的追求与升华。
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繁和俗世的琐碎,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协调。
在唐代文学辞章中,常常出现诸如“登高望远”,“感慨万千”等词句,形容诗人在登高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寄托了他们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登高原诗词意境解析与传统文化内涵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
登高原的壮丽景象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而诗人通过作品又寄托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登高原的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雄奇壮美,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登高原的诗词意境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和解析这些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与美丽,还可以领悟到古代士人对高尚情操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登高原的诗词意境与传统文化内涵将永远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蕴。
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探析“境界”说作为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向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然而,因王国维本人并未对“境界”内涵作一明晰界定或详细阐释;同时,即使在提出“境界”说的名著《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表义,从而导致众多论者因未细致考查,误将“境界”、“意境”混为一谈。
1945年,刘任萍在《人间世》第17期发表了《境界论及其称谓来源》一文,提出“…境界‟之含义,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1],首开将王国维“境界”解释为“意境”之滥觞。
此后,众多论者,如林雨华、张文勋、佛雏等,均将王国维的“境界”解释成“意境”,甚至干脆等同于“意境”。
北京大学李铎博士在其于200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书中也提到:多数论者认为“由于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多次使用…意境‟这一术语,而且其…意境‟之所指亦近于《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因而视…意境‟等同于…境界‟”[2]。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用“意境”解释王国维的“境界”,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行得通,但终归只能适用于摘章寻句的解释,只要通观《人间词话》全书,即可发现其局促与片面。
一、“境界”与“意境”有各自的内涵多数论者大抵从《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一句,得到“境界”“实合…意‟与…境‟二者而成”、即是“意境”的结论。
然而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王国维虽对“境界”的内涵未作详细阐释,却通过《人间词话》中对各家词作的品评,隐约地表出了其实义,并将“境界”作为评价词的艺术美的基本原则(“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第一则);同时,王国维以品评各家词作来暗表“境界”之内涵,是通过《人间词话》这一整部论著来达成的,如言“太白纯以气象胜”、“飞卿之词…深美闳约‟”、“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等语中的“气象”、“深美闳约”、“神秀”、“赤子之心”、“意境”、“雅量”等命题,实际上均为“境界”的表象。
如何探究“境界”的实质内涵,一方面要整体把握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以及《人间词话》的综合表述,“以意逆志”探寻真义;另一方面,须从“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语源、各自的内涵以及之间的关联、区别入手。
(一)“意境”的语源及内涵“意境”首见于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3]。
李铎博士认为,“…意境‟不是连绵字,…意‟与…境‟是可以分训的”,“王昌龄的…意‟指向…心‟,…境‟则更多的是…物境‟”,“当…意境‟以并列结构的语义出现时,其所指也非常明了,即是…情‟与…景‟的合一。
”[4]这一论述是正确且精辟的。
“意境”作为“情”与“景”的合一,向来得到中国文论的认可并传承。
王国维在1907年托名樊志厚所作的《人间词乙稿序》中,也将“意境”看成是“意”(情)“境”(景)合一。
他写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指出了“意境”不仅是“意”与“境”的合一,而且“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达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交融。
林雨华在其《也谈王国维“境界”说》一文中,虽错误地把王国维的“境界”等同于“意境”,但其对“意境”内涵的分析,是比较中肯恰当的。
他论道:“可以说,…意境‟或…境界‟,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意境‟或…境界‟又是读者艺术欣赏时的心理状态。
”[5]之所以说该论述比较中肯,符合“意境”真义,是因为在其他人纷纷忽略文学形象产生的关键——读者这一维,而仅仅从作者创造的角度阐述“意境”内涵时(如“意境”真仅产生于作者,那么为何古今作品被评为真有“意境”的少之又少,即使已有“意境”审美自觉的王国维的词作,也非特有多少真正有“意境”的作品),他明晰地提出了上述观点,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众所周知,从发生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形象的产生,离不开宇宙、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而最重要的,只有形象与读者这两个要素。
正如赵炎秋在其《论文学形象意义的产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从来源上讲,这四个要素中的每一个都对文学形象的意义做出了贡献,但就意义的产生过程来看,起主要作用的则只有文学作品(也即文学形象)和读者两个要素。
这是因为,宇宙和作者(融入作品中的作者思想感情)等是流动的,体现在文学形象中的宇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还得通过形象本身来把握。
”[6]据此,笔者认为“意境”的内涵,实质上是指“情景交融、在审美观照的瞬时占据并充满了人的意识,使人…忘我‟同时又结合自身生活与所认识的世界,全身心投入到审美快乐的审美形式。
”例如我们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能不计身处南疆或北国,头脑中立即浮现千里戈壁或黄沙、一道孤烟、如练长河、金黄落日的画面,内心体验到一种“宏壮”的意象;而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即使身处闹市,头脑中也能浮现静谧的松林上有如水的月光照耀、凿凿石上有潺潺清泉流泻的“优美”意象。
(二)“境界”的语源及内涵1、“境界”的语源。
当前论者多认为王国维所“拈出”的“境界”一词是借用了佛经中的概念。
实际上,在佛学东渐之前,“境界”已作为连绵字而被周、秦人所使用。
正如李铎博士所证,在《列子?周穆王》中即有“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之句,《后汉书?仲长统传》中有“当更置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之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也有“又诸将备守各有境界。
”[7]但当时的“境界”仅指“土地的界限”,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境界”的第一种解释相同。
佛学东渐以后,译经者将梵语“Visaya”译为“境界”,使“境界”内涵有所拓展,有了“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我得之果报界域”,以及所见之物、视野(如《五灯会元》卷六中“问:…和尚自住此山,有何境界‟?师曰:…丫角女子白头丝‟),乃至个人的感受能力之所及、或精神上所能达到的境地(如《五灯会元》卷四中“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碍无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
发展到后来,本不关情感的“境界”,取代了佛经中的“景象”的意义,而且还与“情”联系起来。
[8]如布颜图《书画心学问答》中即有“情景者,境界也”之谓。
2、王国维的“境界”。
对于提出“境界”说,王国维自己是沾沾自喜的。
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写道:“但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本来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此语也可反映在王国维的心中,“意境”与“境界”是不同的,王国维于1907年作《人间词乙稿序》,曾就“意境”以及其内涵、作用,花大笔墨作了阐释与标榜,时隔仅一年,何须另“拈出”新语以“境界”论词?)。
李铎博士认为:“王国维选用…境界‟这一连绵字是为了使这一概念更准确、更具体。
”[9]然而如前所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并没有对“境界”的内涵作详细阐释,故而,探究“境界”实质内涵,还得从对王国维文艺美学观以及《人间词话》整体观照得来。
(1)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
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叔本华的一生,所主张的是“唯意志论”和人生悲观、虚无。
基于此,他认为艺术是人生暂时解脱痛苦的方式,人通过审美,可暂时泯灭意志,得到暂时的“休息”。
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打着叔本华的深深烙印。
他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写道:“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
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罚之:此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可以说,“王国维对艺术的认识是基于人生是痛苦的,艺术可使人暂时…休息‟的基础上的。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须臾之物”(见《人间词话附录》第一六则),正是肯定“境界”可使人暂时“休息”和“平和”,是美的重要形式和审美标准。
(2)王国维所谓的“境界”。
1)“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表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及删稿、附录(以通行本为准,有将《人间词话》分为正稿、未刊稿、删稿、附录的)中多次提及“境界”。
虽有时作“层次”解(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人间词话》第二六则),有时作“景”、“象”解(如“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人间词话附录》第十六则),然而更多的作“审美尺度”和“审美形象”解。
《人间词话》第一则云:“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开宗明义地将有无“境界”作为词作审美尺度;第二则指出“境界”有“造境”,有“写境”,且“造境”、“写境”是理想(即浪漫主义)与写实(即现实主义)“二派之所由分”;第四则继而将“无我之境”释为“优美”,“有我之境”释为“宏壮”,即指出“境界”是美的形式与审美形象;第六则又谓“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指出“境界”源于现实,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第七则以实例表述“境界”的生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因十则以后,均为以“境界”为尺度品评各家词作,故而第七则乃解读“境界”的重要“文眼”。
李铎博士认为,“为什么著一…闹‟字境界便能全出呢?我们试着把…闹‟字换作别的字,如…出‟…足‟…溢‟…现‟…多‟……只会觉得眼前有红杏而无别的东西,它显得单调、呆板,调动不起来我们的情趣。
惟有这…闹‟字才能把春天的景象…全部呈现给了人的意识‟,使全句乃至全篇所描绘的景象在瞬间占据了我们的意识。
花弄影的…弄‟字也有同样的作用……”,[10]比较完备地说出了“境界”的功用,即“境界”能使人产生共鸣和得到强烈地审美享受。
2)“境界”有多种表象。
如前所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气象”、“深美闳约”、“神秀”、“赤子之心”、“意境”、“雅量”,均为“境界”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象;同时,“气质”、“神韵”(“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矣。
”—《人间词话删稿》第一三则)、“章法”(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人间词话删稿》第一六则)、“风骨”(“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亦如明初诚意伯词,非季迪、孟载诸人所敢望也”—《人间词话删稿》第三一则)、“气格”(“唐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