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物刻画看_战国策_的文学价值_以女性和刺客形象为中心_裴登峰
- 格式:pdf
- 大小:171.80 KB
- 文档页数:5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作者:徐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纵横家集大成之著作,他们将各类游说、智谋、权变之事编纂成册,供后人学者学习揣摩。
《战国策》中,刺客这一类形象尤其突出。
他们虽不属于“游说权谋之徒”,但其言行举止仍然折射出纵横家独特的思想。
本文着重分析刺客形象所反映的纵横家之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知己”观念与报恩思想、“任侠”思想与尚勇精神。
关键词:战国策;刺客形象;纵横家思想纵横家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有着密切聯系。
战国时七国争雄,诸侯国建矛盾利益复杂,征伐吞并频繁,“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于是此时出现了一类人物,他们擅长言辞论辩,习练游说之术,说服人君采取一己之见,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为所仕国谋取利益,古人称之为纵横家。
《战国策》是纵横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详细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纵横家的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学说。
书中塑造了大量风姿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典型的纵横家代表人物,诸如苏秦、张仪、甘茂等人;也包括非明确属于纵横家的人物,诸如刺客、游侠、隐士之流。
但他们身上同样具备鲜明的“纵横”气质,反映出纵横家独有的思想与特色。
《战国策》对于刺客事迹的描写集中在荆轲、聂政、豫让三人身上。
刘向在《续录》中指出,纵横家即“游说权谋之徒”,据此,刺客一类人物并不能明确归入纵横家流派。
《战国策》中所塑造的刺客形象虽然并非明确从属于纵横家,但其言行举止却折射出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及特色。
本文将深入分析归纳纵横家的部分思想及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刺客形象是如何折射出这种思想和特色。
一、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战国策》所体现主要思想之一是纵横家们强烈的独立意识。
由于宽松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与诸侯国君求贤若渴的心态,“士”的重要性在战国时有了质的飞跃。
此时,士人的自尊心理随政治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高涨。
在出仕过程中,纵横家与诸侯间虽然存在上下级的从属附庸关系,但士人以纵横术为依托,傲视诸侯,体现出纵横家对于王权的对抗。
荆轲刺秦王叙事艺术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叙事艺术作品,由司马迁所写。
该作品讲述了公元前227年秦朝皇帝秦始皇即位后,国家实行高压统治,荆轲为了报答国家的深恩和忠诚,决定刺杀秦王,以拯救苍生。
这个叙事艺术作品以荆轲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背景、动机和行动,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
作品中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有力,笔墨犀利,展现了司马迁深厚的史学造诣和文学才华。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一篇史书记载,更是一篇文学作品。
通过描写荆轲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义气、仇恨等价值观念的认同。
这种叙事艺术形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荆轲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荆轲刺秦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一部叙事艺术作品,更是反映了古代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的重要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形式。
2004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4总第19卷第1期SOCIAL SCIE NCES RE VIE W VOL.19NO.1 文学与艺术战国策 以写人为主长篇叙事文 的艺术独创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其文学价值裴登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内容摘要 该文在将 战国策 与 左传 、 国语 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 战国策 在叙事方式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并以此说明了 战国策 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 战国策 叙事方式 独创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4)01-0081-04一就我国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方式而言, 左传 如刘知几 史通 二体 所说: 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序 ,为整饬的 编年体 。
左传 在叙事中因刻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写人的记传体雏形,开了叙事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先河。
其中共写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一千五百多个。
像郑伯、曹刿、狐偃、重耳等,形象鲜明、生动。
但受 以年为经,以事为纬 的 编年体 体例所限, 左传 写人时,只能将其行事分割在不同的 年 里,不能集中叙述。
即在一年中只涉及人物个性的某个方面。
对于活动时间较长的人物,要完全认识其个性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只有将分散在不同 年 里的行事相 加 后方可。
在表现手法上, 左传 的人物形象刻画,许多情况下是以插叙的方式出现的,是叙事当中的一个插曲。
如 隐公元年 写郑庄公。
综观全书,为 春秋 作传的性质,决定了 左传 在整体构思上,写作动机、目的是记事。
就记事与写人的关系而言,作者的出发点是记事中写人,许多人物前后没有连续性,只是随着一 年 又一 年 的记事,个性也在成长。
但大多数情况下,事情不会因个性成长而延续。
人是整体叙事中的一个 因素 。
因为写人的材料往往是插叙的,所以是作为整篇文章的补充材料存在的。
取掉写人的材料,形式上不妨碍整篇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内容上也不会受多大影响。
《战国策》中的刺客形象分析作者:张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战国策》用文学化的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地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政策,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其最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热情讴歌了多位侠义之士的豪情壮举,本文以分析《战国策》中的刺客形象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士为知己者死”的渊源与内涵。
关键词:《战国策》;刺客;人物形象;士为知己者死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10-01一、《战国策》中的刺客形象《战国策》①中热情讴歌了多位侠义之士的豪情壮举,其中作为刺客的“侠”,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之外、不受权势拘束的人物。
他们以自身的标准决定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
《战国策》中有三位刺客形象刻画的深入人心——豫让、聂政、荆轲,本文在第一部分将书中三位刺客形象作一一分析。
(一)豫让——士为知己者死《赵策一·晋毕阳之孙》②记载,晋国义士毕阳之孙豫让,起初臣事范氏、中行氏,并没有受到赏识重用,后投效智伯,受到智伯的信任和重用,但后来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竟然将智伯的头颅为饮器以解恨。
豫让为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刺杀赵襄子。
他首先“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未果,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为了不被旁人识破,竟“吞炭为哑,变其声”,豫让如此牺牲自己,就是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仇矣”的信念。
在正面刺杀赵襄子时,豫让毫不掩饰逃避,面对赵襄子的质问,他以“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答之,最后,赵襄子被其感动,允许其刺衣以明志,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虽事未成功,但心已尽矣,之后就伏剑自刎而死。
豫让行刺赵襄子,并非出于智伯的嘱托,也不为私心己利、立功扬名,驱使他如此的完全是忠心、正义和对知己真挚的情感,他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也用生命谱写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歌。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由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编写而成,这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文学生涯都受到了战国策的影响。
在战国策中,作者们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理论,并以具有精妙艺术特色的文字散文形式来呈现。
因此,战国策的文学艺术特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战国策中的人物艺术特点。
首先,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作者们注重刻画出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以及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在战国策中,作者们经常用比喻、比拟、拟人等手段来描绘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
比如,《墨子》中描写墨子的“思慕”,《周礼》中描写周公的“厚德”,《论语》中描写孔子的“善良”,《孟子》中描写孟子的“开明”,这些比喻和拟人技巧,都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彰显了作者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
其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者们着力描写人物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忠诚和正义精神,从而强调人们应当学习和崇尚这些品质。
比如,《周礼》中描写的“仁义”和“礼乐”,《论语》中描写的“孝”和“仁”,《孟子》中描写的“慈”和“恕”,这些人物形象,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此外,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现实意义,作者们通过人物形象,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发出改革的呼声,以期实现社会的进步。
比如,《墨子》中描写的“无政”、《荀子》中描写的“不改”、《孟子》中描写的“仁政”,这些人物形象,都在抨击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并为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
最后,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作者们把人物形象象征化,让这些人物形象成为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象征,从而发出深刻的历史启示。
比如,《墨子》中描写的“无政”,象征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论语》中描写的“可学”,象征着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孟子》中描写的“仁政”,象征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这些人物形象,都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67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长沙邮编:410006)《战国策》全书所写人物多达六百一十余名。
他们之间有国君太后、宠姬嬖妾、将相大臣、侠士说客、公子王孙、黎民百姓,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战国策》中首次出现了人物形象系列。
如谋士方面有苏秦、张仪、鲁仲连等;侠士方面有荆轲、聂政、豫让等;国君王后方面有秦昭王、赵太后、郑袖等。
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系列,《战国策》不仅写出了他们作为同一个系列的相同特点,也揭示了他们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形象意义的个性特征。
下面我们试从谋士形象系列来分析《战国策》人物形象系列的特点。
《战国策》着重记载战国时期谋士说客们的各种外交活动,因此,“骏雄弘辩”的谋士自然是全力刻画的对象。
他们在编著者笔下往往皆个性鲜明,具有立体感。
如苏秦和张仪二人是全书谋士中出场最多、活动最多的人物。
思路清晰敏捷,机智灵巧,擅长论辩是他们作为谋士的共同才能、素质,而追求“金玉锦绣”、“卿相之尊”像一根线贯穿他们活动的始终,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然而书中并不因其有一致之处就把他们写成完全一样的人物,其个性仍有很大区别。
苏秦思想中有庸俗的一面,为着追求荣华富贵而悬梁刺股、东奔西走。
但是他毕生以合纵反秦为己任,四处奔波,游说人主。
他为各诸侯国设计了应付强秦鲸吞的方法:“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
”进而具体制定了各国联合抗秦、攻守兼顾的战略方针。
俨然一个洞察天下大势,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形象。
此外,苏秦还蔑视仁义礼教,道德天命等流行思想,公然以反传统面目出现。
声称“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为不足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因此,苏秦是一个坚韧不拔,富有远见卓识和新思想的形象。
至于张仪,其最大的个性特征是奸诈狡猾,反复无常。
在《秦策二・齐助楚攻秦》中,张仪为了破坏齐楚外交而到楚国进行离间活动。
首先,他假惺惺地表示愿作楚王大臣,让楚王在高兴中放松对他的戒备,然后,用秦献楚商于之地六百里引诱楚王与齐绝交。
论文:战国策浅析战国策浅析高二十周允淇摘要:战国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采飞扬,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其中蕴含的思想以及作者所推崇的思想倾向对于我们把握当时形势、提高思想深度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们通过对古人的案例分析能够得出性格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对当代社会也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正文:战国策中的各种性格迥异、目的各不相同的个体相互交织成整个社会,在当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开展一场弱肉强食的激烈争夺。
谋士们各为其主,君主们各谋其政,作者用隽永的语言记录下来,同时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褒贬倾向,使我们对战国社会有了一个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我粗略地总结了几个明显的思想倾向,将在下面结合案例做一点简要分析。
一、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本文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看重这些士人所体现出来的“义”,对“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持赞赏态度,体现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义”。
我认为“义”是古代士人的原则,是一种对自己对国家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是士人们一生所追求的高尚人格。
这就如同存在于西方人心中的信仰神灵,是人心中的道德标杆。
其中侯嬴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他帮助信陵君不仅仅是因为信陵君是能够赏识他、重用尊重他的人,更因为他与信陵君抱有相同的原则,即为国尽忠效力。
这也透露出士为知己者死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这种高尚的品质也为作者所赞扬。
二、从另一个角度谈,战国策中也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性。
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看大节,而不苛求小疵;要充分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
而且重要的不是“养士”,而是发现真正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如《汗明见春申君》(选自战国策?楚策四)中,汗明对春申君说道: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
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
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汗明见春申君,侯问三月而后得见。
贤才如此难以被发现,若不是人人都有“毛遂自荐”的机遇与勇气,当权者将失去多少贤才,而汗明最后的话也道出了心声:……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沉氵夸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在昏君与明主之间,是否能够正确采纳谋士的意见、保持谦恭的态度以及拥有长远的眼光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2021年度初中语文继续教育答案1、下面选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颇多pō外壳ké淤泥yū睥睨pì(正确答案)B、旖旎qí嫌弃xián 招惹rě赐名cìC、洋溢yì萌芽méng 赋予fǔ耀眼yàoD、抗御yù观摩mó堕落duǒ吸吮yǔn2、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柳宗元提出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羞怯(qiè)粗犷(kuàng)褴褛(lǚ)戛然而止(jiā)B.蹒跚(pán)徘徊(huái)揩(kāi)油抑扬顿挫(cuò)(正确答案)C.恣睢(zì)教诲(huì)两栖(xī)吹毛求疵(chī)D.沉淀(diàn)炽热(zhì)告罄(qìn)桀骜不驯(jié)6、1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钦佩jīn战战兢兢kè(正确答案)B、萧瑟xiāo溘然长逝kèC、精湛zhàn 侃侃而谈kǎnD、妊娠rèn 目瞪口呆dèng8、1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1《窦娥冤》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