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3
骨肿瘤分类
骨肿瘤分类
1. 骨肉瘤: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占不同类型骨肿瘤的总数的60-80%。
它们的特征是形成一种由混乱的骨骼和肌肉组织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在骨骼受伤处形成。
骨肉瘤又可以分为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
纤维肉瘤。
2. 骨软骨肿瘤:骨软骨肿瘤包括骨髓和骨髓囊肿、软骨母细胞瘤,它
们在儿童患者中更为常见。
骨髓和骨髓囊肿多发生在脊柱、骨盆和上
肢骨骼,会对骨头和组织造成压迫,软骨母细胞瘤多发生在椎间盘处,症状则包括局部的活动不便和疼痛。
3. 骨多形瘤:骨多形瘤也是一类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占不同骨肿瘤的
总数的5-10%。
它们的特征复杂,细胞形态和分布不同。
它们常见于
细胞学上,包括骨髓血管瘤、骨膜瘤和支气管肉瘤等。
4. 骨髓型肿瘤:这一类肿瘤是在骨髓和骨周组织发现的,包括骨髓肾
上腺瘤、大B细胞淋巴瘤和血管内皮肿瘤等,病变细胞可以伴随脂肪
混合在骨髓内或周围骨骼。
5. 细胞性骨肿瘤:这类肿瘤是由细胞增殖再加上对软骨和骨组织的损
伤所导致的,包括骨细胞瘤、套毛细胞瘤和椎体细胞瘤等。
细胞瘤多
发生在骨盆、脊柱、上肢骨骼,受累部位多影响脊椎尾部。
6. 骨质粗糙病:这种疾病是由于骨质细胞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所致,其
临床表现为骨质骨折、外观改变和疼痛等。
受累体部有头骨、面颊骨、颌骨、肩胛、锁骨、跖骨和髋骨等。
·实验与临床·人骨肉瘤 基因表达及其 序列分析张春林 曾炳芳 廖威明 李佛保 曾益新【摘要】 目的 检测人骨肉瘤组织中 基因的表达及其 序列变化。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 及 蛋白的表达, 方法检测骨肉瘤 突变,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进行 的直接测序。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骨肉瘤中为 ( );在骨纤维结构不良中为 ( )。
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表达阳性率在骨肉瘤中为 ( );在骨纤维结构不良中为 ( )。
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骨肉瘤中 的 位碱基处发生 突变,突变率为 ( )。
结论 !随着骨肿瘤恶性度的升高, 及 蛋白的表达下降。
"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对预后有影响。
#该实验对中国人群骨肉瘤中的 基因的 多态性位点进行了新的定位,这些位点可能会对今后该基因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基因;骨肉瘤;原位杂交; ; 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 修回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广州作者简介:张春林,男,主治医师,博士生。
研究方向:骨肿瘤曾炳芳,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骨创伤,修复重建一个名为野生型 激动片段 — 的基因(又叫做 , , , 或者 ),它直接受 调节,自身也可以在细胞培养中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 ]。
诱导 基因的表达,可能是使有 受损的细胞停止生长,以便修复受损的 ,或者是使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的方式。
中国乡村医药考虑颅内转移,疾病进展。
与患者家属商量后,于6月18日开始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0.25g/片),每次2片,每日1次靶向治疗。
7月21日复查头颅MR,提示右侧丘脑、侧脑室旁占位(较前缩小,现无强化)(图4)改善明显,患者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由于患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于7月22日转入其他科室进一步治疗。
2 讨论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多为胶质母细胞瘤,传统治疗原则为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术后采用放化疗;但该病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采用上述综合治疗后生存时间仍不理想,中位生存时间仅16.8个月[1],5年生存率不超过10%。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一种特别的DNA修复酶,作为烷化剂化疗药物的靶点,其表达程度决定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部分恶性胶质瘤中,DNA启动子的过甲基化会导致MGMT沉默,使肿瘤对替莫唑胺反应良好,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相对于未甲基化患者,使用替莫唑胺可带来生存的获益。
阿帕替尼针对胃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但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较少。
张俊平教授[3]曾报道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治疗MGMT未甲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例成功的案例。
本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病灶残留予术后同步放化疗,随后口服替莫唑胺胶囊维持半年左右。
期间复查头颅MR提示病灶有缩小,虽然患者未行分子病理检测上述分子标志物,但通过影像学特征预测脑胶质瘤的基因表型,尤其结构影像与功能影像可从不同角度提供肿瘤生长代谢信息,推测患者MGMT启动子甲基化。
但约半年后患者出现了侧脑室占位,判断替莫唑胺疗效不佳,后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口服,服药1个月后复查头颅MR提示右侧脑室旁占位较前明显缩小,患者症状较前缓解,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且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阿帕替尼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有一定疗效,但亟须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探索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1]Chinot OL,Wick W,Mason W,et al. Bevacizumab plusradiotherapy-temozolomide for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J]. N Eng l J Me d,2014,370(8):709.[2]Geng R,Li J. Apa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J]. ExpertOpin Pharmacother,2015,16(1):117.[3]张俊平. 阿帕替尼治疗胶质母细胞瘤1例[J].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4):1112.(收稿:2019-05-28)(发稿编辑:张戈薇)肋骨软骨肉瘤1例冯燕巩潇张福刚软骨肉瘤是临床上患病率仅次于骨肉瘤的第2大恶性骨肿瘤,常见于股骨、胫骨等长骨的干骺端[1],其次为骨盆,发生于肋骨者较少见[2]。
骨肉瘤的分型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或近干骺端,是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骨肿瘤之一。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骨
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
1. 骨原性骨肉瘤
骨原性骨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骨肉瘤。
这种骨肉瘤通常起源于干
骺端的骨组织,具有明显的浸润性和转移能力。
常见症状有骨痛、可
触及的肿块和关节疼痛。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肉瘤,起源于软骨组织或其
前体细胞,通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
与骨原性骨肉瘤相比,此类型
骨肉瘤的预后较好。
常见症状是慢性关节疼痛和可触及的软组织肿块。
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和化疗。
3. 少见的骨肉瘤类型
除了上述两种较为常见的骨肉瘤类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骨肉瘤
类型,例如纤维型骨肉瘤、软骨瘤样骨肉瘤、小圆细胞型骨肉瘤等。
这些骨肉瘤类型发生的部位和症状差异较大,但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
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总体来说,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且分类繁多。
医生要通
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骨肉瘤采取不同
的治疗方案。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对于骨肉瘤患者来说,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积极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30卷第3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30, No.3 2021年6月(379-386)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un., 2021彭加友, 郑汉艺, 何志颖.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诊断[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1, 30(3): 379-386. 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PENG J Y, ZHENG H Y, HE Z Y. Imaging diagnosis of 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21, 30(3): 379-386. 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 (in Chinese).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诊断彭加友 ,郑汉艺,何志颖(佛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探究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和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X线平片、CT及MRI表现。
结果:X线平片和CT显示肿瘤骨(棉絮样瘤骨12例,象牙质样瘤骨3例,针样瘤骨3例)、瘤软骨钙化(沙粒状、斑点状钙化8例,环状、半环状钙化6例)、骨膜新生骨(葱皮状9例、线状5例、层状4例,其中形成Codman三角10例)、软组织肿块18例;全部病例均出现不规则形骨质破坏,边界模糊。
1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病灶呈边缘强化4例,不均匀的间隔强化6例,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4例。
结论:肿瘤骨、瘤软骨钙化、肿瘤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是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特点。
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平片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志码:A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是普通型骨肉瘤较为罕见的一种亚型,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普通型骨肉瘤类似[1-2]。
骶髂关节软骨母细胞肉瘤一例
都基权;刘禄明
【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2005(24)5
【总页数】1页(P418-418)
【关键词】母细胞肉瘤;关节软骨;骶髂部疼痛;软组织肿块;CT平扫;骶髂关节;CT诊断;不规则;CT值;右侧;强化;肌肿瘤;髂骨
【作者】都基权;刘禄明
【作者单位】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7;R684
【相关文献】
1.环状软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一例 [J], 姚圆圆;何妙侠;陈世彩;冯婷;陶立阳;马大烈;郑建明;朱明华
2.伴软骨肉瘤成分的胆囊癌肉瘤一例 [J], 郑红芳;宋秋静;沈丹华
3.儿童颅底原发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影像表现一例 [J], 何昕;刘晓超;殷悦;佟丹
4.右足第三跖骨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一例 [J], 金德富;易祥华;张静;朱旭友;吴运瑾
5.椎管内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一例报告 [J], 戴志刚;孙永红;刘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1岁,左小腿近端酸痛2月余,查体:左小腿近端稍肿胀,可扪及前外侧4cm×3cm×0.5cm大小包块,质软、有压痛,无明显活动度,皮温不高,左小腿活动久时酸痛,行走未见明显跛行,左膝活动未见明显受限。
AKP:187U/L,ASO:541.96IU/ml,CRP:12.51mg/l,PLT:344×109/L,Neu%:76.7%, Lym%:15.8%, HCT:35.4%。
CT所见:左胫骨外侧平台陈旧性骨折,胫骨上段髓腔密度增高,胫骨上段外侧缘见少量骨膜反应(图1),胫骨上段外侧见约5.2cm×2.7cm×5.5cm大小的密度减低影,CT值为19-44Hu(图2)。
CT诊断:左侧胫骨上段骨肉瘤?MRI所见:左胫骨中上段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异常信号累及关节面(图3、4),相应骨皮质欠光滑,其前外侧软组织内可见不规则长T2长T1肿块。
MR诊断:左胫骨中上段占位:成骨性骨肉瘤?
手术所见:术中以左小腿近端包块处为中心,做一斜行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胫骨前肌,并向两侧牵开,见包块位于肌肉下与骨质相连,用尖刀切开部分包块,见截面呈鱼肉状,灰白色,再用骨刀凿下一小块近端骨质,见骨质硬化。
镜检:肿瘤细胞呈分叶状,周边区细胞呈梭形,中央区细胞呈多角形,两种细胞间有移行性,可见双核及多核肿瘤细胞,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图5、6)。
病理诊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2 讨论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1]。
骨肉瘤临床上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
初为间歇性隐痛,逐渐持续剧烈疼痛难忍,尤其夜间更为明显。
局部皮温稍高,血清磷性磷酸酶可增高[3]。
骨肉瘤的预后险恶,骨盆骨肉瘤的恶性程度最高,颌骨者较低。
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
长骨骨干跳跃性转移;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
骨肉瘤按其解剖部位及组织形态可被分为多种亚型,最多见为髓内型骨肉瘤[2]。
其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有胶状软骨样基质,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骨肉瘤需要与成骨型转移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硬化型骨髓炎、疲劳性骨折、骨化性肌炎及外伤后血肿肌化等病变鉴别。
参考文献
[1] 梁碧玲主编.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 北京:卫生出版社,2006,433-434
[2] 杜湘珂,朱绍同主编.骨与软组织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1
[3] 刘东风,吴振华主编.骨与关节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20
作者单位:236600 安徽太和县中医院CT、MR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