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83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第二章药剂卫生1.5~3分14大考点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品卫生标准:致病菌、细菌、霉菌、酵母菌;2.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原料、辅料、设备、环境、人员、包材;3.空气净化技术;4.净化级别及其适用范围。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2一、药品卫生标准——高标准、严要求。
药剂是直接应用于人体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生命安危。
药剂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可导致其变质、腐败,疗效降低甚至失效,可能产生危害人体的物质,因此制药卫生显得十分重要。
各国对药品卫生都有严格规定,以保证药品能安全、稳定、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3卫生学标准——就在我们身边。
2011年卫生部发出通知,从12月21日起,新国标将正式实施,对于速冻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将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
金葡菌——致病菌——局部用药不得检出。
一部附录:规定了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附录: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41.致病菌(不得检出)(1)口服: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2)局部: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鼻、呼吸道:金+铜+肠阴道、尿道:金+铜+梭+念珠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5★背记技巧★:口服大肠埃希无动物还去沙门菌局部葡萄铜绿假鼻呼也无大肠菌阴道尿道梭念珠附录规定致病无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6最佳选择题:阴道、尿道的给药制剂没有规定不得检出A.梭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大肠埃希菌E.白色念珠菌【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鼻、呼吸道: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道、尿道: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梭菌+白色念珠菌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72.细菌、霉菌、酵母菌-CFU·菌落单位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8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21000001093.无菌制剂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标示无菌局部给药制剂——手术、烧伤、严重创伤4.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5.霉变、长螨:以不合格论。
第二章散剂和颗粒剂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的一般规律A、毒、剧药需要预先添加乳糖、淀粉等稀释剂制成倍散,以增加容量,便于称量B、吸湿性强的药物,宜在干燥的环境中混合C、分剂量的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大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小者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2、比重不同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A、等量递加混合B、多次过筛混合C、将轻者加在重者之上混合D、将重者加在轻者之上混合E、搅拌混合3、不影响散剂混合质量的因素是A、组分的比例B、各组分的色泽C、组分的堆密度D、含易吸湿性成分E、组分的吸湿性与带电性4、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的一般规律A、剂量小的毒、剧药,应根据剂量的大小制成1:10,1:100或1:1000的倍散B、含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他组分或吸收剂吸收C、几种组分混合时,应先将易被容器吸附的量小的组分放入混合容器,以防损失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小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者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5、调配散剂时,下列物理性质中哪一条不是特别重要的A、休止角B、附着性和凝聚性C、充填性D、飞散性E、磨损度6、关于散剂的描述哪种是错误的A、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B、散剂与片剂比较,散剂易分散、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C、混合时摩擦产生静电而阻碍粉末混匀,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D、散剂与液体制剂比较,散剂比较稳定E、散剂比表面积大,挥发性成分宜制成散剂而不是片剂7、散剂按组成药味多少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倍散与普通散剂C、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8、散剂按用途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倍散与普通散剂C、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荆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9、对散剂特点的错误描述是A、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快B、便于小儿服用C、制备简单、剂量易控制D、外用覆盖面大,但不具保护、收敛作用E、贮存、运输、携带方便10、关于粉体润湿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粉体的润湿性与颗粒刺的崩解无关B、粉体的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C、粉体的润湿性由休止角表示D、接触角小,粉体的润湿性差E、休止角小,粉体的润湿性差11、下列关于休止角的正确表述为A、休止角越大,物料的流动性越好B、休止角大于40°时,物料的流动性好C、休止角小于40°时,物料的流动性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D、粒径大的物料休止角大E、粒子表面粗糙的物料休止角小12、药物的过筛效率与哪个因素无关A、药物的带电性B、药物粒子的形状C、药粉的色泽D、粉层厚度E、药粉的干燥程度13、《中国药典》规定的粉末的分等标准错误的是A、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三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B、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C、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D、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E、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14、下列关于粉碎方法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处方中某些药物的性质和硬度相似,可以进行混合粉碎B、混合粉碎可以避免一些黏性药物单独粉碎的困难C、混合粉碎可以使粉碎和混合操作结合进行D、药品的大生产中湿法粉碎用得多E、自由粉碎效率高,可连续操作15、下列关于粉碎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干法粉碎就是使物料处于干燥状态下进行粉碎的操作B、湿法粉碎可以使能量消耗增加C、湿法粉碎是指药物中加入适当水或其他液体进行研磨粉碎的方法D、由于液体对物料有一定渗透性和劈裂作用有利于粉碎E、湿法操作可避免操作时粉尘飞扬,减轻某些有毒药物对人体的危害16、将一种物质研磨成极细粉末的过程叫做A、升华B、渗漉C、粉碎D、混合E、加液研磨17、有关粉体性质的错误表述是A、休止角是粉体堆积成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角B、休止角越小,粉体的流动性越好C、松密度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体积所求得的密度D、接触角θ越小,则粉体的润湿性越好E、气体透过法可以测得粒子内部的比表面积18、泡腾颗粒剂遇水产生大量气泡,这是由于颗粒剂中酸与碱发生反应后所放出的何气体所致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氧气D、氢气E、氮气19、颗粒剂的工艺流程为A、制软材→制湿颗粒→分级→分剂量→包装B、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包装C、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包装D、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包装E、制软材→制湿颗粒→千燥→整粒→压片→包装20、关于颗粒剂的错误表述是A、颗粒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B、颗粒剂应用和携带比较方便,溶出和吸收速度较快C、颗粒剂都要溶解在水中服用D、颗粒剂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及泡腾性颗粒剂等E、颗粒剂也有肠溶颗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等21、关于颗粒剂的错误表述是A、飞散性和附着性比散剂较小B、吸湿性和聚集性较小C、颗粒剂可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D、颗粒剂的含水量不得超过4.0%E、颗粒剂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冲入水中饮22、粉体的润湿性由哪个指标衡量A、休止角B、接触角C、CRHD、孔隙率E、比表面积23、当药物粉末本身(结晶水或吸附水)所产生的饱和水蒸气压低于环境中水蒸气分压时产生A、风化B、水解C、吸湿D、降解E、异构化24、CRH为评价散剂下列哪项性质的指标A、流动性B、吸湿性C、黏着性D、风化性E、聚集性25、一般应制成倍散的是A、小剂量的剧毒药物的散剂B、眼用散剂C、外用散剂D、含低共熔成分的散剂E、含液体成分的散剂26、散剂在分剂量时哪种描述是错误的A、机械化生产多采用容量法B、含毒、剧药的散剂在分剂量时一般采用重量法C、药物的流动性、密度差、吸湿性会影响分剂量的准确性D、分剂量的速度越快,分剂量越准确E、目测法在分剂量时准确性差27、组分数量差异大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A、长时间研磨混合B、配研法C、加吸收剂D、长时间搅拌混合E、多次过筛混合28、以下与六号筛对应的是A、65目筛B、80目筛C、100目筛D、120目筛E、150目筛29、有关粉体粒径测定的不正确表述是A、用显微镜法测定时,一般需测定200-500个粒子B、沉降法适用于100μm以下粒子的测定C、筛分法常用于45μm以上粒子的测定D、《中国药典》中的九号筛的孔径大于一号筛的孔径E、工业筛用每时(1英寸)长度上的筛孔数目表示30、有关粉碎的不正确表述是A、粉碎是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颗粒或粉末的操作过程B、粉碎的主要目的是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C、粉碎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固体药物的溶解和吸收D、粉碎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减少固体药物的密度E、粉碎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中的分散性31、有关粉体性质的错误表述是A、休止角是粉体堆积成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角B、休止角越小,粉体的流动性越好C、松密度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体积所求得的密度D、接触角越小,则粉体的润湿性越好E、气体透过法可以测得粒子内部的比表面积32、有关筛分的错误表述是A、物料中含湿量大,易堵塞筛孔B、物料的表面状态不规则,不易过筛C、物料的粒度越接近筛孔直径时越易过筛D、物料的密度小,不易过筛E、筛面的倾斜角度影响筛分的效率33、某药师欲制备含有毒剧药物的散剂,但药物的剂量仅为0.0005g,故应先制成A、10倍散B、50倍散C、100倍散D、500倍散E、1000倍散34、15gA物质与20gB物质(CRH值分别为78%和60%),按Elder假说计算,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A、26.5%B、38%C、46.8%D、52.5%E、66%35、配制倍散时常用的稀释剂不恰当的是A、糊精B、淀粉C、糖粉D、乳糖E、羧甲基纤维素钠36、以下关于吸湿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的CRH值B、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CRH愈大,愈不易吸湿C、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混合物的CRH与各组分的比例无关D、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一般应选择CRH值大的物料作辅料E、控制生产、贮藏的环境条件,应将生产以及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药物CRH值以上,以防止吸湿37、以下工艺流程符合散剂制备工艺的是A、物料前处理-混合-筛分-粉碎-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B、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分剂量-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C、物料前处理-粉碎-分剂量-筛分-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D、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E、物料前处理-筛分-粉碎-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38、以下有关粉碎的药剂学意义,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提高药物的稳定性B、有利于各成分混合均匀C、有助于从天然药物提取有效成分D、有利于增加固体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E、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制剂中的分散性39、我国工业用标准筛号常用“目”表示,其中“目”是指A、每英寸长度上筛孔数目B、每市寸长度上筛孔数目C、每厘米长度上筛孔数目D、每平方英寸面积上筛孔数目E、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筛孔数目40、测定粉体比表面积可采用哪种方法A、筛分法B、沉降法C、显微镜法D、气体吸附法E、库尔特计数法41、粉体学中,用包括粉粒自身孔隙和粒子间孔隙在内的体积计算的密度称为A、密度B、真密度C、粒密度D、堆密度E、高压密度42、表示各个粒径相对应的粒子占全体粒子群中的百分比的是A、对应分布B、数率分布C、积分分布D、频率分布E、累积分布二、配伍选择题1、A.含量均一B.获取粒径均匀的粒子C.将粒子的粒径减小D.促进药物的润湿E.提高药物的稳定性<1> 、粉碎的目的<2> 、混合的目的<3> 、筛分的目的2、A.定方向径B.等价径C.体积等价径D.有效径E.筛分径<1> 、粉体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称为<2> 、根据沉降公式(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称为3、A.最粗粉B.粗粉C.细粉D.最细粉E.极细粉<1> 、能全部通过六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是<2> 、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是4、A.气雾剂B.颗粒剂C.胶囊剂D.软膏剂E.膜剂<1> 、需要进行溶化性检查的剂型是<2> 、需要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剂型是<3> 、干燥失重不得超过2.0%的剂型是5、A.球磨机B.气流式粉碎机C.V型混合机D.冲击式粉碎机E.胶体磨<1> 、物料在定子和转子间的缝隙间受剪切作用而制成混悬剂或乳剂的设备<2> 、具有焦耳一汤姆逊冷却效应,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粉碎设备6、A.±15%B.±10%C.±8%D. ±7%E.±5%<1> 、平均装量1.0g及1.0g以下颗粒剂的装量差异限度是<2> 、平均装量6.0g以上颗粒剂的装量差异限度是7、A.闭塞粉碎B.开路粉碎C.湿法粉碎D.低温粉碎E.混合粉碎<1> 、连续把物料供给粉碎机并不断地从粉碎机中取出细粉的方法属于<2> 、在固体石蜡的粉碎过程中加人干冰的方法属于8、A.溶解度B.崩解度C.溶化性D.融变时限E.卫生学检查以下有关质量检查要求<1> 、颗粒剂需检查,散剂不用检查的项目<2> 、颗粒剂、散剂均需检查的项目9、A.混悬剂中药物粒子的粉碎B.对低熔点或热敏感药物的粉碎C.水分小于5%的一般药物的粉碎D.易挥发、刺激性较强药物的粉碎E.比重较大难溶于水而又要求特别细的药物的粉碎下列不同性质的药物最常用的粉碎方法是<1> 、流能磨粉碎<2> 、干法粉碎<3> 、水飞法粉碎<4> 、球磨机粉碎三、多项选择题1、《中国药典》中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包括A、外观B、粒度C、干燥失重D、溶化性E、装量差异2、散剂的主要检查项目是A、吸湿性B、粒度C、外观均匀度D、装量差异E、干燥失重3、下列哪几条符合散剂制备的一般规律A、组分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时,易于混合均匀B、含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他组分或吸收剂吸收C、组分数量差异大者,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D、吸湿性强的药物,宜在干燥的环境中混合E、因摩擦产生静电时,可用润滑剂作抗静电剂4、药物的过筛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A、药粉的粒径范围B、药粉的水分含量C、过筛时间D、密度E、震动强度和频率5、粉碎的意义在于A、细粉有利于固体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细粉有利于固体制剂中各成分的混合均匀,混合度与各成分的粒径有关C、有利于堆密度的减少、晶型转变D、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性,提高制剂质量与药效E、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6、关于散剂的描述正确的是A、混合的方法有研磨混合、过筛混合、搅拌混合B、选择CRH值大的物料作辅料有利于散剂的质量C、局部用散剂不需要检查粒度D、粉碎度是物料粉碎后的粒径与粉碎前的粒径的比值E、散剂按剂量分为单散剂与复散剂,按用途分为内服散、溶液散、外用散、撒布散等7、在散剂的制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混合机理有A、搅拌混合B、过筛混合C、研磨混合D、对流混合E、扩散混合8、在散剂的制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A、搅拌混合B、过筛混合C、研磨混合D、对流混合E、扩散混合9、倍散的稀释倍数有A、1000倍B、10倍C、1倍D、100倍E、10000倍10、粉体的性质包括A、粒子大小与分布B、比表面积C、孔隙率D、吸湿性E、流动性11、表示物料流动性的方法有A、休止角B、接触角C、流出速度D、临界相对湿度E、粘度系数12、影响物料流动性的因素有A、物料的粒径B、物料的表面状态C、物料粒子的形状D、物料的溶解性能E、物料的化学结构13、粉体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表面性质B、力学性质C、电学性质D、微生物学性质E、以上都对14、下列关于混合叙述正确的是A、数量差异悬殊,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则难以混合均匀B、倍散一般采用配研法制备C、若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大者先放人混合容器中,再放人密度小者D、有的药物粉末对混合器械具吸附性,一般应将量大且不易吸附的药粉或辅料垫底,量少且易吸附者后加入E、散剂中若含有液体组分,应将液体和辅料混合均匀15、以下关于粉体润湿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触角越大,润湿性越好B、固体的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C、接触角最小为0°,最大为180°D、润湿是固体界面由固-液界面变为固-气界面的现象E、粉体的润湿性对片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的溶解性、崩解性等具有重要意义16、以下关于粉体流动性的评价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休止角越大,流动性越好B、休止角大于40°可以满足生产流动性的需要C、休止角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注入法、排出法、倾斜角法等D、休止角是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最大角,常用其评价粉体流动性E、流出速度是将粉体加入漏斗中测定全部粉体流出所需的时间来描述答案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性质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但若密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小(质轻)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质重)者,这样可避免密度小者浮于上面或飞扬,密度大者沉于底部而不易混匀。
第二章散剂与颗粒剂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得一般规律A、毒、剧药需要预先添加乳糖、淀粉等稀释剂制成倍散,以增加容量,便于称量B、吸湿性强得药物,宜在干燥得环境中混合C、分剂量得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大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小者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2、比重不同得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A、等量递加混合B、多次过筛混合C、将轻者加在重者之上混合D、将重者加在轻者之上混合E、搅拌混合3、不影响散剂混合质量得因素就是A、组分得比例B、各组分得色泽C、组分得堆密度D、含易吸湿性成分E、组分得吸湿性与带电性4、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得一般规律A、剂量小得毒、剧药,应根据剂量得大小制成1:10,1:100或1:1000得倍散B、含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她组分或吸收剂吸收C、几种组分混合时,应先将易被容器吸附得量小得组分放入混合容器,以防损失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小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大者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5、调配散剂时,下列物理性质中哪一条不就是特别重要得A、休止角B、附着性与凝聚性C、充填性D、飞散性E、磨损度6、关于散剂得描述哪种就是错误得A、散剂系指药物或与适宜得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得干燥粉末状制剂B、散剂与片剂比较,散剂易分散、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C、混合时摩擦产生静电而阻碍粉末混匀,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D、散剂与液体制剂比较,散剂比较稳定E、散剂比表面积大,挥发性成分宜制成散剂而不就是片剂7、散剂按组成药味多少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倍散与普通散剂C、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8、散剂按用途可分为A、单散剂与复散剂B、倍散与普通散剂C、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D、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荆E、一般散剂与泡腾散剂9、对散剂特点得错误描述就是A、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快B、便于小儿服用C、制备简单、剂量易控制D、外用覆盖面大,但不具保护、收敛作用E、贮存、运输、携带方便10、关于粉体润湿性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粉体得润湿性与颗粒刺得崩解无关B、粉体得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C、粉体得润湿性由休止角表示D、接触角小,粉体得润湿性差E、休止角小,粉体得润湿性差11、下列关于休止角得正确表述为A、休止角越大,物料得流动性越好B、休止角大于40°时,物料得流动性好C、休止角小于40°时,物料得流动性可以满足生产得需要D、粒径大得物料休止角大E、粒子表面粗糙得物料休止角小12、药物得过筛效率与哪个因素无关A、药物得带电性B、药物粒子得形状C、药粉得色泽D、粉层厚度E、药粉得干燥程度13、《中国药典》规定得粉末得分等标准错误得就是A、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三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得粉末B、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得粉末C、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得粉末D、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得粉末E、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得粉末14、下列关于粉碎方法得叙述哪项就是错误得A、处方中某些药物得性质与硬度相似,可以进行混合粉碎B、混合粉碎可以避免一些黏性药物单独粉碎得困难C、混合粉碎可以使粉碎与混合操作结合进行D、药品得大生产中湿法粉碎用得多E、自由粉碎效率高,可连续操作15、下列关于粉碎得叙述哪项就是错误得A、干法粉碎就就是使物料处于干燥状态下进行粉碎得操作B、湿法粉碎可以使能量消耗增加C、湿法粉碎就是指药物中加入适当水或其她液体进行研磨粉碎得方法D、由于液体对物料有一定渗透性与劈裂作用有利于粉碎E、湿法操作可避免操作时粉尘飞扬,减轻某些有毒药物对人体得危害16、将一种物质研磨成极细粉末得过程叫做A、升华B、渗漉C、粉碎D、混合E、加液研磨17、有关粉体性质得错误表述就是A、休止角就是粉体堆积成得自由斜面与水平面形成得最大角B、休止角越小,粉体得流动性越好C、松密度就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体积所求得得密度D、接触角θ越小,则粉体得润湿性越好E、气体透过法可以测得粒子内部得比表面积18、泡腾颗粒剂遇水产生大量气泡,这就是由于颗粒剂中酸与碱发生反应后所放出得何气体所致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氧气D、氢气E、氮气19、颗粒剂得工艺流程为A、制软材→制湿颗粒→分级→分剂量→包装B、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与分级→包装C、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包装D、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包装E、制软材→制湿颗粒→千燥→整粒→压片→包装20、关于颗粒剂得错误表述就是A、颗粒剂就是指药物与适宜得辅料制成得具有一定粒度得干燥颗粒状制剂B、颗粒剂应用与携带比较方便,溶出与吸收速度较快C、颗粒剂都要溶解在水中服用D、颗粒剂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及泡腾性颗粒剂等E、颗粒剂也有肠溶颗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等21、关于颗粒剂得错误表述就是A、飞散性与附着性比散剂较小B、吸湿性与聚集性较小C、颗粒剂可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D、颗粒剂得含水量不得超过4、0%E、颗粒剂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冲入水中饮22、粉体得润湿性由哪个指标衡量A、休止角B、接触角C、CRHD、孔隙率E、比表面积23、当药物粉末本身(结晶水或吸附水)所产生得饱与水蒸气压低于环境中水蒸气分压时产生A、风化B、水解C、吸湿D、降解E、异构化24、CRH为评价散剂下列哪项性质得指标A、流动性B、吸湿性C、黏着性D、风化性E、聚集性25、一般应制成倍散得就是A、小剂量得剧毒药物得散剂B、眼用散剂C、外用散剂D、含低共熔成分得散剂E、含液体成分得散剂26、散剂在分剂量时哪种描述就是错误得A、机械化生产多采用容量法B、含毒、剧药得散剂在分剂量时一般采用重量法C、药物得流动性、密度差、吸湿性会影响分剂量得准确性D、分剂量得速度越快,分剂量越准确E、目测法在分剂量时准确性差27、组分数量差异大得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A、长时间研磨混合B、配研法C、加吸收剂D、长时间搅拌混合E、多次过筛混合28、以下与六号筛对应得就是A、65目筛B、80目筛C、100目筛D、120目筛E、150目筛29、有关粉体粒径测定得不正确表述就是A、用显微镜法测定时,一般需测定200-500个粒子B、沉降法适用于100μm以下粒子得测定C、筛分法常用于45μm以上粒子得测定D、《中国药典》中得九号筛得孔径大于一号筛得孔径E、工业筛用每时(1英寸)长度上得筛孔数目表示30、有关粉碎得不正确表述就是A、粉碎就是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颗粒或粉末得操作过程B、粉碎得主要目得就是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C、粉碎得意义在于有利于固体药物得溶解与吸收D、粉碎得意义在于有利于减少固体药物得密度E、粉碎得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中得分散性31、有关粉体性质得错误表述就是A、休止角就是粉体堆积成得自由斜面与水平面形成得最大角B、休止角越小,粉体得流动性越好C、松密度就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体积所求得得密度D、接触角越小,则粉体得润湿性越好E、气体透过法可以测得粒子内部得比表面积32、有关筛分得错误表述就是A、物料中含湿量大,易堵塞筛孔B、物料得表面状态不规则,不易过筛C、物料得粒度越接近筛孔直径时越易过筛D、物料得密度小,不易过筛E、筛面得倾斜角度影响筛分得效率33、某药师欲制备含有毒剧药物得散剂,但药物得剂量仅为0.0005g,故应先制成A、10倍散B、50倍散C、100倍散D、500倍散E、1000倍散34、15gA物质与20gB物质(CRH值分别为78%与60%),按Elder假说计算,两者混合物得CRH值为A、26、5%B、38%C、46.8% D、52、5%E、66%35、配制倍散时常用得稀释剂不恰当得就是A、糊精B、淀粉C、糖粉D、乳糖E、羧甲基纤维素钠36、以下关于吸湿性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A、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得CRH值B、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CRH愈大,愈不易吸湿C、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混合物得CRH与各组分得比例无关D、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一般应选择CRH值大得物料作辅料E、控制生产、贮藏得环境条件,应将生产以及贮藏环境得相对湿度控制在药物CRH值以上,以防止吸湿37、以下工艺流程符合散剂制备工艺得就是A、物料前处理-混合-筛分-粉碎—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B、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分剂量-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C、物料前处理—粉碎-分剂量-筛分—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D、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E、物料前处理-筛分-粉碎-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38、以下有关粉碎得药剂学意义,叙述错误得就是A、为了提高药物得稳定性B、有利于各成分混合均匀C、有助于从天然药物提取有效成分D、有利于增加固体药物得溶解度与吸收E、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制剂中得分散性39、我国工业用标准筛号常用“目”表示,其中“目”就是指A、每英寸长度上筛孔数目B、每市寸长度上筛孔数目C、每厘米长度上筛孔数目D、每平方英寸面积上筛孔数目E、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筛孔数目40、测定粉体比表面积可采用哪种方法A、筛分法B、沉降法C、显微镜法D、气体吸附法E、库尔特计数法41、粉体学中,用包括粉粒自身孔隙与粒子间孔隙在内得体积计算得密度称为A、密度B、真密度C、粒密度D、堆密度E、高压密度42、表示各个粒径相对应得粒子占全体粒子群中得百分比得就是A、对应分布B、数率分布C、积分分布D、频率分布E、累积分布二、配伍选择题1、A.含量均一B.获取粒径均匀得粒子C。
《中药药剂学》第二章药剂卫生练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下列有关药品卫生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国对药品卫生标准都作严格规定 B.药剂被微生物污染,可能使其全部变质,腐败,甚至失效,危害人体C.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对中药各剂型微生物限度标准作了严格规定D.药剂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原料,辅料造成 E.制药环境空气要进行净化处理2.适用于滴眼液配液.滤过.灌封的生产环境空气净化级别为A.10 0000级 B.50 000级 C.10 000级 D.100级 E.10级3.适用于大体积(≥50ml)注射剂滤过.灌封的环境空气净化级别为 A.100 000级 B.50 000级 C.10 000级 D.100级 E.10级4.含部分药材原粉的片剂,每克含细菌不得超过A.30 000个 B.10 000个 C.5 000个 D.1 000个 E.100个5.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的是A.云南白药B.复方丹参片C.清开灵口服液D.狗皮膏E.珍珠明目滴眼液6.含部分药材原粉的颗粒剂,每克含霉菌数不得超过A.10 000个 B.5 000个 C.1 000个 D.500个 E.100个不含药材原粉的液体制剂,每毫升含细菌数不得超过A.1000个 B.500个 C.200个 D.100个 E.0个8.不含中药原粉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细菌,霉菌数每克分别不得超过A.1000,100 B.10000,500 C.1000,200 D.10000,100 E.1000,5009.在一定温度下灭菌,微生物死亡速度符合哪一级动力学方程A.零级 B.一级 C.二级 D.Michaelis-Menten E.以上都不是10.F值的意义是A.一定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B.一定时间间隔内测定实际灭菌温度 C.实际灭菌温度D.一定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6℃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一定温度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11.Z值反映的是A.温度(℃) B.时间(t) C.灭菌方法 D.灭菌设备 E.灭菌数量12.为确保灭菌效果,在生产实际中一般要求F0值为A.F0=8 B.F0=8~12 C.F0=8~15 D.F0≤12 E.F0≤ 8 13.D值是指在某一温度,杀死被灭菌物中多少微生物所需的时间A.90% B.80% C.70% D.60% E.99%14.热压灭菌法的最佳灭菌条件是A.121.5℃,98.0kPa, 20min, F0≥12 B.115.5℃,68.6 kPa, 20min, F0≥12C.115.5℃,68.6kPa, 30min, F0 ≥8 D.126.5℃,98.0kPa, 15min, F0≥12E.120.5℃,98.0kPa, 20min, F0=8~1215.对热压灭菌法叙述正确的是A.用过热蒸汽杀灭微生物 B.大多数药剂宜采用热压灭菌 C.是灭菌效力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D.不适用于手术器械及用具的灭菌 E.通常温度控制在160 ℃~170℃16.下列叙述滤过除菌不正确的是A.滤材孔径须在0.22µm以下 B.本法不适于生化制剂C.本法属物理灭菌法,可机械滤除活的或死的细菌 D.本法同时除去一些微粒杂质E.加压和减压滤过均可采用,但加压滤过较安全17.最好用哪个波长的紫外线进行灭菌A.365nm B.245nm C.254nm D.250nm E.286 nm18.必须配合无菌操作的灭菌方法是A.微波灭菌 B.滤过除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法19.不能保证完全杀灭所有细菌芽胞的灭菌方法是A.流通蒸汽灭菌法 B.低温间歇灭菌法 C.0.22µm以下微孔滤膜滤过 D.热压灭菌法 E.辐射灭菌法20.能滤过除菌的是A.砂滤棒 B.G5垂熔玻璃滤器 C.0.45um微孔滤膜 D.板框压滤机E.G6垂熔玻璃滤器21.应采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剂型是A.胶囊剂 B.粉针剂 C.片剂 D.糖浆剂 E.口服液22.用具表面和空气灭菌宜采用A.气体灭菌 B.微波灭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法23.下列不宜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A.输液剂 B.手术器械 C.垂熔玻璃滤器 D.口服液 E.软膏剂24.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A.紫外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甲醛蒸汽灭菌法 D.滤过除菌法E.甲酚皂溶液灭菌25.下面灭菌方法中,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A.干热灭菌法B.紫外线灭菌法C.甲醛溶液加热熏蒸法 D.火焰灭菌法E.热压灭菌法26.下列关于化学灭菌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0.1%新洁尔灭溶液可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B.甲醛蒸汽熏蒸可用于空气灭菌C.75%乙醇可用于器具的表面消毒 D.环氧乙烷可用于包装后的固体药料灭菌E.苯甲酸钠为常用防腐剂,适用于pH>4的药液防腐27.指出下述药物中的气体杀菌剂A.苯甲酸 B.75%乙醇 C.山梨酸 D.甲醛 E.尼泊金乙酯28.凡士林应选用什么方法灭菌A.湿热灭菌 B.滤过除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紫外线灭菌 E.环氧乙烷灭菌29.以下关于防腐剂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苯甲酸在偏酸性(pH 4以下)的药液中防腐效果较好 B.山梨酸可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中C.尼泊金乙酯不宜用在含吐温-80的药液中 D.为避免酯的水解,制备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应加于冷药液中E.山梨酸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30.以下防腐剂常用量范围,错误的是A.苯甲酸的一般用量为0.1%~0.25% B.山梨酸一般用量为0.15%~0.2% C.pH超过5时,苯甲酸用量不得少于0.5% D.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般用量为0.l%~0.25%E.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般用量为0.0l%~0.25%31.尼泊金类是A.对羟基苯甲酸酯 B.苯甲酸酯 C.聚乙烯类 D.聚山梨酯 E.山梨酸钾32.下列物品中,没有防腐作用的是A.30%甘油 B.0.25%山梨酸钾 C.0.2%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D.1%吐温-80 E.0.15%苯甲酸二、B型题[1~4] A.霉菌数≤100 000个/g B.细菌数≤30 000个/g C.细菌数≤10000个/gD.细菌数≤1 000个/g E.细菌数≤100个/g1.不含药材原粉的口服制剂含菌数:2.含药材原粉的片剂含菌数3.含药材原粉的丸剂含菌数4.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制剂含菌数[5~8]A.100000个 B.30000个 C.10000个 D.1000个 E.500个5.含中药原粉的丸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6.含中药原粉的口服制剂每1 ml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7.含中药原粉的散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8.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口服制剂,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超过[9~12]A.霉菌和酵母菌数≤1000个/g B.霉菌和酵母菌数≤500个/g C.霉菌和酵母菌数≤100个/g D.霉菌和酵母菌数≤10个/g E.霉菌和酵母菌数≤0个/g9.含药材原粉或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10.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固体制剂11.耳.鼻及呼吸道给药制剂12.眼部给药制剂[13~16] A.灭菌 B.消毒 C.无菌 D.抑菌 E.除菌13.杀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过程是14.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称15.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是16.抑制微生物发育繁殖的作用是[17~20] A.热压灭菌 B.火焰灭菌 C.微孔滤膜过滤 D.辐射灭菌 E.紫外线灭菌17.包装车间空气可用的灭菌方法18.已密封的整箱的药品可用的灭菌方法19.灌装前甲肝疫苗可用的灭菌方法20.耐湿热药物的灭菌方法[21-24]A.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B.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 C.100级D.10000级 E.100000级21.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22.微生物允许数为浮游菌5/m323.室内空气可达很高洁净度,可避免粉末交叉污染24.微生物允许数为浮游菌500/m3[25~28]A.100级洁净厂房 B.1000级洁净厂房 C.10000级洁净厂房‘D.50000级洁净厂房 E.100000级洁净厂房25.无菌而又不能在最后容器中灭菌的药品配液及灌封的场所应为26.不能热压灭菌的口服液配液.滤过.灌封生产操作的场所为27.片剂、胶囊剂的生产操作的场所为28.粉针剂的分装操作的场所为- [29~32] A.高速热风灭菌法 B.低温间歇灭菌法 C.用G6垂熔玻璃滤器 D.60Co-γ射线灭菌法 E.过氧醋酸蒸汽熏蒸法29.属于干热灭菌法的是30.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31.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32.属于辐射灭菌法的是[33~37] A.250℃,半小时以上 B.160~170℃,2~4小时 C.100℃,45分钟D.60~80℃,1小时E.115℃,30分钟,表压68.7 kPa33.活性炭灭菌用34.破坏热原用35.热压灭菌用36.1~2ml的注射剂或规格为10 ml的口服液灭菌用37.玻璃安瓿灭菌用[38~42]A.甲醛蒸汽 B.环氧乙烷 C.苯甲酸 D.洁尔灭 E.山梨酸38.操作室空气灭菌宜用39.塑料袋装的供填充胶囊用的药粉的灭菌宜用40.纸塑包装的颗粒剂灭菌宜用41.pH值近中性糖浆的防腐宜用42.含增溶剂吐温-80的口服液的防腐宜用[43~47] A.滤过除菌法 B.热压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煮沸灭菌法E.微波灭菌法43.密封包装的干燥固体制剂灭菌宜用44.极性分子吸收电磁波使分子间摩擦升温而灭菌的方法45.去除活的或死的细菌体得到无菌药液的方法46.利用β射线γ射线灭杀细菌的方法[47~51] A.苯甲酸类 B.尼泊金类 C.山梨酸钾- D.75%乙醇E.洁尔灭47.应在pH4以下药液中使用48.可用作消毒剂49.与各种酯合用效果更佳5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三、X型题1.《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对口服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要求为A.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B.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C.每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D.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 E.含动物组织及动物类原药材粉的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2.含中药原粉固体制剂的微生限度标准为A.颗粒剂、片剂、散剂等细菌数≤10000个/g B.霉菌数≤100个/gC.丸剂细菌数≤30000个/g D.霉菌数≤500个/g E.大肠菌群≤100个/g,3.眼科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为A.每1g或lml含细菌数不得过10个 B.每1g或lml不得检出霉菌C.每1g或lml含细菌数不得过100个 D.每1g或lml不得检出酵母菌E.每1g或lml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4.《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对局部给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要求为A.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规定B.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C.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D.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E.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5.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A.药物原辅料 B.操作人员 C.制药工具 D.环境空气 E.包装材料6.以下关于干热灭菌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温条件下,干热灭菌效果不如湿热灭菌好 B.干热灭菌法常用的有干热空气灭菌法和火焰灭菌法C.玻璃器皿可用干热空气灭菌 D.颗粒剂一般采用100~80℃干热空气灭菌E.挥发性药材用60~80℃干热空气灭菌7.热压灭菌的灭菌条件是A.采用湿热水蒸气 B.在密闭热压灭菌器内进行 C.采用高压饱和水蒸气D.在干燥、高压条件下进行 E.在表压98.07kPa压力下,温度为121.5℃,灭菌20分钟8.化学气体灭菌剂有A.环氧乙烷 B.甲醛 C.丙二醇 D.过氧醋酸 E.氯甲酚9.可用于滤过细菌的滤器有A石棉板 B.板框压滤机 C.G6垂熔玻璃滤器 D.砂滤棒 E.0.22µm微孔滤膜滤器10.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A.湿热灭菌法 B.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紫外线灭菌法 E.干热灭菌法11.60Co-γ射线的灭菌机理是A.利用高频电场使物质内部分子摩擦迅速升温而灭菌 B.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和酶等,促使化学键断裂C.间接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子,引起水的电离和激发,生成自由基,再作用于微生物活性分子,使微生物死亡D.降低细菌表面张力,增加膜的通透性,使细胞破裂和溶解 E.空气受辐射后产生微量臭氧灭菌12.下列宜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是A.输液剂 B.片剂 C.羊毛脂 D.口服液 E.滑石粉13.微波灭菌法最宜的灭菌的对象有A.药材饮片 B.手术器械 C.注射液 D.口服液 E.胶囊粉14.紫外线灭菌法可用于灭菌的对象有A.装于玻璃瓶中的液体制剂 B.衣物 C.空气 D.纯净水 E.丸剂15.属于化学灭菌法的为A.低温间歇灭菌 B.丙二醇蒸汽熏蒸 C.3%~5%甲酚皂溶液 D.环氧乙烷灭菌 E.75%乙醇灭菌参考答案一、A型题1.D、2. C、3.D、4.B、5.E、6.E、7.D、8.A、9.B、10.E、11. A、12.B、13.A、14.A、15.C、16.B.、17.C、18.B、19.A、20.E、21.B、22.D、23.E、24.B、25.C、26.E、27.D、28.C、29.D、30.D、31.A、32.D二、B型题1.D、2.C、3.B、4.A、5.B、6.E、7.C、8.A、9.C、10.B、11.D、12.E、13.A、14.C、15.B、16.D、17. E、18.D、19.C、20.A 、21.A、22.C、23.B、24.E、25. A、26.C、27.E、28.A、29.A、30.B、31.E、32.D、33. B、34.A、35.E、36.C、37.B、38.A、39.B、40.B、41.E、42.E、43.C、44.E、45.A、46.C、47. A、48.D、49.B、50.E三、X型题1.CDE、2.ABCE 、3.ABDE 、4.ABCE 5.ABCDE、6. ABC、7.BCE、8.ABCD、9.CE、10. ABCDE、11.BC、12.CE、13.CD、14. BCD、15.BCDE四、1.灭菌: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全部杀灭的技术。
第二章散剂和颗粒剂一、粉体学简介(一)粉体学的概念粉体学(mlcromeritics)是研究固体粒子集合体(称为粉体)的表面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内容的应用科学。
粉体的各方面性质在固体制剂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粉体的性质1.粉体的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和粒径的测定方法(1)粉体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①定方向径:即在显微镜下按同一方向测得的粒子径。
②等价径:即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
③体积等价径:即与粒子的体积相同球体的直径,可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得。
④有效径:即根据沉降公式(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因此又称Stocks径。
⑤筛分径:即用筛分法测得的直径,一般用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来表示。
粉体的大小不可能均匀一致,而是存在着粒度分布的问题,分布不均会导致制剂的分剂量不准、可压性变化以及粒子密度变化等问题。
因此,研究粒度分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用频率分布表示各个粒径相对应的粒子占全体粒子群中的百分比。
练习题配伍选择题A.定方向径B.等价径C.体积等价径D.有效径E.筛分径1.粉体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称为[答疑编号501242020101]『正确答案』B2.根据沉降公式(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称为[答疑编号501242020102]『正确答案』D(2)粉体粒径的测定方法①显微镜法:显微镜法是将粒子放在显微镜下,根据投影像测得粒径的方法。
光学显微镜可以测定0.5~100μm级粒径。
测定时应注意避免粒子间的重叠,以免产生测定的误差,同时测定的粒子的数目应该具有统计学意义,一般需测定200~500个粒子。
②库尔特记数法:库尔特记数法是在测定管中装入电解质溶液,将粒子群混悬在电解质溶液中,测定管壁上有一细孔,孔电极间有一定电压,当粒子通过细孔时,由于电阻发生改变使电流变化并记录于记录器上,最后可将电信号换算成粒径。
可以用该方法求得粒度分布。
本法可以用于测定混悬剂、乳剂、脂质体、粉末药物等的粒径分布。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第二章固体制剂第一节概述固体制剂及其特点: 固体制剂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共同点: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前期经历相同单元操作,粉碎,筛分,混合;药物在体内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1、散剂(powders):系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
特点:比表面积大,易分散,溶出和奏效快;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作用;制法简单,剂量可随意调整;适于小儿服用;不含液体,相对比较稳定,贮存、运输、携带方便。
注意:分散度大,造成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2.颗粒剂(granules): 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其中粉末状或细粒状称细粒剂。
根据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分类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及泡腾性颗粒剂。
特点: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减少;服用方便,根据需要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颗粒剂;必要时可进行包衣,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注意:多种颗粒的混合物,大小或粒密度差异较大时易产生离析现象,导致剂量不准确。
3、片剂(tablets):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经制粒或不经制粒压制而成的片状或异形片状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外观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等优点:剂量准确,含量差异较小;质量稳定,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变化较小,必要时可包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携带、运输、服用方便;可制成分散(速效)片、控释(长效)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和口含片等,适应多种要求。
缺点:婴、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其含量有所下降。
注意: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4、胶囊剂(capsules):是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胶囊可分为硬胶囊剂(hard capsules)、软胶囊剂(soft capsules) 、肠溶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