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48.12 KB
- 文档页数:3
第5卷第1期2011年2月供水技术WATERTECHNOLOGYV01.5No.1Feb.201l
净爨撰琴祭琴雾莽g甥警口嚣技术总结甏
噜《轨嚣《孙&《虱&《‰璐誓
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
陶卫,张秀龙
(马鞍山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针对采石水厂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运行效果不佳、出水浊度超标、矾耗较高等问题,对沉淀池进行了改造,包括扩大反应池反应区面积,将网格反应改为折板絮凝反应,更换沉淀池内斜管及支架并将原集水槽换成不锈钢材质,改变水流在竖井间的流动方向等。改造后的沉淀池出水水质明显提高,年平均药剂单耗从20kg/10’m’下降为10kg/103m3。关键词:水厂改造;折板絮凝;反应池;排泥系统中图分类号:1U991.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9353(2011)Ol—0036—03
doi:10.3969/j.issn.1673—9353.2011.01.0lO
ExistingproblemsandrenoVationmeasuresfbrgrid
reactioninclinedtubesedimentationtank
TaoWei,ZhangXiulong(讹’n,砧^口nC印i£口fI!b.,厶d.,讹’口,醇九口n243000,C危in口)
Abstract:Aimedattheissuessuchasnotsatis6edope“nionalef珏ciency,excessiveemuent
turbidity,highconsumptionofalum,renoVationwascarriedoutforthegridreactioninclinedtube
sedimentationtankinCaishiWaterworks,includingexpansionofreactionareaofthereactiontank,
changingf}omgridreactiontof.oldedplatenocculation,replacementofinclinedtubeandstentinthesedimentationtank,changingmaterialofthecatchwater铲ooVeintostainlesssteelandvariationofnow
directionintheVerticalwell.WaterturbidityofsedimentationtankafterrenoVationwasimpmVedsignificantly,theannualaverageunitdosageconsumptiondecreasedf而m20kg/103m3to10kg/103m3.
Keywords:renovationofwaterworks;foldedplatenocculation;reactiontank;sludgedischargesystem
马鞍山采石水厂4号沉淀池建于20世纪80年
代末期,采用网格反应、斜管沉淀工艺,设计规模为
5×104m3/d,反应池停留时间为12.4min,总G值
为39.1s~,总G丁值为3.O×104。自投入运行以
来,该反应池一直运行不稳定,出水浊度超标,矾耗
较高。分析认为原因如下:原设计反应池絮凝单元
采用木制网格反应,停留时间短,形成的絮凝颗粒尚
小就进入沉淀池,不利于絮凝体的沉淀,同时反应区存在通过排泥管串水的现象。为提高该沉淀池出水水质,使出厂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决定对其进行改造。1改造内容
将反应沉淀池制水规模降低为4×104m3/d,并
适当扩大反应区面积,从而延长反应时间。1.1池体改造
①将原反应池过渡段扩展成絮凝反应段,并
在内部浇筑导流墙,形成隔板反应区。
②改变原反应区竖井池壁开孔位置,从而改
・36・万方数据2011年2月陶卫,等: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存在问题及改造措施第5卷第1期
变水流方向。
③封堵原过渡段至沉淀池的过水孔,在其上方
开设新的过水孔,并在第1个过水孔处设挡板插槽。④拆除沉淀区前端出水渠,在沉淀区前端
2.Om处浇筑一面新隔墙,形成新的过渡段,并在新
隔墙上设配水花墙,如图1所示。
图1反应池体改造示意
Fig.1R肋ov砸∞0fthe他枷伽taflk
1.2折板絮凝反应
将原有网格反应方式改为折板絮凝反应。折板絮凝通过在池中加设扰流单元以达到絮凝所要求的
紊流状态,使能量损失得到充分利用,缩短停留时
间[1]。折板反应在大中型水厂中应用广泛,运行经验成熟,且折板采用不锈钢材质,使用寿命较长,维
护方便。
在反应竖井内设置垂直折板箱体(见图2),使竖井内水流形成多通道,起到分流扰动作用,以提高
水中杂质颗粒碰撞机率,促进大絮凝体的形成口J,
絮凝反应分3段。
1。一7’竖井为第1段,每格竖井内设6块相对折板,折板片宽354mm,夹角为90。,折板峰距为71mm,谷距为571mm。反应停留时间为7.1min,G值
为84s一1‘31。8’一14。竖井为第2段,每格竖井内设5块相对折板,折板片宽354mm,夹角为90。,折板峰距为
136mm,谷距为636mm。反应停留时间为7.1
min,G值为47.2s~。15。竖井及隔板反应区为第3段,不设折板。反
应停留时间为6.1min,反应G值为25s~。第3段共有2个孔洞。整个反应池反应停留时间为20.3min,G值为
58.5s~。
400≮矗t/矿s・f酽\st/矿/t矿\1・/・∥・s・/-矿ts。/隔板:4.60\‘
1’7k劾譬,a’SP21矗,s5工卫—}ss1s5\T弭铀Ⅷ7r娑理Ⅷ\I娑1s,ri,T叫15≯驰
270縻縻縻震熬縻蒸隰縻缀缴黝缀
DN600。一掣‰赢工掣赢商工攀商商工{J删l5(1。50L06065南工o6‘J65靠工0603()进水管
图2垂直折板箱体改造示意隐.2R伽vati∞0fvenical心山e觚d劬k
1.3斜管沉淀池由于反应区的扩展占用了沉淀区部分面积,沉淀区平面尺寸变为21.15m×10.95m,沉淀区上升应区
流速也相应变为2.2×10。3n∥s(斜管反应池有0.5m宽度是沉淀盲区,故实际沉淀尺寸为21.15m×10.45m)。针对斜管沉淀池的改造包括:更换沉淀
・37・万方数据第5卷第1期供水技术2011年2月
池内斜管及支架,将原集水槽换成不锈钢材质。1.4排泥系统由于原池反应区存在排泥管串水现象,调查发
现这与水流方向和排泥管布设方向有关。排泥管横向布设,水流沿箭头方向流动(图3.a)。排泥管的一端处于水流的始端,另一端处于水流的最末端,由
于水流从始端至最末端有较大的水力损失,始端与末端存在水压差,导致水流通过排泥管从反应区始端直接串向反应池末端,形成短流,从而影响反应效果。改造时,保持排泥管的布设方向不变,通过改变
水流在竖井间的流动方向,降低排泥管首末两端的水压差,从而解决了排泥管串水问题,并且延长了反应时间(图3.b)。
图3排泥系统改造示意
Fig.3Re咖硼缸∞0fsludgedi∞harge8y曲锄
在隔板反应区及新建过渡段内增设了6根ABS
扩张嘴式排泥管,原沉淀池内排泥管缩短了
2250mm,以适应改造后的池体。2改造后的运行效果
采石水厂4号沉淀池自2009年2月10日改造
投产以来,沉淀池出水水质明显改善,出水浊度控制
在3NTu左右,特殊情况下不高于5NTu。产水量
达到4×104m3/d左右,年平均净化剂单耗由原来
的20kg/103m3下降为10kg/103m3。3结语
运行结果表明,斜管沉淀池改造方案切实可行,①裔
坠
⑦裔
垒
⑩d⑦。
④@
④。
⑩。
@i
b.改造后⑦@—●一④。
垦
⑩。
⑩占
投资小,改造后的沉淀池运行状况良好,处理水量和
水质均满足设计要求,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GBJ13—8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s].[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镇给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加0c5.[3]严煦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l册)——给
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8・E・mail:htaowei@126.com
收稿日期:2叭0一07—1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