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案第二章
- 格式:docx
- 大小:111.70 KB
- 文档页数:11
中药药剂学课件教案第一章:中药药剂学概述1.1 中药药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4 中药药剂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第二章: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知识2.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2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2.3 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2.4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注意事项第三章:中药剂型的制备与评价3.1 中药剂型的分类和特点3.2 中药剂型的制备方法和技术3.3 中药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3.4 中药剂型的制备实例和注意事项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分析与检验4.1 中药制剂分析的方法和仪器4.2 中药制剂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4.3 中药制剂的伪劣品鉴别和质量控制4.4 中药制剂的分析实例和注意事项第五章:中药药效的研究与应用5.1 中药药效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5.2 中药药效的评估和指标5.3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5.4 中药药效的应用实例和临床实践第六章:中药注射剂型6.1 中药注射剂型的特点和分类6.2 中药注射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6.3 中药注射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6.4 中药注射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七章:中药丸剂型7.1 中药丸剂型的特点和分类7.2 中药丸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7.3 中药丸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7.4 中药丸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八章:中药煎剂型8.1 中药煎剂型的特点和分类8.2 中药煎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8.3 中药煎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8.4 中药煎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九章:中药外用剂型9.1 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和分类9.2 中药外用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要求9.3 中药外用剂型的质量评价和标准9.4 中药外用剂型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第十章:中药药剂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趋势和挑战10.2 中药新剂型的研发和创新10.3 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和现代化10.4 中药药剂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中药药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中药药剂学的概念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
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一章课题:绪论概述学时:2 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药剂学的概念、药剂学的任务学2、药物剂型的分类3、药典和药品标准的性质、内容;处方的结构4.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习技能目标:能使用中国药典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药剂学的概念、药物剂型的分类,药典与药品标准难点: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药剂学的概念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前提诊断: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药剂学的概念(一)药剂学的定义(二)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1、药物性质的要求2、医疗需要3、应用、运输、保管(三)剂型的重要性(四)药剂学研究的内容(五)药剂学的分支二.药剂学的任务(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二)开发新剂型和新技术(三)研究和开发新辅料(四)研究中药新剂型(五)研究和开发制剂的新机械和新设备(六)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三、药物剂型的分类(一)按形态分类(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固体分散型(三)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四、药剂学常用术语及其含义第二节药剂学的发展第三节药典与药品标准一、概述1、药典含义2、药典收载药物的特点3、药典的作用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标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沿革2、结构(二)局颁标准三、国外药典1、美国药典2、英国药典3、日本药局方4、国际药典第四节处方1.处方的种类2.处方的内容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药剂学,药典的含义?2、剂型的分类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沿革?3、国家药品标准有哪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三节课题:表面活性剂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学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及应用习技能目标: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基本特性难点:表面活性剂分类、基本特性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药剂学,药典的含义2、剂型的分类3、国家药品标准有哪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三节表面活性剂一、表面现象二、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四、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一)胶团的形成(二)起昙现象(三)亲水亲油平衡值(四)表面活性剂的配伍变化(五)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结构特征是什么?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有哪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四节课题:药用高分子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高分子的结构学2、高分子的性质3、高分子的应用习技能目标:能正确应用高分子性质来解决药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高分子的性质难点:高分子的性质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结构特征是什么?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有哪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四节药用高分子一、高分子的结构特征(一)高分子的基本结构(二)高分子的链结构(三)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一)溶胀和溶解(二)溶胶和凝胶(三)玻璃化转变温度(四)黏流温度三、常用高分子材料和应用(一)淀粉类(二)纤维素类(三)丙烯酸类(四)乙烯类形成性检测与矫正:1、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什么?2、高分子的应用性能有哪些?3、常用高分子材料有那些?作业:1、看书复习本节内容重庆药剂学校教案(首页)课程:药剂学单元(章)第二章第五节课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学时:2教学资源:高专教材教学模式:讲解授予式专业班次授课日期知识目标:1、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学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习技能目标:目标态度目标:认真学习重点: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难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实验方法教学后记:任课教师:教研组长:年月日教学内容活动时间矫正评价前提诊断:1、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是什么?2、高分子的应用性能有哪些?3、常用高分子材料有那些?认定目标:见知识目标引导达标:第二章药物制剂基本理论第五节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概述(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范围(三)化学动力学概述(四)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一)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二)外界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三)其他方法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一)影响因素试验(二)加速试验(三)长期试验(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五)有效期统计分析(六)经典恒温法形成性检测与矫正: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有那些?作业:看书复习本节内容。
授课内容第二章液体制剂授课方式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口服混悬剂与乳剂的概念、特点及物理稳定性。
了解混悬剂与乳剂的制备方法。
掌握混悬剂与乳剂的质量评价标准。
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五节溶胶剂第六节混悬剂第七节乳剂第八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熟悉溶胶的构造和性质2、熟悉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混悬剂的概念及物理稳定性4、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剂种类5、熟悉混悬剂的制备方法6、了解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7、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8、掌握常用的乳化剂种类9、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10、熟悉乳剂的制备方法其稳定性11、了解乳剂的质量评定12、熟悉搽剂、涂膜剂和洗剂的概念13、了解滴鼻剂、滴耳剂和、合剂的概念主要外语词汇混悬剂(suspensions)、乳剂(emulsions)、润湿剂(wetting agents)、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s)、反絮凝剂( deflocculating agents)、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泊洛沙姆(Poloxamer)、沉降体积比(sedimentation ratio)。
教学过程a)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溶胶剂的制备b)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及混悬剂的稳定剂c)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d)乳剂的概述e)乳剂常用的乳化剂;f)乳剂的形成理论g)乳剂的稳定性和制备h)乳剂的质量标准。
i)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j)液体制剂的包装和贮存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多媒体课件、板书等。
思考题1.制备混悬剂的条件是什么?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包括哪几方面?3.写出Stoke‘s定律的公式?Stokes沉降速度定律的意义是什么?增加混悬剂动力学稳定性的方法有哪些?4. 何谓絮凝与反絮凝?何谓助悬剂,常用的助悬剂有哪些?如何评价混悬剂?5. 何谓乳剂,有种哪几种类型,乳剂的鉴别方法有那几种?常用的乳化剂有哪些?6.乳剂的物理稳定性包括那几方面?7.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参考书药剂学,陆彬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授课内容第三章注射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授课方式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掌握注射剂的概念,分类;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掌握等渗调节计算方法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注射剂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掌握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2、掌握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3、了解空气净化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4、掌握注射剂概念、分类5、掌握注射剂处方组分及主要附加剂6、掌握等渗调节计算方法教学过程:1、介绍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的相关概念,引出灭菌和无菌技术以及影响因素,大体介绍空气净化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2、由注射剂发展趋势开始引入注射剂的概念及特点,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和质量要求以及注射剂的分类3、讲解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和注射剂的等渗和等张调节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标本、示教等)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思考题1.灭菌与无菌技术的种类有哪些?2.注射剂由哪些主要成分?3.注射剂的一般质量标准有哪些?4.什么叫等张等渗溶液,什么叫等张溶液,如何计算。
药剂学课程教案开课学院:药学院学生班级:2002级学生人数:68学分:4总学时:152讲课学时:72实验学时:80考核方式:考试任课教师:**山东大学授课教案课程名称药剂学本次授课内容第一章绪论授课教师姓名张娜职称教授授课对象药学2002级本科生授课时数2h 选用教材名称及版本崔福德主编:药剂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方式(讲课实验实习设计)讲课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教学目的是:从基本概念、常用术语、质量标准的拟定及实施等方面,要学生对药剂学这门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 (1h)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第六节GMP、GLP与GCP 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1h)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2、熟悉药剂学的任务及其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4、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5、熟悉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6、熟悉DDS的研究进展7、了解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制剂中的作用8、掌握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及沿革9、熟悉药品标准;了解国外药典的概况及发展10、熟悉处方的概念及分类11、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2、掌握GMP、GLP与GCP的概念13、熟悉GMP的规范14、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的发展主要外语词汇pharmaceutics、science of preparation、science of prescription、drug preparations、industrial pharmacy、physical pharmacy、biopharmaceutics、pharmacokinetics、polymers science in pharmaceutics、clinical pharmaceutics、药典(Pharmacopoeia)、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FDA)、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LP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CP是Good clinical教学过程:通过药剂学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同学初步认识到药剂学对药剂工作者的重要性。
药剂学辅导第二章片剂重点内容.片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片剂辅料的分类及常用辅料的缩写、性质、特点和应用.制粒的目的.普通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的方法.干燥的概念和方法.制粒压片和直接压片的方法.片剂成型的影响因素及压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固体剂型的溶出理论片剂包衣的目的和种类.片剂包衣方法及包糖衣和包薄膜衣的材料及工序次重点内容.粉碎、筛分和混合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其他湿法制粒.干燥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片剂的崩解机理及影响因.片剂的质量检查和包装储存考点摘要本章是最重要章节之一一、片剂的概念和特点【掌】.概念:片剂是指药物及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的特点:①固体制剂稳定、量准、类型多、应用广;②生产、贮输、携带、方便,成本低;③吞服有困难(小儿、昏迷病人),生物利用度差。
二、片剂的分类【掌】注意各类片剂的特点,并注意区分近似片剂剂型的概念:.普通压制片(素片).包衣片 (包括糖衣片、薄膜衣片).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加水后迅速崩解,适于儿童和吞服有困难的人应用。
.咀嚼片在口中嚼碎后再吞下的片剂.多层片有两层或多层构造的片剂.分散片多为难溶药,遇水能迅速(分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也可含服、咀嚼。
.舌下片置于舌下或颊腔使用的片剂.口含片含在口腔内使用的片剂.植入片埋植于皮下的能产生持久药效的无菌片剂.溶液片可溶药,临用前加水溶解成药物溶液后而使用的片剂,多为不可内服药物。
.缓控释片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三、片剂的质量要求【掌】①硬度适中;②色泽均匀,外观光洁;③符合重量差异的要求,含量准确;④符合崩解度或溶出度的要求;⑤小剂量的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应符合含量均匀度的要求;⑥符合有关卫生学的要求(固体制剂均有此项要求)。
四、片剂的常用辅料【掌】.稀释剂(或称为填充剂):增加片重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片重≤应加。
)淀粉类淀粉:最常用,便宜,可压性差。
药剂学网上教学辅导第二章液体制剂一、教学要求:把握:1.液体制剂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2.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性质与应用3.阻碍药物溶解度的各种因素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4.防腐剂的概念、种类、特点与应用与常用的防腐剂5. 混悬剂的定义、特点、物理稳固性,稳固剂,制备方法与质量评定6.乳剂剂型的定义、特点、类型与稳固性,制备与质量评判,乳化剂的种类,选用要点及常用乳化剂熟悉:1. 液体制剂的溶剂与附加剂2.溶胶剂的概念与特性3.合剂、洗剂、搽剂、滴耳剂、滴鼻剂了解:1.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复乳的制备与应用二、重点内容:(一)液体制剂的差不多概念1.液体制剂的定义: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一定的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药物分散体系。
2.液体制剂的分类:要紧有二种分类方法:一个是按分散体系分类,一个是按给药途径分类。
其中前者比较常用。
3.液体制剂的特点:吸取快、作用快、刺激性小、适用于多种给药途径等稳固性差、易霉变、易产生配伍变化什么缘故液体制剂吸取快、作用快。
这就涉及到药物的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
4.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药物的吸取过程如下:分散好,溶出快;分散好,吸取快,吸取多,起效快,分散度:液体制剂>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中,起效快慢:溶液型 > 胶体型 > 乳剂型 > 混悬型溶液型中,起效快慢:水溶液型 >油溶液结论; 不同制剂,分散度不同,疗效不同;液体制剂,由于分散度大,因此起效快(二)表面活性剂1.表面活性剂的差不多概念:表面现象:物质处于集合状态时,其相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表面现象。
表面自由能:其表面较其物质内部具有余外的能量,称其为表面自由能。
表面张力:单位面积上的自由能又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一类物质。
2.表面活性剂分类:分为两类: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2.表面活性剂的差不多性质: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它的差不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教学 目标 (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案)学前诊断:学生对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有一定了解。
重点: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
难点:制备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操作要点及判断初乳的形成。
课时、课型:2学时、实验课 教学资源:实验教材、药品、实验器材。
教学进程:I 组织教学:安定课堂教学秩序n 检查预习:提问 m 达标教学:实验需用药品与物品: 液体石蜡、阿拉伯胶、95%乙醇、氢氧化钙溶液、花生油、苏丹川、 亚甲兰、显微镜、载玻片、回收瓶。
测 评 与 反 馈(一)实验前需配制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配制 1000ml(二)实验内容1、液状石蜡乳的制备【处方】液状石蜡 6ml 阿拉伯胶 2g纯化水 适量共制15ml【制备方法】(1)干胶法:将阿拉伯胶分次加入液状石蜡中研匀,加纯 化水4ml 研至发出劈啪声,即成初乳。
再加纯化水适量研匀,使成 15ml即得。
(2) 湿胶法:取纯化水 4ml 置乳钵中,加2g 阿拉伯胶粉研成胶浆。
再 分次加入6ml 液状石蜡,边加边研磨至初乳形成。
再加纯化水至 15ml,搅匀即得。
【操作要点】(1 )选用内壁粗糙的乳钵。
若用干胶法制备,乳钵应干燥。
(2 )干胶法制备时按油:胶:水比例一次加入水,并顺一个方向研磨。
(3) 若用湿胶法制备时,胶浆可直接在乳钵中制备。
(4 )判断初乳的形成:油水不分层、粘度增加、颜色变白、可听到劈啪 声。
(5)初乳形成后,方可加纯化水至全量。
2、石灰搽剂的制备 【处方】 氢氧化钙溶液5ml花生油5ml【制备方法】取氢氧化钙溶液与花生油置试管内混匀,用力振摇至初乳 生成即得。
【操作要点】(1)量油的量器应干燥。
(2)可在小量筒内配制。
(3 )两 液混合时,应先将油加入,再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3、乳剂类型的鉴别(1)染色法:其鉴别结果记录在表内。
亚甲蓝乳剂类型注:色素尽量少加并不外洒。
(2 )稀释法:取试管两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剂和石灰搽剂各1滴,加水约5ml,振摇或翻转数次,观察是否能混匀。
药剂学课程设计一、介绍药剂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制备、性质和使用。
药物的疗效和毒性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药剂学的学习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项药剂学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二、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药物的制备和性质,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其药物制备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药物制备的基本理论知识;2.学习不同类型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3.熟悉各种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并掌握其使用方法;4.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内容1. 课程设置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1.理论学习:包括药物的组成、性质、作用、副作用、毒性等理论知识,并介绍常见药物的制剂方法和工艺流程等;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技巧,并加深对药物性质和使用方法的认识。
2. 具体内容1.理论学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本次课程设计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PPT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组成和性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毒性;–常见药物的制剂方法和工艺流程;–药用辅料的配制方法和应用;–食品药品管理法规及其实施细则等。
2.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药物制剂的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将辅以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制作药物,并通过实验结果检验其制剂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制剂实验设计;–药物制剂实验操作;–药物制剂质量检验。
四、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次药剂学课程设计的知识和能力,本次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制剂质量进行评估;3.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率、互动、提问、思考等多个方面。
五、总结本次药剂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药物制剂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临沧卫生学校药剂学教案
高分子化合物
的溶解过程 溶胀过程 (缓慢)
第一阶段:有限溶胀过程(往往自发进行)
第二阶段:无限溶胀过程(无限溶胀过程常需加以搅拌或加热等操作才能完成)
第七节 溶胶剂
一、概述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1~100nm ),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分散体系。
二、溶胶剂的性质
1.光学性质
2.电学性质
3.动力学性质
4.稳定性
三、溶胶剂的制备
制法
分散法
凝聚法
第八节 混悬型液体制剂
一、概述
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固体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
分散相质点一般为0.5~10μm 。
多用水作分散介质,也可用植物油作分散介质。
适合制成 混悬剂的情况:
凡超过药物溶解度的固体药物需制成液体剂型应用;
药物的用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
两种药物混合时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
使药物产生长效作用等。
毒性药物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混悬剂标签上应注明 “用前摇匀”。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
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
服从Stoke ’s 定律
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可选用的方法有:
• 尽量减小微粒半径,以减小沉降速度;
•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
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其
2122()9r g V ρρη
-=
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微粒半径。
(二)混悬微粒的润湿
(三)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四)絮凝与反絮凝
(五)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
(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助悬剂
润湿剂
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等。
2.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助悬剂:①多糖类: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②蛋白质类:琼脂、明胶等。
合成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等。
硅酸类:主要是硅藻土,为胶体水合硅酸铝,分散于水形成高黏度液体,防止微粒聚集合并。
触变胶: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时为溶胶可倒出,利于混悬剂稳定。
(二)润湿剂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常用絮凝剂和反絮凝剂: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氯化物
四、混悬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二)凝聚法
实例解析: 磺胺嘧啶混悬剂
【处方】磺胺嘧啶100g 氢氧化钠16g
枸橼酸钠50g 枸橼酸29g
单糖浆400ml 4%羟苯乙酯乙醇溶液10ml
纯化水加至1000ml
【制法】将磺胺嘧啶混悬于200ml纯化水中,将氢氧化钠加适量纯化水溶解后缓缓加入到磺胺嘧啶混悬液中,边加边搅拌,使磺胺嘧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磺胺嘧啶钠溶解;将枸橼酸与枸橼酸钠加适量纯化水溶解,过滤,缓缓加入到磺胺嘧啶钠溶液中,不断搅拌,析出磺胺嘧啶;最后加入单糖浆与羟苯乙酯乙醇溶液,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解析】①本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②枸橼酸钠与枸橼酸组成缓冲液,调节混悬液的pH;③单糖浆为矫味剂,并起助悬作用;④羟苯乙酯为防腐剂,应在搅拌下缓慢加入,避免因溶媒变化析出结晶。
五、混悬剂的评价
1.微粒大小的测定
显微镜法
库尔特计数法
浊度法
光散射法
2.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3.絮凝度的测定
4.重新分散试验
5.流变学特性
6.ζ电位测定
第九节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一、概述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一)乳剂的类型
1.按内、外相组成不同分类
2.按乳滴大小分类
(二)乳剂的特点
油类和水不能混合,因此分剂量不准确,制成乳剂后可克服此缺点,且应用比较方便;
•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
•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静脉注射乳剂有靶向性。
二、乳化剂
(一)乳化剂的种类
天然乳化剂:常用: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磷脂等
合成乳化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价碱金属皂(O/W型)、二价金属皂(W/O型)、有机胺皂
(O/W型)、十六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具有抗菌活性。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即吐温类,O/W型)和脂肪酸山梨坦类(即司
盘类,W/O型)。
固体粉末乳化剂
O/W型乳化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
W/O型乳化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
(二)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的类型
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
–口服:天然乳化剂、高分子乳化剂
–外用:无刺激性、长期用无毒性乳化剂
–注射:磷脂、泊洛沙姆等
根据乳化剂的性能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需要调HLB值;需增加乳化膜的牢固性。
–非离子型乳化剂间可混合用;
–非离子型乳化剂与离子型乳化剂可混合用;
–阴离子型乳化剂与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用。
三、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转相
2.分层
3.絮凝
4.破裂
5.酸败
(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四、乳剂的制备
1.干胶法
初乳中油:水:胶
●植物油为4:2:1,
●挥发油为2:2:1
●液体石蜡为3:2:1
干胶法制备乳剂的工艺流程图:
2.湿胶法(水中乳化剂法)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3.两相交替加入法
4.新生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