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方法教程(2)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4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相比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更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来揭示出普遍规律。
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介绍定性研究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应该是灵活和开放的。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研究、文本分析、参与观察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确保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数据收集是定性研究的重要环节。
定性研究通常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记录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在进行数据收集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研究对象的意见和观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以获取多维度的数据,从而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最后,数据分析是定性研究的关键环节。
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通常是一个交互式和循环式的过程,研究者需要不断地从数据中提炼出模式、主题和概念,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主题分析、情感分析等。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者需要注重对数据的细致解读,确保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揭示出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研究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确保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注重对数据的细致收集和分析,以获取真实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种: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相联系,通常被看成是对用数字(或数值和统计)表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则与解释主义认识论相联系,所使用的是依赖于理解和对“意义”强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数据)第一节定性研究方法概述⏹一、如何理解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的英文是qualitative method ,又被称为质性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质性方法是否等于定性研究方法?(有争论) 一般来说可以等同的。
⏹哲学思辨方法---思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质性研究方法---与经验事实打交道。
⏹社会学中国学派—定性研究(假设?-社区类型研究-农村手工业受到的冲击)⏹定量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其渊源追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早起的理论家,特别是孔德和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寻找的是个人主观状态之外的社会现象的事实和原因(自杀论:自杀这种社会事实与原因-不是个人的自杀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从外部影响人的“事物”。
(客观\外部性,强制性)<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准则>定性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解释学理论。
解释学家认为,应当从行动者自己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现象,他们考察这个世界是如何被体验的,重要的是行动者将它看成什么。
⏹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研究通过可以产生由统计分析处理的数据的问卷调查、编码清单和人口统计等方法来寻找原因。
(0111 0212 0312 0411 )⏹解释学家试图通过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其他可以产生描述性数据的方法来了解社会现象。
·学术述评·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陈向明 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素有“定量”(quantita tiv e)和“定性”(qualita tiv e)之争。
本文无意加入这种论争,而只想对国外日益兴起的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因为从弄清楚这个论争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入手或许会对论争更有助益。
定性研究方法于本世纪初发源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在其发展早期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在以后实证主义占主导的半个多世纪里,曾长期受到冷落。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定量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重新对定性的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并寻找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结合点。
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定量的方法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不利于在自然情境下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定量研究者从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入手,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特别是当被研究者的看法和研究者不一致时),也很难对研究者自己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
此外,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数量化、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近20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自身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
与本世纪初相比,学术界关于定性研究的认识在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在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时大多只看到定量研究比中国传统的“定性研究”更为“客观”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弊端(当然,我并不认为定量研究目前在中国已经像在西方那样过于泛滥。
定性研究1定性研究概述1.1定性研究的定义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现场观察、访谈及查阅文献等方法了解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经历、观点、见解、想法、感觉,收集定性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按一定的主题、类别,进行编码、归纳总结出理性概念,对事物加以合理解释的过程。
1. 2 定性研究的优缺点定性研究的优点:(1)定性研究可以为突发事件、复杂事件提供解释分析,可以产生新理论。
(2)定性研究者系统地观察人们和事件,以揭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观察可以避免言行不一致,可以获得观察对象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他们的行为和习惯。
(3)定性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场,作为现场情境中的一个成员,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工作,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全面描述现场情境。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4)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测,尊重事实,允许并鼓励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根据预先安排好的问题结构来作出回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定性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它最关注的是研究对象自己的看法,尊重研究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诠释研究对象行为的内部意义。
定性研究的缺点:定性研究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缺点,就是存在偏倚和代表性差。
许多定性研究者没有具体描述分析资料的方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倚。
由于定性研究采取的是目的抽样,样本量比定量研究要少得多,样本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变异性。
抽样的原则是尽可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保证各种变异因素都存在。
1.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长处,互相补充,两者之间是统一的,不可分割。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虽然定性研究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低,但是两种研究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相比较而言,定量研究因为采用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显得比较科学,而定性研究较为粗糙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应用面比较大,它在数据资料不充分或者研究者数学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象。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非数量化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来获取对研究对象的更深入理解。
定性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灵活性和细致性,研究者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此外,定性研究方法也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情境和背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数据本身。
因此,定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探索性和理论建构性的研究,以及对少数群体和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
总的来说,定性研究方法在深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从而为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报告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比较导言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学术文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等。
在编写报告时,研究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是两种研究方法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它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了它们的应用。
一、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文字、图片、录音等非数值化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解释和解读来获取研究结果的一种方法。
它注重对被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个体差异的把握。
1.1 概述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诸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主要用于了解复杂现象的本质和含义。
它通常以参与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2 优点定性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1)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动机、态度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描述,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视角;(2)个体差异:定性研究方法注重个体差异的把握,能够了解到被研究对象的个性化和特殊情况,有助于找到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规律;(3)灵活性:定性研究方法相对灵活,允许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
1.3 限制尽管定性研究方法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主观性:由于定性研究方法受到研究者主观认知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因此结果可能没有定量研究方法那样的客观性;(2)通用性:定性研究方法通常仅适用于小样本和特殊情境的研究,因此对一般性结论的推广可能有所限制。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值化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来获得研究结果。
它注重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1 概述定量研究方法适用于可以用数值来刻画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使用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2 优点定量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1)客观性:定量研究方法以数字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结果相对客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2)普适性: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对大样本进行研究,并且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推广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3)模型构建: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量化的预测和解释。
《定性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QuaIitativeresearchmethod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32
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中文简介:《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方法的核心课。
是日常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与定量研究方法相辅相成。
对于规范的定性研究设计和操作有着重要的训练意义。
主要内容为:理解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掌握定性研究设计的基本技巧、熟悉定性研究的基本工具及其实施过程、提高定性数据分析的技巧、加强对定性研究质量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设计、研究实践和资料分析。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基本工具和定性数据的分析技巧,具备独立开展定性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课堂演示与研究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中辅导与穿插适当的讨论环节;同时为加强专业的训练强度,会要求学生进行研究设计和研究实践。
对每个研究环节进行掌握程度的考查,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定性研究。
重点与难点:撰写研究报告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能否独立完成研究报告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风笑天: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风笑天: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应过瑞: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弗洛德J福勒:调查研究方法(孙振东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