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重点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4
349#《医用化学》作业1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 脱羧反应2、 苷3、 缩二脲反应4、 渗透浓度5、物质量的浓度 二、填充题:1、产生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是 和 。
2、脑磷脂完全水解可得到 、 、 与 。
3、糖类是 、 和 及其缩合物。
4、将红细胞放入5g/LNaCl 溶液中,红细胞会发生 ;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为 的溶液是等渗溶液。
5、医学上把 、 和 总称为酮体。
6、配位化合物[Co(NH 3)4(H 2O)2]Cl 3 的名称是 ,配位原子是 ,中心原子的氧化值是 配位体 。
7、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有 、 和花生四烯酸等。
三、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构造式1、乙酰水杨酸2、甘露醇3、 β-D-葡萄糖 (哈沃式)4、5、五、是非判断题1、具有烃基测链的芳香烃都可以氧化成羧酸2、当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水从渗透压力大的一侧向渗透压力小的一侧渗透。
3、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碱性和明显生理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是中草药的重要有效成分。
4、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会逐渐变质,颜色变深,并产生异味、异嗅,这种现象叫油脂的酸败,俗称“变哈”。
5、蛋白质分子是由很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依次连接而成的多肽链,多肽链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6、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也能改变平衡常数。
7、把红细胞放入NaCl 水溶液中,发现红细胞邹缩,可知该NaCl 溶液相对于红细胞内液来说是低渗溶液。
8、电对的电极电势越小,该电对中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CHOH HOHOCH 2NHCH 39、100ml 溶液中含8.0mgCa 2+,则Ca 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8mmol/l.10、溶胶的分散相粒子是分子、离子的聚集体,而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分子或离子。
六、计算1、医学临床上静脉注射用KCl 溶液的极限质量浓度是2.7g/L ,如果在250毫升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安瓿(10ml )100g/LKCl 溶液,所得混合溶液中KCl 的质量浓度是不超过了极限?(5分)2、某患者需补充0.050molNa+,应补充NaCl 的质量为多少?如果采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9g/L )进行补充,需要生理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多少? (5分)七、完成下列化学反应1.3.4.2. +Cl5.CH COOHOHO )CH 3HOCH 3O OHH OH CH 2OHOHOHHOPO 3H 2+CH 3CH 2COOH O脱羧酶H 2NC O CH 2CH 2N(C 2H 5)2+O水解O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5、 脱羧反应----羧酸中的羧基放出二氧化碳脱去羧基的反应。
医用化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与答案)1、下列物质中,属于无机物的是()A、棉花纤维B、CH4C、大理石(正确答案)D、乙醇2、请指出下列元素符号中,哪个是铜元素()A、SB、KC、SiD、Cu(正确答案)3、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渗透压,另一个是要有()A、渗透压B、半透膜(正确答案)C、水D、血液4、临床上输液过程,若由于配药不慎给病人输入了高渗溶液,那么会出现下列那种现象()A、红细胞皱缩,粘合成“团块”(正确答案)B、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C、红细胞不发生变化D、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现象5、医学上人体血液的 PH值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当PH大于7.45时叫做碱中毒,当PH小于7.35时叫做A、酸中毒(正确答案)B、碱中毒C、内分泌失调D、高血压6、下列属于阴离子的是()A、H2OB、SO2-4(正确答案)C、Na+D、N27、大家熟知的醇类有许多,下列几种醇中,如误饮会引起双目失明或致死的是A、甲醇(正确答案)B、乙醇C、丙醇D、丁醇8、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如下:葡萄糖溶液50g/L,那么NaCl溶液的浓度为()A、9 g/L(正确答案)B、10 g/LC、50 g/LD、700 g/L9、秋冬季节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为了预防流感我们可以在房子熏醋,这是利用了醋酸的()A、腐蚀性B、刺激性C、催眠和镇静药D、消毒杀菌(正确答案)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融化B、掰断树枝C、木炭燃烧(正确答案)D、矿石粉碎1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棉花纤维(正确答案)B、大理石C、Na2SO4D、玻璃12、请指出下列元素符号中,哪个是钾元素()A、SB、K(正确答案)C、SiD、Cu13、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半透膜,另一个是要有()A、渗透压(正确答案)B、半透膜C、水D、血液14、临床上输液过程,若由于配药不慎给病人输入了低渗溶液,那么会出现下列那种现象()A、红细胞皱缩,粘合成“团块”B、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正确答案)C、红细胞不发生变化D、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现象15、医学上人体血液的 PH值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当PH小于7.35时叫做酸中毒,当PH大于7.45时叫做A、酸中毒B、碱中毒(正确答案)C、内分泌失调D、高血压16、下列属于阳离子的是()A、H2OB、SO2-4C、Na+(正确答案)D、N217、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如下:NaCl溶液的浓度为含9%氯化钠,那么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A、9 g/LB、10 g/LC、50 g/L(正确答案)D、700 g/L1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融化(正确答案)B、酒精消毒C、食物消化D、氧气制备19、烯烃的官能团是()A、碳碳单键B、碳碳双键(正确答案)C、碳碳三键D、苯基20、炔烃的官能团是()A、碳碳单键B、碳碳双键C、碳碳三键(正确答案)D、苯基21、下列物质中,容易燃烧的是()A、NaClB、Ca(OH)2C、无水酒精(正确答案)D、HCl22、下列官能团属于苯环的是()A、-COOHB、-CHOC、-C≡C-D、(正确答案)23、下列官能团属于醛基的是()A、-COOHB、-CHO(正确答案)C、-C≡C-D、>C=C<24、下列官能团属于羧基的是()A、-COOH(正确答案)B、-CHOC、-C≡C-D、25、下列关于酒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醇俗称酒精B、易挥发,易燃,能够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C、临床上常用35%的酒精用于皮肤和器械的消毒(正确答案)D、0.50的酒精可用于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压疮26、甘油具有润肤作用,还可用于灌肠和治疗便秘,下列属于甘油的是()A、甲醇B、乙醇C、丙三醇(正确答案)D、苯甲醇27、“来苏尔”是一种消毒剂,常用于器械和环境消毒,它是由()溶于肥皂水配成的溶液。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钠、钾、钙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酸、氨气等。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pH值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生物分子化学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
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质、酶、激素和抗体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分子。
3. 脂类脂类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类固醇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 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
三、化学药物1. 药物分类化学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治疗作用或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生素和激素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医护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1. 物质的化学性质(1) 化学键的类型及性质: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等(2) 物质的溶解性:水溶性、脂溶性、不溶性等(3) 物质的酸碱性: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等2. 物质的分类(1) 无机物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等(2) 有机物质:烃、醇、醛、酮、酸、酯等(3)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等二、溶液的配制与调整1. 溶液的浓度计算(1) 质量百分比(2) 体积百分比(3) 摩尔浓度(4) 反应物质的化学计量2. 溶液的调整(1) pH值的调节(2) 酸碱度的调整(3) 离子强度的调整3. 溶液的消毒与稳定(1)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2) 溶液的稳定性三、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1. 药物的分类与性质(1) 化学药物与天然药物(2) 药物的结构和性质2. 药物的分析方法(1) 色谱法(2) 光谱法(3) 质谱法(4) 核磁共振法3. 药物的合成与改性(1) 药物的合成原理与方法(2) 药物的改性及其应用四、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与处理1. 污染物的检测方法(1) 液相色谱法(2) 气相色谱法(3) 质谱法(4) 毛细管电泳法2. 污染物的处理技术(1) 生物处理技术(2) 化学处理技术(3) 物理处理技术五、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与管理1. 化学品的危险性评估(1) 危险物质的分类与标识(2) 安全信息卡的编制与使用2. 化学品的储存与运输(1) 化学品的储存条件(2) 化学品的运输方式3. 化学品的安全使用(1) 化学品的防护措施(2)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以上是医护化学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溶液的配制与调整、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与处理、化学品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医疗护理领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类化学物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还能有效预防和处理化学品事故,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健康安全。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
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
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
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
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医用化学考试重点归纳
医用化学考试的重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化学:了解药物的化学特性、结构与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分类、命名规则、药物的构成元素、功能基团等。
2.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等参数。
3. 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的亲和性、选择性等参数。
4. 药物分析:掌握一些重要的药物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等。
了解药物分析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药物剂型学:了解常见的药物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等。
6. 药物合成:了解一些常用的药物合成方法,包括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合成路线等。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进行习题练习、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并注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参加模拟考试以提高应试能力。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它涉及到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院的学习中,医用基础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知识,并且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结合医学院的教学大纲,对医用基础化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药物的性质1. 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是指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内的变化规律。
药物的分子结构对其药效和毒性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药物分子的空间构型、芳香环等结构对于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药物的分子结构还与其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等方面有关。
2.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药物的固态结构、熔点、溶解度等。
这些性质对于药物的制剂、贮存、给药途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情况,而熔点则与药物的物相转变有关。
3. 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包括药物的药效、药物的毒性、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性质。
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生化或病理学变化。
药物的毒性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代谢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药物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
受体是指在生物体内能够与药物特异性结合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分子。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化学键的形成,包括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细胞膜通道、细胞内信使系统等方式发挥作用。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活性、毒性、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填空题(5*2分=10分)1、巴比妥酸无催眠作用,当5位碳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取代后,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2、吗啡结构中B/C环呈顺式,C/D环呈反式,C/E环呈顺式,环D为椅型构象,环C 呈半船式构象,镇痛活性与其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3、根据局部麻醉药的特点,可将其化学结构概括为三部分,既包括亲脂性部分、中间部分和_亲水性部分_。
4、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源有合成过程引入和贮存过程引入5、阿托品的水解产物是莨菪醇和莨菪酸。
6、非甾体抗炎药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的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
7、左旋肾上腺素在pH 4以下的水溶液中能发生消旋化反应而使活性降低。
8、药物从进入人体到产生药效的过程,要经历药剂相、药代动力相、药效相三个重要相。
P5219、解热镇痛药按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和吡唑酮类等。
10、去甲肾上腺素为 R构型,具有左旋性,结构上具有儿茶酚胺的结构11、拟胆碱药物的受体有 M1受体,M2受体, M3受体,N受体12、药物分子含有2个苯环,一般空间位阻较小的部位发生氧化代谢;若2个苯环取代基不同,则一般是电子云密度高的芳环易被氧化。
13、普鲁卡因作用时间较短的主要原因是_含有酯基,易水解分解。
14、先导化学物的发现和优化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认为是从分子的多样性,分子的互补性和分子的相似性三方面考虑。
二、名词解释(5*4分=20分)1.*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是一门将化学合成、组合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机械手结合一体,并在短时间内将不同构建模块用巧妙构思,根据组合原理,系统反复连接,从而产生大批的分子多样性群体,形成化合物库,然后,运用组合原理,以巧妙的手段对库成分进行筛选优化,得到可能的有目标性能的化合物结构的科学。
临床医用化学有机部分复习资料带答案闭卷考试,有机和基础化学各50分,有机考题类型有①是非题(每题1分,共17分)②完成下列反应式(每题1分,共10分)③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④推测结构(每化合物1分,共3分)⑤鉴别题(每个箭头1分,共10分)以下是为大家针对题型准备的复习资料。
判断题练习1.H-X键的极性大小顺序为:H-F > H-Cl > H-Br > H-I。
√2.有机分子中饱和碳原子都是sp3杂化。
√3.烷烃分子是由σ键组成的。
√4.丙二烯(H2C=C=CH2)三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
×5.1,3-丁二烯分子中碳原子都是sp2杂化。
√6.HC≡CH分子中,碳碳之间存在着2个σ键和1个π键。
×7.优先次序是乙烯基(-CH=CH2) << span=""> 乙基(-CH2CH3)。
×8.优先次序是醛基(-CHO) > 羟甲基(-CH2OH)。
√9.优先次序是巯甲基(−CH2SH) > 羧基(−COOH)。
√10.酸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乙酸 > 碳酸 > 苯酚 > 乙醇 > 水×11.酸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对硝基苯酚 > 苯酚 > 对甲基苯酚。
√12.酸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CH3COOH > HCOOH >ClCH2COOH ××13.酸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HOCH2CH2COOH > CH3CH(OH)COOH >CH3CH2COOH14.碱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对甲基苯胺 > 苯胺 > 对硝基苯胺√15.碱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叔胺 > 仲胺 > 伯胺×16.碱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脂肪胺 > 苯胺 > 氨 > 吡咯×17.环上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是:吡咯 > 苯 > 吡啶。
医用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
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
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的符号为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