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_脉诊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178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三部分候脏腑按寸口脉分候脏腑,左关脉可候A.心与膻中B.肾与小腹C.脾与胃D.肝、胆E.肺与胸中『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左关脉可候肝胆、膈。
(三)切脉指法1.选指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布指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
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1)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沉取。
(3)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中取。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来重点判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细目二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的特征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歇,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1.胃脉有胃气的基本特征是脉象从容、和缓、流利。
2.神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根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