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 格式:ppt
- 大小:331.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三十年代新诗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30年代新诗30年代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
这个时期里,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积极干预社会,推动文化的发展。
30年代新诗的主要特点是反映现实、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等。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追求自由、真实、深刻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者,并没有受到传统诗歌形式和规范的限制。
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创作出许多富有个性、自由表达的诗歌作品。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通过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如社会现实、人生价值等。
30年代新诗所关注的社会现实,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民主、自由、民族独立等。
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关切。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关注了贫富差距、商业化的社会现象。
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代表,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
在经济方面,30年代新诗还关注了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人性、情感的细腻关注。
在文化方面,30年代新诗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以徐志摩的《长相思》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进行了创新。
30年代新诗还进行了对现代文化的探讨,以郭沫若的《草原》为代表,这首诗表达了对现代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的现代文明提出质疑。
30年代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人性观念,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概述新诗艺术主潮的传承者:新月后期诗人、现代派诗人。
左翼革命话语的诗性表达: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六十年代贺、郭)新月后期诗人: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梁宗岱、卞之琳、林徽因。
由北京至上海,主要阵地:《新月》、《诗刊》(季刊)。
后期主要活动:经营新月书店,刊行《新月》和《诗刊》。
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
“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我们只为着诗才写诗”。
(1933年6月无形解体)两个方面的新变:向内开掘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向外更关注现实,视野扩大前期古典含蓄,后期受象征主义纯诗理论的影响明显。
主智化、非个人化、“荒原意识”。
现代派诗人: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现代》,戴望舒、施蛰存、南星、何其芳、徐迟、废名等。
抗战爆发后,人员分化而解体。
艺术风格和技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
“纯然的现代诗”。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对中外诗歌精华的吸收: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诗歌艺术传统的自觉继承。
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艾略特的影响晚唐、五代李、温诗风的影响,注重含蓄、追求象征,这是其艺术追求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契合点。
独特的诗歌美学:教材220页。
殷夫、蒋光慈等:红色鼓动诗中国诗歌会:蒲风《茫茫夜》。
诗歌大众化臧克家、田间、艾青呼唤饶孟侃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听到亲切的一呼唤;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翁仲正望着我看。
再听不到呼唤的声音,我吃了一惊,四面寻找;翁仲只是对月光出神,月光只对我冷笑。
晚祷梁宗岱我独自地站在篱边。
主呵,在这暮霭的茫昧中。
温软的影儿恬静地来去,牧羊儿正开始他野蔷薇的幽梦。
我独自地站在这里,悔恨而沉思着我狂热的从前,痴妄地采撷世界的花朵。
我只含泪地期待着——期望有幽微的片红给暮春阑珊的东风不经意地吹到我的面前:虔诚地,静谧地在黄昏星忏悔的温光中完成我感恩的晚祷。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