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的背后——波特短篇小说《绳》的主题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51 KB
- 文档页数:2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主要内容摘要:一、故事背景及主人公介绍二、主人公遇到的困境三、绳子作为解决困境的关键道具四、绳子的特性及其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五、故事结局及主题揭示正文:【一、故事背景及主人公介绍】在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绳子》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米歇尔的年轻人。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米歇尔因参加战争而与女友路易丝分离。
战争结束后,米歇尔带着荣誉返乡,期待与女友重聚。
然而,他发现路易丝家中已经挂起了她与另一个男人的订婚宴的灯笼。
【二、主人公遇到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米歇尔心情沉重,不知所措。
他深爱着路易丝,但又无法改变她已与他人订婚的事实。
在这个困境中,米歇尔痛苦地挣扎,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挽回这段感情。
【三、绳子作为解决困境的关键道具】一天,米歇尔在市场上看到一位老者正在卖一条神奇的绳子。
据说,这条绳子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米歇尔决定购买这条绳子,希望通过它回到过去,改变历史,挽回女友的心。
【四、绳子的特性及其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绳子成为了故事中至关重要的象征物。
它代表着米歇尔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希望以及挽回爱情的决心。
然而,绳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故事中的一种象征。
它揭示了米歇尔内心的挣扎和无助,也反映了他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寻求虚幻希望的内心世界。
【五、故事结局及主题揭示】最终,米歇尔决定不再依赖神奇的绳子,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他意识到,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在故事结尾,米歇尔鼓起勇气,向路易丝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虽然路易丝已与他人订婚,但她对米歇尔的感情依然深厚。
在米歇尔的真诚感动下,路易丝决定放弃订婚,与他共度未来。
通过这个故事,莫泊桑向我们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内心的挣扎以及勇敢面对现实的重要性。
019作品赏析“绳”牵梦萦彭 军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擅长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情感,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用可感知的形象来解释抽象的精神品质。
本小说以绳子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索来串起故事的主情节,用象征的创作手法来反映故事的矛盾冲突。
故事讲述了刚搬到乡下第三天的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
丈夫走在购物回家的途中,一手拎着装满货品的篮子,篮子的最上面放着一堆令人联想到乱如麻的绳子,绳子在男人女人的眼中价值是迥乎不同的。
男子喜欢买它是因为在修葺整理家务的时候会捆绑东西,以便不备之需。
但在女人眼中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就是一种会影响家务整理全局的障碍,所以尤其在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她讨厌丈夫会买回这种一时半会儿用不上的东西。
从购物这一细节可窥见男女不同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绳子”在故事的开场就出现了,预示着“乱”。
生活的杂乱无章,精神的动摇盲目感,对未来的渺茫不定产生的恐慌,都像堆在一起的乱绳,毫无头绪,让人心堵。
可男人却偏偏自己去选择“乱”,他在杂货店里不知不觉就选择了无需买的绳子,这意味着对未来的生活的不定和盲目混乱的状态需要一个东西让他稳定下来,他不能靠女人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抓住了“绳子”, 也许绳子能给他安全感。
其实绳子就是矛盾体,既代表乱又意味着安全,男人不想再漂泊不定,他渴望安稳。
女人眼中的绳子正是象征着她搬到乡下后慌乱的心理状态。
到处都是需要整理的混乱东西。
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这一切都要靠自己慢慢恢复,本来就心堵,又多了绳子,女人一下子就被激怒了。
心乱如麻,飘忽不定。
男人是靠绳子来稳定心绪,而女人靠男人来稳定未来生活,所以男人要抓住绳子,女人要抓住男人。
男人是否在意自己只能靠能否抓住男人来判断——男人是否把女人的事情记挂在心上。
又一象征符号 “咖啡”出现了。
咖啡是故事中解决矛盾的“调节剂”。
如果男人记住并买了女人喜欢的咖啡,那女人就开心,不仅是满足了女人的一点物质需要,更主要的是满足了女人的精神需求——男人的关爱。
从小说《绳》看凯鋤■安■波特的婚恋观□陈琼琼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摘要]在短篇小说《绳》中,波特采用了男女主人公“对话”的形式呈现整篇故事,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刻画和描写,展现了其对婚姻的思考,而开放式的结尾更是对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深化和升华。
波特借由对平凡夫妻的真实婚姻生活的描写,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赞赏、对男性霸权和传统的封建婚恋观念的反抗,以及对当代男女的不同婚姻观念的拷问。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所展现出的女性意识的三个不同阶段,解读波特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主义观点,进而分析波特的婚恋观。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绳》;婚恋观;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0)17-0011-032020曲6沏(、亦W 1 2 5 S )凯瑟琳•安•波特是20世纪美国颇具名气的女作家,因其出色的短篇小说享有盛誉,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文体学家。
她擅长以细腻的描写、考究的文字创作小说,用富有诗意的含蓄笔调加深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短篇小说《绳》描写了日常婚姻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男主人公“忘记”给女主人公买咖啡,却买回一根毫无用途的绳子,结果此事引发了双方的争吵。
故事勾勒出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从蛰伏、萌芽到迸发的整个过程,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男权制社会中的新女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凯瑟琳•安•波特对平等的婚恋观的呼吁。
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越来越凸显并越来越多地展现于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赵星驰,2014)o女性文学作品折射出作者对男女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呼吁以及对男尊女卑的畸形的社会意识和婚姻观念的批判,是女性的思想观念的自然表达,从女性的基本诉求和视角出发的女性文学在文坛中逐渐具有独立的文学地位和文化价值(姚范美,2003)。
在本文中,波特借对女主人公的刻画,表达了其对“男女平等”的美好婚姻的赞赏。
莫泊桑绳子文学批评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以描
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闷、矛盾和悲剧为主要特色。
在其小说《绳子》中,莫泊桑透过一桩本来可以悄无声息地解决的谋杀案,探讨了人类
心灵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丧失。
从一个角度来看,女孩绳子之死似乎是一件纯粹的悲剧。
她因感
情的背叛而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而她的情人和另一个男人也为此陷入
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中。
绳子无路可走之际,寻求了自杀的出路。
然而,当她的情人悲痛万分地发现她的死亡状况时,他却选择了谋杀绳子的
另外一位情敌,以为绳子报仇。
这种满足他自我利益和情感复仇的行为,掩盖了他之前发生的有关谋杀的阴谋和计划。
此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莫泊桑并不把这个故事仅仅看作一个刻
板的悲剧。
他通过人物们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揭示,对一个极端重要的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到底是什么压抑和扭曲了人们良知和理智的
判断,使得他们败坏到做出滑稽而不幸的复仇行为呢?在本文中,绳子、情人和另一男子的悲剧性遭遇,表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类
不幸”现象。
同时,绳子的情人仅仅因为自己的性格扭曲,使得最后
事件失去了可能的解决方式。
他的行为不仅毁了他自己,也毁了一个
好人的生命。
总而言之,莫泊桑的小说《绳子》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刻揭
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社会伦理观念问题。
虽然
这个故事令人不安,但它仍然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必将
永久留在人们心中。
作文莫泊桑《绳子》读后感简介《绳子》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
通过描写两个情侣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探讨了人性、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读完这篇小说,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阅读《绳子》后的几点感悟。
欲望带来的纠葛故事中的两对情侣通过绳子的象征意义,展现了欲望对人性产生的深远影响。
男主角的欲望开始于对女主角的身体吸引,逐渐演变为强烈的所有欲望,并对女主角心生厌恶之情。
这种由欲望引发的情感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男主角的欲望还是女主角的绝望,都是现实中欲望和道德抵触的缩影。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欲望所带来的纠葛常常让人无法自拔。
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小说中的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追求下,陷入了道德困境。
她明白自己是男主角的玩物,但又无法拒绝他这段感情。
女主角逐渐沉迷于男主角提供的奢侈品和物质享受中,而又无法自拔。
这让我思考起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面临道德与利益之间的抉择,有时候我们会放弃道德而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种无法自拔的困境常常让人苦不堪言。
小说的展示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绳子的牺牲者。
在欲望的追逐中迷失自我男主角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女主角则迷失在欲望的追逐中。
小说中描述了男主角在边缘生活的情节,以及女主角在欲望驱使下的迷失。
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欲望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
现代社会的物质欲望泛滥,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物质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我从中获得了警示,要时刻保持对真实自我的认识,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小说的启示与思考莫泊桑的《绳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欲望的纠葛、道德困境以及迷失自我的问题。
通过这篇小说,我深刻认识到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这种冲突中迷失。
小说给予我一种启示:要时刻保持对自我价值观的认知,不随波逐流。
同时,也要慎重考虑自己的欲望,以免被欲望所控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衡,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争执与和解——女性意识在凯瑟琳·安·波特《绳》中的体现作者:陈琼琼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蜚声于20 世纪的文坛,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以擅长书写短篇小说而享誉全球。
她的小说语言形式多样,尤其是细腻含蓄的笔调更能描绘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的短篇小说独树一帜,文体风格与众不同,是公认的文体学家。
在短篇小说《绳》中,凯瑟琳·安·波特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手法描述了一对夫妻之间的争吵,通过入木三分的叙述将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透过对小说女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分析来解读其折射出的女性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小说意味深长的结局更是凯瑟琳·安·波特女性意识的体现,含蓄地表达了她对男女平等的倡议。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绳》女性意识短篇小说《绳》是20 世纪美国著名南方女性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大树》中的作品之一。
凯瑟琳·安·波特通过对生活的日常琐事的细致观察,以特有的细腻笔触记述了一对无名夫妇之间的争吵。
故事的情节构成非常简单:夫妻俩从城里搬到乡下的第三天,妻子让丈夫去城里买咖啡及其他日用品,而丈夫回来时却忘了买咖啡,并且带回一条在妻子看来毫无价值的多余的绳子。
这让原本兴致勃勃在村口迎接他的妻子十分不悦,绳子成了引发了两人争吵的导火索;伴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很多之前的隐形矛盾也被搬上了台面;两人激烈的争吵也将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凯瑟琳·安·波特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的讲述方式,既自然地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绪波动,又保证了其叙述的客观性,这样能使读者切身体会到男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
一、争执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是在对男女平等的抗争中展现出来的。
争吵的艺术——读《绳》与《白象似的群山》摘要:凯瑟琳·安妮·波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都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他们的小说都追求文字简洁朴素,并力求用事实说话。
《绳》和《白象似的群山》分别是波特和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目前国内对于波特短篇小说的研究仍比较少,也并没有把波特和海明威进行过比较。
但由于这两篇短篇小说题材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点,因此本文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品读。
通过分析两位作家既相同又有不同的艺术手法,来体会多样的叙事魅力。
关键词:《绳》;《白象似的群山》;人物话语;叙述视角;开放式凯瑟琳·安妮·波特(Kathe6ne Anne Porter)是美国著名的女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紫荆树》等,她的短篇小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读者的喜爱,1966年获得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
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更引人注意的则是她完美的艺术风格和准确生动并且朴素自然的文字。
她有意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让事实说话。
美国评论家威尔逊曾称赞波特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纯净和精确”。
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位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提出“冰山原则”的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他对于文字精确的追求更胜一筹,他将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删去,使用电报式的短句,对话简洁凝炼。
同时海明威也是采取“展示”的手段,而非讲述,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直接接触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解读剩下的“八分之七”的内容。
短篇小说《绳》和《白象似的群山》分别是波特和海明威的代表作。
《绳》讲述的是一场以绳子为导火索的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妻之间的争吵。
而《白象似的群山》描写的则是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围绕流产手术这个话题的争执。
两个故事展示的都是男女之间充满张力的对手戏,文章题材相似,都是关于争执,具有冲突,但波特和海明威在处理时所使用的手法却不完全相同,通过对比这两篇短篇小说,从人物话语模式、叙述视角和开放式J隋节等方面,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多样的叙事艺术所带来的魅力。
《绳》读后感1000字《绳》读后感1000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绳》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部小说的开头,描写了一个罹患风湿病的六十二岁男子从墙上孔洞中看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废旧破烂的停尸场。
在异样的氛围中,他看到孩子们的种种恶行,简直能用残酷来形容。
随后,一对浑身湿透的古怪姐妹被绳子拽了进来,然后出现的是这两位少女的父亲——他要求两个女儿赴死,强迫家里人一起自杀。
小说中所有的一切都十分疯狂,极具寓言色彩。
而且全文弥漫着一股阴暗、残忍的气氛。
如果要用色彩来表达,那应该就是阴沉的茶色。
不但如此,整部作品也笼罩在一股乏力、令人难以忍受的绝望感之中。
仅是如此,便已营造出令人难以捉摸、让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然而还不止如此,文中还另有一种恍若幻觉的恐怖。
实话说,这部题为《绳》的作品,其深处隐藏的主题十分难以捕捉。
时至今日,人们仍未能准确将其解读。
然而解读这部小说的唯一关键,便是最后的四行。
我确信,正是这短短的四行文字,浓缩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请看,这就是作者对“绳”的定义。
“‘绳’和‘棒’一样,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工具之一。
”诚如是。
“绳”与“棒”都是人类(智人)历史上最早被创造出来的工具——不,不单是工具,它们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时至今日,“绳”与“棒”仍在向各个方面延伸发展,它们就是所有工具与思考的原点。
话句话说,我们的现代文明正是源自这些发明。
而且“绳”与“棒”的简单纯粹,恰恰最完美地表现、反映了“人”这件事儿。
这两者都很简单纯粹,而且用处都很广,共同点也很多。
但是仔细想想便会明白,它们是完全相反的两件物事。
对此,作者这样区分两者:“人类发明‘棒’,是为了让坏的空间远离自己;而发明‘绳’,是为了将好的空间拉近。
这就是我们最早的两位朋友。
”如此大家便会明白,这两种工具的用途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