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9.06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教学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和背景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诗歌。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理解诗歌写作的技巧和主题。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渡荆门送别》的诗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作者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渡荆门送别》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副有关《渡荆门送别》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这幅图片有什么了解和想法。
Step 2: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同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来展示杜牧的作品。
Step 3:诗歌解读(25分钟)1. 教师可以逐节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主题。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问题,例如:“诗中的‘渡荆门’指的是什么?”、“诗中的‘倚楼’和‘眼穿秋水落日斜’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4:学习课文(10分钟)学生们进行课文朗读和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创作能力,写一首类似于《渡荆门送别》的诗歌。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一遍《渡荆门送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和背景,同时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1.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2理解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1.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示图片:渡荆门送别的场景,长江、渡口、行人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醒:注意诗歌的韵脚、停顿等。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案名称:《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激发学生对人间情感的共鸣,培养对古代送别诗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场景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教学准备:《渡荆门送别》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离别情感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离别情感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离别场景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荆门送别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2. 离别情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离别情感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渡荆门送别(李白)说课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歌咏了诗人因为贬谪之遭遇而与亲友离别的情景。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境三个方面对《渡荆门送别》进行分析。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与特色。
一、诗歌背景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富有豪迈的气息和幻想的色彩。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被贬谪到荆州时写下的。
在唐朝,贬谪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被贬谪的人被迫离开故土、亲朋好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命运。
《渡荆门送别》从诗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他对故土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挽回的离别之痛。
二、诗歌结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共十六字。
整首诗以“渡荆门”为中心,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分描绘了诗人离别前的心情,下部分则描绘了诗人送别的情景。
上部分的第一句“渡荆门外的黄昏”,通过景物描写将诗人的心情与环境相结合。
荆门是荆州的城门,黄昏则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别的时刻。
第一句描绘了离别之前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上半部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设问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暗示了诗人身处荆州的孤寂与无望,而亲友的身份则通过“小谢”一词暗示。
下部分的第一句“江陵一别鸿都客”,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荆州、远赴鸿都(长安)的离别之情。
下半部的剩余三句则描写了诗人走船离别的情景,从“扶桑正小桥”到“日暮东风怀旧雨”,作者通过描写江南的风光和气候来衬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使离别的情感更加鲜明。
三、诗歌意境《渡荆门送别》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营造出浓郁的离愁别绪。
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将内心情感转化为对自然景物的联想,增加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同时,诗人在诗中加入了诸多象征性的意象,例如“黄昏”象征了诗人的离别之时,“桥”象征着离别的分隔,“清发”则暗示着诗人对亲友即将告别的思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隽永的意境,诗人成功地抒发出自己对故土和亲友的痛惜之情,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伤痛和诗人的孤寂。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我设计这节《渡荆门送别》的课,主要是想通过李白的这首古诗,让幼儿感受古诗的美,理解古诗的意境,同时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希望通过这首诗,让幼儿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难点则是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为了上这节课,我准备了诗的图片、PPT以及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画笔、纸张等,以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我会通过图片和PPT引入这首诗,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意境,然后我会带领他们一起朗读这首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接着,我会逐句解释诗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我会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画出诗中的景象,或者用自己的话写下对诗的理解,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活动的进度。
活动重难点主要是让幼儿能够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以及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认为这节课整体上还是成功的,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理解和表达诗的内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对诗的理解还有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寻找其他的古诗,并尝试理解和表达,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渡荆门送别》的课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教师面试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单元,本篇课文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由远游点题开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因而重心在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情感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的方式,按首、颔、颈、尾四联的顺序逐步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信息,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诵读法、知人论世法,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带领学生回顾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为本堂课奠定基础。
我会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多名学生回答后,我将会进行补充,顺势引出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表现了少年远游浓浓的思乡之情。
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1.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同学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日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老师朗读或同学听录音。
2、同学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3、指名同学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概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立刻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宽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宽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渡荆门送别>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均为写景的佳作。
而李白的这首诗以其雄奇豪放的风格,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李白诗歌中那种豪迈奔放的风格以及复杂的情感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渡荆门送别一、标准本文档是一篇说课稿,旨在介绍一篇名为《渡荆门送别》的文学作品。
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要求最低字数为1200字。
二、作品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讲述了诗人在荆门渡口与好友分别的情景。
这首诗描绘了别离的悲壮与壮烈,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和逝去的岁月的深切思念。
三、文本分析1. 诗歌体裁《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共计四十字,押韵格式为AABB。
2. 内容概要诗先描绘主人公沉痛的离别心情,接着描述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渡船的离岸。
作者通过描写长江的激荡与波涛,表达了自己内心澎湃的离愁之情。
接下来,诗人赞美长江的威猛与强大,将其作为自己远行的倚靠,同时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去时细雨湿尘埃,暮去楚山真演哀”,通过对友人与演出的暮去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
3. 语言特点本诗语言简练,表达含蓄而凄美的离别情感。
其中娓娓动听的描写了江水和船只,展现了作者细腻而深情的笔触。
另外,诗人在描述词方面运用了大量意象,如长江的“激荡”与“波涛”,以及离去时细雨的湿润和黄昏山的真演哀,都使全诗更富有声音和画面感。
四、教学目标通过浅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唐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领悟杜甫在此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和讨论一段与离别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和感受,引入《渡荆门送别》这首诗。
2. 教学内容2.1 背景介绍简要讲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其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2.2 诗歌分析分析《渡荆门送别》的整体结构和押韵格律,让学生了解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
2.3 情感表达通过诗中的具体描写和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离别情感,体悟友情的宝贵和离别的痛苦。
2.4 语言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汉语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和形象描写。
《渡荆门送别》逐字稿各位同学,我们今天来上《渡荆门送别》作者是唐代的诗人李白。
关于李白,我们接触的比较多,他被称为诗仙,号青莲居士,也是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既然是浪漫主义,说明了他的诗风肯定是充满着大胆夸张奇特的想象,就像我们之前很早之前接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着庐山的瀑布,他能够感叹说,这个瀑布是从天上倾泻而下来的,银河一般可见他的想象是非常的饱满。
李白在25岁之前都是居住在蜀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川。
在25岁之后,他初次离开四川,他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下渝州,到荆门进入到楚国境内,楚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北一带。
我们看一下这几个标红的地名。
他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下渝州,有没有觉得这几个地名非常的熟悉,好像在他的哪一部作品当中有看到过?《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我们在讲《峨眉山月歌》的时候,有说过他连用几个地名,有什么样的作用?突出了空间转换之快,行船之快,而这个快更能够体现他的什么情感?一种喜悦,而为什么产生喜悦之情?是初次离家的一种喜悦和兴奋。
你看一下25岁的年纪终于可以离开了自己成长很久很久的家乡可以外出闯荡,那一种喜悦是非常强的。
还有呢,思君不见下渝州还有一个什么情感?对友人的思念,进而发展成对故乡的眷恋,非常好。
这是我们在讲《峨眉山月歌》时候的两个情感。
那我们再看他乘着这个小船路过了渝州,进而又到了荆门,到了楚国。
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歌所涉及到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这个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歌。
一开始的时候,在第一联的时候,他就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告诉了我们的地点、目的。
告诉我们,他乘舟已经到达了荆门这一带,到达了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现在湖北一带来游玩,然后呢,他眼前看到的景象是什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们刚刚有介绍说它是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经过渝州。
从四川开始到重庆这一带,这样的地形以什么为主?以山地为主,重庆被称为山城,而且我们前段时间学过《三峡》,还记不记得三峡山的一个特点是?高耸入云,连绵不绝,毕竟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 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白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
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正课:(24”)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
(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
(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
设计依据:初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
(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
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
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
(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现。
(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和强调?(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
哪个词语更好?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3、当堂练习:10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4、小结:(2”)学生学习活动小结。
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
同时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
八、说板书:渡荆门送别李白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向往颔联远景惊喜近景喜爱故乡水送行舟依恋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