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_以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7.69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实践探索的情况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开创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局面。
一、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初步成效及主要做法上海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有力地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农产品保供能力逐步增强。
水稻单产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11年水稻单产达到558.6公斤;蔬菜自给率达55%,绿叶菜自给率达90%。
二是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认证农产品总数达226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设施农业覆盖率达61%,农业组织化水平达到62.5%,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2.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四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
建成具有万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农业旅游点90个,开发了一系列集生态、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旅游节庆;“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和“团购直销”等多种形式的直销对接加快发展。
五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44元,同比增长13.8%。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
为加快建设与国际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现代农业,构建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上海制定了《上海“十二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和《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四部规划。
这些规划的制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和制度的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形成合理的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格局奠定基础。
(二)注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实施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2008年,上海下达了《关于确保上海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的工作意见》,明确了2009-2012年,上海确保达到粮食自给率20%,绿叶蔬菜自给率90%,生猪自给率25%,鲜奶自给率55%,肉禽自给率50%,鲜蛋自给率20%,养殖水产品自给率30%。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张占耕(上海农业科学院一、孙桥园区曾创下了“四个第一”孙桥是上海乃至全国农业园区的一面旗帜。
从成立至今20多年来,孙桥园区取得的骄人业绩,受到中央、市和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国各界的高度重视,各地的来孙桥学习观摩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几十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部长。
更值得孙桥骄傲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曾分别来孙桥园区和孙桥园区在四川的建设工地考察,并对于孙桥园区的发展给以鼓励和指示。
为什么孙桥园区的发展会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孙桥在20年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足以使人赞叹的业绩。
特别是在“先行先试”的浦东改革精神鼓励下,孙桥曾在我国农业园区创下了“四个第一”。
一是孙桥在国内第一个把农业作为功能区的开发区。
在浦东新区规划时,从生态城市要求和新区功能定位的战略考虑,孙桥农业园区作为陆家嘴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之后的浦东新区第五个功能开发区。
二是孙桥在国内成为第一个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
与当时我国农业的科技示范推广的试验地、样板地等传统形式不同,新区农业功能开发区借鉴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区和工业科技创新园区的组织形式,以农业科技园区形式出现,在国内首创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形式。
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科技示范推广的主要形式。
三是国内第一个把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付诸于实践。
上海是我国都市农业的发祥地,但在上海把都市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并付诸于实践的是孙桥。
为此为大都市建立高科技集约化农产品基地,成为孙桥在全国的亮点。
四是国内第一个成功完成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自控智能温室。
根据孟建拄同志的指示, 95年园区从荷兰引进1套自控智能温室。
根据1987年东北、北京等地区,我国第一次从国外引进自控智能温室的失败经验,孙桥高度重视:硬件与软件引进相结合(去荷兰学习与荷兰专家来园指导相结合;引进与独创相结合(围绕自控智能温室市、区两级有10多项攻关课题。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9月6日,1995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园区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
2001年4月经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批复,园区规划面积为9.32平方公里,同年9月国家科技部据此规模评定孙桥园区为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即“上海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十年来,伴随浦东开发开放和发展的进程,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按照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外先进农业与中国农业接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两座桥梁”的功能定位,并形成了以工厂化农业为代表,以科技创新、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在重点,以科技研发为支撑的六大产业为主导,以企业+科技+基地的为运作模式,取得了园区自我发展和服务全国的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
经过十年来的开发建设,园区累计投资规模超过了5亿元,已开发面积近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研发检测机构60余家。
园区也先后被批准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首批21家国家科技园区之一、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百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国内双认证的农业园区、并累计接待前来学习考察、旅游观光的国内外宾客260万人次。
开发区区位、交通:园区在外环线内侧东南角位置,距离浦东国际机场12公里。
开发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通过城市主干道(申江路、沔北路、金科南路、华夏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环南一大道、环东二大道)与上海市道路网络衔接。
开发区的自然条件:区域内殷家、跃进河、劳动河等通连川杨河,灌排便利。
地下水位1~1.2米。
绿地率为诸多开发区之最。
受北亚热带东亚洲季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日照2091小时,年均光热辐射总量477.5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5.5°C,极端最高气温38°C,极端最低气温-9.6°C;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087.1毫米,年均雨日131天左右。
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96-03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9月,是与浦东外高桥保税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服务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园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同时起步的功能开发区。
鉴于各种历史原因,孙桥园区建设初期没有像其他功能区一样推行土地开发,而是向张江镇政府租赁土地后建设运营,20多年来,孙桥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没有搭上城市化土地增值收益的便车,而是在探索生产方式及生产力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努力。
在历届领导的不断坚持与努力下,成立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种子种苗、温室工程、花卉栽培、农业旅游、农产品种植、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检测、园艺市场等具有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特征的农业产业链,目前2家公司约有员工300多名,销售收入超亿元。
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原属于老浦东边缘区域的孙桥在新浦东成为了浦东中部产业带的中心区域,现在的孙桥处于中环与外环之间,距浦东机场、虹桥机场20 min车程,距迪斯尼仅5 min车程,此时的孙桥在区域位置上比之前更有发展优势。
现在孙桥农业园区从成立之初4 km2的规划面积缩小至1 km2。
2013年,根据浦东新区的最新总体部署,孙桥被划入浦东农业发展集团,并于近期把孙桥农业园区的开发责任主体划归张江集团。
在此背景下,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面对新的转变。
1 国内外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我国农业园区于1994年起步,经历了起步(1994―1996年)、提升(1997―1998年)和膨胀(1999年至今)3个阶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园区30 000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6 000多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约60多家[1-2]。
虽然各类园区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高、园区规划不合理、示范效应不强、带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一、概况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地处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园区定位为: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
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且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孙桥”品牌成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园区现入驻企业60多家,已形成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温室制造、生物技术、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等六大主导产业。
先后承担国家、市、区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申请专利100多项,累计接待了300多万国内外游客、上百个各级政府考察团、数十位外国政要和我国国家领导人。
2006年6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园区考察并作指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农业科技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二、区位、交通园区在外环线内侧东南角位置,距离浦东国际机场12公里。
开发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通过城市主干道(申江路、沔北路、金科南路、华夏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环南一大道、环东二大道)与上海市道路网络衔接。
三、自然条件区域内殷家、跃进河、劳动河等通连川杨河,灌排便利。
地下水位1~1.2米。
绿地率为诸多开发区之最。
受北亚热带东亚洲季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日照2091小时,年均光热辐射总量477.5千焦/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5.5°C,极端最高气温38°C,极端最低气温-9.6°C;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087.1毫米,年均雨日131天左右。
园区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
四、园区荣誉五、园区产业5.1定位思路孙桥要成为工厂化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化创新、辐射和示范高地,成为在全国范围内能组织、引导和配置农业资源的大型农业公司与资源聚集平台。
参观孙桥农业园区感想篇一:对孙桥发挥现代农业桥梁作用的战略思考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XX)02-0296-03 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9月,是与浦东外高桥保税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服务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园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同时起步的功能开发区。
鉴于各种历史原因,孙桥园区建设初期没有像其他功能区一样推行土地开发,而是向张江镇政府租赁土地后建设运营,20多年来,孙桥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没有搭上城市化土地增值收益的便车,而是在探索生产方式及生产力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努力。
在历届领导的不断坚持与努力下,成立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展种子种苗、温室工程、花卉栽培、农业旅游、农产品种植、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检测、园艺市场等具有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特征的农业产业链,目前2家公司约有员工300多名,销售收入超亿元。
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原属于老浦东边缘区域的孙桥在新浦东成为了浦东中部产业带的中心区域,现在的孙桥处于中环与外环之间,距浦东机场、虹桥机场20min车程,距迪斯尼仅5min车程,此时的孙桥在区域位置上比之前更有发展优势。
现在孙桥农业园区从成立之初4km2的规划面积缩小至1km2。
20XX年,根据浦东新区的最新总体部署,孙桥被划入浦东农业发展集团,并于近期把孙桥农业园区的开发责任主体划归张江集团。
在此背景下,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面对新的转变。
1国内外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我国农业园区于1994年起步,经历了起步(1994―1996年)、提升(1997―1998年)和膨胀(1999年至今)3个阶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园区30000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6000多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约60多家[1-2]。
虽然各类园区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高、园区规划不合理、示范效应不强、带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