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树+图片
- 格式:doc
- 大小:375.00 KB
- 文档页数:19
从一副“树”图我们知道了真实的你(一)
绘画心理分析中“树”是如何去看的尼?简单以我的一副手绘图为例,树的每一个部分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右边更多的反映着一个人的抽象思维以及思维能力,而左边更多地反映着一个人的形象思维以及文科能力。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努力地取消文理分科制度,但是在以前,确实有不少的家长都在烦恼着,在文理分班之前,自己的小孩究竟应该选择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尼?我想,通过绘制树图,就可以给予家长一个很好的参考了。
如何树在右边有更多的东西或者更加的茂盛,则更多地反映画者可能在抽象思维以及理科这一方面更有优势。
“树”画中的整个树冠代表着画者自我认可程度,而树干则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我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程度。
不同树的种类有着不同的含义:
果树,代表什么?在收集到的绘画中画果树的非常多,果树在绘画心理学中有两层含义1收获,成就,2代表一个人的目标和想法,(更多更常用的理解为目标,想法)但是没有画果实不能代表没有想法和目标,因为有些树就是不结果实的,例如板栗树。
松树:更多的代表一个人较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同时也不排除是有攻击性的一棵树哦
柳树:枝条向下,在绘画心理分析中,有三种可能的意思1情绪低落,同时需要注意,在以往的绘画心理分析统计中中,我们发现抑郁症的画者基本都没有画柳树,因此画柳树虽然代表情绪的低落,但是仍没有达到抑郁的程度的;2代表着画者具有女性化性格特征,例如温柔,文静等;3画柳树也有反映画者比较怀旧,念旧的性格特征
枯树:画这种树的人越来越多,在绘画心理学中代表画者更多可能是情绪非常低落,生命力非常低下,有自杀倾向的人就有可能这种树(尤其是青少年)。
画树看性格附加成分:1、山:所依附的事物。
2、路:通道和途径。
3、家:即房屋。
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
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附属物:社会关系,象征性行为与状态4、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
画树测验分析:1、有根:执著做事,不轻易自杀,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举。
2、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缺乏自觉,行动无良好的规律,投机。
3、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在一起,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4、树干短、树冠大:强烈自觉,有雄心,有要求赞许的欲望,骄傲。
5、树干长、树冠小:发育迟滞,小孩图画多;6、树干为两平行线:斤斤计较,准确,实事求是,少想象,倔强,固执。
7、树干为两平行波动线:活泼,有生气,较容易适应环境。
8、树干由断续不整短线构成:敏感,易怒、思想崇尚直觉而少推断。
9、树干左侧有阴影:性格内向,拘谨。
10、树干右侧有阴影:外向,乐于与外界接触。
11、树冠扁平:由于外界压力而行为拘谨,自卑,心力迟钝。
12、树冠由同心圆组成:富有神秘性,缺乏活动自足自满,没多大进步,内向。
13、树枝环列的树冠:勤勉,进取,富有创造性,外向。
14、树冠似云:富于想象,多梦想,易激动,缺乏活力。
15、树冠由一簇勾圈组成:热忱,坦白无虑,好交际,健谈。
16、树形似蓬,由平整树枝组成:墨守成规,拘泥形式,善自制,有建筑才能,有艺术天才。
17、树倾向右边:好交际,易激动,对将来有信心,善表现,长于活力。
18、树倾向左边:节制,含蓄,小心,自大,恐惧将来。
19、树上有果实:观察良好,竞竞于物质追求,现实主义。
20、树叶、果实落在地上:敏感,富有感悟力,有灵性,听天由命,缺乏坚定性。
每個人對樹木都有不同的意象。
所以畫樹木的時候,無形中會表露出自己。
首先如圖A,把畫好的樹,分為(1)樹枝(2)樹幹和(3)樹根等三個部分。
绘画心理学树下有花
在绘画心理学中,树表现的是个体自己几乎无意识感到的自我形象、姿态。
表示其内心的平衡状态,由此可显示出个体的精神的成熟性。
当然树还具有的直接含义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生命意义的象征,所以可称为生命树,表现出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
树的类型:象征生活态度,人格倾向。
四季树:
随季节变动,对环境敏感,比较柔情,情绪变化大。
长青树:
一年四季长青,象征成熟,老练,生命力旺盛,支配力强,有目标追求。
其它树木类型要具体分析
椰树:追求艺术和感受
竹子:清高
梅花:高傲
众林树:自我保护和防御
男性画柳树:情绪不稳定,多变,表演才能
篱笆:防御,缺乏安全感
钢丝网:有被害妄想
树木画
背景简要介绍:
女,9岁,三年级
具体分析:画的是一棵小树,在纸张的正中间,说明小朋友有适度的安全感。
树是椰子树,说明小朋友追求艺术和感受。
树干粗壮,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受到家人的关爱。
树冠向左倾斜,说明对神秘事物,历史和艺术的向往。
情感上比较依赖妈妈,爸爸的陪伴比较少!也会比较感情用事。
,自我能量充足,想象力丰富!。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每个人的橱柜里都有一套"面具"。
虽说"面具"下的我们才最真实,但是"面具"戴久了,你可能傻傻分不清,你是真的认识自己,还是你认识的是你的"面具"。
所有的主观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的出发点都在此。
下面我们从最简单的画树开始,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对自己又新的发现吧!请在一张白纸上,依照你所想的,画一颗大树。
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快速完成就好。
随后你可以依照下文的分析,看看自己都发现了什么。
身边没有纸的朋友,可以使用下面的模拟画板。
好了,现在开始吧!(尽量不要画得艺术性太强哦!)注:直接用鼠标左键作画;reset=全部撤回;undo=撤回一笔;戳右下角小方块可保存这是小编的树:你的画好了吗?自我分析从此开始:虽然,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对"一颗大树"有几个基本的认识原型。
但每个人画出来的树还是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这反映了我们无意识的信息加工偏好。
所以,我们画树,其实是画我们自己。
跟着我一起来做吧!首先(如图一),把画好的树,分为(1)树枝、(2)树干和(3)树根三个部分。
(1)树枝的部分代表你在现实环境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你的生活行动模式(日常表现力)。
具体说来:1、下垂的树枝:你关注过去,怀旧。
常常压抑情绪,对过去某些事内疚。
如果你是男性有女性化倾向。
2、树枝横向生长: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好乘凉!"你画的横向发展的树枝,表现了你愿意滋养帮助他人,愿意主动和别人相处的一面。
3、向上生长的树枝:画这样的树枝,代表你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进取心。
说明你现在寻求积极发展,心态好,开朗,充满希望和活力。
部分表现了你有执着的个性特征,而且易动感情,追求精神生活。
如遇到挫折容易发怒,情绪化。
执着性的倾向代表你可能还对某些事容易上瘾,即使清心寡欲,太执着也是一种瘾。
心理测试树的意想(画树)是投射测验的一种,原为瑞士人所作,后由台湾人于60年代修订中国版本。
导语:请画一棵树。
在完成后请你介绍自己的画。
在介绍时要注意介绍以下问题:1、树名2、果实名(如果有果实的话)3、季节4、作画时的心情。
1、画的是什么树?是现实中的树还是想象中的树?如果是现实中的树,是否有变形?2、这棵树是否有果实?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有几种果实?果实的名称与果树的名称是否一致?3、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季节中?这个季节与果实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与开花结果的季节相符合?季节与树的生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4、作画者在作画时的心情(情绪)是什么?作画本身是否触动了作画者的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结?5、对树的自由联想描述是什么?1、树的特征:树所代表的品格,生命力特点,生长状况(枝叶的数量,弯曲度),与背景的关系动2、作画者对树的解释所反映出来的潜意识情况(自由联想结果是什么?)3、分析时要注意分析成长历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搞清楚其中每个符号的代表意义是什么。
4、人格透视分析要点:代表的意义,动态与静态,独立于依赖,强度大小,与周围关系的紧密程度。
1、山:所依附的事物。
2、路:通道和途径。
3、家:即房屋。
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
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程度。
4、附属物:社会关系,象征性行为与状态。
5、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
画树测验分析:1、有根:执著做事,不轻易自杀,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举。
2、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缺乏自觉,行动无良好的规律,投机。
3、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在一起,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4、树干短、树冠大:强烈自觉,有雄心,有要求赞许的欲望,骄傲。
5、树干长、树冠小:发育迟滞,小孩图画多;6、树干为两平行线:斤斤计较,准确,实事求是,少想象,倔强,固执。
儿童心理绘画分析树线条混乱
当看到绘画呈现的一些负相指标(如阴影等),不要慌张。
更重要的,要关注这个人积极的一面。
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防御,一些心理积极机制,来调整自身外在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智慧老人。
通过绘画,把问题关键点呈现出来,利用积极面去调整影响我们自身。
回到正题,我们分享一则案例,通过人物的绘画,了解人物的内心。
从树干看,比较粗大,适应能力较强,有意愿满足他人愿望。
从树冠看,大小正常,区域没有凹陷,语言和逻辑能力处于正常水平。
(树冠代表逻辑思维区)
树干树枝有涂抹阴影,目前状态非常焦虑,有自我否定倾向。
内心毛躁(焦躁),有情绪。
(反复涂抹,阴影是负相指标,当然不排除画者美术功底好)
树枝分叉较多,有些小想法,有定位。
思绪有点乱,整体的能量还不够,目标还不是特别坚定。
从位置看:整幅画居中偏左,孩子受母亲影响大,比较关注过去,需要母亲的接纳和积极的正常引导。
画树心理分析词典舒闻铭编著荆州市社会心理学会画树心理分析词典树是生命的化身,是成长的象征。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每个人对树木都有不同的意象。
所以画树木的时候,无形中会表露出自己。
画好的树,分为(1)树枝(2)树干和(3)树根等三个部分.(1)树枝的部分,代表你在现实环境中的表现,可以平且看出你的生活行动模式(表现力)。
(2) 树干的部分,表示本能、爱欲及情感等(生命力).(3)树根部分,意味着平时隐而不见的潜意识,也可看出你的自制力。
看你怎么强调这三大部分,就可窥伺你的潜意识与性格,如果树枝部份很茂盛,即可知此人表现欲强,如果树干且很细长,表示此人敏感易受伤害。
从画上树木的左、右、上、下,偏向那一方,也可探测出你的潜意识。
如图,把树分为十字形,愈是强调树的上方,愈是属于理智型,追求精神活动的人。
如果下方画的大,表示意志力强,有冲劲。
画的如果偏向右或把右方画大,表示外向,且对未充满希望。
相反的,如果是强调左方,则表示内向,常拘泥于统,不敢贸然行事.第一篇树的整体分析●树画的如同一张大伞,缺乏树木的自然生命力。
也反映了作者刻板或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征。
●如果你画的树与所用的纸张相比,比例偏小,说明你是一个脚踏实地工作的人。
●如果您画的树与所用纸张相比,比例偏大,说明你是一个自我张扬的人。
●将纸上下对折一次,如果你画的树在纸的上半部,表示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你画的●树在纸的下半部,表示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你画的树如果没有叶,你的目前生活状况可能不太理想.●如果您画的树长满了果实,说明你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权力和金钱欲望的人。
●你如果把叶子画得很形象逼真,说明你是一个追求完美和完善的人。
●你画的树下面长满了小草,树和周围的景物画得对称,显示你是一个没有开创精神的人,但你却是一个追求工作四平八稳的人。
●如果你画的树象一个鱼骨头,说明你脑中已有病变。
●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在一起,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树木心理测试画树测验专题“画树测验”,是投射测验的一种,原为瑞士人所作,后由台湾人于60年代修订中国版本。
导语:请画一棵树。
在完成后请你介绍自己的画。
在介绍时要注意介绍以下问题:1、树名2、果实名(如果有果实的话)3、季节4、作画时的心情。
考察内容:1、画的是什么树?是现实中的树还是想象中的树?如果是现实中的树,是否有变形?2、这棵树是否有果实?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有几种果实?果实的名称与果树的名称是否一致?3、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季节中?这个季节与果实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与开花结果的季节相符合?季节与树的生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4、作画者在作画时的心情(情绪)是什么?作画本身是否触动了作画者的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结?5、对树的自由联想描述是什么?常识与分析:1、树的特征:树所代表的品格,生命力特点,生长状况(枝叶的数量,弯曲度),与背景的关系.2、作画者对树的解释所反映出来的潜意识情况(自由联想结果是什么?)3、分析时要注意分析成长历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搞清楚其中每个符号的代表意义是什么。
4、人格透视分析要点:代表的意义,动态与静态,独立于依赖,强度大小,与周围关系的紧密程度附加成分:1、山:所依附的事物。
2、路:通道和途径。
3、家:即房屋。
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
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以及对自我的接纳。
4、附属物:社会关系,象征性行为与状态4、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
画树测验分析:1、有根:执著做事,不轻易自杀,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举。
2、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缺乏自觉,行动无良好的规律,投机。
3、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在一起,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4、树干短、树冠大:强烈自觉,有雄心,有要求赞许的欲望,骄傲。
5、树干长、树冠小:发育迟滞,小孩图画多;6、树干为两平行线:斤斤计较,准确,实事求是,少想象,倔强,固执。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的“房-树-人”(HTP)测验是较为着名的绘画投射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想,儿童画出的房子、树、人或其他内容可以反映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
一、理论背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巴克(Buck,1948,1966)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是较为着名的绘画投射测验。
巴克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了HTP测验,后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并加以推广应用。
这项测验是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工具开发出来的,任务是画出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因为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而且这三样东西可以诱发儿童的联想,并可能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
巴克曾说:HTP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的联想和无意识的联想,儿童画出的人、房子和树或其他内容可以反映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
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咨询师可通过分析儿童画出的房子、树、人的特征以及画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对所画的形象进行评价。
乔莱斯(Jolles,1964)对房—树—人图画的各种特征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描述。
哈姆尔(Hammer,1971)把房—树—人的技术应用在临床中。
在测验中,主试首先要求被试画房子:“请拿起一枝铅笔,请你尽可能画一幅房子的好画给我。
你可以画任何一种你喜欢的房子;而且,只要你愿意,你随便画多久都可以。
要尽可能画一所好房子。
”后面关于“树”、“人”的指导语与此相同。
主试应当注意每一幅画完成的时间。
完成这些画后,主试必须就一系列问题对被试进行询问。
如:房子有几层楼它是木房、砖房或其他它是你自己家的房子吗在画的时候,你想到了谁的房子你想自己拥有这房子吗为什么......这树是什么种类树大概多大了树活着吗这是一棵健康的树吗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这是一棵强壮的树吗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这棵树使你记起谁为什么.......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男孩或女孩)他多大年龄他是谁他是朋友、亲戚,还是其他人在你画图时你想起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他在哪里他在想什么这个人给你什么印象这个人快乐吗……按巴克的说法,这些问题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化的问题,而是用来作为一种刺激,进一步揭示被试的情绪反应。
心理测试树的意想(画树)是投射考试的一种,原为瑞士人所作,后由台湾人于60年代修订中国版本。
导语:请画一棵树。
在完成后请你介绍自己的画。
在介绍时要注意介绍以下问题:1、树名2、果实名(若是有果实的话)3、季节4、作画时的心情。
考察内容:1、画的是什么树?是现实中的树仍是想象中的树?若是是现实中的树,是不是有变形?2、这棵树是不是有果实?若是有,是大仍是小?有几种果实?果实的名称与果树的名称是不是一致?3、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季节中?那个季节与果实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与开花结果的季节相符合?季节与树的生命力的关系是如何的?4、作画者在作画时的心情(情绪)是什么?作画本身是不是触动了作画者的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结?5、对树的自由联想描述是什么?常识与分析:1、树的特点:树所代表的品格,生命力特点,生长状况(枝叶的数量,弯曲度),与背景的关系动2、作画者对树的说明所反映出来的潜意识情形(自由联想结果是什么?)3、分析时要注意分析成长历程、与环境的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弄清楚其中每一个符号的代表意义是什么。
4、人格透视分析要点:代表的意义,动态与静态,独立于依托,强度大小,与周围关系的紧密程度。
附加成份:1、山:所依附的事物。
2、路:通道和途径。
3、家:即衡宇。
表示期望归属的地址。
衡宇形象一样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躯体、精神家园。
若是显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活着界的关联状态,和对自我的接纳程度。
4、附属物:社会关系,象征性行为与状态。
5、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点与不足,指向性行为。
画树考试分析:1、有根:执著做事,不轻易自杀,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举。
2、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缺乏自觉,行动无良好的规律,投机。
3、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肯与他人在一路,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4、树干短、树冠大:强烈自觉,有雄心,有要求赞许的欲望,自豪。
画树看心理
意思是说从绘画题材上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去观察一棵大树时就能够体会到它的生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等。
而且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选择比较直立粗壮的树来作为绘画题材,这样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画树看心理吧!
画树看心理——萧伯纳在他的作品《苹果树》中,描写了两种不同形象的树木,第一种是被砍伐后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和根部;另一种则长满绿叶,并结着累累硕果。
前者代表着死亡与毁灭,而后者却预示着新生与希望。
因此,我认为,艺术创造也要讲究辩证法,既要反映客观现实又要揭露社会矛盾,否则只能给人带来消极影响。
画树看心理——凡高一幅著名的向日葵画像,使得他成为世界级的画家。
但谁知道他年轻时候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呢?据说他刚开始学习绘画时,总是用铅笔草地涂抹几笔,然后再拿油彩往纸上擦。
尽管他十分努力,还是没有什么好效果。
于是,他便决定改变自己的方式,先将画布铺平,然后再仔细勾勒每一条线条。
最终,他的画面显得格外清晰明朗,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正确的做事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画树看心理——国外有位雕塑家曾经说过:“如果把一个人放进抽屉里,你永远无法猜透他在想些什么。
”其实,人类本身就具备多重复杂的内心活动,很难让别人完全读懂。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关键是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切入点,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