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90.22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临安春雨初霁》2. 学科领域:高中语文3. 教材版本:统编版4. 课型:选择性必修下册5.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6.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临安春雨初霁》;(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分析;(2)诗人的情感抒发;(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转化为诗人的情感;(2)如何评价诗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抒发;(2)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临安春雨初霁》;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抒发;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思考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临安的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被誉为“南宋诗坛第一人”。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临安春雨初霁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韵律优美。
2.2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临安”、“春雨”、“初霁”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2.3 诗句赏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春雨初霁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4.1 诗歌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4.2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面临着金朝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国家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第五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5.1 诗歌的审美价值:临安春雨初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5.2 诗歌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6.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句解析和主题探讨。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春天为题材的诗歌。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
3.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
2.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课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是时刻盼望着杀敌报国、收复中原,有着终生不渝之爱国情怀的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热爱生活的陆游;“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那是深藏爱情悲痛,一生忠贞的陆游。
家国情怀,民族担当,我们看到了陆游的坚定如山,热情奔放,也看到了陆游的闲情雅致,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别样的陆游。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⑴语言构建与运用:理解全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⑵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⑶审美鉴赏与创造,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赏析古典诗词的意蕴之美。
⑷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陆游壮志难酬、无路清缕的悲愤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敕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Ta是谁?大宋是盛产文人的时代,猜一猜图片中的人物及下面诗句的出处.分别是:岳飞《满江红写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常怀望断》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语猜诗人。
他是历史上最知名的爱国诗人。
他是文学史上诗作最多的诗人。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忧伤。
他是谁?他就是陆游。
梁启超曾赋诗:诗界T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用他的一腔爱国热情,用他的一腔深情,在宋代,书写了一篇篇绝世的佳作,至今读来,余味不绝.二、情境任务一:你作为学校文学社的成员,要出一期“走近陆游”的名人专栏,请为专栏设计板块并拟题。
1、佳作赏读(全班诵读)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南大作他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H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我心目中的陆游(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欢迎同学们投稿。
为了进一步了解诗人,请大家认真观看陆游一生的轨迹.他的创作记录着他坎坷的一生。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的美和艺术表达的美。
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
难点:由诗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导入:请大家看这幅画:“杏花春雨江南”(展示图片)云霞一般的杏花,烟雾一样的春雨,如果这时我们身处杭州,身处这幅画中,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一定是很惬意很开心的吧!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古人,就在杏花春雨的杭州,却是一肚子的牢骚和郁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临安春雨初霁》,答案就在这首诗里。
2、朗诵并释义: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XXX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些年世态情面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富贵?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
深幽大街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
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
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弄脏。
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3、知人论世:如果只看诗的字面意思,我们一定是一头雾水,诗人罗嗦了这么一大堆,究竟他想说什么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XXX 其人,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1.XXX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诗坛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整理出资料,一会儿由小组代表给大家说一说(讨论用时2分钟,回答问题2分钟)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是老师的准备的资料,大家参考一下(PPT)知道了XXX是个什么人之后,我们还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就是创作背景。
2.XXX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包括大的时代背景和写这首诗时作者的情形。
请大家看看自己手头的资料和老师幻灯片上的资料,看完后自己再把这首诗默读一遍,思考一下(2分钟)4、深入解读:大家齐读一下首联,3.两小句,XXX一句感慨、一句发问,大家分析一下,他在感慨什么,问什么?(PPT)答案就在这儿:和XXX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背诵自己喜欢的诗。
了解陆游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
3、学习诗歌以乐景写哀情以及用典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诗人客居京华的抑郁惆怅、壮志难酬的焦康和悲愤,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激起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学习诗歌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陆游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诗歌朗诵音频等。
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为“古诗词诵读”单元,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官场的黑暗,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
3、学生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古典诗歌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目标。
教学过程【知人论世】人物简介陆游(1125年-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的孙子。
生平简介陆游生于北宋末,少年即怀爱国之志。
30岁礼部初试第一,因秦桧排斥未得录用。
秦桧死后,34岁以进士入仕,36岁任京官编修实录,升至宝章阁待制,后遭贬谪。
46岁起任夔州通判,48岁投身军旅抗金。
54岁任江西地方官,再遭罢免。
晚年知严州,后被革职,退居家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临安春雨初霁》,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语言和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基本韵律和意象;(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教学难点:(1)诗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2)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陆游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和敬意。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词,理解基本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课堂讲解:(1)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象;(2)解读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探讨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4.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4.6 课后作业:(1)背诵诗词;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5.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5.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给予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经典7篇】《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质疑解难探究合作篇二(一)朗读诗歌,整体把握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陆游的诗一贯读来雄奇奔放,沉郁悲壮。
而这首诗读来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2、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诗歌的题目来看,“春雨初霁”即雨后初晴,本该惬意愉悦,而此诗我们却读出了一种惆怅与悲叹。
3、齐声齐声朗读诗歌并思考,诗人为何而悲叹惆怅(二)背景介绍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谁知道,孝宗一席“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附咏自适”之语,让陆翁从头凉到脚,这不明明白白告诉雄心勃勃的陆翁:给你官职,给你俸禄,给我闭嘴;忘记你的恢复之志,游山玩水去吧!让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陆游大失所望,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由此看来诗歌表达的还是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而这种情感在全诗当中是如何表现的?(三)解疑合探,品读情感小组讨论:1、诗歌当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应该是那几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加以分析?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语言清新隽永成为广泛传诵的名句,请从分析“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的角度赏析这两句。
3、颈联“闲作草”“戏分茶”表面上表明诗人闲居的雅趣,实际上又有何深意,试作分析?明确:1.A.世态炎凉,官场腐败,是谁让我客居京城现如今却蹉跎岁月,百无聊赖,与其在风尘中哀叹不如清明之前早早的回家。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无奈。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绵绵、杏花繁盛,极尽江南春光明媚深幽之态,连孝宗看后都连声称赞。
雨下着春过,花落时春深,美诗美景,历经流年,总能唤起与表达我们对春天的感受。
而在那个春天,在那句诗中,诗人陆游心里有何种滋味?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
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
因此立下了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人生经历青年时期少有才名,20岁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却被秦桧除名。
40岁1164年,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47岁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任军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51岁1175年,范成大守川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而被免掉官职……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古代诗歌选修《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第一篇:古代诗歌选修《临安春雨初霁》教案[古代诗歌选修《临安春雨初霁》教案]古代诗歌选修《临安春雨初霁》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诗的文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选修《临安春雨初霁》教案。
2.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二、学习要点1.鉴赏《临安春雨初霁》。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诗的鉴赏方法。
三、作者生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
陆游出生于战乱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赶上靖康之乱,随他的父陆宰离开中原。
他小的时候受父辈们熏陶,关心国事,?很早就立下了击退胡人,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
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免职。
但陆游的爱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是最有力的证明。
陆游的生活经历: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其间,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迈的军营生活的激发,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奔放的风格。
至此,他的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写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
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陆游与江西诗派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师从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受曾、吕二人的影响较深。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
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
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
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
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重点难点】1、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由诗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提到“金戈铁马”“气吞胡虏”我们脑海当中首先出现的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形象。
二.质疑解难探究合作(一)朗读诗歌,整体把握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陆游的诗一贯读来雄奇奔放,沉郁悲壮。
而这首诗读来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2.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诗歌的题目来看,“春雨初霁”即雨后初晴,本该惬意愉悦,而此诗我们却读出了一种惆怅与悲叹。
3.齐声齐声朗读诗歌并思考,诗人为何而悲叹惆怅(二)背景介绍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谁知道,孝宗一席“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附咏自适”之语,让陆翁从头凉到脚,这不明明白白告诉雄心勃勃的陆翁:给你官职,给你俸禄,给我闭嘴;忘记你的恢复之志,游山玩水去吧!让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陆游大失所望,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由此看来诗歌表达的还是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而这种情感在全诗当中是如何表现的?(三)解疑合探,品读情感小组讨论:1.诗歌当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应该是那几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加以分析?2.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语言清新隽永成为广泛传诵的名句,请从分析“小楼”“春雨”“杏花”等意象的角度赏析这两句。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3.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
3.3 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图片等。
4.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临安的历史背景。
4.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临安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临安春雨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帮助学生记忆。
5.3 翻译与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释生词和注释。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4 分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5.5 表达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临安春雨的短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如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5.6 小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课题登快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铿锵。
(2)结合注释,疏通本诗的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知识,体会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会陆游看似闲散无聊举动下蕴含的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幽愤。
教学重点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笔记本记笔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以往的古诗鉴赏学习中,大都是从“知人论世”开始的,(‘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在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时候,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陆游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陆游生于南宋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歌,体现了人生和文学上的双重特点:人生追求方面豪壮爱国,主张北伐;文学上写下了数千首慷慨悲壮的爱国诗歌。
”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临安春雨初霁》,走近陆游。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具体章节为《临安春雨初霁》。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描绘了临安春雨初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分析《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举例解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
(2)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举例解释: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临安”、“春雨”、“初霁”等)和语言(如“喜”、“叹”、“愁”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临安春雨初霁》,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举例解释: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从而提高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修辞手法。
以诗中的“喜”字为例,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个字,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重点:体会《临安春雨初霁》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临安春雨初霁》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以诗中的“临安”和“春雨”为例,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时间和季节,作者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两个意象,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并学会运用这些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学重点: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节奏和韵律。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节奏和韵律。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课标依据:(一)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本课主要涉及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课程目标中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鉴赏文学作品几个要求);(二)内容: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本课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几个部分);(三)实施: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四)评价: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特点;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教材分析(一)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本课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四首,是该部分所选继《登快阁》后的一首诗,不仅有利于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还能发现诗人隐于细节之中的郁闷和惆怅。
(二)本课教学内容的编写思路与结构特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导入是为了体会陆游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诗歌并介绍创作背景;诗句鉴赏是为了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升华拓展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陆游的了解,为学习其他诗歌做铺垫;作业布置是为了检测课上所学的关于陆游晚年的生活境遇及抑郁不得志的情怀的相关知识;(三)本课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处理的情况:篇目选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第四首,其他资源包括自制PPT、陆游相关的背景材料、配套练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