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7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的滑膜发炎,进而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也发炎。
炎症渗出液进入关节腔致使关节腔积液,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1)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肿痛。
(2)关节晨僵>1小时。
所谓关节晨僵,是指早晨起来关节僵硬,难于屈伸。
(3)男性血沉>(年龄÷2)毫米/小时。
女性血沉>[(年龄+10)÷2]毫米/小时。
(4)抗O试验1:250以上,即是血清稀释250倍仍能查出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致残率高达30%。
中医称类风湿关节炎为痹症。
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若人体素有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外邪壅塞经络,浸淫关节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痹症分为热痹、寒痹两大类。
热痹发病较急,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甚至发热(体温在38℃以上),口干喜饮,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小关节(如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有时称为痛风。
热痹中的热,是由外邪久郁化热而来,即使初起由寒邪所致,但久郁也会化热,阴虚体质者更容易由寒邪转为热邪。
中医治疗热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祛湿,散风通络。
寒痹发病较缓,关节肿而不红,疼痛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缓。
中医治疗寒痹的原则是补肾健脾,温经散寒,驱风胜湿。
此外,老年人患痹症,更应注意补气血,健脾肾,扶正祛邪,一定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以免攻伐太过损伤元气。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验方。
验方1 桂枝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先煎)30克,白芍20克,桂枝、白术、葛根、当归、知母各15克,防风10克,麻黄(先煎)5克。
【主治病证】热痹。
多个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关节屈伸不利,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大便干结。
【方药解析】麻黄、桂枝、防风散风通阳;当归补血行血;石膏、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也可抑制麻黄、桂枝的温燥辛散;白术健脾运湿;葛根解肌,舒筋,通脉。
类风湿关节炎健康宣教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
肿胀、红肿等症状,会导致关节及骨骼活动受限,引发功能障碍。
类风湿
关节炎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但是,除了治疗外,预防也
是控制关节炎的一大关键。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多在30岁以前,由于早期
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希望以下健康宣教能有助于大家尽早发现,早
部署,早控制疾病。
1、合理饮食维护膳食平衡,多食植物性膳食,如水果、蔬菜等,少
食肉类和油腻食物,这样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因血脂升高对关节的影响,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发生。
2、增加运动适量运动是关节炎疾病的重要控制,但要注意活动量,
建议一定要先找医生做详细的体检,避免运动过量引发关节肿痛。
关节炎
合适的适当运动,可以活跃关节,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加强肌肉力量,增进活动灵活度,助于减少关节炎症状。
3、适时缓解症状关节炎有病因性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发作的时候,一定要遵医嘱,及时服用抗炎利尿药物缓解症状,加强协同其他治疗,提高药物疗效,及时缓解痛症,调理体质。
---------------------------------------------------------------最新资料推荐------------------------------------------------------ 内科学(第七版)风湿性疾病第二章类风湿关节炎第二章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rnatoid arthritis, RA) 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异质性指患者遗传背景不同,病因可能也非单一,因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临床可有不同亚型(subsets) ,表现为病程、轻重、预后、结局都会有差异。
但本病是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如未适当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发展。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 RA 的患病率略低于 O. 5%~1%的世界平均水平,为0. 32%~O. 36%左右。
【病因和发病机制】 RA 的病因研究迄今尚无定论,MHC_Ⅱ抗原以及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 RA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都被深入研究过,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一) 环境因素未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目前认为一些感染因素(可能有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等) 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 RA 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其机制为:1 / 22①活化 T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②活化 B 细胞产生RA 抗体,滑膜中的 B 细胞可能分泌致炎因子如 TNF-a, B 细胞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提供 CD4+细胞克隆增殖和效应所需要的共刺激信号;③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和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
(二) 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RA 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家系调查发现 RA 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发生 RA 的概率为 11%。
对孪生子的调查结果显示,单卵双生子同时患 RA 的概率为12%~30%,而双卵孪生子同患 RA 的概率只有 4%。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为风湿热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多伴发心脏炎,每易反复发作成为慢性。
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风”的范围。
如见心脏炎的,则又与“心悸”有关。
致病原因为正气不强,外感风、寒、湿、热(或由风寒郁而化热),邪犯经脉、关节,阻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若邪传于心,或外邪久留,耗伤气血,不能养心,又可引起心悸之证;病延日久,往往痰瘀互结,肝肾气血并伤,虚实错杂。
此外,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类似之处,亦属中医痹证,所以在治疗上可予参照应用。
【诊断】1.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累及大关节,呈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固定不移。
2.急性风湿活动时,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隙碍,或关节腔有积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汗多,或鼻出血。
躯干或四肢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在关节伸侧或四周可以触到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数周后可逐渐消失。
3.如有心慌气急、心音低、心率快、心律不规则、心脏扩大、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症状体征时,提示有风湿性心脏炎(即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炎性损害),严重的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内膜炎可发展成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风湿活动期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素“0”测定、粘蛋白均增高,蛋白电泳a】、a2及丫部分常增高。
5.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小关节,常为对称性。
病程迁延反复,多侵犯指、腕、趾、肘、舐骼、脊柱等关节,晚期常引起关节梭状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破坏。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初起多属实证,治应祛除外邪,疏通经络。
根据受邪的偏胜,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若病人痰瘀互结,则需化痰行瘀;肝肾气血亏损的,当配合补益之品,标本同治。
至于内传脏腑,心神受损者,可参照心悸篇治疗。
1.风寒湿痹关节或肌肉酸痛,阴雨加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如疼痛呈游走性,涉及多个关节的,为风胜;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活动受限制,局部怕冷,得热为舒的,为寒胜;痛处重着不移,关节局部漫肿,皮色不红的,为湿胜。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或关节局部肌肤色黯、或有瘀斑。
2.次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曲伸不利、面色黯黧,或口唇暗红。
眼睑肿胀,或胸闷痰多。
3.舌苔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
三诊断要点1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
2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或与饮食不当有关。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关于此病的分类标准如下:(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5)有皮下结节;(6)(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四、鉴别诊断痹症与痿症相鉴别,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痿症无疼痛症状,而以肢体力弱为主五、中医病因病机1 病因本病的病因,一般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端,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侵袭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脏腑阴阳内伤,营卫气血失调是形成的内在病理基础;加之痰瘀内生,留着骨骱致缠绵难愈。
内因在于正气不足,如劳伤气血、或素体虚弱、或产后气血未复,外因为病邪作用时间过久、过强,如久卧寒冷潮湿之地、或涉水冒寒,以致风寒湿之邪乘虚侵犯人体,留滞于关节之间,致使气血闭阻不通而成。
祖国医学认为此证的病机是局部瘀血内停,气血不行所致“不通则痛”,因此疼痛是痹症的主要症状。
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兼瘀血阻滞。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素问.刺法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
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诱发因素,而禀赋素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和根本因素。
2 病机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病之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之标,就正虚而言,以脾虚为先,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营卫气血不足,久之累及肝肾,导致肝肾亏虚。
但是痰浊瘀血既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加之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又产生新的痰瘀这种病理产物,痰瘀既成,则胶着于骨骱,痹阻经络,郁久化毒,损害筋骨关节,导致关节肿大变形、肢体僵硬。
因此痰瘀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尤以中晚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正虚邪实,痰瘀痹阻经络是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热痹病因病机为风寒湿入侵机体,郁久化热为毒, 邪郁而壅,湿热闭阻,痰瘀互结热毒瘀血或直接感受热毒导致气血壅滞不通,痹阻脉络。
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内入于脏腑,则产生相应的脏腑病变,例如心痹、肝痹等,称为五脏痹。
1.1 痹发于内痹病的病因自《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始,历代医家多沿袭其说,强调外邪致病的重要性。
作者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内外合邪,而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是发病的关键。
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入,阳虚外寒易袭,阴虚外热易犯。
人体阴阳有盛衰之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有差异,有化热或化寒,从实或从虚的不同转化。
阳盛或阴虚之体易感寒湿之邪,或感风热之邪寒化,成为寒湿痹;阳盛或阴虚之人易感风热之邪,或感寒湿之邪而热化,成为湿热痹。
也有许多患者并无感受外邪的病史,由于脾虚头晕,水湿内停,只生痰浊;血虚血燥,筋骨失养,则生内风;阴精亏乏,失其滋养,阴不制阳,则生内热;阳气不足,机能衰退,阳不制阴,则生内寒;气虚失运,血运无力,则血缓脉涩,停而为瘀。
或寒凝、湿阻、从热煎等也可致瘀血。
故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可从内而生,留于经脉,停滞关节,闭阻气血,使痹内生。
1.2 痹必挟湿痹病不论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用药、病程转归等诸方面,皆不离乎湿。
如在病因病机方面,本病多起于冒雨涉水,久处卑湿,水中作业等,使湿从外入。
若脾胃虚弱,水湿失运,内生于中,又易感外湿。
不论风寒或风热侵犯机体,都与湿相挟为患。
就痹病发病的地域来说,南方高于北方,东北高于西北;就性别而言,女性高于男子,说明湿气盛者痹病发病率高。
以临床表现来看,湿留关节,则关节肿胀;湿邪久羁,化生痰浊,阻滞血脉,则关节肿大变形,湿留于肌肤,则机体困重,四肢浮肿,留于脾胃,则纳谷不香,呕恶胃满,舌苔多腻;湿为阴邪,故天阴雨季,潮湿寒冷,阴盛之时,更伤阳气,则病情加重。
在临床,本病证候类型虽多,但不外湿热与寒湿两端。
不论何类证型,必夹有湿。
故笔者认为,痹必夹湿。
仲景将痹证列在《金匮·痰湿病篇》的湿病之中,关鞠通将痹证列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篇来论述,足见本病与脾胃和湿的关系。
《说文》曰:“痹,湿病也”。
在痹病的治疗全过程中,不离乎健脾化湿。
1.3 痹多夹瘀痹症必挟湿,湿邪阻滞,阻寒脉络,寒邪凝滞,血脉不通,热邪煎熬,血液粘稠,气虚失运,脉络不畅等,皆致血脉瘀滞,停留关节,闭塞不通,而成痹病。
故痹多挟瘀。
久病屡发,邪渐入里,损伤正气,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毒内生,正虚邪恋不解,本虚渐为突出。
痹必挟湿,湿之由在脾;痹多挟瘀,瘀之因多气虚。
故痹不论病因病机,还是证候表现,皆以虚为主,故其本为虚,然又兼风、寒、湿、热、痰浊、瘀血标实之象,故其标为实。
往往本虚标实。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关于此病的分类标准如下:(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5)有皮下结节;(6)(6)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六、辨证治疗本病病位在血分。
按《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及《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的原则,治疗上应以通为用,针灸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法。
早期发病当早期以健运脾胃为主,鼓舞阳气,以治其标,脾胃之气对早期RA的治疗实属必要;中、晚期当补益肝肾,以防其变,除健补脾气之外,当补益肝肾,此期,肝俞、肾俞、大杼、膏肓俞等穴可适时而用。
缓解期当维护正气,以固其本1 行痹辨证风胜者曰行痹,风为阳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以活血散风,常取督脉的经穴为主,取膈俞、外关、膈俞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功能;2 痛痹寒胜者为痛痹,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寒胜者痛重,治宜温寒通络,《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痛痹常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为主,,故取肾俞、关元补肾扶本;3 着痹湿胜者曰着痹,湿亦为阴邪,关节肿痛、扪之不热、实为寒湿之证,治宜温化寒湿、健脾祛湿、化瘀通络,着痹常取足太阴脾经、督脉的经穴为主,多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施泻法,取之以调理筋骨。
以上三痹病程日久或体质虚弱配以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施补法。
4 热痹热痹多因患者素体阳盛,感受风寒湿后,邪郁化热而成,该证热瘀并重,治宜泻热祛瘀热痹常取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为主,多用大椎、合谷、太冲、曲池、阳陵泉泻热降火、消肿止痛,施捻转泻法。
局部取穴:肩部取肩耦肩髎;肘部取曲池、天井、尺泽;指、腕部:阳溪、阳池、神门、外关;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风市、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 膝部:犊鼻、梁丘、膝阳关;踝部取丘墟、申脉照海、昆仑。
以上各部可加取阿是穴。
病在头部多应用太阳、百会、风池等;病在颈部多应用颈夹脊、风池、天柱等; 肩部取肩耦、肩髎;病在肘部多应用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等;病在腕部多应用外关、阳池、神门、阳溪等;病在腰背部多应用肾俞、华佗夹脊、大椎、腰阳关、身柱;病在股部多应用环跳、风市、髀关、悬钟等;病在膝部多应用阳陵泉、犊鼻、梁丘、膝阳关、膝眼、足三里、阴陵泉、鹤顶等;病在踝部多应用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照海等。
疗效标准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为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养有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进步。
七、其他针灸疗法1 针法:耳针、梅花针、头针、天灸、三棱针放血、拔罐,及主穴多用:肝俞、肾俞、大杼、阳陵泉、膈俞、三阴交等,辅以局部穴治疗局部用火针治疗2 温针:取穴:风池、曲池、外关、八邪、风市、足三里、三阴交、解溪、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