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它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人物和事件。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原因。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雷雨》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 封建制度的压迫:《雷雨》发生在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压迫。男女不平等、家族权威至高无上等封建观念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权力和金钱,这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压迫使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 家庭关系的复杂:周、鲁两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 家长制的权威:周朴园作为家庭的长者,对家庭成员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这使得家庭成员在压迫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原因
1. 人物性格的缺陷: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周萍的懦弱无能、鲁侍萍的放纵等,这些缺陷使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2. 爱情的盲目: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爱情中盲目追求,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这导致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悲剧。
3. 自我救赎的无力:在面对家庭矛盾和自身困境时,剧中的许多人物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摆脱困境,但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救赎,最终走向悲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雨》中的悲剧产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复杂、家长制的权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物性格的缺陷、爱情的盲目以及自我救赎的无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雷雨》这部作品,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摘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魅力永存,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剧中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围绕家庭矛盾这条主要线索,凸显了封建家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雷雨》 曹禺 人物形象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赢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关注和青睐。以往的评论界重在讨论《雷雨》对于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揭露,本文认为《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剧作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剧作中八个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各有独特的经历和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都是怀着生的希望上场的,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们越是努力,越与自己的目标相反,最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命运的牺牲品,陷入绝望甚至死亡的悲剧中。
一 创作思想
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及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强调世界的“残忍”和“冷酷”,强调人物盲目的“挣扎”,同时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揭露封建家庭的专制对人性的扼杀以及人物自身的心灵痛苦和内在矛盾。谈到《雷雨》的创作时,曹禺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综观《雷雨》中的大小人物,除了贪婪自私的奴才鲁贵,其余所有与周家有关联的人无一不在命运的“火坑”里挣扎。
谈《雷雨》的结构艺术
贺正皖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曹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话剧大师,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继承了先驱们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本文拟从他创作的《雷雨》结构艺术角度谈谈它给中国话剧带来的独特贡献。关键词:曹禺话剧结构艺术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同时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雷雨》是巴金首先发现的,巴金在回忆他读到《雷雨》原稿的感受时说:“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小的精力。”在巴金热情的帮助下,《雷雨》在1934年发表于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雷雨》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雷雨》这一剧作融会了西方戏剧的优点.使话剧这一外来的戏剧形式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本文拟从《雷雨》的结构艺术角度谈谈它给中国话剧带来的独特贡献。一、重复结构手法的使用《雷雨》的结构是根据内容决定的,是从总的艺术构思中凝炼成的,不是人为安排、可此可彼、随意更改的。特别是其中八个人物的安排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少一个人物.或改动一个人物关系.都会破坏整个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周、鲁两家是主仆关系,每家各占四人。周公馆有两位少爷,大少爷周萍是周朴园的前妻生的.二少爷周冲是继室繁漪生的。鲁贵和鲁妈也有两个子女.但只有小女儿四凤才是他们亲生的,鲁大海则是鲁妈从前夫那里带过来的。就这样,观众已经看出人物关系具有相当复杂的戏剧性纠葛了。仅仅从上述的情节线索,我们就知道《雷雨》本来还有第九个人物,那就是周朴园的前妻。大少爷的生母,不过传说在二十多年前就死了;应该还有第十个人物,那就是鲁妈的前夫。鲁大海的生父,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下落。《雷雨》把生活高度典型化和概括化,它对人物关系的第一个戏剧性的安排.就是省去了原有的第九、第十个人物。鲁妈就是三十年前的梅侍萍。于是,鲁妈就是第九个人物——大少爷的生母,而周朴园就是第十个人物——鲁大海的生父。这样人物关系改变了.复杂化了,周、鲁两家不单纯是一种主仆关系。周朴同和鲁贵固然是主仆关系.但是鲁贵竞娶了主人的前妻;周朴园和鲁大海一方面具有资本家矿主和工人的阶级矛盾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是嫡亲父子:周萍和鲁大海成了同胞兄弟;周萍和四凤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妈和繁漪则是在周家先后间周朴园有过同样关系的女人。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的设计安排,是《雷雨》情节结构的基础。作者.义设计了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安排:周萍和四风之间发生不知情的不正常的爱情关系。一方面是周萍沿着父亲三十年前的老路,重复着剥削阶级惯行的道德罪恶,另一方面四凤走了鲁妈的旧路,陷入了更为悲惨的命运的火炕。周朴园和周萍父子两代人有不同的个性.但他们有着剥削阶级的共同特征。鲁妈和四凤的命运遭遇相同,她们把爱情的命运寄托在敌对阶级身上.她们有被压迫阶级命运的共同特征。鲁妈和繁漪虽然有着不同阶级身份,~是被剥削奴役的下等女佣人,一为资产阶级的新女性,但她们在周家都有感情被玩弄的共同遭遇。作者把人物关系和命运遭际加以重复.加强了事件的深刻性和典型意义,这种方法成为本剧艺术描写中一种有效的技巧手法。二、锁闭式的戏剧结构巧用戏剧结构要根据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及人物性格来安排。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戏剧结构在整个编剧中的重要位置,他认为:“情节结构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出于主题的需要,作者匠心独运地采用锁闭式的结构,整个剧本主体部分的深沉结构指向一个锁闭的世界。世界的锁闭性在于它的封闭性,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希望.人不走出它之外则无法获救。世界的锁闭性在曹禺的戏剧中首先再现为鲜明的视觉意象:本剧中监狱一样的周公馆。《雷雨》通过人物关系来展现它的锁闭性。
龙源期刊网
《雷雨》中人物命运悲剧的解析
作者:冯思远
来源:《祖国》2016年第24期
《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书写社会悲剧的戏剧,在学习过程中,每读一次《雷雨》都会感受到其社会旧制度、旧道德的可悲之处,为了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全面、细致的了解雷雨中每一个人物特点,本文在分析《雷雨》的写作背景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雷雨》中每个人物的命运悲剧。
一、《雷雨》创作背景
《雷雨》是由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在1931年所创作的,虽然该部话剧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在发表后却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可见《雷雨》这部作品的惊人之处,作者经历了五年才创作出该项作品,与自己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族,父亲是一名旧官僚,曾经出国留过学,母亲在曹禺出生三天后就生病去世了,由于曹禺家庭的特殊背景,使其在作品中体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迷茫。《雷雨》中正蕴含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由于他的家庭原因,自身对命运产生了质疑,也使其成为了一部真正的悲剧,在我们分析、学习这一话剧过程中,我们高中生要充分结合《雷雨》写作背景来分析每一人物的悲剧命运。
二、《雷雨》中人物命运悲剧解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雷雨》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的写作原因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分析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悲剧。
(一)周朴园的命运悲剧解析
周朴园是一家之主,他代表了地位与权力,占据着一家中的支配权,代表着家庭中的生存法则,周朴园曾经说:“我教育出来的孩子,绝不愿意让本人说他们一句闲话”,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成为了一个极大的讽刺,被事实所推翻。虽然周朴园做一切事情的目标都是保证其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学习这一话剧时,也能发现周朴园在文中的主要话语都具有命令的意味,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在自然法则面前显得十分渺小、无用、脆弱,这也是他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使其在一夜之间成为乌有,整个悲剧也与周朴园这个现实法则的拥有者有着直接的关系。
论 文
题 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学 校:
姓 名:
1 目录
题目…………………………………………………………………………………(2)
摘要…………………………………………………………………………………(2)
一、 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3)
(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 ……………………………………………………(3)
(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3)
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4)
(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4)
1.序幕……………………………………………………………………… (4)
2.开端.......................................................(5)
3.发展……………………………………………………………………… (5)
4.高潮……………………………………………………………………… (6)
5.结局……………………………………………………………………… (6)
6.尾声……………………………………………………………………… (7)
(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7)
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 (8)
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 (9)
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 (10)
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 (10)
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 (11)
(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 ………………………………………(12)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 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 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 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 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
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 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 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 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 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 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 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 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 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 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 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 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 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电影《雷雨》是曹禺创作的、孙道临先生导演的作品,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纠缠着父子母女两代人性爱和血缘关系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预示了畸形社会必将在雷雨中崩坍的历史向。
这是一个发生在20年代北方某城的悲剧:周公馆的少爷周朴园,玩弄了女仆梅侍萍,梅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后被撵出家门,她抱着大海漂泊辗转,再嫁鲁贵,又生下女儿四凤。若干年后周朴园续娶繁漪,繁漪难耐寂寞,与周的大儿周萍发生乱伦关系,此时四凤来周家为佣,又被周萍纠缠不休。大海在矿上做工,闹罢工和矿主周朴园发生冲突,梅侍萍寻女来到周家,恍然若梦,发现原来竟是30年前的伤心旧地。在这里她与周朴园不期而遇,繁漪当众揭开她与周萍的隐情,周朴园责令周萍认侍萍为母,所有的人如遭雷击,四凤触电而死,周萍羞愧自杀,繁漪狂叫而疯,罪恶之家在雷雨交加的深夜土崩瓦解……
每次看《雷雨》,都不免要扼腕叹息一番,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无论可憎或可叹,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究竟是谁的罪过?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在曹禺看来,《雷雨》的世界是一口“残酷的井”、“黑暗的坑”,是一种拼命的突围和无法抗拒的失败,是一种保存自己的努力和难以逃脱的毁灭。曹禺先生早年曾说过:“《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电影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无论是在布景上、音乐上,还是人物的语言上,仿佛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郁,焦躁不安,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那个雷雨交加、真相大白的夜晚。全剧中八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并具有其悲剧的命运色彩。下面主要分析三个人物:
2012年1月 第31卷第1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m ̄of Luoyang NormM Unive ̄ity Jan.,2012 V0I.31 No.1
悲剧框架中的《大雷雨》与《雷雨》
杨晓笛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 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 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 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关键词:《大雷雨》;《雷雨》;悲剧结构;悲剧冲突;悲剧高潮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2)O1—0068—04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杨晓笛(1984一),女,山西运城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 修辞。 .
在西方,尽管戏剧学者对悲剧的界定较为精确,
把什么是悲剧分解为对结构、冲突、高潮、效果等不
同要素的明确要求,但判断一部戏剧是悲剧还是喜
剧,还是要看它的戏剧效果。从这一评判标准来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显然是属于悲剧范畴的,
剧本结尾以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投河自尽渲染出一种
悲壮的氛围。我国的古典戏剧理论虽然没有对悲剧作
出具体界定,但却依据“令人解颐”和“令人鼻酸”来
划分戏剧的种类。据此看来,曹禺的《雷雨》同样是一
出悲剧,它的结局委实“令人鼻酸”。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可以断言,西方的悲剧与中国的悲剧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二者在具体手法上有所不同。笔
者将结合悲剧理论的有关知识,从悲剧的结构、冲突
和高潮方面对《大雷雨》和《雷雨》的剧本特色进行具
体分析,探讨其中的异同。
一、《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结构
关于悲剧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作如是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悲剧,它从美学角度来看,展现了许多悲剧元素,如情感的悲壮、人物的悲惨命运、社会的不幸等。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对《雷雨》进行分析。
首先,《雷雨》在情感的表现方面具有悲剧色彩。该剧通过展示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中的悲壮和无奈。雨夜,祥子和四阿姨的激情之吻,既展现了他们对彼此的热爱,又预示了他们夹在道德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困境。他们的爱情被家庭利益、传统观念所束缚,最终只能以悲剧的结局告终。同样,雷峰和苏雨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雷峰被社会和家庭责任压得喘不过气,苏雨被逼迫着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两人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幸的结局,爱情的悲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雷雨》在人物命运的展现上也具有典型的悲剧元素。祥子、四阿姨、雷峰和苏雨,这些主要人物在剧中都受到了命运的不幸限制。祥子一生辗转流离,贫穷和堕落使他最终走向了悲剧的深渊。四阿姨也没有幸福的结局,她为了爱情放弃了婚姻,却最终落得个被社会所逼迫的下场。雷峰和苏雨虽然在一起,但他们的婚姻始终缺乏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们被父母、家庭的期望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这些悲剧性的命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
此外,《雷雨》中社会的不幸也是一种悲剧的体现。该剧通过描绘大观园的骄奢淫逸、沉沦堕落的画面,暗喻了当时社会的堕落和腐败。大观园本应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然而在剧中却成了一个道德沦丧的场所。这种社会的不幸表明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败坏和阴暗面的存在,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综上所述,《雷雨》从美学的角度展现了悲剧的多个元素。它通过情感的悲壮、人物命运的不幸以及社会的堕落等方面,展示了悲剧的力量和魅力。观众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上的震动,还能够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思。《雷雨》以其深刻的悲剧色彩,成功地将人们引入剧情的沉思与反思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悲剧文学的经典之作。
真正(de)悲剧——从美学(de)角度分析雷雨
雷雨是剧组家曹禺(de)最重要(de)作品之一,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de)悲剧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戏剧上受到了很高(de)评价,研究这部作品也会对我们有着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而在这里,我则选取美学(de)角度来分析雷雨(de)悲剧.在这里我所说(de)悲剧,是美学中美感经验(de)一种,它和喜剧相互对立,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de)一种独特(de)心醉神迷(de)瞬间经验状态.而雷雨(de)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de)悲剧感,而在这里我要探究(de)也是这一点.
雷雨中(de)命运悲剧
雷雨(de)作者曹禺称:“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de)迫切(de)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de)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de)心情, 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de)运命, 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de)或者是理解(de)———捉弄, 一种不可知(de)力量(de)———机遇(de),
或者环境(de)———捉弄……”,还说:“我不能断定雷雨(de)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de)力量.……在这斗争(de)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de)管辖.这主宰,希伯来(de)先知们赞美它为‘上帝’,希腊(de)戏剧家称它‘命运’, 近代(de)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de)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de)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de)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de)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de)情感强要我表现(de),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de)憧憬.”,这句话,也就揭示出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就是在创作一个“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它认为人生是由神决定(de)或由某种冥冥之中(de)命运所支配(de),这种命运是与生俱来(de),先天决定(de),无法掌握也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往往是注定了一个人(de)毁灭或不幸.而“芸芸众生在欲望和命运(de)苦难中, 徒劳地挣扎搏斗, 最终还是在劫难逃.”①这样造成(de)不幸人生,就是一种悲剧.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 悲剧情节 悲剧人物 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 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1)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 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姿的图解”,(3)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比起世界上目前流行的任何其他方式都要好得多。”(4)此外,悲剧大多取材于史诗,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为满足观众的感伤癖专门挑选那些灾祸来写,悲剧诗人的罪过正在于此。因此,对于史诗,柏拉图认为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符合理性,受理想国欢迎,而悲剧则不然,完全不被理想国所接受。柏拉图认为如果在他的理想国里上演悲剧,会败坏公民的道德,所以他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防止他们把公民教导成脆弱、畏惧和怯弱的人。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简论曹禺《雷雨》悲剧的西方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与西方不同,对于传统戏剧来说,“悲剧”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它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悲剧没有完全的悲剧,其结局都是以喜剧呈现,或者剧情中参杂了喜剧成分。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悲剧文化审美得到了新启发,剧作家不在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在对传统悲剧理念进行大胆的超越和改革下,现代悲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而《雷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禺在创作时,在题材技法上对西方戏剧有了很好的借鉴,同时又融入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取得了较大成功。
关键词:《雷雨》悲剧传统西方元素融合
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安托南?阿尔托提出了著名的“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本体精神上的痛苦,它涉及生活和生命本相,对宇宙及自然的法则进行揭示,直观暴露恶性本质。(1)而曹禺在进行《雷雨》创作时,反复强调宇宙及自然的“残酷性”,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创了中国残酷戏剧的道路。曹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宇宙和自然给人们的残酷性,他将自己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沉思融合到他的剧作中,在品读他的作品时,一种残酷之美油然而生。
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雷雨》
摘要:对曹禺先生的著名作品《雷雨》运用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构造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周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命运历程,探索其内心存在的“潜意识”。
关键词:《雷雨》 人物 精神分析
《雷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它是由曹禺所创,作者在《雷雨》中塑造人物形象时成功的运用了精神分析学,同时也揭示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对主要戏剧人物命运历程的支配和操控作用。作者曾经说过,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完成对剧中人物刻画的。的确如此,在《雷雨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剧。”
一 苦难的个体--周萍的悲剧命运
周萍在小时候就被送到乡下;选择的两次性爱对象;而的真实情况后开枪自杀。这就是作者为周萍所塑造的命运。周萍就像瞎眼的俄狄浦斯一样,是一个苦难的个体。
与蘩漪: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祟
在精神分析中,俄底浦斯情结通常是指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也被称作“恋母情节”。荣格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他曾经在对恋母情结进行分析时认为:“恋母情结的形成,极大可能是因为人在早年的创伤性经验所引起的,如果子女被粗暴的与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恋母情结的产生,从心理上当作失去母亲的补偿,而这种情结是具有持久性的”。佛洛依德在分析恋母情结特征时就曾指出:男孩选择母亲当作爱的对象,此时会为了占有,自然的就把父亲看成了情敌而决意要排除的对象,因此,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人,他对母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恨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此来看,周萍是受到了狄浦斯情结的影响而选择去和蘩漪发生情爱关系。周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并且被父亲送走,周萍对母亲的本能欲望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小时候无法得到正常的疏泄与化解。
在周萍的潜在意识中出现恋母仇父的情结时,他就会出自本能的去寻找,寻找一种类似母爱之爱,此时后母的不幸与他产生了共鸣。当繁漪给了他关怀和温存、对他诉说自己的苦闷时,周萍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虽然周萍自己的解释是“年轻”、“糊涂”、“一时冲动”,但真正的原因是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无意识中的恋母仇父情节。母爱周萍从来没有得到过,母亲对于周萍来说是一段空白,而繁漪的出现则是填补了这段空白,同时也成为了母性情爱的诱惑。
赏析戏剧《雷雨》
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语言来展示社会活动、塑造完整舞台形象的艺术。在我国戏剧一般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集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民族民间的歌舞演变而来的,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形式。
戏剧的基础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及其观众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而话剧《雷雨》中的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曹禺先生的第一个戏剧作品《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与阐释。
一、剧作结构严谨。
《雷雨》的结构精巧。采取锁闭式结构。基本符合西方戏剧结构的“三一律”。作者在写作时,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都集中在一定的时空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家庭内部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编织起来,都集中在郁闷的周公馆。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却把剧情浓缩在24小时内,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激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戏剧鲜明而独特的戏剧冲突,既是结构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戏剧赖以表现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生动的情节、曲折的矛盾冲突使戏剧的内容更加引人人胜、扣人心弦。《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恶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繁漪是悔恨与畏惧,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又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复杂化、尖锐化,使剧情紧张而含蓄地向前推进,趋向重重危机,直到最高潮,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正是《雷雨》几十年来屡演不衰、永葆其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第36卷第8期
2015年8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 ̄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bl-36 No.8
Aug.2015
论《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
陈斌
(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微合肥230601)
摘要: 雷雨 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曹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曹禺的每部作品都能看出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
响,包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契诃夫、易卜生及奥尼尔的剧作。论文从结构、命运和原型的角度来解读(《雷雨》的
古希腊悲剧血统。 。
关键词:《雷雨》;古希腊悲剧;血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5)08-0036—03
雷雨》是现代话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作。一经发表, 雷
雨》就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而当时的曹禺才二十二岁。
曹禺的创作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
文系以后,曹禺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
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他曾经在自述中这样说:“在
我学习的历程中,我读过一些好剧本。我发现,古今中外
的大师们呕心沥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在学 写戏以前,读剧比较多。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深厚
的感情;从优立辟谛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
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 美狄亚》……
对于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然后碰到
的就是奥尼尔。他的剧本戏剧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
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然后,就接触了契诃夫……”【l】
从这段自述不难看出,曹禺在话剧领域取得的成功和他所受
到的西方戏剧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曹禺的处女作, 雷雨》在很多方面透射出西方戏
剧的影子: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尖锐的戏剧冲突;严谨
的结构;浓厚凝重的格调;浓重的悲剧气氛……。作为悲剧,
它又和对曹禺产生深刻影响的古希腊悲剧有着不解的渊源。
1 / 1 《雷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曹禺先生在作品中把各种矛盾冲突用纵横交错、严密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完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使我们从《雷雨》的戏剧冲突中,形象地读懂了“封建”,深刻地领悟了“剥削”,会心地触摸到了“抗争”。
《雷雨》的结构紧凑,矛盾集中尖锐,严密紧张。剧本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剧本以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为前史,从30年后的某一天内的矛盾下笔,把复杂的故事和尖锐的冲突浓缩在午后至半夜的有限时间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与鲁贵的家中发生。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出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索——周朴园与蘩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它牵出了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贵、周萍与鲁大海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八个人都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各条矛盾线索时明时暗,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则是暗线,两条线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使得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各种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引发了复杂的矛盾冲突,使剧本充满了戏剧性,悬念迭起。最后,在30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的矛盾推向高潮,酿成了一连串的惨剧。
西方文论课程论文
1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
[摘 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 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
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1] 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人物的性格又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人物的言词、思想、形象又反应人物的性格。下文将围绕“悲剧六要素”中的情节、性格两方面对曹禺的戏剧《雷雨》进行分析。
一、《雷雨》中情节设置的艺术
在悲剧六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而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和“发现”,此二者是情节的成分。 [1] 《雷雨》中的情节安排十分紧凑,其中的“突转”和“发现”更是对剧情的发展,情节的推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论课程论文
2 “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1] 在《雷雨》第一幕周朴园训斥周萍,说他做了对不起母亲的事,周萍大吃一惊,以为他和繁漪之间的关系已经暴露,大祸就要临头,然而,此处突转,周朴园是在批评他“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周萍这才松了口气,接着这个秘密才能隐瞒下去,到最后的爆发。在第四幕中当鲁侍萍得知四风已经怀上了周萍的孩子,准备将两人身世的秘密永远隐瞒下去,放他们走,可天不遂人愿,周冲听到他们的谈话,周朴园道破他们的身世,让两人从刚获得的幸福中一下子坠入地狱。“突转”可以使戏剧的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们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潮起潮落。正是突转朝着我们心中故事应有情节的相反方向发展,才更让人感到意外,更增强戏剧冲突的表达效果。
“发现”如字义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是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是仇敌关系。[1] 发现在《雷雨》中更是有多处体现。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到了周家,发现“这屋子我想是在哪儿见过似的”,一步步地回忆之前在无锡周家的生活,再通过越来越多的相似点的出现,当看到四凤给她拿“周家第一个太太的相片”看时,鲁侍萍最终“发现”这个周家就是让自己下半生生活如此凄惨的周公馆,那个“深情的老爷”就是让自己遭受众多厄运的周朴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由回忆引起的“发现”,由一个人看见什么,或听见什么时,有所领悟而引起的。[1] 这种发现也是最有力,而符合情节发展的,它通过合乎规律的事件,自然而然地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侍萍的发现完全符合这发现的这一种类型。
发现与突转同时出现时,是情节最为生动的时候,也是最好的发现。《雷雨》第四幕是发现和突转最为集中的一幕。夏日雷雨前闷热的天气,一直贯穿整部剧,在暴雨来临的时候,所有人物的命运,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将他们握住、毁灭。侍萍想要成全四风和周萍,将秘密永远掩盖,但周冲发现了哥哥与自己心仪四风的关系,周繁漪为了挽留周萍,失去理智口不择言,这个时候周朴园的出现,道破侍萍的身份,将一切的秘密都浮出水面, 周萍和四风发现彼此的血缘关系,周繁漪和周萍过去的不伦之恋被旁人发现,周冲发现爱情的破灭,鲁大海发现自己一直斗争反抗的对象是自己的血亲父亲,侍萍发现唯一的精神寄托,自己子女幸福的毁灭,周朴园这个封建家长发现自己苦苦维持的家庭秩序荡然无存„„随着真相的步步揭开,四凤和周冲触电死亡,周萍开枪自杀,繁漪和侍萍疯了,鲁大海离家出走,所有的突转和发现如海山倒海之势向人们袭来,从而引发观众心底强烈的悲悯和恐惧之情。这些突转和发现的集中也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作者在前几幕已做下充足的铺垫,导致四凤和周冲死亡的电线在之前的第二幕和第四幕就被人多次提及,而且人物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们最后的悲剧结局。而周冲的意外身亡,如此热情、向上、对爱情充满希望的进步青年的毁灭让人惋惜从而产生怜悯,更突出了命运在悲剧中的作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周冲所遭受的飞来横祸,鲁侍萍所承受的背叛和苦难,都也是构成悲剧情节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外,《雷雨》中较为精彩的突转与发现相结合的部分就是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的过程。从鲁侍萍的开窗动作,周朴园产生怀疑,到无锡口音,因侍萍的相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朴园又否定了眼前的女子是侍萍,再到侍萍诉说梅姓小姐的过程中,侍萍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在确定了侍萍的身份之后,观众们本以为周朴园会对侍萍表达多年分离之后的团圆之情,没想到他的态度突然西方文论课程论文
3 转变,原来他对于侍萍的怀念都只是虚伪的表象,当真正的侍萍出现,他就变得如此面目可憎,这就达到让观众无比怜悯同情侍萍而极度痛恨周朴园的效果。
二、人物性格在《雷雨》中的精彩展现
《诗学》中认为“性格”是指现实人物的抉择的话[1] 悲剧六要素中“性格”占第二位,其重要性仅次于情节。而且言词、思想和形象都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可见性格在悲剧要素中构成的重要性。而在《雷雨》中,作者曹禺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在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每个人物又做出不同的抉择。
在周萍与繁漪、四凤及周冲的四角关系中,深处其中的人物性格展现得尤为明显。蘩漪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她可怜、可气又可恨。她被迫嫁给周朴园,长期在封建家庭中被压抑、被掌控,她的内心却没有妥协,渴望爱情和呵护,但却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她不甘寂寞,爱上自己的继子,这有违道德人伦,但她又想抓住这仅存的温存。《雷雨·序》中说: “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 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 [2] 她的性格的悲剧着力体现在戏剧第四幕她的选择,她选择为了爱情不惜利用自己的儿子,将一切都推向难以挽回的境地,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没有清醒的认知,对封建思想反抗得不彻底,对自由和爱情用畸形的方式去争取,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 唯我主义。。而四凤和周冲是无辜的,周冲善良、向上,集中体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爱四凤,只是追求爱的感受和过程,是健康的爱情观,但他的力量过于弱小,他的选择太过无力,不能和封建势力进行对抗。他的毁灭让人痛惜。四凤呢,她和母亲侍萍是旧中国两代淳朴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性格上的软弱让她们选择以忍受来面对自己的苦难,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 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 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四凤纯洁、有主见、有对爱情的坚持,但面对命运的无情,她无力反抗,毁灭是她唯一的结局。
此外,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在年轻时受新思想影响, 他对侍萍曾付出过真心,但因为他的软弱和妥协,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 最终选择背叛了侍萍。他更有又有封建家长的专制, 要求繁漪恪守封建妇道,只能作为家庭构成的附庸,强迫繁漪吃药是表现最为他专制,掌控欲强的体现。专横、独断是周朴园性格最突出的地方,但他内心深处也有矛盾、软弱和自责。他将维护家庭秩序放在首位,对侍萍又有怀念和内疚,但两者发生冲突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摒弃后者,但物极必反, “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终崩溃。他一手造成了周围人的痛苦, 但他也受到了命运无情地打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活着比死恐怕更为痛苦。当他选择抛弃侍萍时候,选择隐瞒侍萍身份的时候,苦果就已经种下。
三、情节、性格对《雷雨》悲剧效果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程论文
4 悲剧想要达到陶冶人怜悯恐惧情感的效果,那么六个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的性格要通过具体的情节进行具体的表现。情节中的突转和发现更是引发强烈的悲剧效果。在紧凑激烈的情节中,人们的心情才能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突转和发现越出人意料并且合情合理越能增加情节的表达效果。根据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的理论,越美好的人的毁灭,越能引发人的怜悯恐惧之情,所以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喜剧效果的表达也极为重要。当情节和性格达到完美的结合,一出好剧就上演了。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 百度百科.雷雨.[EB/OL].[2013-6-20]. /view/1676.htm
[4] 赵景路.谈《雷雨》的情节设计及其所受欧洲戏剧的影响[J].渤海学刊,1985(4).
[5] 李旭.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构成 [J].黄山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