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
- 格式:docx
- 大小:29.40 KB
- 文档页数:3
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OF%XINGTAI%UNIVERSITY第33卷第2期2018年06月
摘要:《雷雨》是中国近代剧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一部话剧。剧中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命运令人悲叹。其中影响周萍命运的,既有家庭教育的偏颇和爱的缺失、易冲动却懦弱无能的性格、心理发育不良等必然性因素,也包含繁漪、四凤两个女人与他之间的情感矛盾等偶然性因素,专制的家庭环境、孤独的畸形性格引发了种种极端而不当的行为,最终导致其悲剧性命运。关键词:周萍;性格;道德;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18)02-0119-04Vol.%33,%No.2Jun.%2018
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孔丽云1,杨玉婷2
(1.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性剧作。曹禺一生
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几乎他的每一部作
品都是公认的经典。其中《原野》、《日出》、
《北京人》、《雷雨》这四部影响力巨大的不世之
作,都可以称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让人
至今仍在研究和探索。曹禺先生也因为其代表作
品成为中国现代优秀的话剧作家。而曹禺先生本
人更因其代表作《雷雨》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
比亚”,《雷雨》这部话剧同时被公认为是中国现
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在《雷雨》这部剧中,主要人物关系错综复
杂,矛盾重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以悲剧结尾。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整部剧中,无论繁漪、
四凤或是周冲,所有人的命运都与周公馆的大公
子———周萍有关系。
周萍的懦弱性格和乱伦行为,备受人们关注。
所以在分析周萍的悲剧命运的时候,要重点分析
其周边环境和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家
庭”还是“爱情”都在其人生道路上的悲剧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
一、《雷雨》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一)剧情及时代背景
话剧《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
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
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
如果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能称得上不朽的作品的,恐怕非《雷雨》莫属。自从曹禺创作诞生至今,成了国内话剧界永不过时的经典,是各类戏剧艺术院校、电影学院的保留毕业汇演的节目。
纵观文学史,魅力常存的往往是悲剧,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学家也是因为其悲剧文学作品。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正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所说的那样:“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激起我欲望之火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们有喜欢观看悲剧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样场面感到悲悯,而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快感。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因为一个人越是收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越难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
1、《雷雨》中的悲剧形式是受西方悲剧的影响
历来,《雷雨》都被认为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人物布局及其错综复杂的冲突,只被认为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带来的悲剧。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助、无奈,与最终的绝望,有逼真的希腊悲剧的艺术效果,也有人认为,《雷雨》的悲剧来源于人本身:源于周朴园曾经的屈服和现在的伪善;源于周萍的怯弱与矛盾,源于繁漪的激烈与义无反顾,即来源于人的性格的“性格悲剧”,而我以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不是《雷雨》悲剧的本身,《雷雨》悲剧是超越了这两种悲剧,而转向于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禺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1.1《雷雨》的时代特色和他的超时代性
一部作品往往带有她产生时代的痕迹,后来人看,就容易产生隔阂,会觉得看不懂,无法理解。比如《红楼梦》,现代人看来,只要贾宝玉和林黛玉私奔,悲剧就可以避免。但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私奔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是礼教禁止的行为。而《雷雨》却能跨越几个年代,为人们所理解、欣赏。从第一次上演话剧《雷雨》,到现代电影《雷雨》,经久不衰的上座率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也是作者曹禺本人也没想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钦佩,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经历,使用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在国内这些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普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别人的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曹禺《雷雨》序)。
《雷雨》中侍萍的悲剧命运原因初探
荩
袁筱青
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
的技巧演绎了一场旧时代旧家庭的大悲剧。剧中侍
萍的形象得到受众的一致肯定,认为她是一个有着
纯朴而善良灵魂的劳动妇女,她备受凌辱和压迫,
却刚毅、顽强;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有做人的骨
气和尊严。所以在剧中作者对她的不幸遭遇寄予巨
大同情。在剧中,主要刻画了三个不同的女人,繁漪
有着雷雨般的性格,是整部剧中最具象征性的人
物,而侍萍在剧中表现主题的作用是更为生动而重
要的,在整个悲剧中,侍萍是这一大悲剧的主演者,
而她本人的悲剧是最让人痛心和同情的。笔者认
为,她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命运的不可抗性
在悲剧意识中,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
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
又是一种痛苦,人生就是悲剧。每一部生命史就是
一部痛苦史,人生是苦难的,每个生命体在这场悲
剧中注定是悲剧演员[1]。过去的评论往往把侍萍的
悲剧根源归结为社会,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
侍萍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
平等,指向周朴园这类冷酷、虚伪、自私的资本家,
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
剧———命运的悲剧。所谓“命运悲剧”,主要是指人
的意志同命运的对抗,其结局则是人无法逃脱命运
的罗网而归于毁灭。曹禺在《雷雨·序》里提到:“《雷
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
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冷’。”“那时我就觉得这个社会
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
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
剧的命运。”在曹禺看来,《雷雨》的世界是一口残酷的井,黑暗的坑,每一个角色都在拼命地突围和无
法抗拒地失败,都在保存着自己的努力和难以逃脱
的毁灭。而侍萍则是逃避了一辈子也无法抗拒命运
的典型。侍萍在这个剧中是最大的无辜者,但她也
不能在这场命运的悲剧中幸免,而无辜者的被害加
剧悲剧色彩。她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三十年后,
为寻女儿走进周家,不仅没有带走女儿,而且发现
《雷雨》中的周萍
娄长福
以曹禺处女作和代表作名世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演出及研究最多的作品。这部充分显示作者创作个性并昭示其发展的剧作,至今仍有许多话题可说。例如周萍这一角色,就有待探索。
《雷雨》一剧戏剧冲突的主线索,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说是蔡漪与周朴园的冲突;二说是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三说是繁漪与周萍的冲突;①我同意后者。以介绍人物,引出主要矛盾为目的第一幕是这样它排的:一开场鲁贵和四凤的谈话,就点出她和大少爷的交往,来找矿主的鲁大海也诅咒那躺在花园。象是要死的大少爷”。鲁贵叙窟了“闹鬼”的故事乏后,繁漪登场,没说几句话,即向四风打听“他”的情况。天真的周冲向母亲讲完自己的“梦”后,突然也提到哥哥近来讲的“许多我不大明白的话”。层层铺垫之后,周萍上场,紧接的三段戏,一场比一场紧张:首先当着周冲,繁漪话中有话,句句紧逼,周萍躲躲闪闪,步步退让;然后周朴园登场,逼繁漪喝药的全部压力,最终落在周萍那一跪之上;最后是周朴园对周萍的盘问,观众和周萍都在他与蔡漪关系泄露的错觉中,惶恐地虚惊一场。整个第一幕,围绕周萍与繁漪过去的关系及和四风现在的交往,完成全剧最主要悬念的构设。再来看剧情的进展:对这个时间跨度长、人物关系复杂的剧作,作者采取的是以“现在的戏剧”带动过去的戏剧的手法。“现在的戏剧”是周萍与四凤交往并准备离家,“过去的戏剧”有两个,一是三年前周萍与繁漪的私情;二是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旧往。不甘被弃的蔡漪为挽留周萍所做的一切,无意中引爆了30年前的往事,周萍是周朴园与侍萍之子这一秘密的揭穿,是全剧高潮所在,将剧中三组主要冲突,(朴园与侍萍、朴园与蔡漪、繁漪与周萍)纠结重合在周萍身上,并导致悲剧结局的迅速出现。可见,从开端看悬念,从进程看发展,从高潮看统一性,我们都可确认,周萍始终处于剧情冲突主线之上。
《雷雨》的爱情悲剧
作者:朱 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5年第12期
朱 芬
阶级、道德、人伦、男权、人性……是《雷雨》诞生之后常议常新的话题。欣赏《雷雨》,人们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美丽的想象:如果四凤和周萍能够顺利远走他乡,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该多好!事实会如此吗?没有读懂剧本,是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四凤在爱情上的悲剧,除了血缘人伦的阻碍,更深层的是周萍人性的肤浅与卑劣,缺乏对女性深沉的爱与尊重。
一
先从周萍的人生导师周朴园谈起。
周朴园是周萍的亲生父亲,生活的监护人,人格的塑造者,命运的主宰者。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封建家庭,虽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在家庭中,他君临一切,简直像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抗。他逼得繁漪这个失去幸福和爱情的女子陷入痛苦的深渊,又把她当作神经病来治疗……周朴园极力地维护着这个自以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萍从乡下回来后,对严厉、专制、冷酷的父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疏远,他苍白、怯懦、空虚、脆弱,他需要爱的抚慰、理解和倾诉,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渴望“贝亚德丽采”的亲抚。
周萍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压抑的家庭中遇到了同样不满周朴园的专制,同样孤独寂寞、渴望真情的繁漪。两个天涯沦落人一拍即合,迸发出叛逆的爱火。繁漪追述的“你说你恨你父亲,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既是周萍的巧言诱语,也是他的激情宣言。这是他固有的“蛮性”和后天“文明”的尖锐冲突,是他内心的激情欲望和理智道德的正面交锋,两股力量相互消长。他痛苦焦灼、不得其所,甚而羡慕无所顾忌、敢做坏事而心安理得的鲁贵,佩服景仰“模范市民家长”的父亲。
二
再看周萍在与繁漪畸形恋爱中的表现。
《雷雨》悲剧性分析
《雷雨》悲剧性分析
总体来看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在《雷雨》中相互交织,但三者在《雷雨》中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悲剧的真正核心是围绕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其主线主要表现在命运悲剧上。人性、命运、宇宙之主宰,这些都存在于人们身体中的精神特质,就像宿命一样谜诡而难于捉摸,需要敏感的作家用心灵作笔方可捕捉和一探究竟。曹禺曾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就整个故事情节和个中人物性格而论,“神秘的事物”的“诱惑”无疑是剧作家对于冥冥中把握着人们命运走向、性格和人生悲剧的无形力量的恐慌和好奇。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敏感作家,在灵魂深处应该是经常遭遇这些命题的困扰的。曹禺在谈及〈雷雨〉的创作时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雷雨〉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封建家庭压制下的垂死挣扎,自我救赎也显得悲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张扬和激荡。蘩漪和周萍都不是一个消极等待命运宰割的人,在宿命的审判来临前,他们还要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求生本能进行诸般打拼,尤其是魔鬼般的蘩漪,无论是开始和周萍陷入不伦之恋,还是后来不顾一切的报复,将周鲁两家人送入绝境。她那种性格始终是雷雨般一泄千里,震耳欲聋的,也是摧枯拉朽的,没有她这个人物,周公馆就会一直死气沉沉,暗淡无光下去,不见一丝闪电雷鸣的光亮。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自我毁灭中那种生命抗争的勇气与力量。诚然,繁漪决非真善美的化身,然而对于命运大胆无畏的挑战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其中: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而《雷雨》的悲剧性正是悲剧中的悲剧。它有一种“雷雨”式的“郁热”,它不只是戏剧的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更表达着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不可扼制的“情热”,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郁结”,二者互相撞击而激起近乎疯狂的生命的
龙源期刊网
从戏剧情境看《雷雨》中人物的悲剧性
作者:叶毓 雷育萍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3期
摘 要:“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具体的环境、事件和特定的人物关系。曹禺通过构建《雷雨》的戏剧情境来阐释周鲁两家的恩怨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反映他们的情感纠葛所导致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了剧中人物走向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戏剧性 戏剧情境 悲剧性 《雷雨》
“情境”这个概念始于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狄德罗,他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把“情境”提升到作品的基础地位。“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只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变为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1]要塑造人物性格需要先找出显示人物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况互相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作品基础的情境,“人物性格要根据情境来决定”[2]。黑格尔进一步认识到“情境”与“矛盾冲突”的关系,“不过就戏剧动作在本质上要涉及一个具体的冲突来说,合适的起点就应该在导致冲突的那一个情境里”[3],戏剧冲突需内在于情境。谭霈生在《戏剧本体论》中进一步概括了“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4]“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又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根基,是戏剧冲突发生的动因。曹禺戏剧创作才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构建戏剧情境。他为人物安排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人物关系,不仅是具体的、尖锐的,而且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为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也为人物走向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
一、环境:显在的舞台呈现及其潜在的幕后戏
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剧本《雷雨》,省去“序幕”和“尾声”,故事情节时间不到24小时,地点在“周公馆”和“鲁贵家”,该剧紧紧围绕周、鲁两家三代人三十年之久的爱恨情仇展开,情节高度集中。《雷雨》舞台演出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周鲁两家恩怨的前因及他们生活的具体环境需要充分交代,否则观众会不知所云。曹禺非常巧妙地用次要场面的人物对话和“暗场”来交代了“前史”即人物的背景。
1 浅谈《雷雨》中的爱情悲剧
1934年,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问世之后,就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与观众,震动了文坛。《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 周、鲁两家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剧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所有的爱情婚姻关系,呈现出来的无一例外的都是悲剧。作品中, 周朴园的专制与虚伪,蘩漪的自私与阴鸷,鲁侍萍的善良与勇敢,周萍的乱伦与不忠,四凤的单纯与温柔,周冲的懦弱与幼稚等等,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着悲剧的方向发展。下面仅就《雷雨》中的爱情悲剧加以简要分析。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悲剧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是悲剧的开始。周朴园是一个大家的公子,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青年,他曾经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理想。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她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她很懂事,服侍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
然而爱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受到多方的限制。在封建婚姻制度统治的时代,在一个有着封建等级观念的上流人家里,门当户对的思想自然深深地扎根在周朴园父母的脑中。本来照先前的情节发展下去,周朴园与侍萍两人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周朴园的父母百般阻挠和反对,后来自作主张地替儿子找了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一手包办了他的婚姻。作为上流社会公子的周朴园,无力与时代、与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制度抗衡,他只能表现出无奈、软弱,最后顺从命运的安排,无情地把刚刚生下大海的侍萍赶出周家。
应该说,周朴园是深爱着侍萍的,他的心里的位置永远保留着一个她,后来无论谁都不能在他心里占有同等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记吗?”他每年都记着侍萍的生日,照着侍萍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因为侍萍生周萍,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他也总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他保持她“生前” 2 的习惯,表现了一种忏悔,这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具有一些道义力量和感情力量的。然而,当三十年后侍萍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又惊惶失措,声色惧厉,严厉的喝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极端矛盾的态度,判若两人的口气,暴露了他的虚伪,冷酷,自私,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对侍萍的感情是真的。按理说,侍萍再次出现,他应该出自内心地欣喜,应该有情有义地赎罪,而他却如此地冷酷无情,最后要用金钱来了解他与侍萍之间的恩怨:“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因为他是一位具有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资本家,他要做的是一个非常“体面”的人物,他的不光彩的过去不能昭然于世人而影响他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周朴园必须再一次无情地将侍萍打发掉,免得对他现有的生活造成威胁。周朴园这样做,是由于他的阶级的本性所决定,是他的社会属性与他的人性的矛盾冲突的表现。所以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悲剧,也绝不仅仅是个单纯的婚姻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中周冲的性格悲剧及对当代青年的启迪
我认真阅读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雷雨》,也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周冲在剧中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我最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长得白净帅气,也不是因为他的天真和善良,而是对他面对现实的无
奈和痛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思考。他是旧时代青年命运的缩影,在他
身上折射了青年生活的窘态与困惑。造成周冲悲剧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和等级森严、昏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剥夺了人们生活的自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
天网恢恢,展翅难逃,让他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
二是封建礼教约束和熏陶下的封建家长周朴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致
命的打击和深重的灾难,他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外表装饰着“有教养”,“名门之族”的虚伪面貌,却背地里以绝对尊严管着子女,
冷漠虐待着妻子,以一套自认为能使家族充满生机的秩序典章严格掌控着周公馆,却不知正是由于他的管治,使儿子人格扭曲,分裂,外
表粉饰繁华实际冰冷无暖的家庭氛围,让整个家随时充满了火药味,
处处掩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最后因为家丑外扬而尴尬悲惨的结局。周朴园这样一个家庭,无法容许周冲的存在,也许他来到这个世
界本来就是多余的,他活在痛苦挣扎中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周冲的死是对这种可怕生活最露骨尖锐而又最无奈的回答。周冲的悲剧就在于
他懂得爱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更好的导师,他以死来反抗沉郁的家庭。颇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旧我的死,和新我的生。但我一直觉得周
冲的死很可惜,他完全可以选择新生。
三是周冲的青春冲动和自身的软弱酿成了自趋灭亡的悲剧。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
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
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
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周冲的想法毕竟太不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甚至
我看《雷雨》中的周萍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他给许多人物的个性都做了极为细致的说明。周朴园代表的是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蘩漪则是一个文弱的、哀静的、明慧的中国旧式女性。她的骨子里带着一点原始的野性;周冲是一个天真的青年形象,他不满周朴园对于工人阶层的压榨,却又无能为力;鲁四凤是一个活泼开朗执着于爱情的健康的女孩;鲁大海则是反抗资本家的压榨,个性冲动的工人形象;鲁侍萍是被旧社会迫害过的女性;鲁贵则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奴仆。唯独周萍,在曹禺先生的话剧里是一个性格多重内心矛盾的形象。他的这种复杂的心理不但与封建家庭有着深刻的联系,与周蘩漪和四凤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周萍与周朴园
周朴园是在家中是一个封建大家长,而且还是一个专门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周萍认为他父亲领导出了一个模范的家庭,父亲便是模范家长,在这一点上,他是崇拜他父亲的。而周朴园在他的见闻中也带有一点倔强和冷酷,但周萍是欣赏他的这两种性格的——他身上所欠缺的。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周萍扮演的是一个模范家庭的长子的角色。所以他对父亲惟命是从。但他也感到内疚,因为他觉得他偷了父亲的东西,所以他想到了逃避要到矿上去。正是身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周萍的身上会有自私虚伪的一面。
二:周萍与蘩漪
蘩漪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性,是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灵性的女性。然而,进入这个封建的大家庭是她的不幸,她内心的反抗空虚,成就了她与周萍的乱伦之恋。她找到了生的希望,周萍便是她的一切。一时的热烈过后,蘩漪依然那么执着,只是周萍渐渐的淡了下来,然为自己犯了极大地错误,认为自己偷了父亲的东西,由此,周萍的心理深深地悔恨与愧疚。他不敢去面对,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也是他与四凤相恋的一个原因。然而他对蘩漪的态度也愈来愈强硬,甚至是冷酷。在蘩漪要求他留下来时,他坚决的拒绝了。在第一幕里蘩漪对他说:“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他说:“没有忘,但是这我住厌了”。 对蘩漪的问话,他很不耐烦,似乎他不在想与蘩漪有任何的纠缠,想尽早摆脱她,摆脱内疚,周萍的软弱由此而见。周萍口口相称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体面地人,家庭也是一个体面地家,而当蘩漪揭露了这个家黑暗的一面时,他又说:“蘩漪,大家庭自然免不了不良分子,不过我们这一枝,除了我。。。。”在周萍的眼中,他自己就是一个无暇的男子。而在蘩漪眼中,他同他父亲一样,都是个伪君子,是自私的人。
雨 中周萍的形象刍议
◎丁凯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曹禺实属百年一遇的文学天才,他的话剧成名 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谈论《雷雨》
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周朴园与蘩漪,即便是谈论蘩 漪和周萍的爱情,也多是赞赏蘩漪的敢作敢为,谴责
周萍的懦弱、不负责和始乱终弃。有学者认为,周萍
的两次乱伦使人类数万年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其 实,周萍并非一个责任的肇事者,他是特殊历史背景
和家庭环境中产生的畸形儿,他顽强地抗争命运,每 次抗争都使他坠入罪恶的深渊,直至毁灭自我,周萍
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值得人们去同情的。
一、特殊环境造就的畸形儿
《雷雨》中周萍两次恋爱,两次自救,他像“泥鳅 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
救自己”,但每次都落入血缘与伦理关系编织的命运
之网中,背负着乱伦的罪名,并在乱伦的道德压力下 走向毁灭。很多人认为,《雷雨》中的周萍是忧郁脆
弱、空虚颓废的“多余人”,是精神残疾、没有脊梁骨
的废人,是封建大家庭中腐朽糜烂的纨绔子弟,他继 承了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冷酷无情,勾引婢女四凤,
与继母蘩漪乱伦,周萍的死亡是淫乱者的自食其果,
也是资产阶级道德观的破灭,周萍应永远被钉在道
德的审判席上,生活于沉沦、罪恶的沼泽地里。其实, 这种认识有些偏颇,“周萍的性格与蘩漪、鲁大海相
近”,他对蘩漪、四凤的爱都是强烈而疯狂的,周冲也
说周萍是“很有感情”的人,可见,周萍那阴郁的外表
下充满着心灵的激荡。因而,应结合周萍的成长经历
和内心世界来探究他的两次乱伦。…
周萍是私生子,三岁“丧”母,父亲周朴园长年在 外开矿山、办工厂,直到20多岁才被父亲从乡下接
回家中。幼年寄人篱下的周萍,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
自卑感,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没有父爱和母爱,有的 只是陌生、抵触与仇恨。周萍在缺少母爱与亲情的环
境中长大,他那苍白、空虚、脆弱、懦弱的心需要人理
解与抚慰,但他从乡下回到周公馆时,在严厉、冷酷、
《雷雨》赏析之周萍
汪汪小飞侠原创出品
周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是蘩漪的继子,也是蘩漪的情人,是周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继承人。在《雷雨》的众多人物里,周萍以其极为矛盾的性格,让他变成了痛苦最为深重的一个个体,同时他也是活得最不光彩的人物。正如作者所介绍的,他有冲动的激情和决绝的勇气,但紧接着是无穷无尽的“悔”;他一再触犯禁忌,而他是有道德观念的;他赌钱酗酒,精神颓丧,同时又是渴望着生活。对于这个人物,似乎我们只能说他矛盾。
他反叛以周朴园为代表的旧的封建秩序,可又要去维护它。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他和继母蘩漪,一个是从小被剥夺了母爱,以私生子的身份常居在乡下的男人;一个是被困家中,长期得不到关爱的女人。两人因内心的寂寞而冲破束缚走在了一起,让蘩漪这棵快枯死的花朵又重新得到了滋润,也让周萍对父亲的不满有了诉说的对象。然而他们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行为,也给了他沉重的痛苦。他说,“我后悔,我认为我生平做错一件大事。我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父亲”。 正因他的种种后悔,他才要去回避蘩漪。甚至当蘩漪因他而指责周朴园这个父亲时,周萍会极力去维护封建家长的父亲:“你胡说,……父亲是个好人,父亲一生是有道德的……”。为了爱情他反叛周朴园而又会因自责去维护周朴园。他在人性的天平上摇摆不定,郁闷而不知所措。
但这种日子毕竟是不正常的,周萍也因此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也下意识地有了羞愧之心,说明他还没有彻底丧失理智,他还知道“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他“厌恶这种不自然的关系”,希望这次是他和蘩漪“最末一次谈话”。他要自赎,“要把自己拯救起来”,他抓住富有青春与活力的四凤,想用她的“新鲜”、“清朗”来洗涤自我,救助“自己心内的残疾”,却不自知地又犯下更可怕的罪恶。
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周萍被四凤身上那份活泼、纯真、灵动所吸引,他厌恶一切“忧郁过分”的女人——蘩漪给了他太多的压力, 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发现他最需要的那一点东西, 是充满地流动在四凤的身里。”然而,当他们要逃离出“狭的笼”,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周萍。 原来,那个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那个四凤竟是自己的妹妹。这难以接受的事实, 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周萍的悲剧探究
周萍的悲剧探究
——《雷⾬》伦理剖析
周萍是现代作家曹禺《雷⾬》中的主⼈公,是周朴园和侍萍相恋或者说是⾮法同居的产物,周萍的罪
责在于,抢了⽗亲的妻⼦,⼜淫了同母异⽗的妹妹。
《雷⾬》展⽰的是⼀部悲剧的命题,作者站在伦理道德的⾼度,对⾎缘、爱情做了深⼊的披露,让我
们对他们的⽆奈与⽆情做着深刻的反思,它表现的错综杂乱的情感纠葛与残忍的结局,揪着我的⼼与他们
同悲。
在《雷⾬》所设置的环境⾥,爱情是⼀个可以挂在嘴边,但是⽆法下咽的鱼翅,所有的看似存在的爱
情关系,在⾎缘与伦理的冲突中只能显⽰悲剧的结局,所有的爱情也只能是畸形的产物。⽽在这⼀悲剧命
题中,周朴园⽆疑是主谋。⼀切始于他,⽽⼜终于他,所有的⼀切在⼀场“雷⾬”中⾛向了毁灭,完成罪恶
的结局。
周萍的伦理关系是最复杂的,周萍与繁漪是继⼦与继母的关系,周萍与四凤是同母异⽗的关系,然⽽
在他们⾝上却都产⽣了爱情。两对爱情关系都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是这两对关系之间的爱情是真真切切
的。
周萍与继母繁漪相爱,这是典型的母⼦之恋,是严重违背道德伦理的。作为⼉⼦的周萍抢了⽗亲的⽼
婆,⾛到那⼉也说不过去,和后母私通,虽然在⾎缘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亲却绝对是⼤逆不道的,
这是俄狄普斯情结的体现,典型的“弑⽗娶母”,是原罪,这是不可饶恕的。
从双⽅关系来看,繁漪对周萍的爱是轰轰烈烈的,她为了这段感情勇于向这个时代挑战,不惜⼀
切,甚⾄不择⼿段,更何况繁漪的年龄与周萍的年龄相近,更何况,他们⼜没有⾎缘关系,他们有的只是
名义上的母⼦关系,产⽣这样的爱情是可以理解的。于她这⼀⽅来说,与周萍私通并不违背⾃然伦理,如
果周朴园不是周萍的⽗亲,她甚⾄可以堂堂正正地改嫁给周萍。
⽽周萍却不像繁漪那样爱得有⼒量,那样勇敢,他爱繁漪,想爱却⼜不敢爱,只因她是⽗亲的妻
⼦。他对所有的亲⼈都有⼀种犯罪感,“我是个最胡涂、最不明⽩的⼈。我后悔,我认为我⽣平做错⼀件⼤
事。我对不起⾃⼰,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亲。”不仅后悔,⽽且痛苦。
《雷雨》中周冲的性格悲剧及对当代青年的启迪
我认真阅读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雷雨》,也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周冲在剧中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我最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长得白净帅气,也不是因为他的天真和善良,而是对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思考。他是旧时代青年命运的缩影,在他身上折射了青年生活的窘态与困惑。造成周冲悲剧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和等级森严、昏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剥夺了人们生活的自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天网恢恢,展翅难逃,让他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
二是封建礼教约束和熏陶下的封建家长周朴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和深重的灾难,他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外表装饰着“有教养”,“名门之族”的虚伪面貌,却背地里以绝对尊严管着子女,冷漠虐待着妻子,以一套自认为能使家族充满生机的秩序典章严格掌控着周公馆,却不知正是由于他的管治,使儿子人格扭曲,分裂,外表粉饰繁华实际冰冷无暖的家庭氛围,让整个家随时充满了火药味,处处掩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最后因为家丑外扬而尴尬悲惨的结局。周朴园这样一个家庭,无法容许周冲的存在,也许他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余的,他活在痛苦挣扎中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周冲的死是对这种可怕生活最露骨尖锐而又最无奈的回答。周冲的悲剧就在于他懂得爱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更好的导师,他以死来反抗沉郁的家庭。颇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旧我的死,和新我的生。但我一直觉得周冲的死很可惜,他完全可以选择新生。
三是周冲的青春冲动和自身的软弱酿成了自趋灭亡的悲剧。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周冲的想法毕竟太不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将来也不太可能达到。周冲,有着冲破这污浊的世界的执念,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美得犹如一个用水晶雕琢的理想国度,在这个澄清的国度里,没有喧嚣,没有飞尘,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每个灵魂都无比安宁,每个灵魂都圣洁得如同处子。周冲,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有些理想化,他把人看的都太美好了,这是他的优点也是致命的弱点。毕竟他是资本家的孩子,看不到贫穷人家的生活,不了解整个社会。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式的悲剧巨作典范。李健吾称之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剧。
《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就题材来讲是家庭悲剧,并且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以及人生的徒劳感。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独具特点。《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从戏剧情境看《雷雨》中人物的悲剧性
“情境”这个概念始于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狄德罗,他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把“情境”提升到作品的基础地位。“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只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变为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1]要塑造人物性格需要先找出显示人物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况互相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作品基础的情境,“人物性格要根据情境来决定”[2]。黑格尔进一步认识到“情境”与“矛盾冲突”的关系,“不过就戏剧动作在本质上要涉及一个具体的冲突来说,合适的起点就应该在导致冲突的那一个情境里”[3],戏剧冲突需内在于情境。谭霈生在《戏剧本体论》中进一步概括了“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4]“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又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根基,是戏剧冲突发生的动因。曹禺戏剧创作才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构建戏剧情境。他为人物安排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人物关系,不仅是具体的、尖锐的,而且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为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也为人物走向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
一、环境:显在的舞台呈现及其潜在的幕后戏
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剧本《雷雨》,省去“序幕”和“尾声”,故事情节时间不到24小时,地点在“周公馆”和“鲁贵家”,该剧紧紧围绕周、鲁两家三代人三十年之久的爱恨情仇展开,情节高度集中。《雷雨》舞台演出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周鲁两家恩怨的前因及他们生活的具体环境需要充分交代,否则观众会不知所云。曹禺非常巧妙地用次要场面的人物对话和“暗场”来交代了“前史”即人物的背景。
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第一幕第一场戏虽是一个次要场面,却是非常好的戏剧开端,它不仅交代了周鲁两家人的过去,还介绍了剧中人物当下的处境。地点是周公馆客厅内(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鲁贵满脸油汗地絮叨着“闹鬼”,向女儿四凤勒索钱用,并提醒四凤周家的太太繁漪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关系不正常,叫她提防繁漪,这让四凤的心理难以平静;四凤又为母亲的即将到来而感到烦躁,显得心不在焉。进而繁漪出场时,她与四凤的对话引出了周萍,以及周朴园回家的情况,其中暗含着他们三人——繁漪、周萍、四凤之间的情感纠葛。周公馆当下的环境是沉闷而压抑的,矿工闹罢工,老爷处理完事情刚回到家,太太又生病,大少爷周萍无所事事,二少爷周冲暗恋四凤并想拯救四凤,鲁贵想让女儿继续帮佣,四凤正与大少爷秘密交往却怕母亲回来知道等等,剧中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处境都交代得简洁而清楚。这为下面出现的重要场面——周朴园当众逼着繁漪吃药和第一幕的戏剧冲突达到高潮作了充分的铺垫。
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
如果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能称得上不朽的作品的,恐怕非《雷雨》莫属。自从曹禺创作诞生至今,成了国内话剧界永不过时的经典,是各类戏剧艺术院校、电影学院的保留毕业汇演的节目。
纵观文学史,魅力常存的往往是悲剧,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学家也是因为其悲剧文学作品。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正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所说的那样:“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激起我欲望之火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们有喜欢观看悲剧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样场面感到悲悯,而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快感。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因为一个人越是收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越难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
1、《雷雨》中的悲剧形式是受西方悲剧的影响
历来,《雷雨》都被认为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人物布局及其错综复杂的冲突,只被认为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带来的悲剧。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助、无奈,与最终的绝望,有逼真的希腊悲剧的艺术效果,也有人认为,《雷雨》的悲剧来源于人本身:源于周朴园曾经的屈服和现在的伪善;源于周萍的怯弱与矛盾,源于繁漪的激烈与义无反顾,即来源于人的性格的“性格悲剧”,而我以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不是《雷雨》悲剧的本身,《雷雨》悲剧是超越了这两种悲剧,而转向于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禺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1.1《雷雨》的时代特色和他的超时代性
一部作品往往带有她产生时代的痕迹,后来人看,就容易产生隔阂,会觉得看不懂,无法理解。比如《红楼梦》,现代人看来,只要贾宝玉和林黛玉私奔,悲剧就可以避免。但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私奔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是礼教禁止的行为。而《雷雨》却能跨越几个年代,为人们所理解、欣赏。从第一次上演话剧《雷雨》,到现代电影《雷雨》,经久不衰的上座率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也是作者曹禺本人也没想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钦佩,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经历,使用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在国内这些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普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别人的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曹禺《雷雨》序)。
1、1、1《雷雨》悲剧性的不可避免
那么,是什么使《雷雨》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呢?我想,就在于他是一本探究人性的悲剧,讲人性的悲剧不仅仅简单地归咎为人的客观行为,而是在更深层次地提高到人类本身的角度来看。人类有动物到人,其实也是一个漫长、艰辛、曲折,然后失败和牺牲众多的过程,那么,“在人的心理机能产生、行程和走向成熟时,险恶可怕的自然环境和残酷无情的生存环境,不定在人类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痕迹,对人类的心理机制的倾向性和反映模式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悲剧心理学》韦小坚胡开祥孙启君)《雷伊》实质上病没有简单地讲悲剧的产生归咎于社会或个人,而是深刻地反省我们renli自身的不可抗拒性的结局!
2.《雷雨》中的悲剧人物
提及《雷雨》里的悲剧人物,大家只看见繁漪、四凤、侍萍、周冲,看见他们不行的运和悲惨的结局。周萍作为一个悲剧制造者和承受着,他的悲惨比别人更深,这一点也许连作者本人在创作之初也没意识到。
周萍是《雷雨》里最痛苦的灵魂。他自幼“失去”母亲,加之父亲的严肃和冷漠,使他缺失母爱的心理趋于病态。在年龄相仿的后母繁漪向他发出啊的召唤时,他变急切地、毫不犹豫地投入她的貌似母爱的怀抱,在繁漪身上寄托着他畸形的爱恋。当他慢慢地从迷梦中清醒,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正在这时,魅力单纯的四凤的出现,他毫不犹豫地抓住四凤,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但她没想到,自己的不负责任的逃避竟会把自己带入更为可怕的、更不可饶恕的罪恶和悲剧的泥潭中。最后只能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脱。
2.1恋母与杀父情结.首先,作为一个人,周萍在她的童年就被认为地剥夺了享受母爱的权利,在她一岁时,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剧本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详细描述,只是用侍萍的话做了一个简单的交代:“......大孩子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快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萍就是这个“大孩子”,鲁大海就是那个“刚出生的孩子”。周萍那时才一岁,正式在母亲怀抱淘气的年龄,但剧本里没有一句周萍对母爱的提及,只是经常听父亲叙说圣母如何的美丽、贤惠,于是,童年时代的心理扭曲压抑城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导致了她性格的由于和怪癖。也正式这种五星的扭曲,使得周萍对后母繁漪产生了有悖伦理的情感成为可能。
2.2与繁漪关系的不平等和被动性。说到周萍的悲剧,繁漪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对于整个悲剧也是一个关键人物。而周萍的悲剧也是从她这里开始的。周萍从乡下回到城里,回到父亲的家,也就是来到繁漪身边开始,而繁漪,已经在这样一个封建专制家庭里生活了十几年,十多年来,她不仅要忍受丈夫时而对侍萍的怀念而半生的对她的无爱,还要忍受因这种无爱而带来的冷酷和专横。这种内心的积郁,她是多么想找人派遣和倾述,她那孤独的混灵魂有多么需要爱的滋润,这个不服是怀着这样的期待,周萍的出现,五一是黑暗中出现的一丝光亮。
2.3回归身份的重新认定。周萍的悲剧还在于他的软弱,在于他最后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妥协,封建思想的阴影最终战胜了他的反抗精神,重又回到“父亲的儿子”。我们无法知道,是因为四凤的出现使他“回归”,还是因为他“回归”而爱上了四凤,但他确实“爱过一个他绝不应该爱的女人”,确实干了件“对不起父亲”的事,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因为自己“年轻、“糊涂”、“一时冲动”,他把对世俗的反抗,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说成是“不应该”,最终,他又成了“父亲的儿子”,成了封建卫道士!喝药一场戏中的“屈膝”,标志着周萍在思想上彻底被周朴园这件注意代表所“压服和驯化”。
2.4四凤——最后的救命稻草。爱情本来应该如诗如画,情感的两情相悦,换来心灵的相通。剧中认为周萍和四凤的爱情关系总让人体会不出诗味来,犹如虽“出生在田野”,课又被“移植到温室里”的“麦苗”,又似空瓶中的插花。周萍之爱四凤,自始至终都带着很大的自私、欺骗的成分。我们无法确定周萍是为了爱四凤而摆脱繁漪,还是为了摆脱繁漪而爱四凤,至少他的爱的动机是很不纯的。
3.结论
周萍的悲剧从一开始,似乎是认为的因素影响了他的命运,其实,在做着眼里,命运才是决定的主宰。从周萍一出生,命运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他自己只能顺着“命”的指引,走人生之路。周萍的悲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遭遇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痛感的“宇宙是一口残酷的井,人类在无望的挣扎”(曹禺)的命运。好人就是绝对的好,坏人就是绝对的坏,这样简单的分类法,对于周萍这个形象是不适合的。他既不能彻底的以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为武器蔑视封建礼法,又不能按照封建礼教循规蹈矩作一个“模范市民”。最后,选择了自杀这个结局,也是说明他的任性还没有泯灭,在他的悲剧的一生里,命运一直掌握在他人手里,等到他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悲剧结束了一切!
由于的生活,压抑的欲望,痛苦的人生,这就是周萍的人生,当事实真相来临之际,也是他解脱之时!
参考文献
[1]韦小坚胡开祥孙启君《悲剧心理学》1989年12月第一版三环出版社.第14页至108页.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83年2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第18页到150页
[3]曹禺《雷雨》1994年北京第一版人民出版社第178页至188页
[4]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