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词义引申的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10.65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试题】【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 2)合成引申。
如“夫”和“妇”这两个词,是先分别作动词和名词使用,而后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表示男性或女性,具体代指什么人物,我们尚无法确定。
( 3)附着引申。
如“水泥”、“粉丝”、“扫帚”等,本身不是语素,它们的意义完全依附于具体的物品上。
( 4)动态引申。
如“动”、“移动”、“流动”等,这些词不仅指动作的变化,而且还指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等。
因此,这些词都是活用的单音节动词。
古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
”“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1)分析字形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
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射其右,毙于车中。
”“毙”表示向前倒下。
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词义的引申例句一词义引申的方式(一)连锁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起点,连续向同一个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
朝:zhāo,会意字。
上、下为“莽”(草丛),中间为“日、月”。
表明太阳已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未落下,即早晨。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朝见)(归有光《项脊轩志》)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朝代)(李密《陈情表》)[本义]①早晨–[引申义] cháo②(时间到行为)朝见 - ③(行为到处所)朝廷 - ④(具体到抽象)朝代(二)辐射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引申出新的意义。
拔:形声字。
形旁“扌”,声旁“犮”(bá)。
《说文解字》:拔,擢也。
即拔出来。
①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拔出)《史记·鸿门宴》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提拔)(诸葛亮《出师表》)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攻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动摇)(苏轼《晁错论》)(三)连锁式兼辐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所举例“朝”,还有引申义“对着、向着”,由“朝见”引申而来。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对着)(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辐射式引申所举例“拔”,还有引申义“突然、迅捷”,由“突出、超出”引申而来。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里云间翔。
(迅捷)(柳宗元《笼鹰词》)拔:①拔出、拔起 - ③突出、超出 - ⑥突然、迅捷——连锁式引申二分析词的引申义示例1.亡,会意字。
古时写作亾,由“人”“乚”(yǐn,隐蔽)两部分构成。
会意为逃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亡)(《史记·陈涉世家》)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出外)(《论语·阳货》)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汉语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汉语词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词义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推移,词语的意义逐渐发生改变。
而词义的演变则是指词语的意义在特定语境和语言环境中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反映了汉语文化和社会的演变。
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有以下几个特征:1. 多义性: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个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由于词语本身的内在特点,也可能是由于语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比如,“红”这个词可以表示颜色、政治意识等多个意义,而具体的意义则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 引申性:词义的发展和演变常常是通过引申的方式实现的。
词义的引申指的是词语从原本的意义扩展到与原本意义有关的其他意义。
例如,“手”原本指人的上肢器官,后来引申为指代工具、技能等。
3. 简化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使用频率,一些词语的意义逐渐简化。
这种简化使得词语的使用更加方便和高效。
例如,“钱”原本指货币,后来逐渐简化为指代一切以货币形式流通的财富。
4. 新创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对应的词语也在不断创造和发展。
这些新创词汇的词义往往与传统词汇有所区别,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
例如,“互联网”这个词的出现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创造的。
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和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词义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词义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其中,语言环境和语言需求是重要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需要创造新的词语来表达。
同时,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也会对词义产生影响。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词语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在现代语境中可能发生变化。
词义的发展和演变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有关。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也会影响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词义的变化与趋势
词义的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的含义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变化是由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词义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使用习惯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趋势:
1. 泛指化:词义逐渐扩大,涵盖范围变得更广泛。
例如,原本指代特定种类的东西的词汇逐渐演变成指代广义概念的词汇。
2. 专指化:词义逐渐变得更加具体,涵盖范围缩小。
例如,原本指代一类事物的词汇逐渐演变成指代特定事物的词汇。
3. 引申义:词义通过类比或联想发生转变。
例如,某个词汇的原始含义通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产生了新的含义。
4. 混淆义:因为与其他词汇形式相似或发音相近而导致词义混淆。
例如,某个词汇的原始含义由于与其他词汇的相似性而发生了误用。
5. 褒贬义:某个词汇的原始含义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带有了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色彩。
例如,某个词汇的原始含义可能在过去是褒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演变成了贬义词汇。
总的来说,词义的变化是一种自然且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
对于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来说,了解词义的变化与趋势对于理解社会和语言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词义引申规律一、时间引申时间引申是指通过时间的推移或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早晨”可以引申为“早些时候”,“秋天”可以引申为“收获的季节”。
二、空间引申空间引申是指通过空间位置或方向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上面”可以引申为“上面的人”,“前面”可以引申为“前面的路”。
三、语境引申语境引申是指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引申为“早餐”、“午餐”或“晚餐”。
四、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通过比喻手法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狼”可以比喻为“贪婪的人”,“花朵”可以比喻为“美丽的女子”。
五、泛化引申泛化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抽象化或一般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桌子”可以泛化为“家具”,“水果”可以泛化为“各种水果的总称”。
六、具象引申具象引申是指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笔”可以具象引申为“写作的工具”,“眼睛”可以具象引申为“观察事物的能力”。
七、抽象引申抽象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的属性抽象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快乐”可以抽象引申为“愉悦的状态”,“温暖”可以抽象引申为“友善的态度”。
八、类比引申类比引申是指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然后据此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龙”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威严和神秘感,因此可以将“龙”类比引申为“皇帝”。
九、共性引申共性引申是指通过归纳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树木”和“花草”都有生长和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将“植物”共性引申为“有生命的物体”。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词义引申是指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词,大部分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
如“老”这个字,在“老人”中指年纪大;在“老房子”中指陈旧;在“老笋”中指不嫩;在“老问题”中指长期存在而没有解决;在“老没见面”中指时间的长久……。
这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本义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如“シ”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
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
由于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发展衍生而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如“铁的纪律”等。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引申意义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抽象领域。
比如,“心”最初是指人体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口”最初是指人体的口腔,后来引申为说话、言语等抽象概念。
二、从狭义到广义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书”最初是指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后来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的载体;“鸟”最初是指某些有羽毛的动物,后来引申为所有有翅膀的动物。
三、从表面到内在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比如,
“美”最初是指事物的外在美丽,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内在优美、高尚的品质;“善”最初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后来引申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四、从单一到多样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单一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山”最初是指高耸的自然地形,后来引申为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或物体;“水”最初是指液态的H2O分子,后来引申为各种液体。
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种引申规律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词义引申是指通过对词语的本义进行扩展和推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 相似性引申:通过与本义具有相似特点或属性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引申出新的意义。
例如,“手”的本义是人体的一部分,后来引申为“手艺”、“手段”等。
2. 相关性引申:根据本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或关系,引申出新的意义。
例如,“水”的本义是一种液体,后来引申为“水平”、“水彩”等。
3. 比喻性引申:通过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本义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引申出新的意义。
例如,“针”的本义是一种工具,后来引申为“针对”、“针尖对麦芒”等。
4. 抽象化引申:将本义中的具体事物或行为抽象化,从而引申出新的意义。
例如,“路”的本义是地面上供人行走的道路,后来引申为“人生道路”、“思路”等。
5. 情感化引申:将本义中的客观事物或行为赋予情感色彩,从而引申出新的意义。
例如,“花”的本义是植物的一部分,后来引申为“美丽”、“花费”等。
需要注意的是,词义引申的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引申方式和规律。
同时,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词义也会不断演变和扩展。
词义转移举例20个1. "火"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燃烧的行为或状态,引申为形容激烈的情感或事物。
例如,他的演讲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2. "红"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颜色中的一种,引申为形容兴盛、成功或受欢迎。
例如,他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生意红火。
3. "明"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亮光,引申为形容清楚、明确或有智慧。
例如,他的观点很明确,让人信服。
4. "尖"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前端,引申为形容敏锐或犀利。
例如,她的批评很尖锐,直指问题的核心。
5. "绿"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颜色中的一种,引申为形容环保或健康。
例如,这个城市的建筑多绿色环保。
6. "甜"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愉快或美好。
例如,她的微笑让人感到甜蜜。
7. "重"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质量或重量,引申为形容重要或严肃。
例如,这是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决定。
8. "轻"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物体的质量或重量较轻,引申为形容随意或不严肃。
例如,他对待生活总是很轻松。
9. "毒"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有害物质,引申为形容言语或行为的伤害性。
例如,他的话语带有毒性,让人心生厌恶。
10. "酸"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心情不好或痛苦。
例如,她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心里酸酸的。
11. "苦"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味觉的感受,引申为形容痛苦、艰难或不幸。
例如,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从未放弃。
12. "涩"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口感的感受,引申为形容感觉不舒服或不流畅。
例如,他的演讲让人感到有些涩口。
13. "冷"的词义转移:从本义指温度低,引申为形容冷漠或无情。
例如,他对待别人总是冷冷的,不愿意帮助他人。
汉字字义发展的趋势
汉字的字义发展具有多种趋势,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趋势:
1. 形义转化: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汉字的字形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字义。
例如,一些字最初可能表示具体的物体或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字义可能转化为抽象的概念或象征含义。
2. 义务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断深入,一些汉字的字义逐渐增加了新的含义。
这些新的字义可能是由于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社会变化等原因产生的。
3. 引申义和比喻义:一些汉字的字义可能通过引申义和比喻义的方式扩展。
这种扩展的字义往往是根据原始字义的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推广的,从而形成了新的字义。
这种发展方式使得汉字的含义更加丰富、灵活。
4. 习用义:一些字的字义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一种习用的含义。
这种习用的字义通常是由于长期的使用和习惯形成的,与原始字义可能有所不同。
习用义的形成使得字的含义更加多样化,能够更好地适应语言的需要。
总的来说,汉字的字义发展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趋势使得汉字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能够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意义。
如何理解词义的转化和引申词义的转化和引申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使得词汇变得丰富多样,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
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词义的转化和引申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理解词义的转化和引申,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例子。
首先,词义的转化是指一个词从原本的意义转变为另一种意义。
这种转化往往是基于语境和语言使用习惯的变化而来的。
例如,我们常用的词语“酷”最初的意思是指温度低,后来引申为形容事物好、厉害或时髦。
再如,“绿色”原本是指颜色,后来引申为环保、健康等含义。
理解词义的转化需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我们才能准确理解词义的转化。
其次,词义的引申是指一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逐渐扩展或延伸。
这种引申往往是基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变化而来的。
例如,“眼泪”原本指眼睛流出的液体,后来引申为表示悲伤、喜悦等情感的象征。
再如,“家”原本指一个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指家庭、家族等更广泛的概念。
理解词义的引申需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我们才能准确理解词义的引申。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词义的转化和引申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和例子供大家参考。
首先,多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鸡”在农村可能指代家禽,而在城市可能指代妓女。
只有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其词义的转化和引申。
其次,多了解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词义的转化和引申往往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狗”在中国文化中既有贬义,又有褒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贬义的。
只有了解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其词义的转化和引申。
最后,多阅读和思考。
阅读是扩展词汇和理解词义的最佳途径。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词义引申,指的是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变化或人们的需要,其本来的意义逐渐扩展、丰富或转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语言发展中非常常见,它不仅丰富了词汇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词义引申的产生原因1. 语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词语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而使得原本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开始拓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词语“网络”最初指的是由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虚拟空间,用于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包括社交、购物、娱乐等方方面面。
因此,“网络”一词的意义也扩展到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各个领域。
2. 概念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原本的概念也会不断演变和扩展。
这种概念的演变往往会带来词义的引申。
例如,词语“手机”最初指的是一种便携式的电话设备。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不仅具备了打电话的功能,还能够上网、拍照、播放音乐等。
因此,“手机”一词的意义也扩展到了智能手机这一更为广泛的概念。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从具体到抽象:词语的词义往往会从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引申到抽象的概念。
这种引申可以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实现。
例如,词语“开心”最初指的是面部表情愉悦的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开心”这一词义引申到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状态,用来形容心情愉快、满足的状态。
2. 从狭义到广义:词语的词义往往会从狭义的概念扩展到广义的范畴。
这种引申可以通过词语的概念演变、语义推广等方式实现。
例如,词语“家庭”最初指的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生活单位。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家庭观念的演变,人们开始将“家庭”这一词义引申到包括夫妻、伴侣等不同形式的家庭关系。
3. 从特指到泛指:词语的词义往往会从特定的对象或范围引申到更广泛的概念。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
”“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1)分析字形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
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射其右,毙于车中。
”“毙”表示向前倒下。
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在语言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语义扩展的现象,它使原本具体、简单的词汇逐渐变得抽象、复杂。
这一趋势是由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驱动的,它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词义的引申也逐渐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从具体到抽象,词义的引申是一种由具体事物或行为到抽象概念的扩展。
比如,原本表示“石头”的词汇可以引申为表示“坚强”的意思,原本表示“吃”的词汇可以引申为表示“理解”的意思。
这种引申使我们能够用更丰富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受。
从简单到复杂,词义的引申是一种由简单概念到复杂概念的扩展。
比如,原本表示“运动”的词汇可以引申为表示“竞争”的意思,原本表示“学习”的词汇可以引申为表示“培养”的意思。
这种引申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和思考问题。
词义的引申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反映了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发展,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更多的词汇来描述和表达。
词义的引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
然而,词义的引申也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准确和简练。
过度引申可能导致词义模糊,使沟通变得困难。
因此,在使用词义引申时,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词汇,并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歧义和误导。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反映了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然而,在使用词义引申时,我们应该保持准确和简练,以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通过合理运用词义引申,我们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达力,并且更好地满足我们的交流需求。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新义加入:如汉语“眼”最初只可指眼睛,后来又加入“眼光”、“眼界”。
2.旧义衰退:“名”最初指物(如鸡名、兽名),但近代基本脱离早期古
语“名”所指义,常以“名声”、“名望”等来表示。
3.精确义改变:“五彩”一词原指颜色,但其内涵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开始指“多
彩多姿”,引申义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火”的原义是指烧火,后来指代火力、战争等,如“火力”、“火线”、“火炬”等;“智”的原义是指知晓,而后来的“智慧”、“智谋”等,更多强调其精神活动的含义。
举例分析词义引申的趋势
词义引申是指一个词语由原来的原义逐渐发展出新的义项。
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词汇增长和语言更丰富多彩的体现。
下面举例分析词义引申的趋势:
1. “粉丝”:最初指庙宇中扇尘的信徒,后来表示对某个明星或品牌非常喜欢和支持的忠实拥护者,再后来引申出“自媒体虚拟粉丝”。
2. “翻译”:最初只是指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来引申到转换各种形式的信息、知识和技能。
3. “成语”:最初只是指固定的四字组成的恒定词序和固定含义的表达方式,后来引申到承载符号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和认同感的文化符号。
4. “网络”:最初指计算机网络,后来引申到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的积累、交流和共享,再到全人类互联的信息交流网络。
以上就是一些词义引申的具体例子,词义的引申不仅可以丰富词汇、表达方式,更可以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和认知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