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战国策》“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
群臣闻见者毕贺。
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
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文中指礼物。
《战国策》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编者: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1)《战国策》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人名)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2011年西城一模2)《》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2011 丰台一模3)我们学习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了邹忌善于进谏、唐雎勇于抗争的风采;我们还学习了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的《》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了人应该舍生取义和的道理。
2011昌平一模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
《战国策》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编者: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1)《战国策》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人名)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2011年西城一模2)《》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2011 丰台一模3)我们学习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了邹忌善于进谏、唐雎勇于抗争的风采;我们还学习了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的《》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了人应该舍生取义和的道理。
2011昌平一模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
《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周:指西周和东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运用类比、设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形式。
2、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运用类比、设喻说理的妙处。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形式。
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准节奏。
2、合作学习: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探究学习:质疑问难,理解文章,学习借鉴。
课内探究:导入课文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得遇到了这样一位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出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活动一:一读题目,感知文本理解内容1、思考:了解“讽”的意思,理解题目的含义2、补充资料助读(1).简介《战国策》(2).简介邹忌(3).齐威王(4). 背景简介活动二:二读题目,探究文本,突破重点研读课文1、2段,思考: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2.第一段中人物对话有何不同?3、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4、总结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活动三三读题目,深化文本,学习借鉴品读课文第3段,思考:1、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2、怎样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总结文章独特的结构形式:活动四学习借鉴: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收到了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五课堂测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文的语句填空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2、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3、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4、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生动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以讽谏齐王,既表现了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又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见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xx》与《战国策》的人物xx之比较上过《史记》中国古典名著导读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时期虽然也曾泛泛阅读过一些篇章,但却不甚解。
通过这节课,让我对《史记》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在人物刻画上,是由细腻深刻到大量篇幅的人物刻画,再到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人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不仅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而且又描写了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
总之,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人物刻画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演变。
那么,我将就课后思考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语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而《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记事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放言无惮;情感真实,贴近生活;气势雄壮,纵横驰骋;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经典常谈》2024中考名著导读题型分层练习(附答案)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4.(2024·全国·八年级假期作业)阅读《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是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分十三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性。
B.《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列国策士游说辩论之辞。
D.宋代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5.(2024上·吉林长春·八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根据《经典常谈》所属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是()甲图乙图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易》《书》《诗》《礼》和《春秋》。
D.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即“合纵”,有的主张秦与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即“连横”。
6.(2024上·吉林长春·八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B.孔子时代,诗篇本来的意义渐渐含糊,孔子就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诗篇。
C.《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D .朱子注的“四书”,后来成了那个时代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7.(2023下·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各句出自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战国策全译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战国策》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人物的言行事迹,对于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在《战国策》中,每一则故事都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性,展现出战国时期人们思想和智慧的精髓。
本文将通过对《战国策》的全译和评价,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战国策》的全译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全面翻译《战国策》,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风貌和思想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战国策》的全译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外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译《战国策》,可以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第二篇示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是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内容包括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情报材料。
《战国策全译》是对《战国策》这一经典的全面翻译,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就翻译的质量来说,《战国策全译》的译文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战国策》本身是一部语言精练、思想深刻的经典,所以对其进行翻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既要理解原文的含义,又要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只有在译文质量较高的情况下,读者才能真正获得对《战国策》的深入理解。
《战国策全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籍,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战国策》的全面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战国策》中鲁仲连的说辞艺术张大玲【摘要】《战国策》主要描述了战国到秦国之间各国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与权力变更的故事。
通过各国各个策士们的游说,他们的思维缜密,逻辑性较强,且策士们有很高的善变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
文章通过以《战国策》中策士们说辞艺术并以鲁仲连的说辞艺术为代表,来阐述说辞艺术的丰富多彩,展示战国政治舞台各位策士运用说辞进行善变的的精彩画面。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describes the lobbying words and power change story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State period. By all counselors lobbying, they have careful thinking, logical, and high fickle ability, and can repeat chaos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hetoric art of rich and colorful based on the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in rhetoric art and strategists for LU Zhong-lian's rhetoric art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show, wonderful pic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olitical stage using rhetoric of mercurial counselor.【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6-8,17)【关键词】《战国策》;策士;鲁仲连【作者】张大玲【作者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 237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战国策》中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纵横家之间的游说之辞以及各国全权变更的故事。
刘向的主要著作《战国策》大全刘向的主要著作新序《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曾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说苑《说苑》,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传《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
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现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
也有人为认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别录《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凡二十卷。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
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
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
《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
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唐雎,也作唐且。
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战国策》中涉及到的成语
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羽毛未丰引锥剌
股门庭若市返璞归真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画蛇添足挥汗成雨三人成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附:刘向介绍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