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预算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36
第一章预算会计基本理论教材练习题参考答案练习一1.当年财政收入完成预算的百分比=(198 400/197 000)×100%=100.71%2.当年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百分比=(198 300/197 000)×100%=100.66%3.当年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主要是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
4.当年财政支出的用途主要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城乡社区事务等。
这些用途的共同特点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5.财政收入合计数与财政收入总计数之间的项目是上级财政补助收入。
它代表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合作关系。
练习二1.本年收入合计中财政拨款收入所占的比例=(2 850/3 000)×100%=95%。
该比例一般可以说明行政单位在收入来源上依靠财政拨款的程度。
行政单位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
其他收入主要是非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服务性收入等。
2.本年财政拨款支出中基本支出所占的比例=(2 180/2 760)×100%=79%。
该比例一般可以说明行政单位为了保障其机构日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使用财政拨款收入的程度。
该比例超高,行政单位可以使用在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即项目支出上的财政资金越少。
3.基本支出拨款-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拨款-项目支出=项目支出结转结余。
4.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通常应当这样安排使用:对于基本支出的收支差额,应当结转至次年统筹安排使用。
对于项目支出的收支差额,如果项目已经完成,即为项目资金结余,应当交还财政,或由财政安排统筹用于次年其他项目支出的资金需要;如果项目尚未完成,即为项目资金结转,应当结转至次年,继续用于原项目支出的资金需要。
练习三1.本年财政补助收入与事业类收入中事业收入的比例=14 500:7 500=1.9:1。
该比例可以说明事业单位从财政以及从事业单位的受益者获得的资金来源比例。
预算会计的知识点总结一、预算会计的基本概念1. 预算会计的定义预算会计是指通过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以实现经营目标和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会计方法。
2. 预算会计的特点(1)经济管理工具:预算会计是为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
(2)长期性:预算会计是长期性的管理工具,它与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有密切的关系。
(3)周期性:预算会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控制。
(4)客观性:预算会计以客观的事实和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编制和控制。
(5)统一性:预算会计统一了企业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预算体系。
二、预算会计的编制1. 预算编制的程序(1)制定预算计划: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根据经营目标和战略,确定预算编制的时间、范围、调整和审核的程序。
(2)收集资料:通过调查、研究企业的内外部情况和趋势,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3)制定预算目标: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预算的目标和指标。
(4)制定预算方案:根据预算目标和指标,制定预算的计划和方案。
(5)编制预算:根据预算方案,具体编制预算的预算表、预算方案和预算报表。
(6)审查和调整:对编制好的预算进行审查和调整,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7)批准和实施:经过审查和调整后的预算,提交给企业的领导层进行批准,并组织实施。
2. 预算编制的依据(1)经济环境: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考虑到市场供求关系、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际形势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趋势。
(2)企业内部情况: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了解和掌握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包括资产状况、负债状况、成本结构、营销情况等。
(3)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确定预算的目标和指标。
(4)预算编制的原则:根据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编制预算的原则是统一的,包括合理性、可预测性、协调性、灵活性等。
预算会计的主体及核算方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预算会计从会计主体到核算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预算会计主体和核算对象的确定不仅是预算会计改革的关键,也是顺利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预算;主体;核算;方法一、预算会计的主体会计主体是指独立于或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之外,承担民事责任、经济责任的特定会计核算单位,即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个体或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也就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它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
明确会计主体就是明确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服务的问题。
理论界认为,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2)在经济上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地位。
目前属于预算会计范畴的有各级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一)各级政府财政会计的主体。
各级政府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机关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种财政资金的运动及其结果的一门专业会计。
许多人认为各级政府财政会计的主体就是各级财政机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各级财政机关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办理各项财政支出和拨款的专职机构,但是它却不能满足财政会计主体的条件。
这是因为财政机关组织的各项收入并不归财政机关所有,也不由财政机关自行支配。
安排的各项支出也并非用于财政机关本身,财政各项收支都必须以本级国家政府的名义组织进行,财政机关组织的预算收入和其他各种收入都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金库,成为一级政府满足其管理国家职能实现的重要保证。
发生的支出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的要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对组织的国库资金的具体运用。
财政机关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以所有者身份出现的,它只是充当了具体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尽管财政机关是组织国家财政收支、办理国家预算、决算,核算各种财政资金的集中、分配及其结果的专职机构,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业务活动,相对独立地拥有资产和承担义务,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只是一个单位会计的主体,在办理国家财政资金运动的业务中却不具有充当会计主体的条件。
《预算会计》高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算会计》英文名称:Budget Accounting课程编号:2316002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预修课程:会计基础开设部门:会计教研室适用专业:会计专业(含各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分:2总课时:34学时选用教材:李海波主编:《行政事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6月第六版课程简介:《预算会计》(又名行政事业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
主要包括对政府机关、行政单位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运动的核算。
核算方法与营利单位会计有较大的不同,会计核算基础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强调专款专用的基金核算等。
二、目的与职业能力培养通过预算会计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预算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预算会计建账方法及基础工作,熟练掌握预算会计记账、登账、对账等账务处理技能及基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了解和熟悉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流程。
让学生了解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四、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运作方式和比较分析,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道;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会计基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内容:以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为主要内容。
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参考文献资料1、赵建勇主编:《预算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4版2、邢俊英主编:《预算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3、李海波、刘学华、周立宁主编:《新编预算会计习题与解答》,立信会计出版社4、李启明主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月1月第1版5、刘红梅、王克强主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八、制定与审定签名。
《预算会计》高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算会计》英文名称:Budget Accounting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预修课程:会计基础开设部门:会计教研室适用专业:会计专业(含各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分:2总课时:34学时选用教材:李海波主编:《行政事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6月第六版课程简介:《预算会计》(又名行政事业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
主要包括对政府机关、行政单位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运动的核算。
核算方法与营利单位会计有较大的不同,会计核算基础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强调专款专用的基金核算等。
二、目的与职业能力培养通过预算会计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预算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预算会计建账方法及基础工作,熟练掌握预算会计记账、登账、对账等账务处理技能及基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了解和熟悉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流程。
让学生了解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四、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运作方式和比较分析,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道;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会计基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内容:以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为主要内容。
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参考文献资料1、赵建勇主编:《预算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4版2、邢俊英主编:《预算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3、李海波、刘学华、周立宁主编:《新编预算会计习题与解答》,立信会计出版社4、李启明主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月1月第1版5、刘红梅、王克强主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八、制定与审定签名。
会计基础知识预算会计的介绍会计基础知识预算会计的介绍一、预算会计的概念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办理国库业务过程中设立的国库会计、税务部门在办理税款征解过程中设立的收入征解会计以及建设单位会计等,在执行总预算会计过程中,均承担一定的预算会计业务,也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
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及各类事业单位。
2.预算会计的客体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活动收支过程和结果。
3.预算会计是一种独立、系统的专业会计。
但是与企业会计采用相同的会计理论基础、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它与企业会计共同组成了我国完整的会计体系。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其执行机构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机关。
其核算对象是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是由国家预算体制和预算执行内容所决定的。
我国预算分为中央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五级预算。
与此相适应,每一级政府预算都要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核算内容:1.核算预算收入。
各级总预算会计对本级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和报解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对于预算收入的退库要严格把关,保证国家预算的执行。
2.核算预算支出。
预算支出是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
各级政府预算支出是维护本级预算所辖用款单位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财力保证,各级总预算会计必须严格履行拨款、支出的各项手续,认真核算拨款、支出的列报支出情况,加强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核算预算资金的调拨。
第一章预算会计基本理论◆复习思考1.答题要点: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
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参与预算会计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和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等组成。
2.答题要点:与企业会计相比,预算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财政性”;(2)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3)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盈亏;(5)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3.答题要点: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预算会计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国有事业单位。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的主体是国有事业单位。
4.答题要点: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原则、专款专用原则、配比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等十一项。
实际成本原则和配比性原则是单位预算会计特有的原则。
5.答题要点:预算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类。
资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资产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即资产能为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或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3)资产必须由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
负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负债是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责任;(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会计主体;(3)负债能以货币计量或可以合理地预计;(4)负债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
净资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由于预算会计主体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2)收支相抵后的差额——结余是预算会1计净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3)预算会计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比如预算周转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