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622.36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22•【字号】京政发[2011]8号•【施行日期】2011.0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1〕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全面提升本市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就全面推进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服务机制,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职责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整体协同推进的“一主多元”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格局。
(二)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建成符合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定位和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力争一年试点突破、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全面实现。
一年试点突破。
2011年,率先在乡镇、村基层公共服务和农机、农资专业服务领域开展试点。
试点乡镇普遍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组建稳定的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范围扩展至村。
两年初见成效。
到2012年,基本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资、农机、农业用水、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等九大服务体系,体系内部组织构架科学合理,体系间职责明确,服务效能大幅提高。
五年全面实现。
到2015年,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市、区县、乡镇、村纵向到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横向到边的便捷高效服务网络,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普遍满足,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对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
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
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
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
由此不难看出,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 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012年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12年,北京市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7·21”“11·3”特大自然灾害,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但同时还应注意到,在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益增多增强,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实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努力。
据统计部门调查,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95.7亿元,同比增长9%;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0.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476元,同比增长1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20%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19元,增长14.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9.8亿,增长36.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5.4亿元,增长2.1倍。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结构进一步调整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功能深度拓展,生产功能更趋稳固,生活功能日益显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
全市新建设施农业2.5万多亩、露地菜田1万多亩,全年新增基本菜田3.6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任务。
新建工厂化“菜篮子”生产基地11个。
“菜篮子”标准化继续深入推进,新建6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步提升,“三品”认证产品新增250个,总量达到4520个,“三品”认证农产品比重将近40%。
农业区域合作深入开展,新建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
市民“菜篮子”供应保障更加有力。
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两个快于”的趋势更加显著。
一是温室面积增长明显快于设施农业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际利用设施面积达到28.6万亩,增长2.4%;其中,温室面积增长6.5%,达到14.5万亩,占实施农业比例首次过半。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设施农业是通过综合应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控制生产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现代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现就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两区两带多群落”为重点,结合“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生产标准,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充分挖潜,扩大规模,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效益稳步提高。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规划先行。
按照农业发展布局、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设施农业相关政策。
2.市场导向,农民主体。
发展设施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农民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分级负责,积极推进。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重点在规划、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
各相关区县政府是设施农业的组织实施主体,对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负主责。
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调研报告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调研报告引言:现代都市农业指的是在城市区域内开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满足都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并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北京市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国际大都市中,现代都市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报告将对北京现代都市农业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现状1.经营模式多样化:北京现代都市农业涵盖了多种经营模式,包括屋顶农场、垂直农场、立体农业、农业休闲观光等。
这些模式巧妙地将农业与城市的土地和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城市农业的高效生产。
2.种植品种适应性强:北京的气候条件多变,但现代都市农业中采用的种植品种多为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作物。
这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3.市场需求旺盛:在北京这样一个消费水平较高、注重品质和健康的城市中,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
现代都市农业通过生产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挑战1.土地资源紧缺:北京市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用地被大量占用。
这使得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面临土地不足的挑战。
2.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对现代都市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可能会对农作物的品质和农产品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技术和人才支持:现代都市农业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相关人才较为匮乏。
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挑战。
三、前景1.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北京市政府意识到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对其加大了支持力度,推动其发展。
例如,政府将闲置楼宇和屋顶用于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
2.投资增加:随着对现代都市农业的认可和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开始涌入这个行业。
这将进一步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3.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也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机器人技术、数据分析和灌溉技术等的应用将提高农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4.市场潜力巨大:北京是一个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大的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仍然很高。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二〇一二年六月前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所属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在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的专项规划,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
《规划》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产业、布局、功能和支撑能力等层面落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任务,统筹城乡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基础保障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为首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
《规划》的覆盖范围是本市所有行政区域。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目录一、“十一五”回顾 (4)(一)农业多种功能全面开发 (5)(二)都市型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5)(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7)(四)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7)(五)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 (8)(六)惠农政策与机制不断创新 (9)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0)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发展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四、产业布局 (18)(一)总体布局 (18)(二)重点产业布局 (19)五、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26)(一)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6)(二)完善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28)(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首都农产品市场控制能力 (30)(四)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31)(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2)(六)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3)(七)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能力 (34)六、保障措施 (40)(一)加强组织领导 (40)(二)制定相关政策 (40)(三)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 (41)(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 (42)七、环境影响评价 (42)(一)农业水土资源保护 (43)(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43)(三)养殖废弃物环境污染控制 (43)(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 (44)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起步发展阶段。
京津冀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当前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京津冀都市农业的现状与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京津冀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现状是多样的。
由于京津冀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都市农业的类型和特点也不尽相同。
以北京为例,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供应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北京市不断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周边地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扶持措施,推动都市农业向高效、绿色农业转型。
另一方面,天津市则更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城市蔬菜基地建设、设施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河北省则侧重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较为突出。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导致农业用地被剥夺,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其次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
尽管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但整体上仍存在科技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另外,京津冀地区的农产品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京津冀都市农业的战略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农业用地保护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合。
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划定农业用地保护红线,同时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益。
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京津冀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第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制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3•【字号】•【施行日期】2022.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现将《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23日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如期完成农业“调转节”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低收入帮扶等“三农”重点任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为举全市之力推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形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都样板和首善示范。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类淑霞张士运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第01期摘要: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北京市2003年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新休闲观光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会展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新模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凸显成效。
在下一阶段发展中,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内涵重点向创新农业、商品农业、高端农业、城市产业、文化农业等方向转变。
根据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农户调研,笔者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1.01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的“三农”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随后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北京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现阶段,北京市提出调结构、转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1 北京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1.1 北京农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市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要求。
21世纪初,北京市正式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