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 格式:ppt
- 大小:9.79 MB
- 文档页数:110
脉诊寻法循法
脉诊寻法有两层含义。
首先寻即寻找,是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次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而循法是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脉诊是中医看病的常用手法,脉诊主要包括患者体位、医生指法、平息和切脉四大环节。
其中,脉诊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而运指就是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
在切脉时,每次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
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
医医师。
怎么把脉最简单的方法概述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认识和掌握如何简单而准确地进行脉诊,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脉诊,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技巧。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脉诊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首先,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便能够专注地观察和诊断。
其次,确保患者的身体放松,并将手放在患者的脉搏处。
最后,确保自己的手指干净并保持温暖,这有助于更好地感受患者的脉搏。
第二步:触诊脉搏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搏动,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脉象情况。
触诊脉搏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指节触摸脉搏,避免使用拇指来触摸,因为拇指自身带有脉搏,可能会干扰触诊结果。
2.轻轻地按下脉搏,逐渐增加压力,直到能够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3.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
脉搏的频率指的是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节律指的是脉搏的规律性,力度指的是脉搏的有无力量感,形态指的是脉搏的形状和强弱变化。
第三步:判断脉象脉象是通过触诊脉搏,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脉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陈脉:脉搏缓慢、弱,节律不齐。
2.实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张。
3.虚脉:脉搏弱,节律不齐,形态较平。
4.滑脉:脉搏顺滑、有力,节律规律。
5.弦脉:脉搏有力,有节律,但过于紧绷。
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四步:辨别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在判断脉搏的类型以后,我们需要根据脉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进一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脉象可能与身体的各个脏器有关,具体而言:1.陈脉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较差有关,建议注意饮食调理。
2.实脉可能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3.虚脉可能与体力衰弱、营养不良等有关,建议适当休息和调节饮食。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二十八种脉象,可以通过脉位、次数、形状和脉的气势等四方面来体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次数的不同,大小是形状的不同,虚实是气势的不同。
有些脉象又是几方面相结合的。
二十八脉的体象与主病分述如下:1.浮脉脉象 : 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主病 : 表证(表实或表虚)。
说明 : 浮为经络肌表之应,主病在表。
邪袭肌腠间,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但内伤久病虚证也有脉浮的,这是虚阳外浮之象,除浮而无力之外,还兼有其他虚候,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脉象 :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 : 里证(里实或里虚)。
说明 : 沉为筋骨之应,主病在里,阳气不舒,气血困滞,所以脉见沉象。
里实热证,火邪内郁,则脉沉有力;里虚塞证,阳虚气陷,则脉沉无力。
表邪初感,时或反见沉脉,这是风寒外束,阳为阴蔽,不能鼓搏脉气于外的现象。
3.迟脉脉象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主病 : 寒证(虚寒或积冷)说明 :寒凝气滞,阳气失职,故脉象见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塞。
邪聚热结,阻塞经隧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证合参。
4.数脉脉象 .:一息脉来超过五至。
主病 :热证( 实热戎虚热)。
说明 :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
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胜的脉亦数,但必数而无力。
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上述三者的鉴别,还应注意证脉合参。
5.虚脉脉象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主病 :虚证。
说明 :内虚不足,故脉来无力,无论何脉,但见指下无力,便是虚脉。
6.实脉脉象 :全部脉举按皆有力。
主病 : 实证。
说明 :邪气有余,壅遏正气,所以脉道坚满,应指有力。
凡脉来指下有力的,便是实脉。
7.滑脉脉象 :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生病 : 痰、食、实证。
说明 :滑为阳脉,气实血涌,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逆食滞,阳盛热实,多见滑脉。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一、脉象形成原理(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二、诊脉部位(一)寸口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二)寸口诊法的原理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可反映宗气的盛衰便于诊察(三)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2.人迎寸口诊法3.仲景三部诊法三、诊脉方法(一)体位——前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寸口部为“脉之大会”(二)医生指法——选指、布指、运指1.选指:指目诊察,三指平齐,略呈弓形,约呈45°2.布指:中指定关布指的疏密3.运指(1)举法:用较轻的指力(“轻取”或“浮取”)(2)按法: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重取”或“沉取”)(3)寻法: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5)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6)循法:循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三)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四)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诊脉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四、脉象要素(一)四要素1.脉位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浅深、长短。
正常脉搏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1)脉位表浅者为浮脉。
(2)脉位深沉者为沉脉。
(3)脉搏超越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
(4)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2.脉数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1)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
(2)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
(3)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
(4)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
3.脉形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一、实训背景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脉诊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不同脉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脉诊是通过对患者手腕部脉搏的触摸,观察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常用部位、手法、注意事项等。
2. 不同脉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二十多种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并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 脉诊的实践操作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包括摸脉、辨脉、分析脉象等。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脉诊技能得到了提高。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的第一周,我们重点学习了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不同脉象的特点。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我们对脉诊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在实训的第二周,我们开始了实际操作练习。
首先,我们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脉诊,然后分析脉象,总结出病情。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逐步提高了脉诊技能。
3. 总结与反思在实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通过回顾实训内容,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脉诊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努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们对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不同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技能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的脉诊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的脉象,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3. 思维方式方面实训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篇一: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胃肝胆,沉涩实为邪实。
尺脉肾膀胱,虚则为水肿。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寸脉浮滑数,肺经所属病。
关脉脾胃间,浮涩里热实。
尺脉肾膀胱,沉数为膀胱热。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表现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三个脏腑,同时还可以反映其他脏腑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寸脉代表心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寸脉沉滑数,说明心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关脉代表肝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关脉沉涩实,说明肝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尺脉代表肾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尺脉虚,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小指对应肾经所属脏腑,如果尺脉无力,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弦涩酸,肝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寸脉浮讬革,肺经所属病。
关脉沉弱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滑,肺经所属病。
寸脉沉弦滑,心包经所属病。
关脉涩滞酸,胆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弦,肝经所属病。
寸脉浮滑数,胃经所属病。
关脉弦细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以上是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几条经络的所属病症。
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拓展: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脉诊主要有三部九候、二十四脉、脉象分类等方法,其中三部九候是指将手臂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个层次,共九个候脉部位。
二十四脉是指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每种脉象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脉象分类是指将脉象分为弦、滑、涩、钝、数、急、缓、弱、虚、实、洪、微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脉诊第一部分脉诊简史脉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
关于诊脉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诊法”、人迎与寸口,寸口与尺肤互相参合等多种方法。
书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并且对“平脉”、“病脉”和“真脏脉”等脉象的形态、临床意义等均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和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也作了概述。
《难经》首先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论述了寸口诊脉的三部九候。
其中记载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的观点,至今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应用。
第二部分脉象原理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三部分脉诊意义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辨别病证的部位: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