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专题[优质PPT]
- 格式:ppt
- 大小:41.91 MB
- 文档页数:43
武夷岩茶是“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武夷山是“乌龙茶发源地”,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2003年武夷山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1.悠久的历史:武夷茶最早被人传颂,见于苏轼的《叶嘉传》,文中有汉武帝赏用武夷茶的传说,距今已二千多年。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全唐诗》,载有唐乾宁(894—897)进士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独特的岩韵:(1)环境优越,武夷岩茶驰名中外,其优异品质首先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2)品种优良,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品种树的优良。
武夷岩茶品种很多,目前主要有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梅占等,各具特征。
大红袍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广为流传。
其实大红袍主要以其“嫩叶显紫红色而得名”。
大红袍见之于清初,已300多年。
生于九龙窠之崖中,共6株,年产量约600—700克。
经过科技人员长期的实验,于90年代初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品质与母树相当,且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
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已有小批量上市销售。
(3)工艺精湛,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第三个因素是制作工艺精湛。
其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工艺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得以显露。
3、品茗的艺术:武夷茶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武夷山人们对岩茶不仅注重物质享受,而且十分崇尚其文化享受。
品饮岩茶这一赏心乐事,进一步趋向艺术化,因而品茶讲究环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净。
茶具:武夷山区品茶茶具有白瓷茶盏、白瓷壶杯、紫砂壶杯,等等。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
武夷山青水秀,环境无污染,水自上乘。
若用自来水最好陈放上半天时间,让氯气挥发,微粒沉底。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岩茶肉桂(Rougui)武夷岩茶肉桂茶(Rougui),原名玉桂,武夷岩茶当家品种后起新秀之一,肉桂(Rougui)原为武夷名枞之一.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上等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之为“肉桂茶”."香不过,醇不过",据《崇安县新志》载,在清代就有其名.该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奇香异质,苦中带有焦糖香的独特魅力,有力冲盖顶香高锐霸气,水仙的香气则优雅飘逸的多.武夷山茶人有句话"香不过,醇不过",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不仅仅具武夷岩茶的传统的滋味特征,更以其持久的香味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武夷岩茶的“新贵”.在近几年来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肉桂茶多次荣获金奖,倍受推崇.肉桂最早发现于武夷山慧苑岩.其树型为灌木状,枝条向上伸展而略披张,树幅常在2米以上.叶长椭圆.叶面光滑,色浓绿,叶尖钝而有内缺,具有高产的特性.肉桂茶以香气辛锐持久,桂皮香明显,佳者带奶油香,滋味醇厚回甘快,饮后齿颊留香,喉感润滑而备受人们喜爱.20世纪40年代,原曾在企山(武夷赤石)名丛观察园中,将肉桂列为诸名丛之前茅.在漫长的岁月里,肉桂从八十年代初的几亩,经无性繁殖已发展到三万多亩,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因为肉桂茶在武夷岩茶中的重要地位,在)中,与和单独列出.武夷岩茶肉桂茶是高香的品种,比较耐冲泡,稍有区别,肉桂茶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岩茶香气清锐细长,岩韵显;味醇厚,浓而不涩,醇而不淡,回味清甘,汤色呈浅橙红色;叶底柔软,也是绿叶红镶边.肉桂茶对茶具很讲究,泡武夷山肉桂茶用的茶壶一般都小如香椽,以朱泥壶为佳,而且壶形宜扁不宜高.茶杯如胡桃,以长统形薄壁瓷杯为佳.这样壶小泡出茶汤少,味浓,喝者不忍一饮而尽,只好细细品尝,这样才能品尝出武夷茶的韵味来.香高的茶适合用90度以上的沸水淋杯沏茶,因为重在品香,不在外形.Also known as yugui due to its cinnamon fragrance. Rougui tea(after processed)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idy, curly, deep green and brilliant leaf, etc.. Dry tea smells a little sweet, but tea soap which is clear and orange yellow has a mixed fragrance of cream, flower, fruit, and cinnamon. It tastes sweet and mellow, and when you sip a bit, you’ll feel the aroma stay for a long time in your teeth and throat. The leaves in tea soap are light green inside and red around, as well as brilliant. There has left odd fragrance when the tea is made even four or five times.附陈德华,陈桦<武夷肉桂茶优良品质成因及生产技术探讨>在武夷茶树品种系列中,肉桂是茶树的品种名,也是其成品茶的商品名.肉桂茶久负盛名,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一说在慧苑岩.19世纪中叶, 蒋衡的茶歌:“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味辛……”“辛”者,即强烈刺激之意.在他的注解中有“奇种之奇者,红梅,素心蓝,及木瓜,肉桂……肉桂在慧苑……”.追本溯源,肉桂茶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建国前,肉桂茶就被列为武夷十大名枞之一,其殊香雅韵,冠于其他名枞.20世纪60年代初,肉桂茶树由今武夷山市茶科所自水帘洞引种于武夷天游,至80年代后期.肉桂茶园已遍布武夷山的三仰峰、马头岩、天游、、晒布岩、响声岩、百花庄、竹巢、九龙巢等岩峰,九曲溪畔也有种植.而今, 福建北部、中部、南部乌龙茶产区,也有大面积栽培.肉桂茶于1982年和1986年两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85年肉桂茶树品种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1981-1988年,福建省科委与签订的肉桂茶优质丰产试验课题,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支持下,试验结果确认肉桂为优质丰产型茶树良种.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夷山市约有肉桂茶2.9万亩,水仙4.2万亩,肉桂茶约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10.35万亩)的29%,肉桂和水仙合计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近70%.肉桂茶的独特品质风格与优良品种禀性、立地生态环境、农业技术、采制工艺密切相关.一、武夷岩茶肉桂茶优良品质成因1、肉桂茶具有优质乌龙茶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福建茶叶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乌龙茶良种选育积累了丰富经验,确认肉桂具有优质乌龙茶的上述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肉桂为无性系茶树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园,叶身内折,叶色绿或深绿,叶肉厚,叶尚软,叶缘略具波状,锯齿细浅.芽梢绿色,毫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3.0克.花冠直径3.0厘米,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开花结实率低.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根据福安农校和双狮戏球肉桂茶园观察,在正常肥管管理条件下,定植二年经二次定剪,树型已有60%以上覆盖度,并开始初采[1].肉桂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较强,成活率高,适制乌龙茶,品质优良.成品茶条索壮实,色泽清褐泛黄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或姜味,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明显,汤色澄黄或金黄清澈,叶底黄亮柔软,绿叶红镶边.肉桂茶内含物成份较丰富,其中碳氮代谢适中,水浸出物、醚浸出物含量在一般水平以上,氨基酸、单糖、双糖含量较多,各种儿茶素组成含量比例协调.据测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含氨基酸4.6%,茶多酚22.7%,儿茶素总量14.6%,咖啡碱3.8%[2],肉桂三叶驻芽梢干样含茶多酚25.41%,水浸出物39.00%,儿茶素总量179.43毫克/克[3].这些都表明肉桂茶品种具有适制乌龙茶的生化特性.据原崇安县肉桂茶课题技术组研究报告,肉桂茶香气主要成分为正辛酸,水杨酸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正丁酸,顺-3-己烯酸,吲哚,β-紫罗兰酮,顺-茉莉酮等,并指出其香气成分总含量和组成含量大于武夷水仙,为武夷肉桂高香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4].2、肉桂茶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1)立地条件《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本是生长在南方热带地区林冠下的一种植物,在系统发育中已养成喜好漫射光、好温暖、好湿润、耐酸性土壤的特性.武夷山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650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肉桂茶树原产于武夷山内山,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年平均气温18℃~18.5℃,相对湿度约80%,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肉桂茶树生长于岩谷峻崖和幽涧流泉之间,常年林木葱笼,云雾缭绕,太阳直接照射少,多漫射光,构成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相互协调的自然环境,与系统发育中的生态环境极为相似,有利于茶树生育和茶叶中呈味和芳香物质的合成,孕育出肉桂的独特韵味和特色香型.不同地域条件的茶叶,其品质是有差异的.如武夷内山傍岩临水的肉桂茶”岩韵”明显,品质优于武夷山外围九曲溪畔所产的肉桂茶.(2)地质土壤条件明代万历徐勃《茶考》云:“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武夷山的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的“一之源”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烂石是风化完全之土壤;砾壤则是砂砾土.武夷山中的土系为烂石及砾土,即是陆羽《茶经》中所说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烂石、砾壤经风化后,为茶树提供丰富的钾、锌、硒等微量元素,适宜的地质和土壤,造就了肉桂茶的优异品质.如果离开武夷山的内山种植肉桂,应选择地域、气候、土质与武夷山内山类似的生态条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土质适宜,属于“烂石”、“砾壤”,或即使是属于陆羽《茶经》中所说的“下者生黄土”,也可试种;通过人为布置生态茶园,茶、林、农、果、绿肥、牧草等多层次间作,创造适宜的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也可试种肉桂茶.如:武夷山市岩区边缘的赤石镇、福安农校、福安王家茶场、三明、永安等地,上世纪80年代及随后引进的肉桂茶,都取得成功的经验.二、优质武夷肉桂茶生产技术探讨1、田间生产技术配备纯种肉桂剪穗的母本园和专用苗圃,从剪穗母树取穗并结合幼树定剪取穗.育苗期细心科学管理,出圃的苗木务求纯度高、生活力强.做好建园基础,包括土壤深耕,表土回沟,施放基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幼龄期土壤覆盖.鉴于肉桂树姿较直立,定植后二年内可定剪2~3次,结合反复打顶和剪穗以培养树型骨架.采摘期茶树每年春后轻修剪,7~8龄开始适度深修剪,以后轻剪与深剪交替进行,有利控制茶株徒长,维护树势,推迟衰老,延长优质丰产年限.当地每年农历7~8月土壤耕作结合施用菜子饼、农家肥等有机肥或少量复合肥、灰肥.实施每三年一次挖山填土(客土)的武夷耕作法.不施用单体氮肥,单体氮肥会引起新梢生长过速,水分、叶绿素含量增高,不利做青,降低芳樟醇、香叶醇、吲哚等香气组成物含量,[4]影响成品茶品质.2、采制加工工艺肉桂茶贵在奇香,制作工艺沿用武夷标准.要求晒青、做青程度适中,做青至杀青全过程保持“一路香”,香气由清香向花果香转化.采制优质肉桂茶,同采制其它茶一样,取决于七个主要因素,其中四个与制茶小环境有关:空气温度、空气中的湿度(水蒸汽分压力)、空气速度和辐射温度;另外,还与茶鲜叶的老嫩、季节和原始含水量有关.即便是现行广为应用的空调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除空气温度以外的其它上述小气候环境.看天制茶仍然是肉桂茶采制的基本准则.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的实践认为,针对肉桂茶的品种特性和成品茶的品质要求,肉桂茶制作过程应严格对青叶水分进行控制管理,掌握晒青适度,摇青多次少摇,使青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持续而缓慢地失水.青叶自晒青至炒青过程中连续失去一定量水分,引起叶细胞膜透性变化,对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而奠定乌龙茶的品质基础有一定作用.所以,制作过程的失水是必要的;但是,失水同时也必须保水,而且要求缓慢地、持续地失水;这是因为青叶中的水分为天然溶剂,参与做青过程中一系列物质的水解氧化反应;如茶多酚的酶促水解氧化后转化成TF、TR、TB等溶解于茶汤构成橙黄明亮的主要物质;蛋白质、脂类、原果胶、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后形成的氨基酸、醇、酸、单糖等成为茶汤中可溶性呈味型和香型物质;叶绿素的降解、脱镁、氧化使叶色由青绿转变为黄绿等等.上述一系列水解氧化反应都必须水分参与.为了促使肉桂品种本身所具备的天然香气充分散发,因此,整个制作过程既要失水又要保水.肉桂初制过程掌握晒青的减重率,略低于其他茶树品种,摇青尤需多次少摇,也就是为了防止失水过多过快.具体操作规程如下:(1)采摘驻芽中开面3~4叶采摘.根据肉桂品种营养生长较强、驻芽新梢形成较慢的特性.在大生产中,为了及时采摘,前期少量采小开面,中期大量采中开面,后期少量采大开面.采摘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以晴天午后3时采摘当天完成晒青,制茶质量最好. (2)晒青晒青以均匀薄摊为原则.具体时间及程度“看青晒青”而定,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顶二叶下垂(或一叶下垂),青气消失,减重8%~12%为度.随即移入青间摊凉0.5~1小时,目的是散发热气和使叶肉、叶脉间水分分布均衡.(3)做青(摇青及凉青)这是决定肉桂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做青间的环境温度22℃~25℃,相对湿度约70%,保持新鲜空气.做青既按“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武夷传统方法,又按肉桂茶青叶的特点,多次摇青(5~8次).每次摇青次数由少到多,依次递增;摊叶厚度,依次拼筛加厚,使香气缓慢而充分地发展.凉青时间(即每二次摇青之间的相隔时间)先短后长.具体时间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综合观察,标准为青叶手握如绵的弹性感;鼻闻青气消失,由清香转花果香;眼看红边程度三红七绿.整个过程约需8~12小时.(4)杀青和揉捻做青结束即投入杀青,要求最后一次摇青后40分钟内进行杀青,不宜堆放过久,以免堆叶发热引起发酵过度.锅底温度以250℃为适度.杀青程度掌握以香气显露、折梗不断为准.此时乘热揉捻至叶片成条.(5)烘干拣梗分毛火、拣梗、足火三个步骤.毛火温度约130℃,时间12~15分钟.毛火后拣梗.足火温度约90℃,烘焙至茶叶含水量约6%~7%,即成毛茶.(6)复火(炖火)足火后的毛茶是否需要复火,依不同销区消费习惯而定.如广东潮汕和山东北京部分地区,要求成品茶火功较足,毛茶须进行一道或二道复火(俗称炖火),第一次炖火80℃~90℃,6小时;特殊要求情况下,于第一次炖火后半个月进行第二次炖火,火温70℃~80℃,7~8小时,烘至茶叶含水量约5%.炖火后的成品茶具有焦糖香和耐冲泡的特点,但足火所产生的香味型物质,经炖火后丧失殆尽!武夷市拥有众多珍贵稀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但茶叶制优率不高,其要害是烘焙技术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经过毛火、足火的毛茶,含水量已达足干,不必再行炖火.如为适应部分市场需求,可试行以热处理代替现行的炖火工序.据报道,热处理很早就被食品工业广泛应用.热处理进行适当,对加速化学变化反应,促进新的香味物质形成,有着预想不到的作用.闽红工夫曾有专著和试验报告:足火之后的红毛茶(要求出焙时的毛茶含水量6%~7%),趁热(70℃~65℃)分装于周转箱内,层厚约20厘米,摇实复盖,堆放在50℃~65℃烘焙问内数小时,以毛茶含水量降至5%以下为适度[5].安溪铁观音由传统的重火、中火改为轻火,在做青、烘焙等技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三、武夷山肉桂茶的现状和建议当前,肉桂茶在武夷山有一定栽培面积和产量,被誉为武夷“新贵”.肉桂茶可代表岩茶的品质水平.为了武夷茶的历史风华,为了武夷岩茶事业的持续发展,应保持肉桂无性系后代的优质性状,进一步研究其种性、生产技术和制茶工艺,更大发挥肉桂良种优势.除此,对当前武夷山市肉桂现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1、肉桂确实具有优质乌龙茶的特殊风格,值得省内外乌龙茶产区引进栽培,但从茶叶优质技术探讨,外地引进时还须取自武夷肉桂原产地,并做好育苗纯度、地域生态、农业技术和制茶工艺等方面的严谨配合.2、武夷山早年就有“品种王国”之称,加上外来品种,名目繁多.如早生种的黄旦、丹桂、黄观音、八仙茶、金观音、黄奇、凤凰水仙等;中生种的梅占、毛蟹、佛手、本山、大叶乌龙、北斗、金锁匙、白瑞香等;晚生种的、水仙、肉桂、白芽奇兰、武夷白牡丹、水金龟、半天妖等.目前,肉桂发展快,晚生种面积偏大,品种搭配不尽完善,出现洪峰期较突出的问题.建议在保持产品风格多样化的前题下,今后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做好茶树品种搭配,以使品种间协调和缓解采茶季节高峰,整体提高武夷岩茶品质.3、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部分肉桂茶园的成品茶香气不高,品质较差.这些肉桂茶园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六曲、百花庄、晒布岩、天游等地的老枞肉桂茶品质不如以前,究其主要原因是树龄与品质的关系.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茶业问题》一文中就说过“茶树越老,茶质越硬,品质越低劣.”[6]近年,安徽省茶科所也进行了“树龄与品质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学年龄阶段的茶树,茶叶的品质成分如水分、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有不同,以幼年期含量最高,成年期含量基本稳定,老年期后将大幅度下降明显,经改造后的品质成分略见回升.茶树栽培在正常肥管条件下,茶树的最佳经济树龄约20年.[7]鉴于武夷山的六曲、百花庄等地肉桂栽植于80年代初期,已超过最隹经济树龄,属于衰老期茶树,鲜叶品质已有所下降.补救办法是因树制宜,重修剪结合土壤深耕施肥,树冠改造复壮,以改善肉桂茶品质和提高其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戈佩贞,武夷肉桂,《福建茶叶》1986年1期[2] 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委员会,中国茶树品种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3] 张天福等,福建乌龙茶,福建科技出版社,1993年[4] 崇安县肉桂茶课题技术组,肉桂茶科研验收总结,(油印本),1988年12月[5] 林瑞勋主编,红共初制新工艺协作会议文集,福建茶叶学会,1963年[6] 范和钧合著,中国茶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7] 陈桦,影响茶树鲜叶品质的田间因子 ,福建茶叶,2003年3期[8] 陈德华,福建名茶(第二册),福建科技出版社,1986年注:本文承蒙宁德市农业学校高级讲师戈佩贞、福建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林瑞勋指导审阅,深表谢意.。
武夷岩茶的历史及鉴别方法介绍武夷岩茶是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山,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四字(见《归田琐记》)。
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
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
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
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
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
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
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
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
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
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
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
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