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课后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地质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A. 地震- B. 古生物- C. 矿产资源- D. 水资源2. 环境改变是指什么?- A. 地层变化- B. 过程地貌形成- C. 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状态变化- D. 气候变迁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地貌学和气候学- B. 地震学和火山学- C. 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 D. 地层学和年代学4. 以下哪个是环境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 A. 矿产勘探- B. 建筑工程- C. 河流治理- D. 园林设计5.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沉积环境的演化- B. 地质历史的重建- C. 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D. 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6. 下列哪种环境地质过程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 A. 风蚀作用- B. 水侵蚀作用- C. 地震活动- D. 洪水灾害7.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建立地层地球化学模型- B. 探索地下矿产资源- C. 预测自然灾害- D.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 A. 提供资源开发指导- B. 揭示环境演变规律- C. 预测自然灾害- D. 指导污染治理技术9.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古地理环境- B. 灾害地质- C. 地下水资源- D. 气候变化10.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A. 野外考察和实验室分析- B.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 C.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D. 数据统计和趋势分析。
思考题:(标出的页码只是为方便大家更快找到相关的一些内容,但并不是说只限于这些内容,书本上有些章节的内容也是有交叉的,所以其它页也会有相关的内容,请自己复习时进行综合,有必要也可自己查资料)1-1. 环境地质学的含义是什么? 其所涉及的内容有哪些?p1-31-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4-61-3. 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2-1.什么是地质环境的容量?什么是地质环境的质量? P112-2.地质环境有那些基本特征?p11-122-3.请阐述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p13-173-1. 请结合土地的基本特性阐述土地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p233-2. 土地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哪些方面的负环境效应?p26-364-1.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40-424-2. 人类活动是如何使地球上的水平衡循环系统发生改变的?p45-47,p138-1414-3. 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有哪些?简述它们产生的原因?p68-764-4.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与地表水有哪些不同?简述地下水污染途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p42/58-595-1. 矿产资源露天开采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87-915-2. 地下开采矿山资源会引起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91-955-3. 矿产资源开采为何会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其具体表现有哪些?7-1. 简述环境工程地质学与传统工程地质学有何不同?7-2.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125-1317-3. 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有哪些?p141-142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的目的?P248为何要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p251-2517-4. 请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阐述跨流域调水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P1457-5. 城市废弃物在进行地质填埋处理时应如何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屏障的作用?p152-153 8-1.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p164你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8-2.简述原生灾害效应、次生灾害效应和后续灾害效应的特点8-3.谈谈你怎样认识人类在进行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时与地质灾害的协调关系。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环境与地质作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
考研题库和答案的编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一、单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地球内部结构B. 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C.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D. 地球的大气层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A. 地质灾害防治B. 地质环境评估C. 地质资源开发D. 地球物理勘探答案:D3. 环境地质学中的“环境”一词主要指的是:A. 社会环境B. 自然环境C. 经济环境D. 政治环境答案:B二、多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A. 地震B. 滑坡C. 洪水D. 干旱答案:A, B2. 环境地质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土地利用规划B. 城市防洪设计C. 城市绿化D. 城市交通规划答案:A, B三、判断题1.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对)2. 环境地质学只关注地质环境的保护,不涉及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错)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评估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为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2. 描述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识别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利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基于地质环境特征,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论述题1. 论述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地质学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不属于土地环境问题的是?答案:梯田增多2.中国的土地盐渍化主要发生于我国的滨海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答案:河套地区3.以下不属于地面沉降的特点的是?答案:只在小范围内发生4.以下不属于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的是?答案:转移地下淡水资源5.以下属于一次能源的是?答案:石油6.以下不属于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是?答案:城市内涝7.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②;③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答案:具有水体流动性8.岩溶地面表现形式以塌陷为主、并多成塌陷坑?答案:圆锥型9.环境地质学一词是哪一年首次提出的?答案:1962年10.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便应运而生。
请问是哪一年发表的?答案:1987年11.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个?答案:山地少、平地多,土地资源区域差异不显著12.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产生的。
下列人类活动哪些会产生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答案:防护林体系建设13.水污染问题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期?答案:罗马时期14.对大型采矿边坡,需要构筑的工程措施是什么?答案:抗滑挡土墙、抗滑桩15.污染物在人体内得以迁移运转的主要介质是?答案:血液16.海水入侵的防止对策有哪些?答案:监测预测阻隔水流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人工回灌17.防治土地退化的原则有哪些?答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原则实行预防与治理相结合18.以下属于矿产资源的特征的是?答案:不均匀性有限性相对性19.下面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答案:水力煤炭石油20.以下哪些是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
答案:城市水污染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灾害问题21.下列哪些学科属于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答案: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学灾害地质学22.下列哪些问题属于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答案: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全球变化问题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问题23.下列哪些问题属于当今全球面临的水问题?答案:淡水资源短缺水文循环发生变化河川径流量减少水体污染24.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下列属于工业废水特性的有:答案:悬浮物质含量高温度较高25.下列能源分类正确的是:答案: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6.环境容量的大小,一方面与环境要素组成和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1、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地质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自然因素的总和。
3、原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
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4、次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二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冲击、影响而改变了原来面貌的自然环境。
5、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6、环境背景(本底)值:原生值.是环境不受或未受污染影响的“纯自然”情况下,各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正常含量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7、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变质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地质环境的容量: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
9、自净作用: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10、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一般是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1、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12、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环境问题。
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
13、原生环境问题: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给人类造成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又如疾病的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
14、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1、大气污染的来源及控制对策。
P308、3212、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海岸的侵蚀作用4、地震的发展过程5、固体废物处理方法6、减少土壤侵蚀的对策7、解释喀斯特水按其储存、运移和岩体的构造的分类。
8、解释海岸堆积作用的形态9、火山喷发所带来的灾害1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1、减少土壤侵蚀的对策p24612、为什么珊瑚礁海岸多发育在基岩海岸、红树林海岸多出现在淤泥质海岸?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属于植物。
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13、什么叫BOD5(生化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也可以表征废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最常用的为五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它表示废水在微生物存在下进行生化降解五日内所需要的氧的数量。
今后我们将经常使用五日生化需氧量。
14、什么叫COD(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废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毫克/升作为单位。
它是目前用来测定废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
现在常用重铬酸钾法。
废水在强酸加热沸腾回流条件下对有机物实行氧化,用硫酸银作催化剂时可以使大多数的有机物的氧化率提高到85-95%。
如果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氯根离子,应该用硫酸汞将氯离子屏蔽掉,以减少对COD的测定干扰。
分析中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锰法。
CODMn根据国家新的分类叫高锰酸盐指数。
用IM表示。
15、解释土壤剖面各层特征土壤剖面主要可以划分为几个基本土层,从地表向下为:①有机质层,通常用O表示。
为有机质残留物,表层为未分解的生物残留物,中间为半分解、有机物原状仍可辨认的有机物层,下部为已全分解无定型的有机质。
②淋溶层,通常用A表示。
土壤物质以悬浮和溶解状态向下淋失,受有机质层染色,而呈暗色,常有浅色富余石英粒的强烈淋溶层。
③淀积层,通常用B表示。
是沉淀和集聚的层次,淀积为粘粒、铁铝氧化物、腐植质、碳酸钙等物质。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题目:简述环境地质学中“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
何评估某一地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
答案: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质环境对人类活
动和自然过程的支撑能力。
它反映了地质环境对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等人类活动的承载限度。
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估通常涉及地
质结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
评估某一地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首先需要收集该地区的地质数据,
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形地貌等。
其次,分析该地区的地质作用,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然后,评估地
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包括水资源的量、水质以及补给和排泄条件。
此外,还需考虑土地利用情况,如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等。
例如,评估一个山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收集山区的地质资料,了解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2. 分析山区的地震活动历史,评估地震对山区的影响。
3. 调查山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
危害程度。
4. 评估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5. 考虑山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等。
6. 综合以上因素,评估山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确定适宜的开发利用
方式和规模。
通过这样的评估过程,可以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
过度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破坏。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内容与特征。
3. 试论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试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2. 简要论述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3.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和繁殖的良好栖息地。
试简要论述土壤中微生物的主要分布特征。
四、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2. 简述土壤颗粒按大小进行分级的理论依据。
3.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4. 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五、1. 简述土壤水的来源及其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类型、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方法。
4.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简要说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简述土壤中水分和溶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六1. 简述土壤空气的来源、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3. 简述土壤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七、1.土壤形成因素包括哪些?试论述气候及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2.简述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3.简述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八、1.简述土壤胶体表面类型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表面电荷的起源、种类、作用及影响电荷数量的因素。
3.简述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静电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及其各自的特点。
4.什么是阳离子交换量?并简述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主要因素。
环境地质学_河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重点有地质环境条件的区域规律、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错误2.哪一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大大促进了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的进程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参考答案:1972年3.下列哪些属于地质灾害的内涵?参考答案:灾害事件的后果_致灾的动力条件4.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床上,使河床不断增高,形成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
参考答案:正确5.水库边造再造主要有岸坡坍蚀和岸坡崩滑破坏两类参考答案:正确6.海水入侵的防止对策有哪些?参考答案:监测预测_阻隔水流_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_人工回灌7.地方性氟病的症状是?参考答案:氟斑牙8.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图系包括?参考答案:地质环境分区图9.以下不属于土地环境问题的是?参考答案:梯田增多10.干旱气候不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蒸发量与大气降水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错误11.下列哪些是矿产资源的特征?参考答案:有限性_不均匀性_相对性_生态性12.影响元素迁移的最大活力是活的有机体和天然水。
参考答案:正确13.为了研究和有效地解决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国际科联(ICSU)于哪一年正式组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即全球变化研究。
参考答案:1986年14.石油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参考答案:对地表的破坏_含油污水污染环境_泥浆污染环境_废气与炼厂渣污染环境15.人为因素会造成岩溶地面塌陷。
参考答案:正确16.二氧化碳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它和四氯化碳、三氯乙烷一起对臭氧层破坏所起的作用占80%以上。
参考答案:错误17.相对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
参考答案:正确18.在较为平缓的斜坡上不会发生滑坡。
参考答案:错误19.泥石流不是山地特有、突发性的灾害现象。
环境地质学作业答案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人类环境宣言》是在_____会议上通过的?(5分)(A) 开罗;(B) 斯德哥尔摩;(C) 里约热内卢参考答案:B2.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与_____的关系的学科。
(5分)(A) 自然;(B) 地理环境;(C) 地质环境参考答案:C3. 广义的环境是与_____相对的?(5分)(A) 人;(B) 自然;(C) 系统参考答案:C4. 地质环境系统是_____系统。
(5分)(A) 开放;(B) 封闭;(C) 孤立参考答案:A5. 系统的演化是指系统内部_____。
(5分)(A) 量的改变;(B) 质的改变;(C) 度的改变参考答案:B6. 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_____的过程。
(5分)(A) 渐变;(B) 突变;(C) 质变参考答案:A多选题7. 环境地质学是_____的交叉学科?(5分)(A) 环境科学;(B) 地质科学;(C) 系统科学参考答案:A,B8. 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包括_____。
(5分)(A) 基础理论;(B) 专业理论;(C) 系统理论参考答案:A,B9. 地质环境是_____重要的组成部分。
(5分)(A) 人类环境;(B) 环境;(C) 地球环境参考答案:A,C10. 地质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
(5分)(A) 地质体;(B) 地质背景;(C) 渗流场参考答案:A,B,C11.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阶段包括_____。
(5分)(A) 稳定;(B) 失稳;(C) 稳态重建参考答案:A,B12. 下列哪些类问题属于地质灾害?_____(5分)(A) 地面沉降;(B) 滑坡;(C) 泥石流参考答案:B,C判断题13. 滞后是指输入信号序列的高值与响应信号峰值在时间上的错位现象。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14.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种类齐全.频繁发生是因为人口众多.人为活动涉及面太广所致。
(4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15.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系统的环境,也不存在没有环境的系统。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环境与地质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考研题库是帮助学生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中的问题类型和示例题目:一、选择题1.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哪项?- A. 地球的内部结构- B. 地球表面的形态- C. 地球环境与地质过程的相互作用- D. 地球的大气层2.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A. 地质灾害- B. 地下水污染- C. 石油勘探- D. 土壤侵蚀二、填空题1. 环境地质学中,______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______等。
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地质学中“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描述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五、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某一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以一个具体的环境地质事件为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六、计算题1. 如果某地区的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地表径流量为200毫米,地下水补给量为300毫米,试计算该地区的蒸发量。
2. 已知某地区土壤侵蚀速率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吨,若该地区面积为100平方公里,试估算该地区一年内土壤侵蚀的总量。
七、综合分析题1. 综合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环境特点,包括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植被覆盖情况等,并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该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
2. 根据所提供的地质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恢复和保护建议。
结束语环境地质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地质学知识,还需要了解生态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环境科学中环境地学的一个分科,也是环境学中的水体环境部分。
是以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控制的科学自然环境问题是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地质环境:地壳上部包括岩石、地下水、微生物、五色气体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系统,它应具有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个基本元素。
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性质、状态和地质结构变化有关的地质现象的问题。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把人为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等因素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等变换的环境问题。
*地方病:是水体的化学成分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贫化、富集或转化作用造成的原生环境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各种地方性疾病。
水迁移系数:等于化学元素在水中的含量与岩石中含量之比。
地球化学垒:表生带在短距离的迁移条件明显交替,并导致元素浓集的地段。
生物地球化学病带:是指不适于人类和生物生存发展的元素贫乏或富集的地带性水文地球化学环境,而非地带性的这种环境。
地氟病: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的氟元素过多,致使生活在该环境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
地甲病:是一种伴有机体摄入碘量的多少,而造成甲状腺组织发生代偿性肿大的疾病。
克汀病:是地甲病的延伸,可能是先天性缺碘和缺甲状腺素所导致的一种胚胎疾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伴有机体改变的,进而造成四肢畸形的地方性疾病。
微量元素:在人体含量低于人体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
地下水污染:某些污染物质、微生物或热能与各种途径进入水体是水质恶化,并影响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正常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
1、 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 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 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 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 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 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 建设区。
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 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
因此,环 境地质工作, 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 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答:地质背景、 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 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 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 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
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 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 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
所 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 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 、地质学机理、时空分 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 科学问题, 发育规律; 第三讲:崩塌1、 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 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 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② 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 常呈碎块, 个体稳定性较差, 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 单个块体就会 失稳,而形成泻溜。
1、环境地质学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是什么?答:环境地质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及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各个学科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深入到环境领域,而传统的地质科学也在逐渐延伸着自己的研究领域。
世界地质工作发展整体上也正由以资源勘查为重点的时代进入到更加强调社会化与环境的时代;地质工作部署的重点正逐渐由山脉和盆地转移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
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转移到灾害减轻、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公众健康等环境领域上来。
因此,环境地质工作,尤其是城市环境地质和矿山环境地质已成为当前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推动地质科学发展的重任。
2、人—地关系包括那些内容?答: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人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
3、为什么把系统科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答:因为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
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
所以,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
4、环境地质学重点研究哪些科学问题?答: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研究四个科学问题,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第三讲:崩塌1、坚硬块状岩体和软弱碎裂岩体崩塌的各自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答:①由厚层坚硬的岩层如灰岩、砂岩、砾岩、花岗岩、闪长岩等构成的斜坡体,岩石强度大,裂隙发育,形成高陡边坡;②相对软弱的岩层如页岩、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强度较小,裂隙细密,岩石常呈碎块,个体稳定性较差,在稍陡的坡面上甚至偶尔的刮风或因人为踩踏,单个块体就会失稳,而形成泻溜。
2、山区和水库区崩塌致灾的差异。
答:1)山崩是在裂隙发育的陡峭斜坡上,失稳的岩土体在重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崩落现象。
这种崩塌发现在山区以及具有高陡边坡的地形条件下。
2)库岸崩塌主要是水流冲刷、浸润岩土体、掏空水库坡岸作用造成。
多发生在河岸或水库边岸带;在海边因海浪对陡立海岸的冲击掏蚀而破坏,也有可能发生崩塌。
1、滑坡和崩塌的相同点和区别?答: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
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崩塌是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相同点:均为斜坡上岩石遭受破坏而失稳,进而向坡脚方向运动的形式。
它们的形成条件相似,可以伴生,并可相互包含与转换。
区别:滑坡有滑动面,崩塌无滑动面;崩塌速度比滑坡快;崩塌一般发生在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m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
2、河谷侵蚀卸荷作用下,岸坡应力重分布的特点。
答:在平坡段:侧压力较小,稳定性中等。
在凹破段:侧压力较大,合力与重力方向相反,有利稳定。
在凸坡段:拉张侧压力,合力与重力方向相反,不利稳定。
3、滑坡预测预报的类型和基本理论依据。
答:1)空间预测,包括区域性滑坡预测、地段性滑坡预测、场地性滑坡预测。
空间预测:主要是通过滑坡条件分析,确定出对滑坡作用有利的因素组合,根据这些有利因素组合来预测区域上某斜坡段将来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产生滑坡变形的范围。
其理论基础——工程地质类比法。
2)时间预报,包括滑坡长期预报、滑坡短期预报、滑坡临滑预报。
其理论基础——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3)时空耦合预测预报4、结合实例说明滑坡防治的措施。
答:对于正在活动的滑坡,一般的工程布置应避开滑坡,尤其是一些大型滑坡或滑坡群所在地段应是工程避开的地方。
当必须进行处理时,首先要查明滑坡发生的原因,了解当前滑坡活动的主要激发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
处理时,原则上应一次根治彻底,不留后患。
对于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开展区域性滑坡空间预测工作是减少滑坡灾害的重要前提之一。
具体措施:绕避;削方减载;抗滑桩;锚索;格构护坡;挡土墙;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岩土体改良(六字方针:挡、排、削、护、改、绕)。
第五讲:泥石流第六讲:地面塌陷1、水对岩溶塌陷形成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答: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
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
洞穴愈大,塌陷规模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在岩溶地区,降水入渗对补给封闭岩溶洞穴,快速上升的岩溶水会压缩洞内,形成上挤的压力,导致气爆发生,引发洞顶塌陷。
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
2、采矿区防治塌陷的工程措施有哪些?答:(一)采空区地面塌陷危害的预防(1)、矿山开采前应结合开采方式、开采进度,运用采动理论估算不同开采期,地面变形的范围和程度,做出风险评估,必要时修改原有开采方式和流程。
(2)、要明确禁采区和限采区,对地表重要建筑物、水库和城镇所在地要结合采深采厚和地质条件分析,拿出危害后果最小的开采方案。
(3)、开采过程中要对不同区块的地面变形进行监测预报,及时撤离人员。
(4)、矿坑排水设计必须考虑地面塌陷的可能地点、规模,避免单纯追求疏干工期的做法。
(5)、改进井巷顶板管理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充填法。
在一般情况下,为减少地面变形造成的损失,应留有足够数量的保安矿柱,而且禁止对矿柱的回采。
(二)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1)、对破坏的土地应进行整理、平复,以防滑坡、崩塌的出现。
(2)、危房改造必须到位,严重损毁的房屋必须拆除。
(3)、对进入充分采动阶段(冒落带发育到地表)的地段,土地整理工作至少应在塌陷后两年进行,由于残余变形将持续很长时间,这些地段短期内一般不宜建造永久性建筑物。
对仍处于非充分采动阶段的地段,不宜开展正规的土地整理,以免前功尽弃,或采用钻孔灌注法,填充地下空腔,使之达到稳定状态。
第七讲:地面沉降1、辨析题:2、在砂砾质含水层中抽水,不会产生地面沉降现象。
答:错误。
由于沙砾质含水层本身的孔隙度较小,可供压密的空间小,所以,地面有沉降现象,只是总沉降量较小。
(详见课本143-144页)2、论述题:根据砂砾质土与粘性土失水压密机制,试分析典型山前洪积扇各地段(扇顶、中部和扇前缘)地面沉降的特点、危害及其原因?答:砂砾层的压缩量小于等有效应力作用下粘性土的压缩量,粘性土的累积厚度越大,压缩总量越大,在同等开采条件下,粘性土层数越多,沉降速率越大。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
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
此地段地面沉降幅度小,地面沉降时间滞后短,延迟效应不明显,地面沉降具有弹性变形特点。
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
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
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
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
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
此地段同扇顶相。
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
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此地段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粘性土的释水压密具有滞后时间长、延迟时间长的特点,以致能产生较大的地面下沉量,地面沉降滞后时间长,延迟效应明显,造成的地面沉降大部分是永久性的。
第八讲:海水入侵1、结合渤海湾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如何在该地区进行海水入侵防治?答:海水入侵是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造成的。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主要包括:海水量的变化(气候、冰川消融等),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大洋中脊扩张、陆源物质堆积等),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构造沉降);陆地地下水头下降主要包括: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筑坝建水库等拦截地表水,气候干旱。
此外还有修建盐田、近海河道清淤、沿海城市建设等原因。
为了对渤海湾地区进行海水入侵防治,我们需进行以下工作:根据地质背景调查、遥感解译、地下水监测、水文物探资料,综合分析造成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查明海水入侵途径,根据水化学分析、物探成果,进行海水入侵程度分区,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
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限制淡水开采量;进行人工回灌,提升陆地淡水水位;设置抽水槽,抽出咸水。
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隔水槽,阻断咸水的入侵途径。
第九讲: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1、试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特点和成因的差异,各自的防治对策答:我国东南沿海为半湿润和湿润季风气候滨海盐渍化区,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袭,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很高。
防治对策主要为防治和减少高矿化水的进入,咸水灌溉要慎重和尽量避免(咸水、污水),防止海水入侵。
防止地下水位上升:水库渠道防治,将大水慢慢改变喷、滴、灌溉,减少回归下渗,排水系统使潜水低于临界深度。
西北干旱地区为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盐渍土区,区内除现代积盐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外,分布土壤含盐量很高的内陆盐渍土,还有龟裂碱化土和部分残余盐渍土。
防治对策主要为灌水淋洗,尤其是干旱地区,将土层表面的盐分溶解,渗入地下;减少土面蒸发,深耕、松土,地膜覆盖,施用有机肥改善土粒固粒结构,种植田间林带,改善小气候,提高空气湿度,同时可降低地下水位;因地制宜,选用耐盐作物,耐盐作物的培育。
2、试分析我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主要原因及其可能的防治对策。
答:现状: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华南山地丘陵发育最强烈。
统计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平均侵蚀模数约8000吨/km2/a;长江中下游、珠江、辽河流域相对较轻,但也在加剧。
水土流失在各地的发育强度差异明显,呈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
水土流失的发育具有累进性和渐变的特点,其危害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不自觉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中。
危害:(1)侵蚀区: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壤和肥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土地贫瘠,宜耕地减少。
(2)堆积区:水体泥沙淤积。
流失土壤的堆积,使河道水库淤塞,加剧洪涝灾害的威胁。
(3)径流区和堆积区: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是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外界作用:天然条件下,影响坡面岩土系统的外部输入主要是降雨,它是坡面侵蚀发生发展的动力来源,决定了外界作用对表层岩土系统的侵蚀力大小,因此又常被称为动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