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推荐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36.15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
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一、东北沦陷局部战自主学习:九一八事变名称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课堂训练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B、不表态C、片面抗战D、不抵抗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B、杨靖宇C、佟麟阁D、赵登禹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国共两党的应对、局部抗战的兴起、西安事变的经过以及和平解决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可能较为刻板,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局部抗战的兴起与发展。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4.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讨论题、练习题等教学活动所需材料。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引导学生关注局部抗战的兴起。
2.呈现(1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国共两党的应对措施。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自责局部抗战——欣慰联共抗日——觉醒西安事变——无悔。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的第18课,主要内容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涉及到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中日关系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
2.史料: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发生时间较近,学生可能对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3.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下面我主要从课标、教材、学情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1.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根据课标内容,我对课标的理解是这样的:(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说教材本课为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从世界史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中国史看,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下启国共联合抗日。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为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创造性的运用课本以选择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
我以“国难下东北大学的选择”来贯穿全文,将文章分为三个篇章,一是流亡,二是觉醒,三是抗争,九一八时东北大学选择流亡,一二九觉醒,西安事变进行抗争。
东北大学周围人的选择: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东北军民选择与日军抗争;面对华北危机,国民政府选择不抵抗,学生选择游行示威;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张学良的选择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平解决。
通过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培养学生对党热爱。
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了查找资料,课前预习的习惯,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清晰认识,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2.难点: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以及学生如何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中国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说课稿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为教材,其中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该课程的一部分。
该教材是为了满足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全面展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个历史事件展开。
通过讲解这两个事件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到民族危机和国家独立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分析和评判,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熟悉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概念、经过和影响;•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影响;•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思考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从历史事件中提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注和认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3.2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思考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4.1 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问题导入策略: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学习动力;•分组合作策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2 教学方法•讲述法:通过教师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问题解决法: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答;•小组讨论法: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和表达观点。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一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段苦难岁月的历史真相,认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背景可能了解不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恐惧、悲观等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历史知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 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时空观念:能够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参。
2.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教学1.九一八事变1.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等。
2.详细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如日军的进攻路线、中国军队的抵抗等。
3.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包括中国领土的丧失、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2.局部抗战的开始1.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如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
2.分析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3.西安事变1.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包括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中国国内抗日呼声的高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国共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从而加深对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或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九一八事变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阐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例评析近代中国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而西安事变则发生于1936年,标志着国共两党进行合作抗日的开始。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次历史事件进行课例评析,来探讨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一、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进攻行动的事件。
这一事件之后,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设立了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1 事件起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政策出现了深刻的转变,开始接触西方列强,并推行改革开放,试图振兴国家。
然而,这种振兴国家的努力受到了日本的威胁。
日本逐渐崛起,并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显露出侵略的倾向。
九一八事变的直接起因是一起日本军队炸毁了位于沈阳的日本铁路,随后将责任归咎于中国,借此为其进攻中国东北提供了借口。
1.2 影响和启示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为之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日本侵略的抗议和反抗行动,形成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先声。
最后,九一八事变也对中国政治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将蒋介石拘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2.1 事件经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合作密切相关。
当时,国共两党在对日抗战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国共关系紧张。
蒋介石一直试图孤立和削弱共产党的力量。
这一局势直接导致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将蒋介石拘禁,并向其施加压力,要求加强对日抗战合作。
2.2 影响和启示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意义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国共两党关系紧张,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形成对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影响,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及影响,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其在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视频: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纪录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接着,提问:“什么是西安事变?它为什么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评价。
通过《告全国民众书》和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表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到华北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整个民族肩负的重任,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通过历史地图,当事人回忆录、文章、口号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二)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如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不抵抗政策就原因、西安事变后的形势等进行分析。
2、讨论法:对西安事变后如何处理蒋介石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启发式教学:针对学生对于“是什么”了解的比较多,对于“为什么”思考的少。
本课通过提供史料和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为什么,深化理解历史脉络。
板书设计一、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们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唯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
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一下人的气味。
张学良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
真是36岁。
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为什么101岁高龄的他,却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明101岁的张学良说自己的生命只有36岁?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是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我们的国歌,那咱们同学知道他的词曲作者是谁吗?生:聂耳和田汉师:不错,它是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
那你知道他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这首歌曲吗?当时的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今天就让我们讲述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第一篇国土沦丧初抗日——九一八事变讲述新课师:20世纪的日本国家局势如何?他为什么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请同学们看材料:生: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
生:内战频繁,国家混乱师:对,国家混乱正好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那么日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场战争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观看视频。
生:看视频回答:1931年9月18日沈阳师:不错,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沈阳北郊柳条湖自己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
不屈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的无理进攻,应该怎么做……生:坚决抗日师:对,我们要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九一八事变也就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驻守在东北的边防区总司令张学良力求抵抗日本侵略,而此时蒋介石则发密电给张学良(出示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请问你这份密电中你觉得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怎么做?生:不抵抗蒋介石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请大家阅读课文87页第一自然段。
生:东北三省沦亡师:日本真的只想占领我们的东北吗,请同学们看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则在向天皇的密奏(出示材料)请问从这份密奏中你认为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生:占领全中国师:对,日本的最终目的是占领全中国,为此他们制造了更大侵略计划,让我们翻开第二篇章民族危亡怒抗日师: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1935年,日本策动了“华北五省自治”,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推荐阅读)第一篇: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学校历史组在学校315课改理念指引下,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
特别是对教材的钻研、理解,如何理性地对待教材,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成为我们历史组适应315课改的主攻方向。
因为教材是决定课改成功的第一道门槛。
就像一项工程,把好材料的质量、拿捏准确材料的属性是建设工程的第一道关。
具体到xxx老师这节公开课。
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及教学反馈等环节,可以看出xxx老师深入研究了教材,在有效利用教科书上狠下了功夫,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一、吃透了课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课程标准归纳为:1、知道一个事变即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2、了解一个罪行即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3、认识一个意义即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根据这一课程目标科学的设置教学方法,同时也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把握了教学内容两条主线,化繁为简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交、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各部分内容间错综复杂,xxx老师把本课内容分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主线是张学良将军的三个抉择。
xxx老师以张学良将军的三次人生抉择,映射了张学良将军从家仇到国恨到报国的爱国热情厚积薄发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
两条主线相得益彰。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三个问题提纲挈领,总领全课,并巧妙解决1、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2、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通过课本剧表演完成)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五,课堂教学设计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意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架起现实与过去之间的桥梁。
xxx老师以张学良将军囚居苏仙岭的史实导入新课,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谈起,既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自然而然的切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处理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细化、深化教学核心内容,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更充足的条件。
几点建议1、无论是过去老教材,还是如今各个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应该说多多少少存在长期以来扬共(产党)贬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面战场)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增设一个归纳题: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作了什么?中国共产党作了什么?只要阅读教材便可找到答案: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华北自治运动,扩大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此时红军尚在长征途中),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领导了一二九运动,领导成立东北抗联,致力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共产党在反抗日军侵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个是侵略扩大,一个是反侵略的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归纳,有利于学生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给学生一点阅读教材的时间学生接收历史知识的方式主要有:倾听,阅读,考察,阅读教材甚至大声朗读教材内容,有益于学生增强记忆,重新认知教材内容。
本课中,个人建议让学生齐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一点感慨现在的年轻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接受新事物快,课改理念理解透彻,有活力,做事热情高,值得敬佩。
点评人:xxx20xx年12月18日第二篇: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_教案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讲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全过程;知道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迅速沦陷的原因;能列举东北沦陷后中国军民抗争的史实;能够正确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和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和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概况,通过课堂讨论认识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九一八事变带给东北人民的深重灾难;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学习张、杨两位将军和中国共产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警报声响起。
教师: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在我国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地的城市上空,都会响起尖利的警报声,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答略。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却应该时时铭记的苦难岁月——难忘九一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情景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时代感较强的情景拉近了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实现了历史同现实的对接)(二)新课学习九一八事变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九一八事变”部分。
教师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中要教给读书、自主学习的方法。
)/ 32.视频播放:柳条湖事件3.学生思考、讨论: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发言,略。
教师小结:为其侵略行为寻找借口。
4.面对日军的挑衅和进攻,驻防东北的中国军队纷纷要求还击,可作为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最高长官的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投影出示: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
(视频、史料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历史影像,拓展了历史学习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分析、讨论提供了素材。
)学生齐读电文后回答: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礼挑衅,蒋介石是什么态度?蒋介石不抗日,他正在忙什么?对此,我们有什么感受?5.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亲者痛,仇者快,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日本人,东北数千万的人民就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开始了悲惨的生活。
听,这就是东北人民悲愤的呻吟(音乐《松花江上》响起)。
(音乐的使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地增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可是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他们自发组建抗日武装,对日军进行反抗和打击,中国共产党也选派干部到东北地区,领导和组织东北的抗日斗争。
投影出示图片:东北义勇军抗击日军东北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借助图片,学生讲述抗联将士顽强不屈打击敌人的故事,既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展示了学生的历史积累,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由此爆发,九月十八日也由此成为了铭刻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国耻日。
在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来让人们牢记历史的耻辱与教训。
西安事变1.地图出示,教师讲解:占领东北后的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国民党内部一些有爱国热情的将士也纷纷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图片出示:张学良、杨虎城头像/ 3设问:同学们认识图片中这两个人吗?他们的名字和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3.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西安事变部分。
4.视频《西安事变》片段播放。
5.讨论:你如何看待和评价张、杨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行为?你是如何认识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的?(课堂因讨论而精彩,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是看法的交流,讨论使得认识得以统一,观点得以明确。
)(三)、小结全课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升级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而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也使得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教学反思1、本课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课外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可以体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论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通过课前的对问题的层层预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 3第三篇: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听歌曲,松花江上。
歌曲已经听完了,留下的是历史的回响,曾经的松花江盛产大豆高粱,后来人们就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这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九一八事变有关,那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又有怎样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学习目标,迅速浏览课本,整体把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个部分,首先我们开始学习,第一个部分918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大屏幕上有两则日本侵略中国政策的文字史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在这种亡国灭种的政策之下,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以借口制造柳条湖事件,六条或事件,也成为了918事变的导火索,而918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扩大了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请同学们观看一段纪录片,了解一下日军在东三省犯下的累累罪行,和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英姿。
视频已经看完了,在视频中,我们了解了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实行奴化教育。
这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的侵略本质而杨靖宇将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黑水之间。
更是用行动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过渡:当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日军侵略形势图了解日本侵略进程。
在日军侵略当中,提出华北自治运动,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华北学生更是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这样的口号于是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化身小记者,写一篇,有关于一二九运动的新闻稿。
哪一位同学愿意分享下你的报道?报道很详细,请同学们根据他的回答明确标记,一二九运动的时间意义。
过渡:民族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成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形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那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接下来请欣赏由六组同学带来的历史短剧西安谈判。
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最终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