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第二节新闻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17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学案十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押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与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文体特征明显。
写作提示答案:题目的提示语来自玛利亚·史利弗《做自己》一书的“编辑导语”,它很能引发人的一些感想。
人是最自由的,又是最不自由的。
生活在尘世之中,就必然受到一些外在条件、规章制度的限制约束,其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不尽合理但又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客观存在,这时候,一味地抱怨批判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做绝对自由、绝对自我的“自己”是不可能的,要认清此点,不要让自己的作文变成一个指责老师、家长,痛斥官员、社会的“发泄场”。
在文体上,可以写议论文,写如何做自己,做一个怎样的自己,对“做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体会等,但忌泛泛而谈,要有明晰的思路,要有思维的层次。
当然也可以写记叙文,只是注意文章要扣题,事件要简单。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巴尔蒙特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对面的群山。
”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
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感动就像太阳一样,虽然有时候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她存在着,永远把我们的道路照亮。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答案:材料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巴尔蒙特的话说明包括“太阳”在内的自然之物对人生的重要性;第二层,进一步阐释“太阳”的内涵,“美丽与感动就像太阳一样”,并说明它的永恒性。
这样看来,“太阳”应该是作文的核心。
在文中“太阳”既可实指,也可虚指。
高中同步创新课堂优化方案语文选修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蠕动(rú)艾蒿(hāo) 聆听(líng)B、残羹(gēng)给予(jǐ) 湍急(tuān)C、悚然(sǒng) 允诺(nuò) 弹丸(dàn)D、侍坐(shì) 徘徊(huí) 凌驾(léng)(正确答案)2、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提防(tí)称职(chèn)狡黠(xiá)振聋发聩(kuì)B.氛围(fēn)憎恶(zēng)阴翳(yì)矫揉造作(jiāo)C.字帖(tiè)倔强(jué)叱咄(duō)吹毛求疵(cī)(正确答案)D.诡谲(jué)两栖(xī)愧怍(zuò)悲天悯人(mǐn)3、1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 *A.演绎湿漉漉不修边幅震耳欲聋(正确答案)B.狡辩妨火墙不知所措名副其实C.决择乌托邦格物致知风雨变幻D.浮躁满堂彩行将就木纷至踏来4、30.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他恃着自己成绩优异,“目空一切”,每每不把人放在眼里,因而在班级中总是交不到知心的朋友。
(正确答案)B.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糖高宗”“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C.限购令这一地方细则的出台将会使得房地产投资的投机行为“销声匿迹”,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D.他的小说往往采用留白式结局,在读者意犹未尽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将进酒(qiāng)岑夫子(chén)欢谑(xuè)馔玉(zhuàn)B、虾蟆陵(há)贾人(jiǎ)钿头(diàn)荻花(dí)C、樯橹(qiáng)酹(lèi) 凝噎(yè)兰舟催发(fà)D、郯子(tán)六艺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句读(dòu)(正确答案)6、1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 .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解析:选C 。
C 项,犹:尚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以其无礼..于晋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 。
A 项,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 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D 项,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解析:选A 。
A.辞:推辞。
B.若:如果,假如;及,比得上。
C.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隐约。
D.敝:损害;疲劳,困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选D 。
D.焉:句末语气词。
A.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连词,因为;介词,拿。
C.其:代词,代指郑国;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B .以其无礼于晋C .佚之狐言于郑伯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选A 。
A 项为宾语前置句,B 、C 、D 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2024高考优化设计语文2024年高考优化设计-语文尊敬的教育部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代表高考复习团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2024年高考优化设计中关于语文科目的改革方案。
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学科,既是面对高考挑战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我们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化设计。
首先,我们将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科目在备考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应试技巧的训练,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我们计划在优化设计中增加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仅关注课内教材的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同时,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写作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我们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的语文人才。
其次,我们将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和科学性。
在过去的高考中,存在着部分题目的命题方式单一,题型重复的问题,这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
所以,我们计划在2024年高考优化设计中优化命题方式,提高题目的新颖性和科学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增加开放性试题和命题思维题的比重。
这些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增加阅读理解题的数量和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能力。
为了保证高考命题质量,我们将增加命题委员会的专业性和代表性,吸引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参与其中。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还将增加质量评估环节,确保命题的公平、公正、公开。
总结而言,2024年高考优化设计中关于语文科目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提高高考命题的质量和科学性。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优化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终提高整体高考水平。
最后,我想对所有参与高考备考的同学们说,无论教育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一定能够在2024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语文优化作业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
这样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
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A.“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过于绝对,其实导致流感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B.“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太过武断,因为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一定会被病菌入侵。
C.“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模棱两可,只要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D.“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条件关系不当,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2.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
”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3.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所给例句某种属性相匹配的一项是()例句:__________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高兴对于“__________”。
A.伤心碧草含情杏花喜B.哀伤一日看尽长安花C.多情化作春泥更护花D.憔悴人比黄花瘦4.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选项中性质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的一项是()悲剧的审美价值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悲伤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高一优化设计语文答案【篇一:【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4】0分,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了吗?胡德才《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发起了关于“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
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也能给人启发,但对“戏剧面临的萎缩乃至消亡的必然命运”即当代戏剧正“走向终结”的宣判及其论证却没有说服力。
朱寿桐先生在《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一文中提出:“在电子文明时代立体传媒的包围和裹挟之下,戏剧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其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其走向穷途末路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
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因而也自然就获得了等待终结的命运。
”朱先生所说的戏剧的优势指的是“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等三个方面,而他的结论正是从分析戏剧的这三个优势的丧失而得出的。
然而实际上,戏剧作为一种“活的艺术”,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
活的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
戏剧的独特优势并没有像朱寿桐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众多立体传媒的包围下”失去。
何况,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还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
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现状也都证明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
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否定了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命题,但并不意味着当代戏剧没有危机。
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
2024年高考语文优化设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和进度等,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2. 强化基础知识:语文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得分点。
因此,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包括字音、字形、成语、古诗文等方面。
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察点。
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章,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和新闻时事评论等,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等。
4. 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加强训练。
可以通过写一些小作文、作文等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要注意掌握写作技巧和规范。
5. 做好复习和总结:复习和总结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步骤。
要定期复习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
同时,要做好总结和归纳,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 注意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
通过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可以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总之,高考语文优化设计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复习和总结的做好等方面,同时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第12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把脉高考演练提升考向一地质构造及其应用1.(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 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解析:选B。
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
故选B。
(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3.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解析:第2题,M点位于山脊,向斜的侧翼,故B项正确。
第3题,剖面线通过山峰,地质构造为向斜,XY线为向斜槽线,岩层以此线为对称轴弯曲,故A项正确。
答案:2.B 3.A考向二河流地貌(2014·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4~5题。
4.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5.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①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④属于断裂抬升,②、③属于断裂下沉。
而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②为山前洪积扇沉积,④为风力沉积地貌,只有③为黄河泥沙沉积。
故C选项正确。
第5题,结合题意可知,②地新、老沉积物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是理想的陵墓选址。
第二节新闻阅读逐点突破——掌握新闻类的七个常考点[学生用书P194]一、分析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夺冠后搂过脑瘫的哥哥——索契冬奥会上演最感人的一幕在昨天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赛场上,上演了开赛迄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斯·比洛多在成功卫冕了自由式滑雪金牌后,第一时间将站在场边的哥哥弗里德里克一把抱过,将自己的金牌戴在他的脖子上,和他一起分享。
弗里德里克在很小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医生说他12岁后就无法行走了,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如今已经27岁的弗里德里克依旧站在了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弟弟加油。
“过去的四年中,他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鼓励我,过去的四年中他从未离开过。
在他的眼中我能看到骄傲和自豪,这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
我要他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也是他的梦想。
”在采访时,比洛多坦言哥哥才是每天激励他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
比洛多成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位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运动员,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比洛多和哥哥兄弟情深的场面就曾上演过一次。
接下来,不过26岁的加拿大小伙已经做好了退役后的准备,他希望能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自己的会计工作中,并且用更多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哥哥和女朋友。
1.在这段文字中,记者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为什么这样写?【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分析。
新闻背景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新闻发生的原因、新闻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这样写增加了新闻的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深刻理解他们获奖后的激动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谊。
新闻背景一般有哪些作用?提示: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具体作用有:①说明新闻事件起因;②补充情况,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③突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④表明记者观点;⑤增强消息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新闻的真实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
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
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
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
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
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
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
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节选自《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 2.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的?【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记者为了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往往采用现场描写、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和对时间、地点等具体细节的介绍、描写等方式。
在节选的这段文字里,既有现场的描写,又有具体的风力介绍,还写出了具体的地点等。
答案:从三个方面凸显了新闻的真实性: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作者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的?提示: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往往写出自己的行程、到达的地点;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描写现场的情景、气氛;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④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有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描写;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
三、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
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
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
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少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
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
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到1945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
开幕酒会座无虚席。
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
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
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
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
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
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
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
(节选自《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 3.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新闻开头的艺术,题干指明开头采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可以结合这个镜头的具体内容和新闻要表现的主题分析。
答案:①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②通过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引发读者联想与探究的兴趣;③暗示六十多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微笑表达了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
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有哪些角度?提示:新闻的开头,除从直接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角度思考外,还要注意:①从表现新闻主题的角度思考,看开头的材料和新闻主题之间的关系;②从结构安排的艺术角度思考,看开头是如何引出下文的;③从受众阅读的角度思考,看是否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语段所写的内容角度思考,看是不是概括新闻主体内容的导语。
四、分析新闻结尾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节选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文章结尾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新闻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名篇,新闻的结尾处却写现在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显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美好,从手法看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新闻的结尾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结尾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卒章见义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等。
作用分别是:①卒章见义,点明主题;②展望前景,阐明意义;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④托物寄情,令人回味。
五、体会标题的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
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
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
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
“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
”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
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节选自《解放军报》) 5.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我的理解】解析: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标题要简要概括新闻的内容。
这则新闻有两个标题,正副标题搭配使用,并用富有情韵的动词,这是要分析的重点。
答案:采用了正副标题。
正题简洁,揭示了中心事件,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牵”,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同时具有情感性。
副标题既补充主标题,也对全文的主旨作了补充说明,同时副标题又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
1.新闻的标题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新闻标题常见的有正题、引题、副题等。
正标题一般是对新闻重要内容的概括;引题一般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副题一般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